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醫學匯函》十三卷,另有序目及首卷,明代聶尚恒編撰于明崇禎戊辰年(1628)。首卷列釋方、歷代醫學姓氏、醫學或問及諸家要論,卷一為《王叔和脈訣》,卷二為《八十一難經圖解》,卷三至卷十一為臨床內外婦兒五官各科,卷十二至卷十三列本草內容。對臨床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且具有重要的文獻學價值。
(明)聶尚恒 ·中醫 ·17.5萬字
吳文鵬先生出身于中醫世家,臨證經驗豐富,診治方法獨特。于此古稀之年,吳先生將其長期從事中醫臨床所得診療經驗加以整理歸納,結合中醫經典古籍相關論述編著成此書。書中精述了《難經》及經絡、腧穴、津液理論等中醫基礎知識,并以臨證醫案之形式闡述了作者對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常見病證的辨證論治經驗,將醫典理論與臨床實踐緊密結合,融會古今,證治結合,對指導中醫臨床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本書可供中醫師及中醫院校學生、入門學習者參考閱讀。
吳文鵬 ·中醫 ·6.6萬字
《本草便》,明·海陽張懋辰撰。懋辰,字遠文,今安徽省休寧人。其人履跡未詳,嘗另撰《脈便》二卷與《本草便》同行于世。作者以王綸《本草集要》為藍本,精選出384味藥物,參以李東垣關于藥物的論述以及《本草綱目》對藥物的發明,進行刪節、編撰而成。本書最大限度地保留原版本信息,具有傳承性,不失為中醫專業臨床醫生以及中醫藥專業在校學生常備、實用的“口袋書”。作者簡介:李心機,山東中醫藥大學教授。《傷寒論》研究方面的專家。師從傷寒巨匠李克紹,從事《傷寒論》研究40余年,見解獨到,跟從雜病大家劉獻琳侍診3年,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連續出版三部《傷寒論》研究專著——《傷寒論疑難解讀》《傷寒論通釋》《傷寒論圖表解》,標志著李心機教授的《傷寒論》詮釋嶄新體系的構建。校注、出版多部古籍。
(明)張懋辰 ·中醫 ·4.9萬字
本書以理順中藥思路為主線,展示了傳統中醫最為獨特的取象悟性思維,將任之堂的用藥心法全盤托出。在輕松學習之余,將中醫最精髓的醫理(升降氣機)以最通俗的文字講述出來。書里頗多對藥象、病象、自然萬象的領悟,觀點獨特新穎,發前人所未發,大開學者悟性,令人有迅速步入中醫之門之感。老師每天有感必講,學生每天有聞必錄。講學記錄之中,將最精深的醫道,用取類比象、譬喻之法,妙趣橫生地演繹出來。書里既沒有條條框框的束縛,也沒有空洞的理論說教,講述了大量豐富的臨床實踐案例,以及行醫故事,偏方、驗方。這部以師長口述、學生記錄發揮的中醫普及讀物,理事圓融,雅俗共賞,適合中醫愛好者、中醫初學者閱讀、參考。
曾培杰 陳創濤編著 ·中醫 ·18.2萬字
廣東省中醫院廣大醫護工作者秉承充分發揮中醫特色與優勢,當為人民群眾健康守護者的宗旨,在服務患者的實踐中,努力發掘整理古籍中有關養生康復的文獻資源,吸收古代養生康復文化精華,創作出六套養生康復效果明顯且易于練習的保健操(功法),名《華夏養生康復操系列叢書》,分《醒腦養生康復操》、《臟腑養生康復操》、《調神養心保健操》、《女性養生康復操》、《筋骨養生康復操》、《傳統養生保健操》六個專輯。養生康復操系列叢書圖文并茂,通俗易懂,既可用于疾病時的輔助康復,更可用于日常的養生保健。叢書的出版,冀望能為《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的早日實現,為國民健康長壽貢獻綿薄之力。
鄧翀 傅秀珍 ·中醫 ·1.3萬字
主要對中醫燒傷科常見病的診療提出指導性意見,本書可以供學習中醫燒傷科的專業醫師作為參考用書。本書由中華中醫藥學會提出并發布,由中華中醫藥學會外科分會歸口。本書是一本價值極高的中醫用書。
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 ·中醫 ·1.1萬字
本書由頭針創始人焦順發編著。以中醫經典著作《內經》為理論根據,介紹了“刺神治病”的源頭、“刺神治病”的始變、“刺神技術”的發展、“刺神部位”的增加、“刺神治病”治療病癥的擴展等“神針”的內含。內容蘊含作者數十年學經典、做臨床的經驗感悟,簡潔實用,要點突出。本書主要供從事中醫工作,尤其是從事針灸工作的人員參考。
焦順發 ·中醫 ·1.8萬字
中草藥因其具有療效確切、副作用小等特點,不僅對常見病、多發病有較好的療效,而且還可以治療一些疑難雜癥,因此受到了人們的深切喜愛。基于以上原因,編者選取了154種臨床常用中草藥,編成了這本《臨床常用中草藥彩色圖鑒》。本書參考各代名醫論著,采用圖文對照的形式精心編排,從別名、來源、生境分布、采收加工、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用量用法、使用注意、形態特征等多個方面詳細介紹,便于讀者識別和應用;同時,本書還精選了大量偏方,使在閱讀過本書之后,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實際應用,對癥下藥,有的放矢,從而發揮最大功效。
謝宇 劉學偉主編 ·中醫 ·7.2萬字
本書作者不僅為“海派中醫”的杰出代表,也是刮痧學術傳承的后起之秀,他們長期從事中醫針灸的醫療、教學和科研工作,在臨床實踐中不斷創新應用,逐漸認識到刮痧療法的神奇功效,聯合編著了本書,將刮痧國家標準、行業標準與臨床應用有機結合,既注重技術操作規范,又注重臨床辨證施刮;既注重經絡腧穴理論對刮痧的指導作用,又注重臨床補瀉、經穴反應點、常見誤區等方面,全面詮釋刮痧并有助于提高刮痧療效。
徐鳴曙等 ·中醫 ·13.2萬字
成都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二五”中醫養生學重點學科帶頭人,養生研究中心主任,《養生雜志》(月刊)主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文化科普巡講專家及評審專家,兼任國際藥膳食療學會執行會長、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藥膳食療研究分會副會長及亞健康分會常務理事、世界健康生活方式促進會聯合會總會顧問。主編出版了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中醫養生學》及國家“十二五”重點圖書《實用中醫工具書系列·中醫養生康復學辭典》、《養生康復學》(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中醫養生學》(衛生部“十一五”規劃教材)、《中醫養生保健學》(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類別全科醫師崗位培訓規劃教材)等學術專著30余部。
李斯熾 ·中醫 ·16.8萬字
氣血精神辨證是在《黃帝內經》有關氣血精神理論指導下,結合新時代心身病證、功能性病證、疑難病證生理病理特點和發病規律創立的。本書結合中醫理論與臨床,獨具創見提出氣血精神辨證理論體系,在本書中對氣血精神的概念、功能以及氣血精神病證的病因病機、證候特點和治療等內容進行了精辟概括,對歷代醫家有關氣血精神病證的論述進行了總結,充實和發展了氣血精神辨證的內涵,對近年來不斷增多的身心病證等以氣血精神辨證法進行了系統論述。
宋福印 ·中醫 ·14.7萬字
《醫案夢記》,清代徐守愚撰,成書并刊行于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系清代醫家徐守愚之子徐子麐整理其醫案,另附“經驗方法一百二十余方”及本人醫案而成,全書載案74則,其中徐守愚醫案55則(含附案),徐子麐醫案19則,諸案以診治時間為序,不分門類,病證涉及內、外、婦、兒及外感等,內容豐富,敘議周詳,多抒己見,特色顯明,有較高臨床參考價值。此次整理,以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刻本為底本整理。
(清)徐守愚 ·中醫 ·7萬字
糖尿病治療的指導思想是以“五駕馬車”為基礎——食療、運動、監測、教育和藥物治療。以往強調,該病為終生性疾病,需要終身治療。作者身為糖尿病醫生,通過臨床實踐,使很多糖尿病患者經過積極治療,短時間內達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臨床治愈。此書向患者傳遞一個積極信息——患糖尿病后,并非需要終生藥物治療,只要有信心(患者積極配合)、方法得當(醫生對疾病有足夠理解與辦法),就可以戰勝糖尿病。
谷志文 ·中醫 ·8.5萬字
古中醫是指漢唐以前的一種醫學模式,其核心價值觀就是天人相應觀念,即認為人與天地萬物是密切聯系的,人與天地宇宙都是一氣變現的結果,故人要順應天地運行的規律。這種思想深深影響了古中醫學的疾病認識觀與養生診療觀。而《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難經》這中醫的四大經典著作則是古中醫學的的靈魂所在。《黃帝內經》為古中醫學提供了最可靠的理論依據。醫圣圣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嚴謹精妙的六經法度與千錘百煉的傳世經方則是古中醫學在臨床上的神兵利器。《神農本草經》則為古中醫學展示了用藥大法。漢唐以后,金元以降,明清以還,儒理之道滲入醫林,古中醫學就此陷入了低谷。直至清末民初彭子益的出現,以《易經》河圖中氣升降圓運動之理,破解《內經》、《難經》、《神衣本草經》、《傷寒雜病論》、溫病學說的千古奧秘,批判地繼承發展了古中醫學,找到了古中醫學傳承斷層的脈絡,使古中醫學得以重生。本書為古中醫學入門讀物,由任之堂主人余浩撰寫。著重講解了古中醫學的世界觀,即精氣學說,古中醫學的方法論,即陰陽五行思維和象思維,古中醫學的藏象學說、氣化論、診療觀等。本書由作者的課堂講稿改編而成,語言流暢,通俗易懂,旨在回歸中醫的本原,推進古中醫學的發展,促進中醫學的復興。
余浩 熊廣華主編 ·中醫 ·7.1萬字
本書主要是高利教授從醫30余年臨床積累的臨床望診經驗的總結,集中體現了中醫與西醫的望診有機實用的結合。并且在書中貫穿了中西醫結合治療的理論結合及實踐運用。對于西醫必須掌握的實用臨床望診技術配以大量臨床資料和圖片進行解析,對于中西臨床醫務人員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本書圖文并茂地介紹了作者數十年來運用中西醫結合的診療思路對神經科臨床常見疾病的中醫望診所見,并展示了現代技術檢測證據,實踐了中醫望診理論的客觀性和準確性的探討,尤其是面舌望診部分,內容尤為豐富多彩,不僅為中醫望診理論提供了很好的闡述,還進一步揭示了胃腸道疾病與腦血管病的相關性,為探索國人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提供了思路。
高利 ·中醫 ·12.6萬字
《傷寒六書纂要辨疑》,明代童養學纂集,初刻于明崇禎五年(1632),原書扉頁題作《太醫院纂要陶節庵傷寒六書》。全書共四卷。童氏認為陶節庵《傷寒六書》辨陰陽有經,表里有癥,虛實有脈,臨病制方服藥有法,井井有條。且辨叔和之謬,正無己之訛,足補仲景書之未備,惜其立論不免層見疊書。實因陶氏六書成非一時,故有重復及先后倒置之處。因此,在原書基礎上去其繁蕪,補其闕略,刪繁就簡,重為詮次而成本書。童氏推崇陶氏之學,研究傷寒重視辨證,活看六經,不拘日數,對學習理解張仲景辨證論治之旨及臨證治療選方有參考價值。本次校注以明崇禎五年壬申金陵刻本為底本,以清順治十五年戊戌大梁周氏醉耕堂刻本為主校本。
(明)童養學 ·中醫 ·5.9萬字
本文作者參閱大量的文獻,收集在內科常見病方面中醫公認有一定療效的非藥物療法為治療方法,中醫特色突出,并結合作者的臨床實踐,編著成冊,在編寫的過程中,以中醫病名命名,以臨床療效作為收錄的標準,對某一疾病,若無公認的某一治療方法,即使空缺,亦不濫竽充數,以免貽害讀者。故本書特點,不為面面俱到,只追求臨床療效,使其真正成為實用的書籍。本書所選針灸、食療和推拿按摩方法,力求簡單實用,方便有效,安全可靠。
邱曉堂 張永杰 ·中醫 ·13.5萬字
《傷寒全生集》為明·陶華晚年的作品,系陶氏一生習醫之精華。對仲景《傷寒論》言而未盡者有發揮之妙;對傷寒癥狀及證候的辨證論治不拘成法和成方,具有很高的臨床指導意義。本書共四卷,173篇,約14萬言,內容包括序、凡例、目錄和正文四部分。目錄分屬各卷之前,正文四卷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總論及六經標本,表里陰陽,寒熱虛實,正傷寒,溫熱病,類傷寒,陰陽相似,合病,并病,風溫,痙癥,疫疬天行等;第二部分為各種癥狀及證候的辨證論治,并列方藥及加減變化,書中收部分針灸治法。
陶華 ·中醫 ·11.9萬字
本書較系統地總結了孫幼立先生畢生的臨床經驗,對基層農村的內、外、婦、兒科常見雜病中醫證治,論述較為詳細,尤其應用中醫藥治療慢性腎病綜合征、肝硬化腹水、不孕不育、惡性腫瘤等現代醫學還不能攻克的疑難雜癥,是本書一大特色。本書內容深入淺出,文字簡樸,操作性強,是一部可供廣大基層及農村臨床醫務工作者的實用參考書籍。
俞承烈主編 ·中醫 ·9.6萬字
《脈理存真》三卷,脈學著作,清代醫家余顯廷編纂,成書于清光緒二年(1876)。首置其父余麗元(字介石)所撰《滑伯仁先生傳》。上卷為滑壽所著《診家樞要》,每脈主病論之至精;中卷為其先叔祖燕峰公所輯《脈理》,辨脈象言之尤詳;下卷作者獨具匠心,博覽群經,摭采諸說,折衷于一是,自撰脈診分配部位,遵古經以發揮其義,附諸卷末,并附選先儒《河洛精蘊》數節,尤見醫通于《易》,陰陽至理,互相發明。此次整理取清光緒二年(1876)慎德堂刻本(孤本)為底本,并以本書所引著作之通行本為校本。
(清)余顯廷 ·中醫 ·3.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