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糖尿病治療的指導思想是以“五駕馬車”為基礎——食療、運動、監測、教育和藥物治療。以往強調,該病為終生性疾病,需要終身治療。作者身為糖尿病醫生,通過臨床實踐,使很多糖尿病患者經過積極治療,短時間內達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臨床治愈。此書向患者傳遞一個積極信息——患糖尿病后,并非需要終生藥物治療,只要有信心(患者積極配合)、方法得當(醫生對疾病有足夠理解與辦法),就可以戰勝糖尿病。
谷志文 ·中醫 ·8.5萬字
本書為清代浙西名醫張千里所撰之抄本。張千里(約1784-1839),字廣文,又字子方,號夢廬,祖籍浙江嘉興,后徙居桐鄉后珠村,故稱居所為“珠村草堂”。張氏早年業儒,后棄儒行醫,常行醫于蘇浙閩等地,醫名頗盛。所遺醫案豐富,內容翔實。本書共收載張氏醫案134首,其中14個醫案有病證名,其余120個醫案均未撰寫病證名。醫案內容涉及內科雜病如支飲、吐血、咳嗽、痰癇、中絡、痿癥、痎瘧、吐血等,女科經帶及時疫等病案。其案朱筆作標記,記述詳細,各案主要癥候、病機、治法闡述清楚,處方配伍靈活,藥物劑量明確,臨證參考實用。此次整理以休寧程麟書抄本為底本。本書適宜中醫學本科以上讀者閱讀。
(清)張千里 ·中醫 ·4.3萬字
該書是《中西醫結合慢性病防治指導與自我管理叢書》的一個分冊,全書由知名中醫藥學專家編寫。本分冊以臨床常見的慢性疾病為綱,分別介紹該病的就診導航、個人調理、藥食宜忌速查、醫患互動空間等。對于患者及亞健康人群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錢先 陳劍梅 ·中醫 ·3.8萬字
面、系統而又重點突出地介紹了風濕病的中成藥應用,包括藥物組成、功效、適應病證、制劑規格、用法用量等內容,該書由靠前中醫風濕病領域的很很好不錯的臨床專家共同編撰,是風濕病學界的臨床醫生,包括西醫醫生、中西醫結合及基層醫療機構的的醫生,該書具有簡明扼要,易懂實用的特點,是風濕病醫生的的案頭參考書。目錄
王承德主編 ·中醫 ·6.5萬字
萬凌峰 ·中醫 ·4.3萬字
《醫學讀書志》及《醫學讀書附志》為中醫古籍中少見的專科目錄學著作,在中國醫學史、中醫文獻學研究方面及此次古籍整理中皆有十分重要的價值。《醫學讀書志》分上下兩卷。以歷代人物為綱,著錄歷代醫籍,將醫籍書目列于各醫家名下,書目之后附有作者撰寫的提要。始自伏羲氏,迄至清代鄒澍,共列醫家111位,著錄醫書416部,撰寫提要99篇。《醫學讀書附志》是《醫學讀書志》的補充,包括:歷代傷寒名家書籍考附、《傷寒論序例》考證附、《左傳》膏肓之疾解、《史記》尸蹶解、《禮記》傷腎干肝焦肺解、三焦有名無形解6篇文章。本次整理以清代咸豐二年(1852)雙梧書屋刻本為底本。
(清)曹禾 ·中醫 ·5.6萬字
全書共24卷,81篇,所論內容十分豐富,包括陰陽五行、藏象氣血、腧穴針道、病因病機、診法病證、治則治法、醫德養生、運氣學說等,較為詳盡地論述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治療的有關內容,突出了古代的哲學思想,強調了人體內外統一的整體觀念,從而成為中醫基本理論的淵藪。本書底本選用顧從德翻宋影印本為底本進行校勘。
張永泰 郭霞珍整理 ·中醫 ·13.7萬字
《脈理存真》三卷,脈學著作,清代醫家余顯廷編纂,成書于清光緒二年(1876)。首置其父余麗元(字介石)所撰《滑伯仁先生傳》。上卷為滑壽所著《診家樞要》,每脈主病論之至精;中卷為其先叔祖燕峰公所輯《脈理》,辨脈象言之尤詳;下卷作者獨具匠心,博覽群經,摭采諸說,折衷于一是,自撰脈診分配部位,遵古經以發揮其義,附諸卷末,并附選先儒《河洛精蘊》數節,尤見醫通于《易》,陰陽至理,互相發明。此次整理取清光緒二年(1876)慎德堂刻本(孤本)為底本,并以本書所引著作之通行本為校本。
(清)余顯廷 ·中醫 ·3.4萬字
作者王偉,《撥開迷霧學中醫》系列圖書的作者,其倡導重歸中醫經典思維,創造性地提出了“人迎氣口脈法”,并將之驗證于臨床,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本書為作者的又一力作,系統介紹了《靈樞》是如何以靈敏的心、簡單的思維真實看清人體各種病態下的內在氣血偏傾,以及如何找到關鍵樞紐用微針輕輕撥動,以祛除疾病恢復人體生機的過程。全書共分六章,即小針之要、經脈為始、能知《終始》、明于《本輸》、明于調氣、通調營衛,重點闡釋了陰陽六經學說,并以針灸臨床為例,闡釋了《靈樞》的醫道原理和具體操作。書中不僅將《靈樞》的針灸體系做了深入淺出的梳理,還將各種復雜的概念力求解釋清楚,內容極具實用性,能夠高效指導臨床,以幫助中醫學子深入學習經典。
王偉 ·中醫 ·15.5萬字
“針刺”和“艾灸”是針灸醫學中并行的兩大療法,追溯歷史,灸法應該比針刺的使用歷史更長。現代科學研究證實,灸法對某些疾病的治療療效優于針刺,尤其是在提高機體免疫力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規范艾灸的技術操作,對于提高灸法的療效、避免或減少對機體的損傷、推廣艾灸療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 ·中醫 ·1.3萬字
《醫方叢話》,八卷,清代徐士鑾撰,為醫話體著作,初刊于光緒十五年(1889),后由其曾孫徐世章補刊于庚午年(1930)。徐士鑾(1833—1915),字苑卿,一字沅青,天津人,中舉出仕,有政聲,后稱病辭官歸里,志于著述。本書從三百余種筆記、醫書以及親歷見聞輯錄“應驗之方,與夫論病、論藥、論醫之言冶,以醫方驗方為主,兼及藥物、醫理、醫案醫話乃至符箓,病種涉及內外婦兒,亦有養生餌食等,內容極為豐富,匯集保存了很多珍貴中醫藥資料。本書不同于一般筆記,作者多有“考按引證冶,“附己意以發其義蘊冶,值得中醫從業人員和中醫愛好者閱讀與參考。
(清)徐士鑾 ·中醫 ·10.4萬字
我國肝病患者眾多,慢性乙肝、丙肝是我國重大傳染病,近年酒精性肝病、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病等發病率上升。我國自古中醫藥在治療肝病方面具有傳統的優勢,臨床有較好的療效,應該加以推廣。王旭齋老中醫在肝病治療方面積累了大量的驗案,有豐富的經驗,特別是首先提出了慢性肝炎分三個階段辯證治療的理論,為后來業界廣泛采用,臨床治療和理論創新上有獨到之處,對指導肝病治療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書以王旭齋老中醫臨證醫案為提綱,按照現代醫學分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等分類,醫案選擇王老親自診治,西醫診斷明確,中醫治療獨到的病例或治療有效的疑難病例,借助每個病案的治療過程,以按語形式分析不同類型肝病的病因病機、治療規律,在每例病案中反映出的學術思想、治療經驗、遣方用藥特點等,對提高臨床診治肝病能力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王旭齋 ·中醫 ·11.8萬字
作為中醫初學者、對外宣傳教學的科普性教材,該書遵循市場規律,采用簡單明了、圖文并茂形式,將中醫藥展現在廣大熱愛中醫的初學者及海外的廣大群眾的視野中,既是視覺的享受,又是文化的傳播,又兼具養育生命的元素,也是作者多年來從事對外交流的體會和結晶。該套書特色主要在于將深奧豐富的中醫藥理論由博返約,通俗易懂,突出中醫的整體觀、辨證法及自然界植物的力量賦予人們的不可或缺的滋養作用。《本草.食材篇》圖文并茂,主要內容為藥食同源的食材,輔以每味食材的特性及功效,融入食材的各種成分,以及食養方與藥療方,有利于查閱。
韋大文 ·中醫 ·2.9萬字
吳文鵬先生出身于中醫世家,臨證經驗豐富,診治方法獨特。于此古稀之年,吳先生將其長期從事中醫臨床所得診療經驗加以整理歸納,結合中醫經典古籍相關論述編著成此書。書中精述了《難經》及經絡、腧穴、津液理論等中醫基礎知識,并以臨證醫案之形式闡述了作者對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常見病證的辨證論治經驗,將醫典理論與臨床實踐緊密結合,融會古今,證治結合,對指導中醫臨床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本書可供中醫師及中醫院校學生、入門學習者參考閱讀。
吳文鵬 ·中醫 ·6.6萬字
本書為中醫藥行業“十二五”國家級規劃教材。組織學與胚胎學是基礎醫學的主干學科之一,其內容廣泛應用于臨床各科。全書分為上篇組織學、下篇胚胎學,教材內容由基本內容和參考內容組成,方便教學和學生自學。全書圖文并茂,將抽象的微細結構生動地展示出來。本書適用于各大中醫藥院校學生、臨床醫生及相關從業者。
周忠光 ·中醫 ·17.2萬字
本書為國醫大師周仲瑛辨機論治肺系疾病臨證經驗,由周仲瑛、王志英教授主編,參編者皆為周老工作室成員。本書系統總結周仲瑛教授治療肺系疾病的學術思想與臨床經驗,體現病機辨證的思維模式與中醫辨治的靈活性,彰顯中醫治療此類疾病的特色和優勢,并進一步挖掘周仲瑛教授以病機為核心的原創思維及具有個性的診療經驗。第一節較全面地介紹肺系病證治概要,重點突出以病機為核心的辨證思路,體現其學術思想的精髓。以后各節以病證為綱,提煉各病種的辨證論治規律,并列舉若干醫案,通過臨床診療過程的真實記錄,充分體現周仲瑛教授原汁原味的個人經驗、臨證技巧和學術觀點。
周仲瑛 王志英主編 ·中醫 ·19.4萬字
中醫學蘊含著豐富的預防醫學、健康管理思想,是中華民族的獨創,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傳承,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歷經長期的實踐,逐步形成了中醫健康管理的理論體系和一系列豐富多樣的技術方法。本書收集整理了遠古至近代的中醫名人名家故事300余則,對神農、扁鵲、華佗、張仲景、孫思邈、李時珍等著名醫家都有生動介紹。
張俐敏 ·中醫 ·12.2萬字
《傷寒溯源集》系清代醫家錢潢所著,是注解《傷寒論》的重要著作,也是研究《傷寒論》學術思想的重要參考著作之一。原書共十卷,二十二篇。包括序、凡例、目錄和條文注解及附錄五部分。從“陰陽發病六經統論”開始,將“病有發熱惡寒者,發于陽也;無熱惡寒者,發于陰也”作為全書總綱。卷一至卷十依次為太陽上篇、太陽中篇、結胸心下痞并附臟結、太陽下篇、溫病風溫痓濕暍、陽明篇、少陽全篇、太陰篇并附霍亂證治、少陰篇和厥陰篇。著中附有論文六篇,體現了錢氏“以法類證統方”治傷寒的學術特點和嚴謹認真的治學態度。本書以清康熙四十七年虛白室刻本為底本校注而成。
(清)朱光被 ·中醫 ·9.7萬字
《中醫神志病臨床診療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分為兩大部分,第一大部分為“中醫病證部分”,采用中醫病名,闡述中醫辨治,納入神志病科常見病種,包括癲病、癇病、狂病、百合病、卑惵、奔豚氣、笑病、怒病、憂思病、悲病、恐病、驚病、厥病、多寐、癡呆、臟躁、梅核氣、產后神志異常、經行神志異常、遺精、早泄、縮陽等22個部分;第二大部分為“西醫疾病部分”,采用西醫病名,以中醫辨治為核心,提供西醫診斷依據,適合病證結合臨床診療模式,納入中醫藥診療優勢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癥、神經衰弱、強迫癥、疑病癥、急性應激障礙、癔癥、癲癇所致精神障礙、嗜睡癥等8個部分。作者簡介中華中醫藥學會是我國成立最早、規模最大的中醫藥學術團體。中華中醫藥學會接受業務主管部門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登記管理機關民政部的業務指導與監督管理。學會辦事機構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直屬事業單位。
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 ·中醫 ·6827字
內容包括1.基礎知識導航:概念、自診、發病、易患人群2.個人調理攻略:飲食、藥膳、鍛煉、誤區等3.名家防治指導:中西醫治療點睛、預防康復要點等4.藥食宜忌速查:中西藥物相互作用、禁忌藥物、飲食宜忌等5.醫患互動空間:專家答疑、名院名醫等。
韓旭 ·中醫 ·5.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