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人體是一個講究平衡與和諧的系統,五臟六腑各司其職,互為表里,相互影響。本書總結了李世增夫婦50多年的從醫經驗,書中不僅詳細分析了當下的常見疾病,還總結出了預防和應對疾病的妙方,書中李世增李老重點闡述脾胃系統病癥,朱桂茹老師重點闡述肝系及婦科病癥,他們認為做到五臟六腑和諧平衡,才能身心健康,益壽延年。這也是李世增夫婦所倡導的養生之法,從調養五臟六腑入手,扎扎實實地打下健康的基礎。
李世增 朱桂茹 ·中醫 ·9.2萬字
《醫學輯要》四卷,該書首論望診、聞診,次論診脈及各種脈象,其中諸病宜忌脈、趺陽少陰脈說為他書所略。最后列桂枝、麻黃、小柴胡、續命湯等三十六方,以及汗、吐、下、和、溫、清、補、消治療八法與雜錄等。全書論述四診,內容齊全,而于切脈尤為詳明。認為浮、沉、遲、數、滑、澀為脈理大要,據此可以提綱挈領。除傳統的二十八脈外,還記敘了毛、鉤、石、濡、清、濁脈,以及五臟死脈、婦人脈與幼孩脈法等。
(清)吳燡 ·中醫 ·4.8萬字
對針刀醫學的理解和詮釋,有西醫和中醫兩種取向。本書嘗試用中醫理論為基礎,探尋中西醫溝通的契合點;以"中醫微創"理念為指導,適應現代社會的要求;以認知和深化鑒別病理改變為主線,實踐"辨證論治"的原則;以主針副刀的刃針形式,豐富"凡刺之要,官針最妙"的擇針原則;以有機組合的綜合治療,體現"調之、通之、行之"的原則。
田紀鈞 ·中醫 ·12.8萬字
小兒推拿專家教,解決小兒常見病問題,有效緩解感冒、發熱、咳嗽等不適。66個常用穴位、17種推拿手法、50種小兒常見病、8種日常保健方,零基礎也能學會,寶寶少生病,媽媽更安心!
查煒主編 ·中醫 ·4.4萬字
本書主要介紹了按摩的基礎知識和理論、經絡和穴位的基本知識、自我按摩的注意事項、自我按摩的常用手法和輔助工具、日常按摩保健方法,包括穴位按摩前的準備如找穴經驗、傳統的按摩方法、按摩小訣竅等;全身經絡穴位按摩如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等;常見疾病的經驗按摩法等內容。本書針對身體的各個部位進行了詳細的按摩解說,對日常保健、養生以及常見病癥防治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按摩妙方,具有一定的出版價值。
張威 ·中醫 ·13.8萬字
本書首次闡明了熱敏常灸(簡稱常灸)新概念,提出了慢病需常灸的新認識,闡述了常灸的操作方法與注意事項,展示了大量慢病常灸出奇效的臨床案例,揭示了常灸具有效應累積性的新規律,肯定了常灸促進慢病康復的有效性、安全性,發現了短程熱敏灸未曾開發的新天地,為慢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強直性脊柱炎等)康復及強身健體開創了一條艾灸新途徑。
陳日新 黃仙保 謝丁一 欒貴城 ·中醫 ·9.4萬字
《元匯醫鏡》為敲蹻道人劉名瑞編撰的一部醫學著作,完成于光緒戊申年(1908)。全書凡五卷,所載內容以醫學為主體,兼涉相術,具有濃郁的道教色彩。在《自序:天道人醫論》中,劉氏暢言三教貫通之說;卷一載五運六氣、望色、驗舌、聞聲、問原、切脈概說;卷二詳述三十一種脈象、諸家脈論、東垣脈訣、李時珍奇經八脈之說;卷三記述醫林掌故、婦人脈候、小兒脈法、痘瘡、傷寒、反藥忌用、十九畏、妊娠禁服等內容;卷四匯錄各科常用方劑,又載辟谷之術、白喉證治;卷五列心性合說、一氣合說、精氣神說、身形總說、器量直論、勤敏直論諸篇,專論道教天人性命之學。
(清)敲蹻道人 ·中醫 ·18.7萬字
本書為任之堂主人余浩的臨床中藥學講稿。所謂“精通單味藥,用藥如有神”,書中詳細講解了臨床常用的百種中藥,講授中不拘于以某一課本照本宣科,而是旁征博引,緊密聯系臨床實際,以藥物功效為核心,上聯性能,下推主治和證候禁忌,分析入微,將中醫理論精髓、臨床用藥心法、辨證論治思維有機融為一體。全書以口語的形式娓娓道來,既有對中醫經典、中藥理論的真知灼見,也有對象思維、道醫理論的深入思考,既有精彩的醫案,也有獨到的臨床用藥經驗,可讀性佳,實用性強,尤其適合中醫初學者閱讀。
余浩編著 ·中醫 ·19.3萬字
本套書內容主要包括概述、主要病因病機、辨證注意點、辨證思路、辨證思維程序示范、醫案、常用中成藥與經驗方,重點突出辨證思路及病例思維程序示范,詳細介紹各病癥的辨治過程,給臨床提供指導作用。本套書作為中醫系列教學參考書,注重實用,可適用于中醫學類專業學生的臨床教學及畢業后教育的各個階段。
姜之炎 肖臻主編 ·中醫 ·10.3萬字
由于古中醫學的傳承在一千八百年間發生多次的斷層,因而這份寶貴的遺產,連同古中醫傳統,瀕臨滅絕境地。近兩個世紀,鄭欽安“火神派”的誕生,為先圣繼絕學,沖破迷霧,撥亂反正,引導古中醫學回歸經典正路。彭子益遺書《圓運動的古中醫學》的出世,在更高層次上,全面繼承易醫大道,使古中醫學成為有系統的醫學科學。本書是呂英用李可古中醫學派的氣一元論解析傷寒論50個常用方。
呂英 ·中醫 ·17.9萬字
本書是清代名醫沈鏡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編撰。全書二卷,其內容大至可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為臟腑、脈象、診候圖和圖解,以及相關脈診知識。第二部分是對《王叔和脈訣》一書的主要歌訣進行注釋、削正,包括五臟六腑歌、診脈賦、診脈入式歌、診四時生克脈歌、診四時虛實脈歌、形色脈體相應歌、脈經觀病察色生死候歌等。第三部分主要以李時珍二十七脈歌、奇經八脈歌以及沈鏡所補之脈歌,為基本內容。全書內容要而不繁,文字通俗易懂,歌訣協韻上口,便于習誦記憶,是一部較好的中醫脈學入門著作。本次校注以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的清康熙庚辰三十九年(1700)刻本為底本,以上海中醫藥大學圖書館入藏的清大文堂刻本為主校本。
(清)沈鏡 ·中醫 ·5.9萬字
本書全面闡述中藥的望聞問切理論與實踐。上篇側重于闡述經典理論知識,從《神農本草經》、《黃帝內經》《新修本草》《本草綱目》等有關中藥經典著作考證起,對自然界的分類、中藥的分類、中藥藥用部位分類、中藥的命名、中醫的望聞問切、中藥的傳統性狀鑒定、中藥的藥性及功效以及中藥的望聞問切等相關方面做了簡要的論述。下篇以圖文結合的方式對“中藥的望聞問切”四法之具體運用做了重點闡述,體現“四法”法藥的“直觀性、樸素性”等特點。將中醫的“四診”與中藥的“四法”合參,將有助于指導臨床辨識中藥和正確應用中藥。
朋湯義編著 ·中醫 ·10.8萬字
本書是王三虎教授中醫生涯的縮影、學術淵源的復現、經方學用發展的總結。心路歷程、求學探索、筆記論文、師友交往、臨證感悟、思想火花、困惑選擇、會心之樂,娓娓道來,體現出文獻性、故事性和實用性的統一。本書為中醫愛好者必備的指導性讀物。作者簡介:王三虎,男,1957年7月生于陜西省合陽縣。14歲步入醫林,苦練童子功,倒背《傷寒論》。先后畢業于陜西省渭南地區中醫學校、南京中醫學院和第四軍醫大學,獲傷寒專業碩士學位和中西醫結合臨床專業醫學博士學位。曾任第四軍醫大學教授、中西醫結合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腫瘤研究所副所長及西安市中醫醫院首席中醫腫瘤專家等。現為廣西名中醫,廣西柳州市中醫院腫瘤一科主任、教授、主任醫師,兼任世界中醫聯合會腫瘤經方治療專業委員會副會長、美國加州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等學術職務。先后招收培養
王三虎 ·中醫 ·17萬字
《兩都醫案》,明代倪士奇撰,分為“北案”與“南案",各一卷。北案記錄倪氏行醫燕都(北京)之驗案,南案則記錄倪氏行醫南都(南京)之驗案。全書載醫案七十則,其中南案三十三則,北案三十七則。北案中另載有其家傳應驗方藥千金化痞膏神應方、琥珀丸,及內癰辯驗論一則。全書載案雖只數十則,但所涉病種多樣,包括內、外、婦、兒、針灸等科,且多系疑似難解之癥,如痰厥、痰滯、下痢、中風、難產、陽痿、不育等病癥。醫案多能詳究病機,辨別疑難,因病施方,針藥并用,其中治癰善用針刺之法,頗有特色。此次整理以明崇禎刻本為底本,以近代巢念修抄本為校本,按照文獻學方法進行校勘注釋,便于中醫臨床、教學及科研工作參考使用。
(明)倪士奇 ·中醫 ·5.5萬字
《溫熱論箋正》一卷,為首部單獨注釋《溫熱論》的專著,系清末浙江醫家陳光淞所作。該書以《醫效秘傳》所收《溫熱論》為底本,在參閱前代醫家注釋的基礎上,結合臨床實踐對《溫熱論》逐條進行考辨,正其謬誤,箋正釋義,以冀弘揚光大葉氏之旨,同時也反映了陳氏對溫熱病的病因、病機、診斷、治療的獨到見解。為了指導和便于臨床運用,書中在原條文下增補充方劑22首、藥物20味,在一定程度上補充了《溫熱論》方藥的不足。因此,該書對深入學習和理解葉桂的《溫熱論》,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此次以1916年上海掃葉山房石印本為底本,以1936年《珍本醫書集成》本、《醫效秘傳》(清道光辛卯貯春仙館本)和《溫熱經緯》(清同治二年癸亥本)為校本進行整理。
(清)陳光淞 ·中醫 ·2.8萬字
作者通過臨床50年、近30萬病例的經驗所得,闡述乳腺疾病的中醫發病機制,揭秘“天癸”在其發病中的作用,并詳細介紹了一些常見乳腺疾病的中醫治療方法,尤其是發病率較高的乳腺增生與乳腺癌,著墨較多,科學性和實用性較強,主要供廣大臨床、教學和患者參考,也可作為培養專科人才的有益讀物。
杜青坡 杜娟 ·中醫 ·8.8萬字
歷經歷史的滄桑變遷,中醫文化已傳承數千年,中醫古籍功不可沒。從甲骨、金石到簡牘、縑帛,再到寫本卷子,中醫知識通過各種載體代代流傳下來。浩如煙海的中醫古籍是我們學習研究中醫甚至其他中國文化的重要資源。本書介紹了中醫古籍的基本知識、明清官私藏書及《永樂大典》與《四庫全書》中的中醫藥資料,在歷史文化的大背景下打開中醫古籍中的另一扇窗,讓讀者看到古籍中除中醫藥知識本身以外的別樣風景,并更好地利用這一寶貴資源。
金芷君 ·中醫 ·7萬字
兵學與中醫藥學同為中華文化中的瑰寶,本書試將二者融合起來,對兵學與中醫學共同的形成發展背景、哲學思想源流等進行了梳理,探討了兵學戰略戰術同中醫學理論之間的聯系,回顧了古代名醫借鑒兵學思想拓展中醫學思想的歷程;并以徐大椿《用藥如用兵論》為綱,通過臨床舉例來說明“用藥如同用兵”之道,還對高度凝煉兵學思想精髓的《三十六計》在中醫學的運用重工以飾。綜觀全書,兵學與中醫學從某種意義上來看就是兵法醫學,追求的是思想交融,講究的是戰略戰術,冀望藉此書之述,使兵學與中醫學之聯系具體化,更易為讀者所接受。
張介眉 ·中醫 ·15.1萬字
《上醫本草》4卷,明代趙南星編。作者為明季名臣,《明史》有傳。其罷官家居時,因久病用藥不效,遂依據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自行食療調治,終至大愈,乃知飲食對于養生的重要性,因輯此書。作者認為用藥多則有損脾胃,終至不能用藥;節飲食合“上醫治未病”之理,又合“有病不治常得中醫”之義,因以《上醫本草》名此書。本書除極少數條目外,均摘錄于明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書中分水、谷、造釀、果、菜、禽、獸、鱗、介、蟲10類,輯錄本草所載之食物470余條,簡述各物別名、品種、形狀、性味、主治、宜忌等,多附有食治單方。雖少發明,然于食物之性用提要鉤玄,亦有益于今之養生者。本次整理選擇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所藏“趙忠毅公全集”本作為工作底本,以《本草綱目》(金陵本及江西本)以及《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晦明軒本)作他校,供中醫藥本科以上水平及中醫愛好者閱讀參考。
(明)趙南星 ·中醫 ·11萬字
《備急灸法》為南宋?聞人耆年所著,1226年初刊。1245年孫炬卿合《騎竹馬灸法》和《竹閣經驗備急藥方》兩部,仍以《備急灸法》重刊并傳世。聞人耆年著《備急灸法》是以灸法為主治療急性病癥的專著,介紹了心痛、牙痛、癰疽、疔瘡、腹痛、吐瀉等22種急證的灸治方法及急救方法,并附簡明圖說。《騎竹馬灸法》詳細介紹了癰疽發背的灸法,取穴方法獨特。《竹閣經驗備急藥方》介紹了36個證候及其處方,包括單方、復方、內服藥和外敷藥,以及灸法和熏喉法等,多為有效驗方。此次整理以光緒十六年庚寅(1890)年影宋本為底本進行校注。作者簡介:現任南京中醫藥大學針藥結合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建設點主任。兼任中國針灸學會理事、中國針灸學會臨床分會主任、江蘇省針灸學會副會長、南京市針灸學會副會長。
(宋)聞人耆年 孫炬卿 ·中醫 ·1.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