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第一部分為導論,前兩章系統論述了中醫對腫瘤認識的歷史源流及歷代醫家對腫瘤的不同認識。第二部分為中醫腫瘤治法與方劑分述。分列十章,選取了十種臨床常見腫瘤,每一腫瘤自成一章。分別從該腫瘤形成之相關臟腑的生理特性探討并總結出病機要素,再據病機探討相應治法及方藥應用;不落中醫病種介紹時的“病因-病機-辨證分型-治法方藥”俗套,不跟風,無同質化,思路明確而清晰,實用且簡明。第三部分論述了腫瘤臨床常見并發癥與不良反應的中醫治法與方劑。
沈濤 ·中醫 ·23.5萬字
本書分上下兩篇,上篇言方,下篇論藥,以治療風濕病常用的40余首經方和近20味《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俱見藥為研究對象,收集現代著名醫家典型醫案及重要論述,總結方證辨識指征、臨床使用要點及個人遣藥經驗,重點總結展示了全國第五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張荒生教授臨證四十余年的用方思路和配伍特色。本書所論扎實具體,切合實用,對中醫臨床工作者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熊源胤編著 ·中醫 ·23.4萬字
本書從中醫風水病的臨床研究,時振聲教授辨治慢性腎炎的學術思想、關格病中醫臨床實踐指南,升清降濁治療慢性腎衰升降失常的系列研究為主線,體現了童安榮主任從急性腎小球腎炎、慢性腎炎、尤其是慢性腎功能衰竭的中醫理論認識與臨床治療方法,形成了具有一定中醫特色的童安榮學術思想與臨床經驗。
童安榮 童楠 ·醫藥教材 ·23.4萬字
本書全面總結了臨床常見或罕見的繼發性心臟病,包括內分泌性、腎性、貧血性、風濕免疫性、神經性、醫源性等等,對心內科醫生開闊思維、提高診斷和治療水平非常有幫助。很多心血管疾病是由繼發性因素所致,通過繼發性心血管疾病的總結,能提醒臨床醫生在臨床工作中注意到這些疾病,透過現象看本質,進行多科合作,整合醫療資源,減少彎路,達到最佳的醫療。
布艾加爾·哈斯木 孟曉萍 ·內科學 ·23.4萬字
本書內容包括造口護理發展史、造口護理相關的解剖與生理、造口護理與疾病、常見的造口手術、常見造口患者的護理常規等。
李自芳 ·內科學 ·23.4萬字
本書使用對象為全科醫師規范化培養的帶教教師,包括臨床專科師資,也包括基層醫療機構的基層實踐基地師資。內容包括全科醫學臨床教學中所應用的教學基本理論、基本的教學方法、最常用的教學手段等,在每一個章節中盡可能有一個相關內容案例,圍繞案例重點介紹相應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使用。
賈建國 謝苗榮 ·醫藥教材 ·23.4萬字
殷明從事兒科臨床近50年,中醫基礎扎實,積有豐富的臨床、教學和科研經驗。在實踐中能采眾家之長,發揚中醫特色,擅長開展多種療法,內服、外敷、推拿、針刺、導引等(即“雜合以治”),該書是殷明教授50年來對中醫理論和實踐的感悟,通過對中醫辨證用藥及針刺、推拿、外治等療法的運用,用以治療兒科常見、多發病及一些疑難雜癥,見效快、病程短。
殷明 ·內科學 ·23.4萬字
本書內容包括醫療糾紛概論、醫療糾紛成因及治理現狀、和諧醫患關系的政治基礎、和諧醫患關系的經濟基礎、和諧醫患關系的文化基礎和和諧醫患關系的法治基礎,從四個角度為構建和諧醫患關系提出了具有可行性、應用性的解決策略,各主體均可從中尋找到自身可用之策,這所有的分項策略在主管部門的統一督促之下可多方推進,形成最佳的合力,產生正向的、顯著的社會效果。
程文玉 王海容 ·醫院管理 ·23.4萬字
全書分為上下兩篇,共十章。上篇為基礎知識篇,包括第一章到第三章。第一章為中藥常識與基礎理論,重點介紹中藥的命名、品種、產地、采收貯存、炮制、性能及應用。第二章為中藥養生的基本知識與理論,重點介紹中藥養生的源流、特點、作用、機理、配伍及用藥禁忌、應用原則和研究進展。第三章為常用養生中藥,重點對各味養生中藥的化學及營養成分、保健作用、性味與歸經、功能與主治、不良反應、注意事項等進行闡述。下篇為綜合應用篇,包括第四章到第十章,分別為常用養生茶、養生粥、養生菜、養生湯、養生酒、養生膏滋、養生藥浴方。這些養生中藥的應用具有簡單、安全、廣泛、便于制作、可以經常食用(使用)的特點,只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辨證施用,就能收到較好的效果,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考慮到辨病與辨證養生的特點,本書中中西醫病名混合應用,突出臨床的實用原則,更利于學以致用。
周濃 楊勤 ·中醫 ·23.4萬字
目前總共有110種食藥物質。為了促進食療學的發展,助力食藥物質的開發和應用,賦能中藥產業以及中醫健康服務業,我們組織編寫《藥食同源中藥》一書,希望能比較全面地梳理、總結目前110種藥食同源中藥的使用和研究現狀,為藥食同源中藥的食療應用、保健品和功能食品開發提供學術基礎。
胡宗仁 余娜主編 ·醫藥教材 ·23.4萬字
李發枝教授從事中醫臨床、教學60余年,學宗《內經》,效法仲景,旁及諸家。臨床方面,善用“經方”“古方”“時方”,采用辨病與辨證相結合,及方證辨證的方法,治療常見病、多發病以及疑難雜病,療效顯著。本書精選全國第四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李發枝教授于內、外、婦、兒各科應用的92首方劑的治療驗案,按照方證辨證、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的診療思維模式進行整理,以方證為綱,以病癥為目,如實記錄每個驗案的整個診療過程,并附李教授親自撰寫的按語,將方證的辨證要點、加減變化、劑量調整等一一評述。本書重點突出,特色鮮明,對中醫臨床工作者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李發枝主編 ·中醫 ·23.4萬字
鄭氏三杰即鄭惠伯、鄭邦本、鄭家本,三人既是師承關系,也是國家兩部一局命名的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鄭惠伯為首批,鄭邦本為第三批,鄭家本為第四批),同時亦分別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三人之中,鄭惠伯是其長者,長于溫病(2003年病故);鄭邦本精于雜癥;鄭家本擅長中醫婦科。為傳承名醫學術及防病治病經驗,更好地服務于民眾健康,特就三人的學術經驗分別予以系統整理,并擬按“學術淵源、醫理心悟、臨證一得、經驗方藥、醫案實錄、薪火傳承”等篇目分別成集。
蔣飛等主編 ·中醫 ·23.4萬字
目前國內尚無專業的急診心理學書籍,適合急診科醫務人員的心理學書籍也較少,本書的出版原則是實用性、學術性和先進性,我們重點參考國內外最新的參考文獻和書籍,結合中國文化特點,編寫的內容更能讓急診科醫務人員和其他專業人員接受,為急診醫學的發展提供一個新的視角、途徑。本書內容全面,實用,涉及了心理咨詢與治療的理論、急診科常見心理問題、急診醫學中的心理護理、急診專業人員心理健康,以及急診心理健康的倫理與法律等方面的內容。對于急診醫學科(室)或急診醫學中心的醫務人員處理相關問題具有實踐意義。本書的銷售以急診科醫師、精神科醫師和相關醫務人員為主,相關醫療機構、心理咨詢機構也可以參考使用。
沈頡 季衛東主編 ·綜合 ·23.4萬字
本書特色為以技術為主體,以國際健康、殘疾、功能分類(ICF)為框架。所有編寫者均為具有豐富經驗的一線治療師,且具有編寫教材的豐富經驗。內容圍繞作業治療中涉及的技術,從常規的功能性作業治療技術到近年發展起來的強制性運動療法、鏡像治療、虛擬現實等技術。本書將介紹其基本理論,運用理念和操作方法,同時關注循證醫學的最新成果。本書將會是國內第一本以作業治療師經驗和最新研究研究結果結合的實用操作技術手冊。
何成奇 ·護理學 ·23.4萬字
本書根據作者多年從事中西醫結合工作的經驗,從中醫最基礎的辨證方法——八綱辨證入手,引導西學中人員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學習中醫藥知識,掌握臨床中醫處方用藥的技能,逐步提高西醫使用中醫中藥的水平。內容簡明扼要,通俗易懂,實用性強,方便查閱。本書的出版對推進中西醫在臨床常見病、多發病診治方面深入結合,擴大中醫藥在臨床使用率,提高患者滿意度有一定的指導價值。
賈文魁 樊東升主編 ·藥學 ·23.4萬字
分冊為以下幾部分:序及前言;歷史沿革;博愛永恒;文化弘揚;責任擔當;重大貢獻;回顧與展望;后記。每部分從某一象征性的人、物或事入手,從細微之處、從人文故事中展現醫院發展與文化建設的立體、全幅畫面,體現歷史與現代、傳統與發揚、醫療與服務、科學與人文的融合,展現畫面感、時代感與文化感。
趙玉沛 姜玉新 張抒揚 吳沛新主編 ·醫院管理 ·23.4萬字
為幫助考生有效掌握執業所必須具備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順利通過醫師資格考試,根據《醫師資格考試大綱(中醫、中西醫結合)》(2020年版)、中醫執業(含助理)醫師(具有規定學歷、師承或確有專長)和中西醫結合執業(含助理)醫師實踐技能考試和醫學綜合考試指導用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考試圖書編輯都組織專家編寫了中醫、中西醫結合執業(含助理)醫師資格考試醫學綜合通關題庫。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考試圖書編輯部編寫 ·醫藥考試 ·23.4萬字
腫瘤細胞免疫治療是通過調動宿主的防御機制或借助生物制劑的作用以調節機體免疫反應,抑制或阻止腫瘤生長。
任秀寶 郝希山 ·內科學 ·23.4萬字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考試圖書編輯部編寫 ·醫藥考試 ·23.3萬字
本書為《國醫大師文叢》系列,叢書匯集諸位國醫大師的學術思想、診療經驗、醫論醫話、醫案精華,是他們幾十年臨證的心血凝聚,是理論和時間相結合的升華之物,其精辟之論、金石之言,彌足珍貴,有著極高的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也是現代醫史文獻研究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本套叢書的出版,必將進一步傳承岐黃薪火,弘揚中醫學術。國醫大師周仲瑛教授運用中醫中藥治療疑難雜癥學驗俱豐,見識獨到,彰顯了中醫疑難雜癥的特色與優勢,歷經多年積累,學術思想體系已經構建,病案十分豐富。
陳四清主編 ·中醫 ·23.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