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村寨里的紙文明——中國少數民族剪紙藝術傳統調查與研究》項目為中央美院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前后歷時十五年之久不間斷地進行田野考察研究工作,記錄整理的搶救性檔案成果。全書共計8卷本,首次收錄了藏族、傣族、哈尼族、布朗族等20多個少數民族的調查文本,共計200多萬字,近萬幅圖片,向我們展示了少數民族文化和剪紙藝術的多樣性。本書為第六卷,介紹了藏族、土族、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的剪紙。
喬曉光主編 ·民間藝術 ·17.6萬字
日本近代工藝大師的傳世之作,洞悉美物之道,感受生活之美。汪涵、安妮寶貝傾情推薦!
(日)北大路魯山人 柳宗悅 河井寬次郎 ·民間藝術 ·41.5萬字
《中國文化知識讀本:皮影戲》中優美生動的文字、簡明通俗的語言、圖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國文化中的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識要點全面展示給讀者。
于丹 金開誠 王柬等 ·民間藝術 ·3.1萬字
高蹺走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山西傳統舞蹈,這一民間舞蹈活動豐富了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增強了人與人之間的團結和諧,可以說是山西乃至中國的一張文化名片。《高蹺走獸》采用田野調查與歷史資料相結合的形式,記錄了國家非遺文化高蹺走獸的形成發展歷程,講述了高蹺走獸的文化價值和保護傳承困境。本書在不失學術價值和文化價值的前提下兼具了它的可讀性,讓讀者對高蹺走獸有一個更全面的了解。
李筠霞 ·民間藝術 ·5.6萬字
陜北道情是陜北民間廣泛流傳的一種地方戲種,它集音樂、舞蹈、美術、文學等要素于一身,極具陜北地方特色。其曲調豐富,音樂優美,節奏明快,高亢雄渾,委婉清秀,敘事性強,說唱兼存。《陜北道情》系列圖書,是延安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做出的又一重大貢獻。本書為《陜北道情·子長卷》。
胡仰明 ·民間藝術 ·21.9萬字
《村寨里的紙文明——中國少數民族剪紙藝術傳統調查與研究》項目為中央美院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前后歷時十五年之久不間斷地進行田野考察研究工作,記錄整理的搶救性檔案成果。全書共計8卷本,首次收錄了藏族、傣族、哈尼族、布朗族等20多個少數民族的調查文本,共計200多萬字,近萬幅圖片,向我們展示了少數民族文化和剪紙藝術的多樣性。本書為第八卷,介紹了蒙古族、達斡爾族、赫哲族、鄂倫春族、錫伯族的剪紙。
喬曉光主編 ·民間藝術 ·19.7萬字
本書是雷達全集第一卷,是民間藝術論集,分為采風散記、秦聲史錄、論陜西方言、論韓城民藝、論民間故事、論民間歌曲、論民間舞蹈、論民族樂器、論西安鼓樂、論民間美術等等關于民間藝術內容的文論集。該書的出版,對保存和闡釋秦地民間文化的精神有積極意義。
雷達 ·民間藝術 ·33萬字
本書從我國民間藝術的認知和內涵講起,對剪紙、印染、風箏、竹編、臉譜、皮影、年畫、曲藝、民間元素的現代表達、民間音樂、民間舞蹈、贛劇等典型的民間藝術形式,從原生態的民間藝術展現到制作技藝的分析、表演和傳承,立體地展現了中國民間藝術的傳統和現狀。本書不僅體現出我國民間藝術強大的生命力和鮮明的特色,也對民間藝術原始資料收集與整理有一定指導意義。本書適合高等院校藝術與設計相關專業師生作為教材使用,也可供對民間藝術感興趣的讀者學習參考。
邱璟 王昕霞 彭迪云 李民主編 ·民間藝術 ·15萬字
《何謂民藝》我們為何對民藝之美熟視無睹?在那些質樸的民間器物中,可以看到無限深沉之美。在清貧與靜寂中,竟然可得到任運無礙之三昧。在眾多被無視的民藝品中,隱藏著未來的美之國度。這本小書是關于民藝論的入門之書,是日本民藝之父柳宗悅先生本人最為滿意、論述最具秩序的作品。他為民藝正名,以豐富的內容,對工藝美學以新的視角進行闡釋,將公眾對民藝的種種誤解和不準確的解釋予以清理。跟隨柳先生的腳步,我們欣賞民藝的樸素與真誠之美,體味民間器物所蘊含的萬物哲理和生命智慧。
(日)柳宗悅 ·民間藝術 ·6.4萬字
扇子起源于我國的遠古時代,從考古資料推測,扇子的應用至少不晚于新石器時代陶器出現之后,在我國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我國扇子的種類和用途都在不斷地演變,扇文化也成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文化知識讀本:中國折扇》優美生動的文字、簡明通俗的語言、圖文并茂的形式,把折扇文化的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識要點全面展示給讀者。
金開誠 ·民間藝術 ·3.5萬字
《村寨里的紙文明——中國少數民族剪紙藝術傳統調查與研究》項目為中央美院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前后歷時十五年之久不間斷地進行田野考察研究工作,記錄整理的搶救性檔案成果。全書共計8卷本,首次收錄了藏族、傣族、哈尼族、布朗族等20多個少數民族的調查文本,共計200多萬字,近萬幅圖片,向我們展示了少數民族文化和剪紙藝術的多樣性。本書為第四卷,介紹了侗族、彝族、白族、納西族、水族的剪紙。
喬曉光主編 ·民間藝術 ·14.4萬字
《聞喜花饃》,從遠古時期的圖騰崇拜言起,追溯千年的傳承與變遷,描繪明清時期的輝煌,細膩地講述了聞喜花饃精湛的制作工藝和特色,記錄聞喜花饃在社會生活中的多元屬性的同時,更深入挖掘河東地域文化對其品質的獨特影響及其在聞喜社會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此外,書中引入大量與花饃相關的典故和史實,展現了獨屬于河東文化的特質和底蘊。可以說,本書是關于聞喜花饃文化的寶典,也是獨具煙火氣的河東人文畫卷,展現出非遺保護發展視野下勃勃生機的現代氣象。
吳白瑩 李莉 ·民間藝術 ·4.7萬字
平遙,這座充滿晉商歷史韻味的古城,孕育了獨具魅力的活態文化遺產——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在本書中,作者以新穎的視角,深入剖析了這一技藝的歷史脈絡、發展軌跡以及當前狀態。書中不僅追溯了平遙推光漆器髹漆技藝的古老淵源和其在現代社會的價值,還詳細描繪了平遙漆器漆藝的演變過程以及歷代匠人的技藝傳承。
劉小旦 常冰瑜 薛夢瑤 ·民間藝術 ·6.7萬字
蔚縣剪紙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蔚縣人民的偉大創造和貢獻,其核心技藝是刻制和染色,窗花是其“老名”。本書詳細解析了蔚縣剪紙的起源以及蔚縣剪紙起源過程中代表人物的藝術成就,解讀了蔚縣剪紙早期的珍稀遺存,論述了蔚縣剪紙的內涵和發展等內容。具體包括:蔚縣剪紙的文獻摘錄、什么是蔚縣剪紙、對蔚縣剪紙遺存的記述、蔚縣剪紙工具的來龍去脈、王老賞剪紙的藝術成就等。因而,本書在蔚縣剪紙的挖掘與發現、整理與保護、傳播與弘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具有較高的社會價值。
賀寶貴 郝志熹編著 ·民間藝術 ·10.9萬字
本書對宋、明兩段時期的家具做了具體形制分析與風格研究,并附以大量實物圖片與典籍資料。宋代家具深入借鑒中國傳統建筑的木架結構造的營造方式,對家具的形制、榫卯結構做出了調整和創新,從而構成較為完整的框架和梁架家具結構體系。明式家具在宋代家具的基礎上實現了榫卯結構的合理化、制作的精細化,家具品種完備,制作工藝達到了歷史高水平。本書通過文物實例和傳世畫作中描繪的家具,進行深入的解析,從而對宋代家具的演進和明代家具的繼承和創新做具體形制與風格的研究。
陳乃明 ·民間藝術 ·10.5萬字
平陽木版年畫起源于古代山西河東路的平陽府,肇始自唐宋,盛于金元,以粗獷奔放、構圖簡潔、設色獨特、線條流暢、刀法古樸見長。經過明代的廣泛發展,至明末清初達到極盛,畫店、紙局遍布臨汾、新絳、洪洞、曲沃、稷山、河津、襄汾、霍州、芮城、解州、蒲州等城鎮農村,產品更是遠銷華北、西北、內蒙古以及東北等地。平陽木版年畫的題材內容多為神話傳說、戲曲故事、美人娃娃、花鳥走獸、神鬼仙佛等,并隨著年節時令和民情風俗而演變,是平陽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是我國民間美術史上光彩奪目的華章。
張惠玲 ·民間藝術 ·5.6萬字
本教材由基本概念、手絹花基礎訓練、手絹花技巧基礎訓練、手絹花技巧表演訓練、表演組合范例,五個章節構成。以東北秧歌手絹花為訓練核心,由淺入深,從單一元素到綜合訓練,使學生在把握東北秧歌的審美特征的基礎上更深入了解手絹花的做法以及手絹花技巧。
李佳 金茸 ·民間藝術 ·5.1萬字
本書作者常勝利,生于北京,在北京生活70多年,是老北京的民間藝術文化的活字典。在本書中描述了老北京天橋藝術、鄉土戲、皮影戲、走堂會等等。還講述了一些老藝術家的生平,字里行間都傳達了作者對北京民間藝術的深深熱愛。
常勝利 ·民間藝術 ·4.6萬字
本書收編了中國杰出的民間剪紙藝術家宋文鐸先生近百幅剪紙精品,并配有專家撰寫的序和評介文章。宋文鐸先生的剪紙作品立意新穎、構思巧妙、寓意深刻、手法多樣,將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他的作品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藝術價值和發展導向。本書不僅適合文化、科研單位收藏、研究,而且可供剪紙愛好者參考和鑒賞。
宋文鐸 ·民間藝術 ·4.8萬字
本書收錄了上至新石器時代馬家窯彩陶、商周時代青銅器上的紋樣,下至元、明、清時期及近現代瓷器、織物上的紋樣,共80種,近200張中國經典紋樣。這些紋樣包括獸面紋、花卉紋、動物紋等具象紋樣,還包括萬字紋、幾何紋等抽象紋樣。書中對每一種紋樣都進行了簡單介紹,并講解了其結構和應用。每一張紋樣圖都經過重新設計繪制,并拆分了單獨紋樣,提取了中國傳統色譜的色值,以方便讀者理解和使用。本書適合傳統文化愛好者、美術從業者及設計師等閱讀和參考。
黃清穗編著 ·民間藝術 ·2.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