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鐵如意軒醫書四種》,又名《錦縣徐氏醫書四種》《奉天徐氏鐵如意軒醫書四種》,包括《醫粹精言》四卷、《醫意》二卷、《醫意臟腑圖說》(又名《醫意內景圖說》)二卷、《醫醫瑣言》二卷(附《續醫醫瑣言》一卷),晚清醫家徐延祚編撰。其中,《醫粹精言》論及醫德、藏象、方藥、診法、治療、養生等多方面的內容;《醫意臟腑圖說》所論以臟腑骨度名位為主,兼涉經脈學說;《醫意》所論以外治法為主,旁涉藏象、經絡、診法理論;《醫醫瑣言》所載為醫話類文章。
(清)徐延祚 ·中醫 ·19.1萬字
《傷寒論》奠定了中醫臨床各科的基礎,雖以“傷寒”為名,實承載了“辨證論治”之道,千余年來一直是習中醫者必讀范本,歷代醫學更奉之臨床法典。《傷寒論》文字質樸卻蘊義深厚,條文精義常令學者頗難領會,歷代注家的眾多著述更令學者莫衷一是。為此,編寫一本既忠實反映《傷寒論》學術思想,又能引領初學者登堂入室、指導復習者把握疑難要點的精簡讀本顯得十分必要,《應考掌中寶——傷寒論》正是應此寫就。本書編寫時不奢求面面俱到,圍繞當前教學大綱及執業醫師資格考試要求,在仔細梳理《傷寒論》各篇章相關內容基礎上,條列出各篇章及相關條文中蘊含的重點、疑點及難點,著眼于前后篇章相關知識點之間的有機聯系,冀能輔助學生在較短時間內捕捉到布散于全書的重點信息,使學習者收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作為“應考寶典”系列叢書的組成部分,本書既保持了該套叢書特有的風格,又結合本課程特點作了微調,每章節除陳列“重點直達”以彰顯本章節重點所在外,更注重對疑難問題的解釋與說明,通過“重點直達”與“釋難解疑”“思考題”的相互映襯,使全書內容既渾然一體,又較少重復。
周春祥 ·中醫 ·5.4萬字
《中醫必背紅寶書》精選中醫經典中的重要篇章、段落、條文,包括《黃帝內經素問》《靈樞經》《黃帝八十一難經》《神農本草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熱論》《溫病條辨》等。
劉更生主編 ·中醫 ·6.9萬字
《眼科啟明》系晚清廣東南海鄧雄勛著,共二卷,是一部以《銀海精微》為基礎改編的眼科著作。書中病癥、方藥等主要承襲《銀海精微》的內容,但有所精簡和改編,多篇眼論、藥性、醫案等內容或新撰,或改編,或增補,或新署標題,使眼科五輪八廓理論和辨證選方用藥較原書更具條理。作者認為審理目病外障,必從肝經著眼,內障必從腎經著手,皆以調氣活血為根本。主張眼科診斷要特別重視望診和問診,眼科病癥病機的要害在氣滯血瘀,應以調氣活血為根本治法,其見解在古代眼科著作中屬于觀點最為鮮明者之一。
(清)鄧雄勛 ·中醫 ·5.7萬字
本書主要介紹了按摩的基礎知識和理論、經絡和穴位的基本知識、自我按摩的注意事項、自我按摩的常用手法和輔助工具、日常按摩保健方法,包括穴位按摩前的準備如找穴經驗、傳統的按摩方法、按摩小訣竅等;全身經絡穴位按摩如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等;常見疾病的經驗按摩法等內容。本書針對身體的各個部位進行了詳細的按摩解說,對日常保健、養生以及常見病癥防治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按摩妙方,具有一定的出版價值。
張威 ·中醫 ·13.8萬字
腧穴是臟腑經絡氣血輸注于體表部位的統稱,既能反應身體狀態,又能治療疾病。腧穴是我們身體的開關,具有行氣活血、發汗解表、行氣通腑、活血化瘀、鎮靜安神等多種功效,找準這些“開關”就可以緩解很多身體不適。本書介紹了針對日常常見癥狀療效確切、取穴簡便的腧穴,帶您一起探究人體“開關”的奧妙。
趙宏 ·中醫 ·6.2萬字
《丸散膏丹配制法》曾為溫州五縣醫藥界公認的唯一標準工具書,同時具有藥政管理法規的效能,具有很高的醫學價值及收藏價值。此次對原書重新釋解,一為祖國醫學經典的傳承,二為適應現代人的閱讀習慣和需求。本次對原書進行了如下修訂:1.將原書的繁體字改為簡體字,并加注標點符號。2.原書處方中的犀角、虎骨等為1993年我國明確規定禁用之品,本次為了保留原著未做更改。3.本著傳承發展的原則,本次新增了養生類膏劑44例。全書分為藥丸部、藥散部、藥膏部、藥丹部、膠酒部、藥曲部,有不屬于以各部者,另辟雜方部,從內科、外科、兒科、婦科等方面進行用藥論述,共收錄丸劑185例;散劑59例;膏劑23例,新增養生類膏劑44例;丹劑49例;膠酒劑16例;其他方59例。
周超凡 王崇煥主編 ·中醫 ·8.2萬字
胡希恕經方醫學,讓我們能夠系統、完整地學習胡希恕“六經、八綱、方證”經方醫學體系,還能夠有所感悟:如果放眼歷代醫家研究經方的累累碩果,我們會發現,胡希恕先生研究經方的成果,只是經方醫學發展過程中的一小部分。對《傷寒雜病論》乃至“經方醫學”的深度化研究,須要下大力氣進行繼承和弘揚?!敖浄结t學”仍然存在許多問題亟待研究、探討和突破,須要一代又一代醫家進行理論思考和臨床實踐,既須要歷史的循證,亦須要集體的努力!”馬家駒博士,師從首都國醫名師馮世綸教授、北京中醫藥大學谷曉紅教授等,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呼吸科醫師。注重名老中醫經驗傳承,致力于胡希恕經方醫學體系研究,臨床將時方納入經方六經辨治體系,先辨六經繼辨方證,藥簡而效彰。在中醫在線主講《胡希恕經方醫學概述》、《左手傷寒右手溫病》等。
馬家駒 ·中醫 ·11.1萬字
人體是一個講究平衡與和諧的系統,五臟六腑各司其職,互為表里,相互影響。本書總結了李世增夫婦50多年的從醫經驗,書中不僅詳細分析了當下的常見疾病,還總結出了預防和應對疾病的妙方,書中李世增李老重點闡述脾胃系統病癥,朱桂茹老師重點闡述肝系及婦科病癥,他們認為做到五臟六腑和諧平衡,才能身心健康,益壽延年。這也是李世增夫婦所倡導的養生之法,從調養五臟六腑入手,扎扎實實地打下健康的基礎。
李世增 朱桂茹 ·中醫 ·9.2萬字
《祝由十三科》是古代醫術的一種流派,涵蓋大方脈、諸風、胎產、眼目等十三科,通過祝說病由、心理暗示、符咒禁禳等方法治療疾病,無需針灸或藥物。此書最早見于《素問》,自元代起被列入太醫院十三科,是中醫體系中富有特色的治療方法。祝由十三科融合了心理學、暗示療法等,對后世醫學提供了獨特的思路與借鑒。
佚名 ·中醫 ·2.4萬字
本書包括常見病癥臨床經驗精選、中藥優選應用、脈診經驗談和舌診經等內容。臨床經驗精選內容包括20多種臨床常見病癥的辨證施治、方劑治療等;中藥優選應用重點介紹了功效類似中草藥在臨床應用中如何根據病癥的不同進行選擇和配伍等內容;在特色舌診中作者將自己幾十年臨床總結的舌診方法和經驗從舌苔、舌色、舌形等基礎知識到舌體應內臟反映點、具體病例解析等逐一詳細闡述。本書實用性和學術性均較高,創新內容較多,為名老中醫幾十年臨床經驗和學術思想的總結,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適合中醫師、中醫藥專業學生及研究人員閱讀。
黃英儒 黃國東 黃曉 ·中醫 ·12.2萬字
本書稿記錄了作者在十余年臨床工作中,邊臨床、邊研讀中醫典籍的讀書筆記和實踐經驗。內容樸實,簡便實用,對臨床工作者有指導作用。本書分為四部分,一是經典臨床啟悟。主要介紹作者通過讀中醫經典,啟發臨床思路從而指導臨床處方用藥的醫案,每篇醫案由經典原文、診療過程以及按語組成。重點介紹診療過程中的思維過程以及經典原文在診療中所起的作用。二是臨證用藥心得。三是《瀕湖脈學》讀書筆記。四是《臨證指南醫案》讀書筆記。均為作者結合自身臨床經驗,記錄研讀體會。
王斌 ·中醫 ·16.4萬字
本書系作者臨證所經歷的百余來例中醫經典案例,其中大部分為疑難雜癥,通過敘述描寫的方式,詳細記錄了作者臨證診療的思維辯證過程,真實詳盡的記錄了每一例案例的救治過程,以及作者當時的診療思路,并且通過整理歸納分析而有所收獲。
匡武 ·中醫 ·18.9萬字
明弘治十三年據陜西藩省復刻本《明目方》重梓的《明目神驗方》為我國現存刊刻最早的中醫眼科專著,作者及編纂時間未詳。書中匯集歷代方書關于眼病論治的理法方藥資料,內存不少現已亡的眼病診治文獻和珍貴藥方。全書不分卷,內容包括基本理論、眼病證治及治眼方藥三部分。
(明)無名氏 ·中醫 ·7.1萬字
149種常見食材,32種宜用中藥,3大中醫理療法,22項運動,翻開本書,痛風這樣做,讓痛風不再“痛瘋”。
楊長春主編 ·中醫 ·6.3萬字
本書主要介紹了貼耳豆的適應證及選穴、操作方法,選取近百種常見且貼耳豆治療效果顯著的疾病,每種疾病配一副彩色耳穴圖,標明所選穴位,做到一病一圖,即看即用。后附說明文字及一張全彩銅版紙印刷的耳穴速查一圖通。
睢明河 ·中醫 ·1.9萬字
祖國醫學擁有5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國醫瑰寶是我國歷史上一顆光輝燦爛的明珠。祖國醫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刻苦鉆研,精益求精。當今世界,中西醫結合治療促進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當前,全國西醫學者學習中醫,中西醫結合治療的熱潮正在蓬勃發展,廣大醫務人員迫切需要學習中醫的參考書,我將自己從醫經歷和臨床實踐所得的成功經驗介紹給廣大的醫務同行及醫學愛好者。
陳厚才 ·中醫 ·17.6萬字
這是一部有關中醫學理論、理解中醫語言的書籍,作者站在認知語言學——隱喻認知的立場,對中醫學的基本理論——五行、藏象、病因病機、治則治法、中藥方劑等關鍵問題進行了探究,本書以隱喻認知為主線對中醫學理論的形成展開了多層次、多角度的追問,追問的目的是使人們知道:中醫理論是一種什么樣的理論,這一理論有“誰在言說”“都說了什么”“為什么這樣說”“這樣說有效嗎”等一系列問題。對此一系列問題的追問與回答,無疑使那些不了解中醫理論的人或已在應用中醫理論的人對中醫藥理論有一個真正全面的理解,為中醫藥理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與方法,拓寬中醫藥理論研究之疆野。本書適用于中醫從業者,特別適用于熱衷中醫理論探究者閱讀。
賈春華 ·中醫 ·17.8萬字
殷鴻春教授長期研究中醫舌診理論,提出了一系列有原創性的學術觀點,發展了“殷氏現代中醫舌診”技術,已在我社出版《殷氏現代舌診原理與圖譜》,受到讀者歡迎,2020年1月出版,截至2023年已印刷5次。本書為前書的配套品種。本書總結了“殷氏現代中醫舌診”技術發明人殷鴻春教授近30年的臨床經驗,突出展示了獨特的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的根據舌形、舌質、舌苔辨證用藥的經驗,全彩印制,圖文并茂,易于理解和掌握,對中醫臨床工作者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殷鴻春主編 ·中醫 ·16萬字
《本經續疏》清?鄒澍撰,共六卷,載藥142種。是繼《本經疏證》之后依原書體例補充撰著而成。全文以《神農本草經》為經,以《名醫別錄》《唐本草》《本草圖經》為緯,兼取《傷寒論》《金匱要略》《千金方》《外臺秘要》等古方互相印證,逐味詳釋,以《本經》原文分析古方的應用,以經方藥物配伍理論注疏《本經》的內容,其間或以自己的臨床經驗加以佐證。。此次整理以清道光二十九年己酉(1849)初刻本為底本。
(清)鄒澍 ·中醫 ·10.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