登錄???|???注冊
殷鴻春教授長期研究中醫舌診理論,提出了一系列有原創性的學術觀點,發展了“殷氏現代中醫舌診”技術,已在我社出版《殷氏現代舌診原理與圖譜》,受到讀者歡迎,2020年1月出版,截至2023年已印刷5次。本書為前書的配套品種。本書總結了“殷氏現代中醫舌診”技術發明人殷鴻春教授近30年的臨床經驗,突出展示了獨特的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的根據舌形、舌質、舌苔辨證用藥的經驗,全彩印制,圖文并茂,易于理解和掌握,對中醫臨床工作者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殷鴻春主編 ·中醫 ·16萬字
本書作為系統全面介紹路志正國醫大師學術成就的精華版,相信能夠為大家了解其學術思想、臨床診療經驗等方面提供一個快捷、準確的窗口。全書包括生平小傳、學術探討、臨證施治、方藥心得、驗案擷英、醫論醫話、醫事建言、養生筆談、診余隨談等主要內容。
胡鏡清 ·中醫 ·16.1萬字
本書是清代名醫沈鏡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編撰。全書二卷,其內容大至可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為臟腑、脈象、診候圖和圖解,以及相關脈診知識。第二部分是對《王叔和脈訣》一書的主要歌訣進行注釋、削正,包括五臟六腑歌、診脈賦、診脈入式歌、診四時生克脈歌、診四時虛實脈歌、形色脈體相應歌、脈經觀病察色生死候歌等。第三部分主要以李時珍二十七脈歌、奇經八脈歌以及沈鏡所補之脈歌,為基本內容。全書內容要而不繁,文字通俗易懂,歌訣協韻上口,便于習誦記憶,是一部較好的中醫脈學入門著作。本次校注以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的清康熙庚辰三十九年(1700)刻本為底本,以上海中醫藥大學圖書館入藏的清大文堂刻本為主校本。
(清)沈鏡 ·中醫 ·5.9萬字
《本經續疏》清?鄒澍撰,共六卷,載藥142種。是繼《本經疏證》之后依原書體例補充撰著而成。全文以《神農本草經》為經,以《名醫別錄》《唐本草》《本草圖經》為緯,兼取《傷寒論》《金匱要略》《千金方》《外臺秘要》等古方互相印證,逐味詳釋,以《本經》原文分析古方的應用,以經方藥物配伍理論注疏《本經》的內容,其間或以自己的臨床經驗加以佐證。。此次整理以清道光二十九年己酉(1849)初刻本為底本。
(清)鄒澍 ·中醫 ·10.2萬字
本書收錄了全國名中醫陳慧儂教授運用中醫藥治療婦科經、帶、胎、產、雜的醫案,通過這些醫案可以清晰地體會到老中醫的臨床思維活動,可以從中學習治療婦科的思路、方法和具體的用藥經驗;對婦科疾病的治療,具有重要的參考和借鑒意義。本書適于中醫藥及中西醫結合臨床、教學、科研工作者參考和借鑒。
陳慧儂 李衛紅主編 ·中醫 ·12.5萬字
歷經歷史的滄桑變遷,中醫文化已傳承數千年,中醫古籍功不可沒。從甲骨、金石到簡牘、縑帛,再到寫本卷子,中醫知識通過各種載體代代流傳下來。浩如煙海的中醫古籍是我們學習研究中醫甚至其他中國文化的重要資源。本書介紹了中醫古籍的基本知識、明清官私藏書及《永樂大典》與《四庫全書》中的中醫藥資料,在歷史文化的大背景下打開中醫古籍中的另一扇窗,讓讀者看到古籍中除中醫藥知識本身以外的別樣風景,并更好地利用這一寶貴資源。
金芷君 ·中醫 ·7萬字
本書精選了老中醫吳兆祥的醫案,涉及胃腸病、肝膽病、咳喘、心腦血管病、溫病、心神疾病,以及皮膚科、眼科、婦科、兒科疾病等,醫案后為吳兆祥親自撰寫的按語。書后附吳兆祥總結的按病種分類證治法及其附方。吳兆祥(1895-1987)曾得到“北平四大名醫”之施今墨、汪逢春的親傳,其行醫50余年,辨證思路和遣方用藥頗有獨到之處,可供中醫臨床人員學習參考。作者簡介:吳中云,女,主治醫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著有《中醫文化談》《中醫心理養生談》《傳奇傅青主》《感悟人生:硬筆書法古詩文集錦》等。
吳兆祥 吳中云 ·中醫 ·6.3萬字
兵學與中醫藥學同為中華文化中的瑰寶,本書試將二者融合起來,對兵學與中醫學共同的形成發展背景、哲學思想源流等進行了梳理,探討了兵學戰略戰術同中醫學理論之間的聯系,回顧了古代名醫借鑒兵學思想拓展中醫學思想的歷程;并以徐大椿《用藥如用兵論》為綱,通過臨床舉例來說明“用藥如同用兵”之道,還對高度凝煉兵學思想精髓的《三十六計》在中醫學的運用重工以飾。綜觀全書,兵學與中醫學從某種意義上來看就是兵法醫學,追求的是思想交融,講究的是戰略戰術,冀望藉此書之述,使兵學與中醫學之聯系具體化,更易為讀者所接受。
張介眉 ·中醫 ·15.1萬字
本書主要由“經方治驗實錄”和“讀書與經方隨筆”組成,其“經方治驗實錄”真實記錄了筆者運用經方治療臨床疑難危重癥案例72則,均詳細講述了筆者個人用經方、用藥的臨床思路與方法;“讀書與經方隨筆”記錄了筆者讀經方相關書籍的筆記7則,多為經筆者自己臨床驗證的讀書心得。本書理論性、學術性、臨床實用性甚佳,匯集了筆者多年來對經方研究的臨床心得和體會,值得中醫藥高校師生及中醫藥臨床者參考借鑒。
何慶勇 ·中醫 ·19.2萬字
為家人煲一碗好粥,讓身心享受細致入微的調養。五谷雜糧粥、健康早餐粥、四季養生粥……佐粥家常菜,用手心的溫熱代替說不出的千言萬語,好粥喝出幸福來。
薄灰 ·中醫 ·3.5萬字
《本經經釋》,清末姜國伊著,為注釋其所輯《神農本經》的專門著作。全書分上、下冊,上冊注解《本經》上品藥120種,下冊注解中品藥120種及從下品藥中移入的連翹一味,共釋藥241種。作者采取“以圣解圣”的方法注釋《本經》,撰用《黃帝內經》、《難經》、《傷寒論》等經文來闡釋藥物性味、功用,為我們考察古人對于病癥的理解提供了借鑒。本次整理以中國中醫科學院所藏清光緒十八年壬辰(1892)成都黃氏茹古書局《姜氏醫學叢書》刻本為底本,天津中醫藥大學館藏“清刻本”為主校本,選取《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佳善版本作為他校本。
(清)姜國伊 ·中醫 ·7.3萬字
《醉花窗醫案》是清朝道咸年間進士王堉公余所著。著名中醫藥學家、醫史文獻學家耿鑒庭先生評價此書手稿是醫林難得善本,評價王堉為山西醫界出類拔萃之人物。編者對王堉的生平及《醉花窗醫案》手稿的近乎傳奇的流傳過程進行了考訂,這在王堉及其《醉花窗醫案》研究方面屬于首創。編者對醫案進行了詳細的注解,主要分為三類:1.文字注釋考訂:對醫案中涉及的清代時事、政治、考試制度、年代、典故、生僻字進行了詳細考訂,為讀者充分理解文義提供了基礎。2.臨床思維鉤玄:編者通過反復深入閱讀醫案原文,將王堉的臨床診治思維進行了提要總結,并且對于醫案中疾病的危重程度判斷方法、急救方法、急救次序、相應的西醫學知識鏈接、中西醫優劣的對比,都有詳細的闡述。使讀者閱讀中能得到中醫思維的反復訓練,并對于中西醫在急救方面的一些優勢互補有初步的了解。3.方藥組成出處:王堉在醫案中只有方名,沒有組成及藥量,編者查證了醫案中所涉及的所有方劑,對方劑的出處、主治、組成進行了詳細羅列,以附錄的形式附在書尾,便于讀者讀醫案時檢索學習,在一些王堉常用的方劑條目下面設立了“點睛”一欄,簡明總結王堉的對此方劑的使用指征和經驗。
陳騰飛 王帥 ·中醫 ·12.1萬字
《慎齋遺書》由明代醫家周之干著,系周氏晚年治學心得及其臨證經驗之匯編。全書共十卷,卷一至卷五分載陰陽臟腑、亢害承制、氣運經絡、望色切脈、辨證施治、二十六字元機、用藥權衡、炮制心法、古經解、古方解等醫論,輯錄古今名方90首。卷六至卷十分述寒熱、內傷、虛損等內科雜病及婦人、小兒、五官、外科九十余種疾病的診治心得,間附其驗方、驗案以佐證其說。論說皆宗醫經要旨,旁及元素、東垣諸家之說,并會通其師薛己心法,結合其數十年臨證經驗而予以闡發。本次整理以清乾隆四十一年丙申(1776)目耕堂刻本為底本。
(明)周之干 ·中醫 ·11.4萬字
書稿收集最新的國內外資料關于肺癌的病因和預防措施,內容簡明通俗易懂,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尋找節節攀升的發病原因,執行切實有效的防癌措施,張開診斷肺癌的天羅地網,運用日新月異的治療手段,解答患者關心的問題,語言生動活潑,深入淺出,使讀者能夠掌握防癌措施并應用于生活,指導行為,實用、管用。是一本聚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于一體的防治肺癌好科普書籍。
毛偉敏 許沈華 ·中醫 ·15.2萬字
《上醫本草》4卷,明代趙南星編。作者為明季名臣,《明史》有傳。其罷官家居時,因久病用藥不效,遂依據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自行食療調治,終至大愈,乃知飲食對于養生的重要性,因輯此書。作者認為用藥多則有損脾胃,終至不能用藥;節飲食合“上醫治未病”之理,又合“有病不治常得中醫”之義,因以《上醫本草》名此書。本書除極少數條目外,均摘錄于明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書中分水、谷、造釀、果、菜、禽、獸、鱗、介、蟲10類,輯錄本草所載之食物470余條,簡述各物別名、品種、形狀、性味、主治、宜忌等,多附有食治單方。雖少發明,然于食物之性用提要鉤玄,亦有益于今之養生者。本次整理選擇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所藏“趙忠毅公全集”本作為工作底本,以《本草綱目》(金陵本及江西本)以及《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晦明軒本)作他校,供中醫藥本科以上水平及中醫愛好者閱讀參考。
(明)趙南星 ·中醫 ·11萬字
作者明代著名醫家徐春甫,是新安醫派最為重要的醫家之一。他不僅在京師擔任太醫院吏目,還是我國最早的醫學學術團體組織者與發起人,具有豐富的醫療經驗與精深的理論修養,學術上很有影響。后世流傳很廣的是他的另一部著作《古今醫統大全》,那是一部匯編性的著作。實際上,《古今醫統大全》是徐春甫30多歲時所編的著作,而《醫學指南捷徑六書》則是他74歲時的著作。所以,徐春甫本人真正的學術思想反映在《醫學捷徑六書》中。所以,此書的出版首先可資臨床醫生在實踐中參考應用,同時,也是作為研究新安醫學理論特色的重要資料。
(明)徐春甫 ·中醫 ·10.1萬字
《難經本義》,出版于1366年,元代滑壽所著。滑壽,字伯仁,又號櫻寧生,元代著名醫家,著有《十四經發揮》、《讀素問鈔》、《難經本義》等。全書2卷。分別對臟腑脈法、經絡腧穴以及病機、診斷和治療,都加以辯論考證,并有作者的見解,作為評斷。(本書在我社電子書出版范圍之內)
滑壽 ·中醫 ·4.5萬字
《備急灸法》為南宋?聞人耆年所著,1226年初刊。1245年孫炬卿合《騎竹馬灸法》和《竹閣經驗備急藥方》兩部,仍以《備急灸法》重刊并傳世。聞人耆年著《備急灸法》是以灸法為主治療急性病癥的專著,介紹了心痛、牙痛、癰疽、疔瘡、腹痛、吐瀉等22種急證的灸治方法及急救方法,并附簡明圖說。《騎竹馬灸法》詳細介紹了癰疽發背的灸法,取穴方法獨特。《竹閣經驗備急藥方》介紹了36個證候及其處方,包括單方、復方、內服藥和外敷藥,以及灸法和熏喉法等,多為有效驗方。此次整理以光緒十六年庚寅(1890)年影宋本為底本進行校注。作者簡介:現任南京中醫藥大學針藥結合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建設點主任。兼任中國針灸學會理事、中國針灸學會臨床分會主任、江蘇省針灸學會副會長、南京市針灸學會副會長。
(宋)聞人耆年 孫炬卿 ·中醫 ·1.9萬字
“胡希恕經方醫學”訂閱號是北京中醫藥薪火傳承3+3工程胡希恕名家研究室主辦。胡希恕先生是我國近代著名中醫經方臨床家、教育家。被日本中醫界贊譽為“中國有獨特理論體系的、著名的《傷寒論》研究者、經方家”。本書是胡希恕先生弟子與再傳弟子的臨床文章匯編。
馬家駒 ·中醫 ·8.4萬字
《湯頭歌訣》,成書于1694年,清代汪昂著。全書按補益、發表、攻里、涌吐、和解、消補、理氣、祛風、瀉火、除痰、收澀、經產等功效分為20門,將當時臨床常用的醫方編成歌訣200余首,共收方308首。后附十二經脈與奇經八脈歌訣。(本書與集團所屬出版單位業務范圍相一致)
汪昂 ·中醫 ·4.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