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是對鄭午昌先生的《中國畫學全史》一書和其他重要學術文章的重新導讀。書中含有鄭午昌先生的個人小傳,介紹了他個人的生平、學術貢獻和地位。作者李林在原作的基礎上,對每一篇、每一章節進行了全新的評述和闡釋,對晦澀的詞匯、語句進行了注解和說明,并搶先發售為原書配上了彩色圖片。在全書很后,作者從整體上對鄭先生的學術理論思想進行了全面的評析和論述。
鄭午昌著 李林導讀 ·藝術理論 ·31.1萬字
塔魯斯金在現當代影響最大的音樂史學家之一。他的《牛津西方音樂史》六卷本更是其集大成之作,是一套權威性的西方音樂史。本書稿是國內學者通過對《牛津西方音樂史》研讀,就其中的史學觀念及研究方法進行的探討、學習。全書共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第一部分:關于他;第二部分:從中世紀至十九世紀;第三部分:二十世紀。相信在閱讀本書稿后,大家一定會對塔魯斯金的《牛津西方音樂史》六卷本有更深入的了解。
楊燕迪主編 ·藝術理論 ·32.4萬字
蘇軾一生的宦游呈現為宏大的文化地理結構,相關的書法作品是這一地理結構的表征。“蘇氏題刻幾遍天下”,具有高度自發性的眾多題名、題字及詩文題刻,是北宋士大夫在文化上的“天下”意識-樂觀的文化態度與遠大文化抱負的體現。以山水賞會為基本主題的題刻是蘇軾將客觀自然人文化的重要方式,與其時作為探索外部世界成果的繪畫再現高峰的出現,具有互文性。作為文化領袖,蘇軾不同內容和形式的書法作品,如唱和詩、尺牘、題跋等,在時空建構上呈現為一種“唱和詩文本”,是北宋發達的書法交游網絡的鏡像。就書法的終極價值而言,蘇軾對“書寫不朽”有明確的意識,在一個士大夫“以天下為己任”的時代,他的書法活動有著強烈的言志意味,以及傳達獨特審美經驗的意識。
劉鶴翔 ·藝術理論 ·22.4萬字
本書內容包括國學入門、中國古典詩詞欣賞、中國傳統音樂欣賞、中國舞蹈欣賞、中國畫欣賞、中國書法欣賞六個部分;每個部分包括三節:第一節,概述;第二節,該門類藝術在中國歷史進程中的發展;第三節,該門類藝術精品賞析。
劉永娟主編 ·藝術理論 ·28.2萬字
鄭午昌(18941952),是我國現代著名書畫家、美術史論家、出版家。本書初印于1929年,為現代中國畫史研究的開山奠基之作,被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譽為“中國有畫史以來集大成之巨著”。
鄭午昌 陳佩秋導讀 ·藝術理論 ·30萬字
《藝術哲學》是法國歷史學家、文學家、哲學家丹納的名著。本書最初是丹納在巴黎美術學習講述美術史的講義全書包括《藝術品的本質及其產生》《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尼德蘭的繪畫》《希臘的雕塑》和《藝術中的理想》等五個部分,洋洋灑灑近四十萬字,實則是一部生動的西方藝術史。閱讀之后,讀者一定會被丹納廣博的學識、獨特的思路、縝密的分析、精辟的見解所折服。而且,你會發現,原來藝術的本源是這樣的。你會發現,阻礙我們欣賞藝術作品的重重迷霧在漸漸散開。
(法)丹納 ·藝術理論 ·28.9萬字
從古典時期起,藝術的歷史就不斷被書寫及重寫。歷史學家、哲學家、心理學家及人類學家紛紛在這一領域發聲,改變了我們對于“藝術史是什么及將會是什么”的看法。《藝術史的藝術:批評讀本》選介了藝術史研究領域迄今為止最具開創性與影響力的35篇批評文章,分為九章,每章聚焦一個藝術史研究議題:美學、風格、作為藝術的歷史、圖像與符號、性別、現代與后現代、解構主義、博物館學,并配以74幅相關作品圖片。從古典理論到現代主義,從康德到福柯,從現代藝術史與科學考古學創始人溫克爾曼到當代藝術史學大師級人物貢布里希。35位學術巨擘及藝術家,幫助讀者從第一手資料了解藝術史的發展脈絡。
(美)唐納德·普雷齊奧西 ·藝術理論 ·42.7萬字
《藝術哲學》是一部“有關藝術、歷史及人類文化的巨著”,是每個渴望提高藝術修養的人必讀的經典啟蒙讀物。全書由丹納在美術學校任教時的五編授課講義整理而成。丹納主張研究學問的目的是解釋事物,應“從事實出發,而非主義;探求規律,不提出教訓”。丹納的行文條理明晰、明白曉暢,且富有熱情;他運用具體的事例說明抽象的事物,將現代與古代做比較,以今人與古人做比較,使過去的歷史顯得格外生動,絕無-般理論文章的枯索、沉悶之弊。豐富的史料也使本書成為一部充滿美感的藝術史,并將藝術推向哲學的高度。本書第一編“藝術品的本質及其產生”與第五編“藝術中的理想”為丹納美學思想與理論的集中展示。第二、三、四編則以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尼德蘭及古希臘時代的繪畫、雕塑藝術為例,加以闡釋。
(法)丹納 ·藝術理論 ·29.1萬字
本書是作者從1961年至今五十多年里,所寫的主要是關于美術方面的文字,并附少許自己創作的中國畫、篆書、版畫、藏書票。上卷《人民的藝術》,多完成于2000年之前。下卷《挺直民族脊梁》,囊括了近十幾年主要作品。這些篇章,大體上反映了作者對歷史、對社會、對人生、對藝術的基本看法。
王春立 ·藝術理論 ·27.8萬字
中國現當代美術的發展,始終是與“走出去”的姿態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中國的美術家們仍然要堅持頻頻地走出國門,親身領略國際上的美術創作與研究的鮮活生態以及一切可供借鑒的心得、經驗和方法,才能有“出乎其外”的認知、覺悟與借鑒,讓中國的美術創作與研究成果在當今世界真正具有一種“普適性”的影響。
孫夢柔 ·藝術理論 ·23.8萬字
《音樂劇導論》全書共分六章。第一章對音樂劇的基本概念進行簡要梳理,并對音樂劇界的重要行業信息予以交代,以便讀者對整個音樂劇行業形成初步的認知和宏觀的了解。第二章將視角集中于音樂劇的劇本創作,從場景描述和臺詞文本的角度,著重闡釋了劇本對于構建音樂劇敘事框架的重要意義。第三章是對音樂劇歌詞創作的細致剖析,從不同音樂劇唱段在戲劇功能上的差異性出發,分別呈現了歌詞創作對于音樂劇推動敘事、制造沖突、塑造角色和烘托情感的重要意義。第四章聚焦于音樂劇最核心的音樂板塊,既從宏觀上審視了音樂劇中海納百川的多元化音樂風格,也從微觀上闡釋了不同音樂劇作品的音樂創作在戲劇性上的特殊考量。第五章著重剖析音樂劇的肢體語言,從編舞者的視角展現了音樂劇舞蹈創作獨具魅力的藝術追求,并逐一列舉音樂劇中常見舞蹈語匯的表現風格和審美特質。第六章從音樂劇兩種截然不同的商業模式入手,分別闡述了大劇場和小劇場音樂劇作品在舞美設計上的創作出發點和設計思路。
羅薇 ·藝術理論 ·21.1萬字
《藝術學界》是由東南大學藝術學院主辦的大型藝術理論學術集刊,每年出版2期,每期約25萬字,分別于每年6月、12月出版,國內外公開發行。該著以一級學科藝術學理論為主要特色,同時兼及藝術學其他一級學科,力求站在學術前沿,集中反映觀點新穎、資料性強、較為深入的藝術理論研究成果。內容涉及藝術前沿課題、藝術史、藝術理論、藝術批評等相關最新成果。《藝術學界》擬團結海內外學人,努力塑造富有原創性、前沿性、深入性的學術性格。
龍迪勇主編 ·藝術理論 ·23.4萬字
本書以一種宏觀的視野,在1949年的時間緯度下,觀察了一群評彈藝人在時代巨變的歷史場景中所面臨的生存狀態。1949年是全文敘述的主線,在此基礎上,作者梳理了早期上海成為評彈圣地的歷史成因。呈現出了民國時期與解放后,在不同意識形態影響下評彈在上海的發展情況。作者從延安時期開始,追溯了解放后上海文藝政策生成的根源以及這些政策對上海地方文藝、對評彈藝人們所造成的影響。從1949年下半年開始,在政府的引導與輿論的督促下,評彈藝人們的身心開始接受改造。在這場改造運動中,藝人們表現出了不同的姿態,一部分藝人開始適應時代,另一部分藝人則遭遇了生活上的困境,對新事物難以接受。但在時代的浪潮下,不管藝人們適應與否,他們的人生都開始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不僅體現在思想上,而且貫徹到了藝人的身體特征與祖師信仰的精神面上。
張盛滿 ·藝術理論 ·26.8萬字
《藝術學概論》內容分為三編:上編為藝術總論,系統論述了藝術的本質與特征、藝術的起源、藝術的功能、文化系統中的藝術。中編為藝術種類,把藝術分為5大部類16門藝術,從美學和文化學的角度進行了闡述,并且通過對中外28個經典作品的讀解與分析,幫助大學生加深對藝術作品的理解,并掌握鑒賞作品的方法。下編為藝術系統,對藝術創作、藝術作品、藝術鑒賞進行了全面介紹。《藝術學概論》注重從美學和文化學的角度來研究藝術,力求探索和發掘藝術的人文精神;吸收了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在體系和內容上都有新的拓展;論述深入淺出、例證豐富,由感性認知到理性升華,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藝術學概論》可供高等院校素質教育與藝術教育使用,也是文藝理論研究者和愛好者的必備參考書。
彭吉象 ·藝術理論 ·35.4萬字
如果我們還能從一百五十多年前莫奈的《日出》、梵高的《星空》中,依稀辨認出藝術“原來”的模樣,那么,一百五十年后安迪·沃霍爾的金湯寶罐頭、達米恩·赫斯特的腌制鯊魚,還有翠西·艾敏亂糟糟的床,足以讓我們看到藝術的其他可能。回顧現代藝術一個半世紀的反叛之路,我們見證了一代又一代人如何變得愈發反叛、大膽、混亂。這背后,是藝術家對“何為藝術”的無盡追問,是他們對周遭世界的回應與抵抗。現代藝術的故事仍在繼續,也許永遠不會完成。
(英)威爾·貢培茲 ·藝術理論 ·26萬字
本書在大量梳理相關設計理論和實踐的基礎上,從多學科的角度闡述了智能信息設計的特征與本質,以及信息設計引入智能的意義和必要性。智能化信息設計以滿足主體需求和價值實現為根本,以信息價值和交互體驗價值為評價標準,參照藝術和人文精神的體現,力求為現代設計方法增益,并設計出具有極強體驗性、人性化的產品形式、內容或服務模式,從而構建一個雙向自然和諧的智能生態和設計生態。智能化信息設計方法是理論結合實踐、科學融合藝術、物理世界連帶數字世界的復雜設計生態系統,是對傳統設計方法的增益、補充和新思考。本書既可作為藝術類、信息、自動化、計算機等相關專業的教材,又可作為設計從業人員、文化傳媒行業創意人員、高科技行業軟硬件工程師等的學習參考書。
楊茂林編著 ·藝術理論 ·23.1萬字
本書稿是新聞與傳播學譯叢——英文原版系列中的一本,是原文影印大師的經典著作。在力求反映現代西方思想學術的獨創性與思維深邃性的同時,尤其注重思想的全面性及其內涵的啟迪價。本書稿是杜威的經驗自然主義美學理論的代表作品。杜威認為要以“活的生物”為基礎建立一元論的美學體系,力圖恢復藝術與非藝術間的連續性,以及高雅藝術與通俗藝術間的連續性,終要建立一種美的藝術與實用技術與藝術間的連續性。杜威認為,藝術的材料應從不管什么樣的、所有的源泉中汲取營養,藝術的產品應為所有人接受。總而言之,要建立一種回到日常生活的藝術理論。
(美)約翰·杜威 ·藝術理論 ·27.3萬字
本書為三聯書店第十屆戰略聯席會定制版。本書側重考察中國美術中特有的“時空”觀念,以及它在不同媒材的圖像中的表現和釋讀。全書分為三部分——上編:時空的形象;中編:觀念的再現;下編:圖像的釋讀,所收1992—2007文章15篇,考查對象包括建筑、明器、拓片、畫屏、卷軸、冊頁、攝影等多種形式。與常見的中國美術史研究不同,這些論文沒有局限于孤立的門類和史實,而是竭力為這些現象找到自己的傳統和脈絡,并賦予其寬闊的視野,使闡釋更具啟發性。這些文章是對《文集》提出“禮儀美術”概念的完善與補充,從而有助于讀者更深入地認識中國美術的獨特傳統。本書是繼《禮儀中的美術——巫鴻中國古代美術史文編》之后,巫鴻先生在三聯書店推出的第二部學術論文集。與《文編》集中探討中國古代美術的“禮儀”功能相比,《二集》的論題側重考察中國美術中特有的“時空”觀念,以及它在不同媒材的圖像中的表現和釋讀。“時空”的觀念與表現是巫鴻近十幾年集中思考的一個主要問題,并將其視為另一條可供理解中國藝術獨特性的線索。
(美)巫鴻 ·藝術理論 ·24.4萬字
在《藝術的故事》一書中,作者房龍以其豐厚的知識底蘊將建筑、雕塑、繪畫、戲劇、音樂等藝術門類熔為一爐,將人類迷人而龐雜的藝術和盤托出,從東方寫到西方,從上古寫至20世紀二三十年代,為我們打開了一扇扇藝術之窗。
房龍 ·藝術理論 ·38.3萬字
探討中國藝術的審美本源,還原中國藝術獨特的精神品格。《書寫美學》針對中國書法、中國繪畫藝術所獨具的書寫性表達方式,從書法、中國畫創作與鑒賞的角度出發,對各種流派的書法、中國畫的書寫性審美特征進行了系統歸納和深入闡釋。同時對書法中的篆、隸、楷、行、草五大書體的美學特征,以及中國畫中的人物、花鳥、山水等繪畫樣式做了具體的審美探討與闡釋,并進一步探討了書法、中國畫創作與鑒賞中獨特的審美路徑和審美境界。
邱正倫 ·藝術理論 ·2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