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用耳朵學中醫經典卷于2010年出版第一版,由著名的朗誦家白云出岫先生朗讀全文,以小64開的袖珍版本,配以全文音頻文件,讓讀者能邊聽邊看,邊聽邊讀,邊聽邊背。讓磁性的聲音、優美的文筆、深邃的經義結合在一起,從多個角度幫助讀者更好地學習和理解原汁原味的中醫經典。本套叢書最多的重印了12次,36000余冊,最少的重印了4次,12000余冊。本次再版將原來的光盤改成以二維碼掃碼收聽音頻的形式。靈蘭中醫署名并進行推廣。
(漢)張仲景著 靈蘭書院組織整理 ·中醫 ·5.5萬字
《傷寒論特解》由日本人齋宮靜齋原著、淺野徽補注而成,于日本寬政二年戌孟春(1790年)成書。齋宮靜齋先生注釋至103章(即至宋本《傷寒論》第229條。)即逝世,后由弟子花孟一、淺野徽補注而成。全書共十卷,載錄六經病證的主要條文,包括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和厥陰病證治。全書以六部代替六經概念,以陰陽變化解釋、分析和總結各部、各章(條)、類證、類方之間的聯系和區別。作為異域之士,從不同角度理解、解釋《傷寒論》內容,對于學習研究有參考意義。本次校注以日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本(寬政二年戌孟春,即1790年)為底本。
(日)齋宮靜齋 ·中醫 ·17.7萬字
本書精選首都國醫名師高益民先生從醫60余年所診療過的典型案例、疑難案例,以時間為主線對案例進行了詳細的分析,處方簡明,立法分明,【按語】部分更是化繁為簡,可使讀者輕松掌握名師診療思路,以使其他中醫從業人員從中獲得對臨床疾病的判斷、分析能力,進而提高診療水平。
王文娟主編 ·中醫 ·17萬字
本書總結了第五批國家級名老中醫指導老師翁麗麗主任的臨床經驗,由理論結合實踐,傳承與發展傳統中醫皮膚科的內調外治特色,旨在提高中醫皮膚科專業技術人員的診斷及治療水平,推動中醫皮膚學科發展。在實踐中精于辨證,創立了中醫美容科的“毒”、“瘀”理論,善于解決中醫皮膚科的疑難雜癥,尤其對面部損容性疾病有獨到經驗見解。臨證主張:強調辨證論治;辨病與辨證相結合;辯證求因、審因論治;重視脾胃,“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臨證重視患者的年齡和體質,在應用清熱苦寒藥物的同時,注意使用培補脾土,健脾滲濕,燥濕利濕之品,以顧護中焦,扶正祛邪;倡導中西醫結合;內外并治;重視養生保健,認為疾病三分治七分養,未病先防,倡導患者保持平和心態及合理的飲食結構。今將其經驗總結出版,與專業醫護人員共探討。
翁麗麗 萬文蓉主編 ·中醫 ·15.7萬字
《傷寒論求是》修訂版出版后,受到眾多讀者的歡迎與好評,為滿足大家要求,深刻領悟書中理論的真諦,重新編寫精修案例版。本版在前版基礎上,重點將傷寒論求是的豐富理論結合臨床加以引申、拓展,使之理論更深刻化、系統化。在理論拓展的基礎,更附以精心整理的針對性較強、契合臨床實踐的案例加以說明,從而起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陳亦人 周春祥 ·中醫 ·14.9萬字
隨著人們生活節奏變快,生活壓力不斷加大,損容性皮膚病也越來越受到醫學界和人們的關注,逐漸成為皮膚科的熱點。本書全部講稿均是聚友會中青年名醫的心得,匯聚了歐陽衛權、劉清、李小莎、黃青、屈雙擎、隋克毅、申玉琦、李偉、李建紅、魏躍剛等10余位講者在損容性皮膚病治療方面的豐富經驗,涉及痤瘡、面部皮炎、脫發、激素依賴性皮炎等的方方面面。
曲劍華 申玉琦 ·中醫 ·8.9萬字
董建華(1918—2001)教授,著名中醫學家、中醫內科學專家。其臨證所涉病種遍及內、外、婦、兒各科,尤以外感熱病及脾胃病,用心良多,體會尤深,總結出許多寶貴經驗。今值董老誕辰百年之際,其家人將先生醫論及醫案之精華,重新編輯整理成冊,并將先生手稿的膏方病案附于書末以饗讀者。從多方面較為全面地反映出董老的學術思想。適合廣大中醫院校師生、臨床中醫師及中醫愛好者閱讀。作者簡介:董建華(1918.12.17-2001.01.26)中醫內科學專家。上海市青浦縣人。1935年至1942年隨上海名醫嚴二陵學醫。1955-1956年江蘇省中醫師資進修學校進修。東直門醫院副院長教授,主任醫師。在數十年理論研究和臨床實踐的基礎上,對脾胃病的辯證論治提出了“通降論”、“氣血論”、“虛實論”的學術觀點,補充和完善了中醫學脾胃病論治理論,對消化系統疾病及內科其它系統疾病的辯證和治療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溫熱病的治療上,提出“辯治方法”等學術觀點,對溫熱病的深入研究起到了促進作用。發表論文100余篇,主編專著10余部。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董乾乾:董建華之子。饒蕓:董建華之兒媳
董建華 ·中醫 ·18.2萬字
柳少逸先生習醫既有家傳師授,又得院校學習,尤其對經典著作的學習,打下了他堅實的臨床基礎。本書為柳少逸先生根據《小兒推拿廣意》編撰的小兒推拿講稿。他根據中醫學臟腑經絡學說的基本原理,將針灸處方學的配伍法引伸到小兒推拿學中,而立“摩方”,于是形成了“摩方”、“灸方”、“中藥方”交融施治的臨床特色。同時,根據中醫臟腑經絡學說,闡發小兒推拿穴位的功效及主治,尚對其作用機理進行深入地探討,完善了小兒推拿學的理論體系。
柳少逸 ·中醫 ·17.8萬字
根據中醫目前臨證現狀,加強臨床思維能力培養,體現中醫從采集信息到辨證施治整個過程理法方藥一致性,采用案例式教學方法,系統總結中醫名家臨證經驗和體會,是廣大臨床中醫師、西學中醫師、中醫愛好者以及中醫院校學生參考書。主要內容:精選的100篇李燦東教授的臨床醫案醫話特色:臨床案例教學實景,體現師生教學互動。醫案四診信息采寫規范,理法方藥一致,療效追蹤,思路清晰,病案分析有理有據。處方美觀大方,圖文并茂。
李燦東 ·中醫 ·12.8萬字
《瞻山醫案》,清代任賢斗著。成書于1814~1823年間,初未付梓,僅鈔藏于門人之中,因而未有廣泛影響。民國十三年(1924年)正式刊印以后,方引起了醫學界的廣泛重視。本書共四卷,名為醫案,實為綜合性醫學著述。其于每一病下,先述其理論源流,多所闡述,次則附錄生平精彩驗案,是一部具有重要價值的醫學著作。主要記載任瞻山治療傷寒、傷風、眩暈、怔忡驚悸恐、咳嗽、聲喑、瘧疾、小兒熱瘧、痢疾、傷暑、濕證、火證、食滯、虛損、頭痛、腫脹、麻痘、血癥、哭證、笑證、調經、安胎、瘀血不下、胞衣不下、咽喉、黃疸、眼目、癲狂癡呆、痹痛、痙痛、癃閉、尿短、尿多、便濁、淋證、夢遺、遺精、便閉、嘔吐、惡心、噯氣、脅痛、心腹痛、不寐、巧證、氣喘亸證、辨黃藤毒、狾犬辨原、疝氣、痰飲、吞酸吐酸、饑證、三消、腳氣、霍亂、痿證、泄瀉、積聚、噎膈、關格、呃逆等內科、外科、婦科及兒科驗案。后另附方176條。本書反映了任瞻山的醫學思想及臨床經驗,有獨特的學術價值。此次以陜西省中醫研究院圖書館藏1924年瀏陽唐文胎室木活字本為底本進行校勘注釋,供中醫臨床、教學及科研工作參考使用。
(清)任賢斗 ·中醫 ·15.1萬字
《外科活人定本》,明·龔居中著。全書分為四卷,幾乎囊括了所有中醫外科的病證。該書卷一首敘調治心法,闡發經義,概述瘡瘍病因、病機、治則和辨證等,次述秘傳口訣,十善、十惡證候,用藥性、搽藥性、敷藥法及外科常用藥方,繼按圖形分述腦發、痄腮毒、發背、騎馬癰、對口發、搭手、鬢發、肩發等三十種病證。卷二按圖形分述赤面疔、螻蛄三事、赤面瘋、上眼丹、下眼丹等五十種病證。卷三論述癭瘤、瘡癬、流注、大麻風、楊梅瘡諸病及頭面、耳、鼻、口舌、牙、喉諸瘡癥圖形。卷四敘述杖瘡、折傷、破傷風等疾病及誤呑、諸刺、中毒、蟲獸傷等。卷末附經驗通用方三十二首。此次校注,以清順治十八年辛丑年(1661年)冬月同德堂刻本為底本,以國家圖書館收藏的清順治辛丑年(1661年)冬月天德堂刻本作為主校本,按照文獻學方法進行??弊⑨尅?/p>
龔居中 ·中醫 ·6.9萬字
張素芳教授,女,1940年生于上海市,1958年進入上海中醫學院附屬推拿學校學習,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推拿專業學員,師從推拿名家朱春霆、王紀松、錢福卿。后又跟隨山東小兒推拿名醫孫重三先生學習實踐,自1961年畢業工作至今已逾54年。曾任山東中醫藥大學推拿教研室主任兼附院推拿科主任,山東中醫藥大學教授,主任醫師。現任第五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經驗傳承指導老師,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指導專家,山東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博士生導師,山東省推拿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從醫五十余年來,張素芳教授一直從事中醫推拿的教學和臨床工作,擅長運用推拿手法治療小兒消化和呼吸系統疾病,尤其在診治小兒腹瀉、厭食、腹痛、便秘、感冒、發熱、咳嗽、夜啼等方面頗有心得。對小兒腦癱、先天性巨結腸、小兒抽動癥、遺尿、腎病、血液病、腺樣體肥大、生長發育遲緩等兒科疑難雜病也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本書即為張素芳教授小兒推拿學術經驗集。
姚笑 周奕瓊主編 ·中醫 ·8.6萬字
本書共六章,主要介紹了冠心病的病因,癥狀、危害、預防及調養方案,具體內容包括:中藥方劑、藥茶、藥粥、藥湯、果蔬汁、保健菜肴、藥浴、按摩、刮痧、拔罐、敷貼等方法。本書從各方面綜合考慮,提供預防與調養方案、即有效有安全,既管用還省錢。作者簡介:郭力,45歲,中共黨員,1990年畢業于山西中醫學院,從事醫療健康工作26年,(其中臨床醫學工作10年,健康傳播工作16年)。近年來,在多個出版社主編出版的著作20余部。
郭力 李廷俊主編 ·中醫 ·15萬字
《傷寒百證歌》成于1132年,書選《傷寒論》主要癥狀等內容,將醫經表里、陰陽、寒熱、虛實各種傳變縷析條分,附以諸方治法,以七言歌賦形式歸納闡發,并引《內》《難》及后世諸說以論證之。《傷寒發微論》簡述其對《傷寒論》脈象、用藥、治療及病證等問題的研究心得。論中每引前賢之語,言簡意賅,探隱索微,頗具啟迪。尤其是“傷寒治法,先要明表里虛實,能明此四字,則仲景三百九十七法可坐而定也”的論說,成為“以表里虛實統攝六經辨證”的理論支柱。《傷寒九十論》記載許氏臨床治療的九十例病案,其中經方醫案六十一則。其經方醫案,多是將臨證所得脈證與《傷寒論》條文相對照,嚴格依照經文選用經方,很少有加減之處。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醫案專著,在醫案發展史和仲景學術的臨床應用方面具有不可忽視的開創意義,也是學習《傷寒論》的重要參考書。
許叔微 ·中醫 ·6.8萬字
本書為《巴蜀名醫遺珍系列叢書》之一,以經絡為綱,病證為目,對每一經的主治功用加以歸納;再根據十四經主治小結,以病證為綱,把十四經腧穴主治進行對病對證的整理歸納,從而為臨床辨證運用經絡腧穴提供依據。
余仲權 林建華 ·中醫 ·10.2萬字
《攝生總要》,明末洪基著。書凡九卷,分為四部分:《攝生秘剖》四卷、《房術奇書》二卷、《攝生種子秘剖》二卷、《種子方剖》二卷。其中《攝生秘剖》是著者精選“丸散方之最神奇切用者”80首匯錄而成,涵蓋了內、外、婦、兒、五官科疾病及養生等方面;《房術奇書》《攝生種子秘剖》《種子方剖》主要論述房中之術、養生導引之法,以及種子求嗣之理,共載方94首,并導引圖8幅、八卦圖1幅、十月受胎圖10幅。
(明)洪基著 張磊等校注 ·中醫 ·9.1萬字
中醫傳統外治法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傳統療法包括了:針灸療法、刺血療法、推拿按摩、刮痧療法、敷貼療法、拔罐、火療、氣功等等。其中部分療法經過現代中醫學者的繼承與發展,結合現代醫學理論及現代中西醫結合探索的理論精華進行探索研究,形成了既繼承原傳統療法的特色與優點又具有創新性的新型臨床實用型傳統療法,如頭針法、靳三針療法、中醫無痛蜂療法、眼針療法、熱敏灸療法等等,從而形成了具有時代特色的廣義中醫傳統療法。
田紀鈞 ·中醫 ·9.7萬字
《心印紺珠經》,明·李湯卿撰。分上下兩卷,上卷對《素問》中闡述的運氣、臟腑經絡、脈法理論作了歸納整理;下卷則融會劉、張、李諸家之說,依次扼要闡釋中醫病機、傷寒論治、15種常見疾病的辨證治療、90種中藥的性味主治等,可作為中醫學入門之書和研究金元醫家的參考書。本次整理以明嘉靖二十一年邢址刻本影印本為底本,以明嘉靖二十六年趙瀛刻本影印本、明崇禎六年閔齊伋刻本為校本。
(明)李湯卿 ·中醫 ·4.3萬字
《圖解點穴要術》這是一本專門描述點穴方法的書,作者根據自已針灸臨床三十余年及教學十余年的點穴經驗,從體表定位標志的角度出發,遵照骨度分寸的原則介紹全身361個經穴和33個經外奇穴的詳細點穴方法,避免了臨床中以穴定穴的困惑。內容以精準點穴為出發點,強調點穴姿勢的重要性,突出體表標志在點穴過程中的作用,采用彩色標志線的方法,直觀清晰地在真人圖片中標注出體表易于看見、易于揣摸的骨胳、皮膚紋理等標志,以簡單通俗的文字描述指導讀者通過骨度分寸方法快速而準確地找到穴位。全書共拍攝500多張彩圖,清晰明確,是全書的亮點。
黃銀蘭主編 ·中醫 ·12.6萬字
本書為張德英先生就今日中醫所面臨的質疑,以及中醫發展的困境和障礙等問題,撰寫的解答文章,故名之曰“答難”“解惑”。同時,本書采用了中醫經典《難經》的“問難與解答”的模式,參照《難經》設定質疑題目為八十一個,也是本書取名“答難”的另一個原因;且有向經典致敬之意。書中所選取的對中醫的質疑,是現下比較普遍的、多見的、具有代表性的問題,有些問題可謂中醫從業者乃至行業外人士都耳熟能詳的質疑之聲,有些問題則是數十年來議論紛紛而沒有了斷的爭議,此外還有中醫行業所面臨的嚴重的發展困境,作者皆付諸熱情而詳盡的解釋文字。其解答雖限于一家之言,但作為中醫熱點、難點問題的討論,是有啟發與參考價值的。作者簡介:張德英,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河北中醫學院教授,從事臨床及教學工作近40年。全國推拿專業委員會委員,《中華推拿療法雜志》專家編委。曾先后在《中國中醫藥報》、《中醫雜志》、《中國針灸》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參編著作6部。
張德英編著 ·中醫 ·13.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