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心印紺珠經》,明·李湯卿撰。分上下兩卷,上卷對《素問》中闡述的運氣、臟腑經絡、脈法理論作了歸納整理;下卷則融會劉、張、李諸家之說,依次扼要闡釋中醫病機、傷寒論治、15種常見疾病的辨證治療、90種中藥的性味主治等,可作為中醫學入門之書和研究金元醫家的參考書。本次整理以明嘉靖二十一年邢址刻本影印本為底本,以明嘉靖二十六年趙瀛刻本影印本、明崇禎六年閔齊伋刻本為校本。
(明)李湯卿 ·中醫 ·4.3萬字
“癭病”屬于中醫外科學的范疇。本書系統介紹了山西中醫學院原外科教研室主任趙尚華教授治療甲狀腺疾病的經驗方法。書中介紹主要的甲狀腺疾病,同時給出中醫、西醫的病名,方便讀者查驗。此書來源于臨床、服務于臨床,行文簡潔通俗。診病、辨證、處方、用藥貼合臨床實際,是一部理法方藥俱全的專科專病的診療經驗小冊。由于此書在說理、處方過程中,適當征引古今典籍,因此同時具備一定的文獻價值。此書適合廣大中醫院校的師生和中醫外科臨床醫師參考使用。
賈穎 ·中醫 ·10.2萬字
《外科活人定本》,明·龔居中著。全書分為四卷,幾乎囊括了所有中醫外科的病證。該書卷一首敘調治心法,闡發經義,概述瘡瘍病因、病機、治則和辨證等,次述秘傳口訣,十善、十惡證候,用藥性、搽藥性、敷藥法及外科常用藥方,繼按圖形分述腦發、痄腮毒、發背、騎馬癰、對口發、搭手、鬢發、肩發等三十種病證。卷二按圖形分述赤面疔、螻蛄三事、赤面瘋、上眼丹、下眼丹等五十種病證。卷三論述癭瘤、瘡癬、流注、大麻風、楊梅瘡諸病及頭面、耳、鼻、口舌、牙、喉諸瘡癥圖形。卷四敘述杖瘡、折傷、破傷風等疾病及誤呑、諸刺、中毒、蟲獸傷等。卷末附經驗通用方三十二首。此次校注,以清順治十八年辛丑年(1661年)冬月同德堂刻本為底本,以國家圖書館收藏的清順治辛丑年(1661年)冬月天德堂刻本作為主校本,按照文獻學方法進行校勘注釋。
龔居中 ·中醫 ·6.9萬字
本書為張德英先生就今日中醫所面臨的質疑,以及中醫發展的困境和障礙等問題,撰寫的解答文章,故名之曰“答難”“解惑”。同時,本書采用了中醫經典《難經》的“問難與解答”的模式,參照《難經》設定質疑題目為八十一個,也是本書取名“答難”的另一個原因;且有向經典致敬之意。書中所選取的對中醫的質疑,是現下比較普遍的、多見的、具有代表性的問題,有些問題可謂中醫從業者乃至行業外人士都耳熟能詳的質疑之聲,有些問題則是數十年來議論紛紛而沒有了斷的爭議,此外還有中醫行業所面臨的嚴重的發展困境,作者皆付諸熱情而詳盡的解釋文字。其解答雖限于一家之言,但作為中醫熱點、難點問題的討論,是有啟發與參考價值的。作者簡介:張德英,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河北中醫學院教授,從事臨床及教學工作近40年。全國推拿專業委員會委員,《中華推拿療法雜志》專家編委。曾先后在《中國中醫藥報》、《中醫雜志》、《中國針灸》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參編著作6部。
張德英編著 ·中醫 ·13.9萬字
本書繼承發揚內經“五臟刺”的概念,首次提出“五體針法”這一概念;首次將五體針法中的刺皮、脈、肉、筋、骨等針刺方法分開闡述,并提出刺皮針法、刺脈針法、刺分肉針法、刺筋針法、刺骨針法,并結合臨床內、外、婦、兒等不同的疾病,根據臟腑辯證結果按五體針法選穴、施針。本書可供針灸推拿專業臨床、科研工作者參考應用,也可作為中醫高等院校師生的教學參考書,對于針灸愛好者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金亞蓓 金肖青 ·中醫 ·15萬字
孫學全15歲開始跟從山東的名中醫鄭毓桂學習針灸,至今從醫六十余年,積累了大量針灸治療各種疾病的臨床經驗。曾被外經貿部、衛生部、省衛生廳公派出國十余年,并曾任中國駐西薩摩亞共和國醫療專家組組長和中國駐塞舌爾共和國醫療隊隊長等職,出色地完成了公派出國任務,受到國家衛生部的表彰。本書匯集了孫學全從事針灸臨床工作六十余年的經驗,介紹了臨床實踐證明針灸確有療效的二百多種病癥的診療方法,其中包括了大量的急癥和傳染病。本書重點介紹各病癥針灸治療的取穴與操作方法,突出孫學全的操作特點,簡明扼要,重點突出,實用性強,適合廣大醫務工作者參考使用。
孫學全 馬良志 高楠主編 ·中醫 ·18.8萬字
《咽喉秘集》又名《喉科秘旨》《喉證秘集》《驗方新編咽喉秘集》,約成書于道光三十年(1850)。作者佚名,僅在正文首頁標識“吳張氏原本”。全書共兩卷,分總論、證治、列方三大部分。總論部分闡述了喉癥辨證須辨病因、辨六脈、辨分經,并對咽喉治法要論十五則、喉癥四絕癥、十六絕形、脈式及針穴進行論述。證治部分敘述吳氏咽喉二十四大癥歌訣(今存二十二癥)、張氏七十二癥治圖說等內容。列方部分包括張氏湯藥十三種、吳氏丹藥三十種。
(清)佚名 ·中醫 ·2.2萬字
《傷寒論特解》由日本人齋宮靜齋原著、淺野徽補注而成,于日本寬政二年戌孟春(1790年)成書。齋宮靜齋先生注釋至103章(即至宋本《傷寒論》第229條。)即逝世,后由弟子花孟一、淺野徽補注而成。全書共十卷,載錄六經病證的主要條文,包括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和厥陰病證治。全書以六部代替六經概念,以陰陽變化解釋、分析和總結各部、各章(條)、類證、類方之間的聯系和區別。作為異域之士,從不同角度理解、解釋《傷寒論》內容,對于學習研究有參考意義。本次校注以日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本(寬政二年戌孟春,即1790年)為底本。
(日)齋宮靜齋 ·中醫 ·17.7萬字
針灸不僅在古代頗具療效,而且隨著一代又一代的中醫師不斷的傳承和發展針灸事業,更多神奇穴位的主治疾病被總結和挖掘出來,造福蒼生。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隨之而來的“小毛病”也在不斷影響著我們的生活質量。所以本書選取的都是現代生活中,最常見的疾病。具有實用性強、覆蓋面廣的特點。圖文并茂,真人彩圖展示,可操作性強,療效確切。通俗易懂的語言,更貼近大眾百姓,親切的詞匯一定會使你對本書愛不釋手。同時,本書受眾面廣,不僅可以作為中醫愛好者、中老年健康保健者的業余生活讀物,也可以作為青年醫師、醫學生的課外拓展讀物。
王富春 陳新華 ·中醫 ·4.2萬字
《中藏經》又名《華氏中藏經》,舊署華佗撰,具體成書年代不詳,或疑六朝人手筆,或疑華佗弟子吳普、樊阿依據華佗遺意編撰而成。全書3卷49論,稟承了《內經》天人相應、順應自然,以陰陽為總綱的思想,發展了陰陽學說臟腑學說的理論系統化,提出了以形色脈證相結合、以脈證為中心分述五臟六腑寒熱虛實的辨證方法。在中國醫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次出版是以清嘉慶十三年(1808)太歲戊辰春平津館孫氏刊本即孫星衍校本(簡稱孫本)為底本進行校勘。
(漢)華佗撰 ·中醫 ·3.5萬字
本書是類似何紹奇讀書思辨與臨證”生動活潑、貼近臨床的罕見佳作。全書文章陸續在中國中醫藥報進行連載。對每個方證進行深入思考,并指出臨床應用的細節和思考與質疑,提出作者獨立的思考:讀方、用方多年,隨著學識與年俱長,逐漸發現心中少了專科、專病的羈絆與學術門派的隔閡,臨證不外乎隨證立法,依法處方,以方治證。心中清明,筆下圓活,學醫、臨證,不期有如此輕松、享受。方以載法,讀方讀到的是法,用方所用的也是法。筆者在讀方中思考,思考立方之法;在用方中體會,體會立方之法。在努力與立方者進行溝通和交流的過程中,有了這些散在的、筆記式的文字。作者簡介:山西中醫學院,傅山學院副院長。學術上,精研張仲景、李東垣學說,主張中醫回歸傳統,用傳統的思維解讀、運用和發展中醫。臨床上,擅長使用中醫“霸道法”治療急性危重病,使用“王道法”治療慢性疑難病。著有《臨證傳心與診余靜思》、《讀方思考與用方體會》、《臨證實錄與抄方感悟》。擅長使用中醫“霸道法”治療急性危重病,使用“王道法”治療慢性疑難病
高建忠 ·中醫 ·14.7萬字
《醫法征驗錄》,中醫診斷學專著,清·李文庭原著,清·王名聲補注并附醫案。全書共兩卷,卷上論脈,分浮、沉、遲、數脈四門,每門專論一脈,每脈分述兩手寸、關、尺所見該脈及兼脈之主病、病源、治法;卷下論舌苔,分白苔總論、黃苔總論、黑苔總論等三篇。李氏所論七十五舌,王氏附錄兩種,共七十七舌。每種舌象均繪圖示,并補論藥方,使脈、舌、證、方集于一書,于臨證較為實用。
(清)李文庭 ·中醫 ·4.7萬字
柳少逸先生習醫既有家傳師授,又得院校學習,尤其對經典著作的學習,打下了他堅實的臨床基礎。本書為柳少逸先生根據《小兒推拿廣意》編撰的小兒推拿講稿。他根據中醫學臟腑經絡學說的基本原理,將針灸處方學的配伍法引伸到小兒推拿學中,而立“摩方”,于是形成了“摩方”、“灸方”、“中藥方”交融施治的臨床特色。同時,根據中醫臟腑經絡學說,闡發小兒推拿穴位的功效及主治,尚對其作用機理進行深入地探討,完善了小兒推拿學的理論體系。
柳少逸 ·中醫 ·17.8萬字
舌診為中醫的特色診法,臨床價值巨大。舌診主要看舌質和舌苔,舌質就是舌頭的肉質,舌苔就是肉質表面覆蓋的一層苔蘚樣物質。舌質和舌苔均有重要的意義,兩者缺一不可。看舌是醫生平時診病過程中,采集病史資料的一個重要環節。甚至很多時候,在患者對自己的癥狀特點描述不清的情況下,舌脈成了醫生處方用藥的主要依據。筆者從事中醫臨床工作,同時擅長中醫科普,個人自媒體影響力巨大,自媒體舌診系列深受廣大中醫愛好者喜愛。本書特色:不僅對中醫專業從業人員臨床有所幫助,亦能為普通中醫愛好者所看懂。受眾面廣泛。
張堅 ·中醫 ·4.2萬字
董建華(1918—2001)教授,著名中醫學家、中醫內科學專家。其臨證所涉病種遍及內、外、婦、兒各科,尤以外感熱病及脾胃病,用心良多,體會尤深,總結出許多寶貴經驗。今值董老誕辰百年之際,其家人將先生醫論及醫案之精華,重新編輯整理成冊,并將先生手稿的膏方病案附于書末以饗讀者。從多方面較為全面地反映出董老的學術思想。適合廣大中醫院校師生、臨床中醫師及中醫愛好者閱讀。作者簡介:董建華(1918.12.17-2001.01.26)中醫內科學專家。上海市青浦縣人。1935年至1942年隨上海名醫嚴二陵學醫。1955-1956年江蘇省中醫師資進修學校進修。東直門醫院副院長教授,主任醫師。在數十年理論研究和臨床實踐的基礎上,對脾胃病的辯證論治提出了“通降論”、“氣血論”、“虛實論”的學術觀點,補充和完善了中醫學脾胃病論治理論,對消化系統疾病及內科其它系統疾病的辯證和治療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溫熱病的治療上,提出“辯治方法”等學術觀點,對溫熱病的深入研究起到了促進作用。發表論文100余篇,主編專著10余部。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董乾乾:董建華之子。饒蕓:董建華之兒媳
董建華 ·中醫 ·18.2萬字
《崔真人脈訣》又名《崔嘉言脈訣》、《崔氏脈訣》、《紫虛脈訣》,作者崔嘉彥,字希范,號紫虛真人,旴江名醫之一。本書以《難經》的浮、沉、遲、數四脈為宗,風、氣、冷、熱四氣主病,簡述了脈象的生理、產生脈搏的原理、正常脈象切脈方法、臟腑定位以及常見病脈等有關內容,提綱挈領,以簡馭繁,簡明扼要,以四言韻語形式寫成,共682句,每句4字,共2728字,分為若干自然段。
崔嘉彥 ·中醫 ·1.3萬字
本書針對孩子身體上五大系統30種常見問題,提供對癥的小兒推拿和食療方案,并且分享了四季保健的推拿手法和四季五補的食療理念,以分步驟彩圖的形式,深入淺出地引導家長更好地了解小兒推拿,即學即用,真正把這種綠色中醫療法和三餐四季的食養方案結合起來,更好地守護孩子的健康。
緣緣 吳華 ·中醫 ·10萬字
《萬一針老中醫萬芳琴五十年針灸心得》寫作形式簡單,內容力求真實可靠,沒有復雜的案例分析,只是將病案以原始面貌(患者自述癥狀)呈現出來,醫者通過四診合參得出診斷,給出治療方案,酌情取穴,給予針灸治療。在寫病例時,有些經驗穴就不再做詳細辨證和穴解。如印堂穴,凡脊椎滑脫、腰間盤脫出,或脊椎上某一段、某一點的病變,頸椎病等都可選此穴;又如陽光穴,凡身體寒冷、疼痛均可選此穴;再如手三里穴,凡是大腸經上的疾病都可選此穴,如痔瘡、脫肛、闌尾炎等。還有凡是心、肺、胸、肋的疾病都可以取內關穴;凡是肚、腹、胃的疾病,都可以取足三里穴來治療;凡全身各種虛弱、久治不愈的疾病都可以取足三里穴來強壯體質,增加身體的抵抗力。
萬方琴 ·中醫 ·4.1萬字
張素芳教授,女,1940年生于上海市,1958年進入上海中醫學院附屬推拿學校學習,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推拿專業學員,師從推拿名家朱春霆、王紀松、錢福卿。后又跟隨山東小兒推拿名醫孫重三先生學習實踐,自1961年畢業工作至今已逾54年。曾任山東中醫藥大學推拿教研室主任兼附院推拿科主任,山東中醫藥大學教授,主任醫師。現任第五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經驗傳承指導老師,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指導專家,山東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博士生導師,山東省推拿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從醫五十余年來,張素芳教授一直從事中醫推拿的教學和臨床工作,擅長運用推拿手法治療小兒消化和呼吸系統疾病,尤其在診治小兒腹瀉、厭食、腹痛、便秘、感冒、發熱、咳嗽、夜啼等方面頗有心得。對小兒腦癱、先天性巨結腸、小兒抽動癥、遺尿、腎病、血液病、腺樣體肥大、生長發育遲緩等兒科疑難雜病也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本書即為張素芳教授小兒推拿學術經驗集。
姚笑 周奕瓊主編 ·中醫 ·8.6萬字
本書主要介紹了扶陽醫學中的脈法部分,由鄭盧扶陽醫學第四代傳人彭重善之弟子魏小棟根據師父的口傳心授并結合自身學習的感受和體悟編寫而成。鄭盧扶陽醫學之脈與基本法藥緊密結合,不僅示人以規矩,亦寓神于中,在臨證中強調“四診慎細,以脈為主”,認為切脈是為了了解和判明全身及臟腑氣的運行情況,切脈是“辨證、立法、遣藥”的憑證。全書共分六部分,分別為扶陽醫學導論、扶陽醫學核心理法闡釋、扶陽醫學脈法講授、扶陽醫學脈象要點闡釋、扶陽醫學脈與藥結合講授、扶陽醫學脈診解析與病案示例。扶陽醫學脈法曾為不傳之秘,本書為首部專論扶陽醫學脈法的著作。
魏小棟編著 ·中醫 ·19.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