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繼承發揚內經“五臟刺”的概念,首次提出“五體針法”這一概念;首次將五體針法中的刺皮、脈、肉、筋、骨等針刺方法分開闡述,并提出刺皮針法、刺脈針法、刺分肉針法、刺筋針法、刺骨針法,并結合臨床內、外、婦、兒等不同的疾病,根據臟腑辯證結果按五體針法選穴、施針。本書可供針灸推拿專業臨床、科研工作者參考應用,也可作為中醫高等院校師生的教學參考書,對于針灸愛好者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金亞蓓 金肖青 ·中醫 ·15萬字
《芷園素社痎瘧論疏》,簡稱《痎瘧論疏》,約成書于清·順治十四年(1657)。明·盧之頤撰。盧氏著有《本草乘雅半偈》一書,后著成《痎瘧論疏》1卷(附痎瘧疏方1卷),列于該書第十二帙。該書后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單獨收刊于《醫林指月》中。盧氏以《內經》理論為主,結合后世論瘧及個人經驗詳述痎瘧因證,內容涉及痎瘧的病因病機、證候辨證、發病特點、治療原則和具體治法。此書有“芷園素社痎瘧疏方”部分,分證選方38首,分類列方,并詳細記載了藥物炮制及服用方法。該書論述痎瘧病證理、法、方、藥齊全,闡述精當、條理,較為實用。本次整理以光緒二十二年(1896)上海圖書集成印書局鉛印本《醫林指月》為底本進行校勘注釋。
盧之頤 ·中醫 ·3.3萬字
本書原名《萬病從根治》,作者是任之堂主人余浩。本書是一本通過生活故事感悟中醫醫理的中醫學圖書。作者細心觀察生活中發生的每一件事,總結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及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法,并將這些方法運用到醫學中來,提高自身的悟性,站在道的角度來認識疾病,研究疾病,尋求解決方案,感受中醫的“大道至簡”,提升自己的醫療水平。全書共50篇,每篇均以一件小事或某個現象為引子,從中感悟出診斷治病和養生的方法,語言平實,深入淺出,讀來親切自然,水到渠成,讓人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余浩 ·中醫 ·15萬字
基于中醫“治未病”理論,將中醫藥的理念、技術和方法應用于居家社區醫養結合全過程,并依據SPO理論模型建立評估框架,圍繞基本醫養結合、中醫健康教育、中醫藥健康管理、中醫診療、中醫康復護理等內容,對服務結構、服務過程和服務結果進行科學、客觀評估,探尋服務結構、服務過程對服務結果的影響,進而提出優化策略,提升居家社區中醫藥特色醫養結合服務績效。科學、有效的進行居家社區中醫藥特色醫養結合服務績效評估,對于提升居家社區中醫藥特色醫養結合服務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司建平 王先菊 ·中醫 ·8萬字
“中西排卵誘導法”治療方法是將中西醫證與病、整體與局部治療各自的優勢互補有機結合,突出了整體性的個體化中西結合治療內分泌失調性不孕不育癥的治療新法。本書有條理地闡述中西醫對不孕不育的認識及其疾病的中西醫結合診斷與治療,包括中醫周期療法及西醫誘導排卵法和輔助生殖新技術,詳細的介紹了“中西排卵誘導法”治療方法的適應癥及其優勢,并附案例剖析。
程涇 ·中醫 ·27.2萬字
本書作者陸拯原創性提出“天癸病四至辨證法”“毒證四層辨證法”“氣病辨治法”“癥狀證候辨治法”“五臟各科綱目法”等創新方法,從而建立“天癸—臟腑—毒證—氣病—癥狀”五位一體辨治體系應用于臨床各科,療效顯著。臨床精于內傷雜病、外感熱病,通曉中醫內科、婦科和兒科,擅治脾胃病、心腦血管病、肺系病、腎臟病、肝膽病、情志病、風濕病、惡性腫瘤、月經病、帶下病、不孕不育、產后病、婦科雜病、小兒呼吸病、小兒消化病等各科疑難雜癥,臨床療效突出。總結他的辨治經驗,對于拓寬臨床思維、提高臨床療效,富有現實意義,書稿內容凝練,學術研討深刻,中醫特色鮮明,切合臨床實用,既有傳承更有創新。
陸拯 ·中醫 ·10.1萬字
本書重點講述作者運用經方、時方、個人經驗方治療疑難危急重癥的心得體會,如附子治療高熱、大黃治療心力衰竭、茯苓四逆湯治療重癥胰腺炎、承氣湯治療休克、止痙散治療破傷風、犀羚白虎湯治療腦出血、升陷湯治療急性大面積心肌梗死。書中所載病例翔實,共計100則,既有中醫四診資料,也有現代醫學體格檢查和輔助檢查,處處體現中醫“驗、簡、便、廉”的特點和中西醫結合的優越性,尤其是對危急重癥的治療突破了單純中醫或單純西醫治療的瓶頸。每則醫案均有翔實的按語,授讀者以漁。
呂旺 ·中醫 ·9.3萬字
本書系中國現代著名針灸學家、北京中醫藥大學元老單玉堂先生對《傷寒論》六經名篇380節進行針灸配穴方面的論述與探討,從而將針灸配穴與傷寒辨證思維相銜接的一部論著。是對原版《傷寒論針灸配穴選注》的適度修訂(原書前一部分的兩章,移至《單玉堂針灸配穴通俗講話》一書),在原版基礎上對書中的一些難點加了必要的按語,以方便讀者對方證配穴的學習與掌握。本書既可方便針灸專業讀者深入學習《傷寒論》,真正掌握臨床辨證思維;更適于傷寒專業讀者全面把握張仲景的辨證思維模式,進而提高臨床辨證的悟性與境界。
單玉堂 ·中醫 ·15.4萬字
《黃帝內經》為現存最早的傳統中華醫學著作,對于后世中醫學影響深遠,包括“素問”和“靈樞”兩部分,其中“素問”部分重點講述中醫理論。本書是對《黃帝內經·素問》的全文翻譯和解讀。參考的底本準確,譯文及講解通順流暢,詳盡全面。作者出身于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張一帖”世醫家庭,先后師從文字訓詁大家錢超塵、內經研究大家王洪圖,是傳統文化及國醫養生專家。本書不僅融入作者多年的研究、講義精華,更囊括了醫學世家對于國醫養生的精辟獨到見解。相信在講明《黃帝內經》這部巨著的微言大義、普及傳統文化經典的同時,也能為有志于中華醫學、養生的讀者提供較多啟發。
張其成 ·中醫 ·25.7萬字
本書集合了作者50年的臨床經驗,有對臨床的辨證,有中西醫結合的思路,有對醫案解讀與整理的看法,有怎么樣自學和提高中醫的經驗交流。書中選有作者自治驗案多例,時間跨越達40年,為的是求雜、重、稀少、效驗。全書文字簡潔、流暢,文風有剛有柔,是一本既有深度又有廣度的理論聯系實際的學術書。
孫嘉霓 ·中醫 ·9.3萬字
本書為北京東直門醫院通州院區脾胃病專家董榮芬主任醫師的經驗總結。書中從脾胃病診治的基本知識講起,將臨床常用診察技能與知識如現代醫學關于胃腸的概念、胃腸道主要癥狀、腹診、內鏡檢查等娓娓道來,基強方能起高樓。繼而以痞滿、胃痛、嘔吐等9種常見病癥展開,論述中焦斡旋辨治之理、法、方、藥、案,較為全面地展現了董榮芬老師的臨床辨治思路與特色,體現了中醫藥的全面整體診療和人文關懷。本書內容全面,貼合臨床實際,適合廣大中青年醫師閱讀參考。
董榮芬 齊寶云主編 ·中醫 ·12.7萬字
《傷寒尋源》,清呂震名撰,全書分上中下三集。上集為傷寒正名,首辨風、寒、濕、溫、熱之源流,詳論六經辨證諸法;中集辨識發熱、惡寒、惡風、潮熱、寒熱、煩躁等諸證,并將其疑似之處予以鑒別;下集匯集桂枝湯、桂枝加桂湯、葛根黃連黃芩湯、麻黃湯、小青龍湯等113方,闡述仲景治療大法,循其矩矱,論述辨析。該書是一部研究《傷寒論》六經辨證理論體系,探歷圣之淵源,綜諸家之得失的著作,為后世醫家所重。本次校注以清咸豐四年甲寅(1854)吳門潘遵祁刻本為底本。
呂震名 ·中醫 ·9萬字
《黃帝內經》是中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其中充滿了各種隱喻,由于成書年代較為久遠,文辭深奧難懂,影響了對經文的理解。本書以認知語言學的隱喻理論為基礎,綜合運用語言學、文學、中醫學、心理學等多學科的理論知識和研究成果,采用描寫與文本解讀相結合的方法,分析和闡釋《黃帝內經素問》文本中的大量隱喻語言實例,系統考察《黃帝內經素問》中的隱喻現象,揭示隱喻語言背后存在的規律,豐富《黃帝內經素問》隱喻研究的視角,從而更好地理解中醫學的認知思維模式,發揮對中醫學的指導作用。
陳戰 ·中醫 ·14.8萬字
本書分為上下兩篇,對《黃帝內經》和《本草綱目》進行了詳解,上篇講述了養護陽氣、精神、氣血、通經活絡的具體方法和養顏意義,養護腹部及五臟六腑的美容作用,全身十二經絡對美容的影響,護理皮膚、減輕皺紋、保持身材的具體操作,四季護膚、早晚養顏、不同時期美容的注意事項,通過飲食、睡眠、運動來調理身體的細節要領。下篇講述了美白肌膚、祛斑護膚、各種問題肌膚的草本護理方案,利用本草進行抵抗衰老、排毒塑體、內外全范圍護理女性的具體措施。本書理論通俗易懂,便于理解;講解比較細致,包含內容比較全面,方法實用,便于操作,是一本適合女性養顏的較佳作品,具有較高的出版價值。
吳林玲 ·中醫 ·31.4萬字
該書為第一輯同名書的續集(第一輯2022年5月首印2000冊,3個月后又加印2000冊),匯集了全國名老中醫藥指導專家、經方大家等核心寶貴經驗和臨證特色醫案等,從臨證心得、遣方用藥、特色療法、臨床心悟等多方面反映了對經方的研究。內容豐富、實用,為后來醫者開闊思路、指明方向,為患者帶來福音,對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可謂是一件幸事。相信這本書的出版,一定會受到醫者的青睞,中醫經方一定會得到更好的繼承和發揚。
朱明軍 王永霞主編 ·中醫 ·36.6萬字
《中醫康復治療技術入門》一書系統介紹了針對不同疾病的各種中醫康復技術,以推拿治療為主,針灸、藥物與物理治療相結合,共分兩篇,上篇系統介紹了臨床康復工作者需要學習掌握的各種常用的康復技術及康復護理技術,下篇介紹了康復技術在截癱、偏癱、四肢骨折及骨質疏松癥等幾種常見疾病中的具體應用,適合康復醫生、治療師、康復專業學生等閱讀。
北京按摩醫院 ·中醫 ·17.1萬字
1981年至1985年,周鳳梧、張奇文、叢林主編的《名老中醫之路》第一輯至第三輯相繼正式出版發行。記錄了著名中醫學者和名老中醫的成才之路,對一代青年中醫的成長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張奇文作為原作者之一,繼承《名老中醫之路》之志,繼編《名老中醫之路續編》。《名老中醫之路續編》,載名老中醫近200位,他們學習中醫理論,則記誦、精讀、覃思、博覽,夜以繼日;學習中醫臨床,則嘗藥、侍診、求師、省身,未曾停頓;其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更是來自實踐,豐富多彩,理論創新成一家之言,臨證積累殊多真知灼見和獨到之秘,誠為中醫藥學之瑰寶;而他們百折不回、艱苦奮斗、精誠專一的治學態度和高尚的醫德醫風,更令人肅然起敬。合集將之前我社出版的1—6輯何在一起,按照老中醫姓氏筆畫排序,分冊出版,這對于宣傳中醫,繼承和發展名老中醫之學術經驗,以及培育新一代名中醫,具有重大積極意義。
張奇文等主編 ·中醫 ·64.6萬字
閆慧敏老師是京城著名中醫兒科醫家,從事中醫兒科工作四十余年,臨證經驗豐富,而且在醫、教、研各方面成績卓著。任北京中西醫結合兒科研究所副所長,歷任世界中醫藥聯合會兒科分會副會長;中華中醫藥學會兒科分會第三、第四、第五屆副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高等教育學會兒科分會副理事長;北京中西醫結合學會兒科分會主任委員;北京中醫學會兒科分會副主任委員;首都醫科大學中醫臨床學系副主任委員等。獲得多項科技成果獎項,并獲得“中華中醫藥學會兒科突出貢獻獎”,“首都名中醫”等多項名譽稱號。本書稿全面整理、總結閆慧敏老師的學術淵源、學術思想及臨床經驗,以更好的傳承閆老師學術經驗,為日后更好的發展、創新中醫兒科的診療方法起到很好的指導意義。
郝靜主編 ·中醫 ·13.8萬字
兩漢之際佛教由印度傳入中國,開始只是在王室貴族上層人物中間,后隨著佛經的大量翻譯,佛教由上層傳到了民間,佛教中有關醫藥的經典也介紹到了中國。佛教提倡大慈大悲,積德行善,以修來世,于是開設了“六疾館以養窮民”,“立廨收養、給衣及藥”,這些做法上為衛生保健事業做出了貢獻。隨著佛教的傳播,還將僧侶的一些衛生習俗帶入了中國,如禪前沐浴、揩齒、搽油等,這在客觀上對人體的衛生保健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可以說,佛學與中醫學有著深厚的淵源。23年前,在陳可冀院士的指導下完成了《中華文化與中醫學》之分冊《佛學與中醫學》第一版,時光荏苒,今天作為《佛學與中醫學》的第二版,我們對該書進行了再加工,并添入“佛教修行與中醫養生”一章,更深入地講述了佛學與中醫學的關系,期望能對讀者有所啟迪。
耿劉同 耿引循 ·中醫 ·17.9萬字
張志禮教授是當代著名的中西醫結合皮膚科專家,是我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的首創者和開拓者之一,也是第二批國家級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曾任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皮膚性病專業委員會和北京中西醫結合學會皮膚性病專業委員會的首任主任委員。系統整理總結張志禮教授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對于傳承名老中醫經驗,發展中醫、中西醫結合皮膚學科事業,提高臨床醫生的診療水平,具有很高的學術和參考價值。本書包括包括張志禮教授的醫家傳略、學術思想與臨床經驗、名家前輩對張志禮教授的緬懷和相關文章的整理總結。
王萍 張芃 婁衛海主編 ·中醫 ·31.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