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以弗洛伊德的各期作品和生活經歷為線索,從心理學、性學、美學、宗教學、哲學等方面展開敘述,通過解讀弗洛伊德的作品,展示給世人一個“本我”的弗洛伊德,也將他深邃的思想用精辟、犀利的文字表達出來,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得到哲學的啟發。讀者讀這本書,對弗洛伊德思想將有全面的了解。這種了解有助于讀者完善自身的人格,清除精神上的負能量,從而變得積極樂觀起來。
夢芝 ·知識讀物 ·10.1萬字
本書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阿德勒的十三堂生活自修課,一步步帶領你的心靈與世界和諧相處,走出自己孤單的島嶼,找到理想的生活狀態。心理學大師阿德勒在本書中生動細膩地闡述了作為獨立個體的人各種形態、特質、行為習慣,進而剖析出適合自己的人生任務,修飾我們的生活風格,幫助讀者建立正確的人生態度和社會興趣,從而達到理想的生活狀態。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知識讀物 ·13.7萬字
人應該從事什么事業,才能過好這一生?有人說應當追求智慧;也有人主張追求名利。誰提倡的生活更值得過?又應當以誰為師?要講清楚其中的道理,恐非易事。蘇格拉底與智術師的思想糾葛,一直是人們津津樂道的思想史公案,蘇格拉底本人就曾被誤認為是敗壞青年的智術師而被判刑。混淆二者給熱愛智慧的人造成了不小的困擾——他們不知道誰提倡的生活才是真正值得過的生活。因此,重讀柏拉圖,對于分辨哲人與智術師極為必要。柏拉圖的《希琵阿斯》圍繞哲人蘇格拉底與智術師希琵阿斯之間的兩場對話,不僅正面回答了上述問題,更邀請我們深入思考:什么是“美的事業”;“美的事業”是否允許人說謊話。
(古希臘)柏拉圖 ·知識讀物 ·9.4萬字
《哲學有何用》是英國倫理學家瑪麗·米奇利的全新哲學專著。人類為什么需要哲學呢?最顯而易見的答案是——哲學可以解釋不同思維方式之間的關系。在人類發展過程中,人類的思維方式多種多樣,不管我們嘗試解決的難題是什么,思維方式的關系問題一直讓我們困惑不已。當代科學、宗教和哲學爭論不休,科技發展日新月異,面對當下人類的思想焦慮和困惑等問題,米奇利提出了一系列解決之道。
(英)瑪麗·米奇利 ·知識讀物 ·7.8萬字
“本來無一物,清凈心自在”,都市人于感情里糊涂,生活中忙碌,職場中沉浮,人生中迷茫,皆因沒有一顆“清凈”的本心。我輩俱是凡夫俗子,紅塵的多姿、世界的多彩令大家怦然心動,名利皆你我所欲,又怎能做到心如止水呢?作者以一個普通人的角度禪述佛家中清透的靈悟、豁達的包容、淡定的智慧,帶你回歸真實的內心!怎樣才有一顆清凈心?在生活中尋找,在工作中、愛情中,放下執著、放下分別、放下妄想,心就清凈了。本書將人生哲理與佛家故事結合,沒有高深的理論,多為暖心的忠告,感人的故事。清凈的智慧,正是要讓人在紛亂的現實世界中提得起、放得下,認清事實、止息煩惱。
雅光 ·知識讀物 ·16.8萬字
《實驗醫學研究導論》是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法國的克洛德·貝爾納編著的,內容簡介:論實驗的推理、論以察與實驗、觀察與實驗的各種定義、依據觀察獲的各種定義、論研究者與科學研究、觀察者與實驗者;觀察的科學與實驗科學、實驗實際上的只是促成的觀察、在實驗推理上,實驗者與觀察者分不開等。
(法)克洛德·貝爾納 ·知識讀物 ·16.1萬字
本書以胡適在北京大學的所有哲學講義為母本,再綜合胡適關于中國哲學的其他著作整理而成,力求為讀者構建一個最全的胡適哲學體系,讓讀者最直接的感受哲學大師的風采。卷一主講古代哲學。
胡適 ·知識讀物 ·15.3萬字
南懷瑾先生將儒、釋、道三家思想精華,西方哲學與諸子百家智慧融合,深入淺出,化深奧晦澀為平易曉暢,講述人生大得大失間的成敗智慧。大師之言,字字珠璣;大師之語,意蘊無窮。平實的話語揮灑如詩,智慧的箴言豁達飄逸。仿佛一泓清水,清明透徹又無邊無底。沉浸在國學大師思想的汪洋中,渡光浮動,光華閃現,無價的瑰寶呈現在你我眼前。
張笑恒 ·知識讀物 ·14.5萬字
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沒有爭議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是曾國藩、梁啟超、伊藤博文、稻盛和夫等中外名人共同的心靈導師。王陽明創立了解決一切心靈問題的利器——“陽明心學”。穿越時空,讓我們與這位圣哲對話,聆聽王陽明的思想,以此來凈化我們的心靈,塑造成功心理與高尚人格。
張弛 ·知識讀物 ·13.5萬字
莊子于天下的逍遙,偕鯤鵬自由高飛,“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莊子以心系“天民”的悲憫,邀“神明”降臨天下,“以天下為沉濁,不可與莊語”。莊子的哲學,上天而落地,野馬而塵埃,終歸以沉濁天地為自由精神的政治哲學。劉建華先生的《莊子的世界》包含“莊子哲學導讀”和《莊子內篇》原文直注兩大部分。其中哲學導讀部分,對莊子哲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體系作輪廓性勾勒,以便讀者在深入閱讀原文之前,對莊子哲學的總體概貌和主要觀念有一定深度的了解;重在哲學闡釋,不作內容串講。為讓讀者更順暢地閱讀原文,《莊子內篇》原文直注部分以楷體小字,在原文的字里行間,作少量必要的隨文注音注義;看似文學語言,卻是哲理表達,為讓讀者更準確地捕捉莊子字里行間的哲學意蘊,這些隨文的楷體小字注釋起到了隨文解讀的功用,看似白話文翻譯,實為哲學義釋。
劉建華 ·知識讀物 ·10.4萬字
我們都曾對人生的意義感到困惑。這個問題是否有答案?答案是否取決于我們?或者它不過是一個偽問題?在這部充滿睿智和生氣又能激發思考的作品中,特里·伊格爾頓展現了許多世紀以來的思想者,從莎士比亞、叔本華到馬克思、薩特、貝克特,對人生意義問題的探索。作者知道,“《牛津通識讀本:人生的意義》的許多讀者很可能會像懷疑圣誕老人的存在一樣懷疑人生意義”,但同時又認為,在需要尋求共同意義的當今之世,我們有必要回答這個所有問題背后的問題。
(英)特里·伊格爾頓 ·知識讀物 ·6.2萬字
《一切特立獨行的人都意味著強大》一書可以比作是一本心情日記,它詳細記錄了作者心中的陰晴冷暖,酸甜苦辣,書中的主旨是生活,通過對自然風光的描寫,讓人對身邊的人和事處處充滿了熱愛,讓人們在這個喧鬧、繁雜的世界中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和生活的美妙,享受著生活的樂趣,使人對未來有一個美好的向往。
(法)阿爾貝·加繆 ·知識讀物 ·14.4萬字
吃,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活動。而我們往往忽略的是,吃,更是一把重啟人類智慧的鑰匙,一種追問人何以為人的方式,一個我們與其他生物、非生物密不可分的證明。在《吃的哲學》中,安瑪麗摩爾使用了一套獨特的行文方式:一段與讀者進行的理論交流,一段尋訪各地飲食的親身經歷,一段穿插在邊欄中的其他學者的民族志故事。在理論、經歷、故事的碰撞當中,我們跟隨摩爾,行走在餐館、減肥班、實驗室和廚房餐桌等地,與阿倫特、梅洛-龐蒂、約納斯、列維納斯等思想家進行深入而活潑的對話,隨時隨地以“吃”來重塑我們業已形成的關于存在、認識、行動、關聯的觀念。吃,讓人類得以存續,也讓人類與世間萬物緊密相連。《吃的哲學》是一場非典型理論書的寫作實驗,也是一場細致入微、靈光涌現的閱讀冒險。
(荷蘭) 安瑪麗·摩爾 ·知識讀物 ·16.4萬字
本書探討了哲學,尤其是道德哲學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即人的自由意志及其相應的道德責任:如果行為由不受我們控制的因素所決定,我們是否還具有通常關于自由意志的討論所說的那種道德責任?作者基于對因果性與自由意志關系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自由意志在道德哲學上的重要性,并從新的角度探討了道德和生命的意義問題,在此基礎上就處理人際關系提出了創造性的建議。
(美)德可·佩里布姆 ·知識讀物 ·19.3萬字
本書是鈴木大拙禪學經典系列的入門讀物,也是大眾了解禪學的基礎之書。鈴木大拙以其對東西方哲學的修養為背景,將禪學融合于西方哲學領域,從禪的內部來解說禪,避免了生硬搬用西方哲學觀點對禪進行臆測,同時又與舊禪師所運用的個體直覺方式不同,吸收了現代的思想方法,使禪的思想性可以在比較廣泛的基礎上得到交流,也為人們提升精神品質開啟了一扇窗戶。
(日)鈴木大拙 ·知識讀物 ·8.3萬字
本書是“世界的禪者”、日本當代禪宗大德鈴木大拙先生所著禪學經典著作之一,主要探討禪的本質。首先介紹作為宗教體驗的禪是什么,然后介紹禪在佛教及東方文化中的位置,引導讀者思考禪在當今世界的存在價值。在本書中,鈴木先生以自身對禪的深切體會為基礎,借助西方現代思想方法深入透徹地解答了“禪是什么”,有助于現代讀者走出心靈的困境、擺脫俗世的紛擾,找到真實的自己。
(日)鈴木大拙 ·知識讀物 ·9.5萬字
《孔子的智慧微博》則匯集了孔子做人做事智慧的精髓,對于如何提高個人修養,如何在社會上立足,如何協調人際關系,如何學習等問題都在書中進行了透徹的論述,并且還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讓讀者更加深刻地領悟到孔子言論中的智慧。
東籬子 ·知識讀物 ·13.6萬字
是誰提出“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為什么斯賓諾莎是被罵名包圍的哲學家?俄羅斯的飛翔的雙頭鷹國徽有著怎樣的歷史淵源?……這些我們都該知道點。
汪淼 ·知識讀物 ·12.4萬字
邏輯與人類理性思維的關系猶如空氣與生命,我們絕不會因為空氣看不見摸不著而否定它對于生命的意義。人類與生俱來的邏輯思維能力,正是與動物的重要區別之一。具有超常邏輯思維能力的人,走到哪里者是卓爾不群的。請讓我們跟隨大學的教授和學子們,一同走進哈佛的邏輯思維世界。在領略哈佛風采的同時,帶你走進一個與眾不同的精彩人生。
穆臣剛 ·知識讀物 ·13.8萬字
本書是坎貝爾本人寫作、選編的zui后一本書,收錄了他1981—1984年間在舊金山發表的4篇演講文章,概括了坎貝爾在科技高速發展、人類已經實現航天登月、普遍不相信神話的現代社會,對神話的全新詮釋和理解。是zui貼近現今讀者所處時代和心理特征的一本書,也是坎貝爾的哲思精華“心學”之作:以神話連接內心與外界、過去與未來,對“天人合一”理念的深刻闡釋。坎貝爾通過三章的內容,論證了神話與科技的關系、人類心理與外太空法則的關系;書寫了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的神話,為技術與科技提供新的解讀視角。讀者可以認識到,人的內心與外在時代、境遇密不可分,而藝術作為現代生活中的神話形式,就是一面處在內外交界處的鏡子。透過這面鏡子,我們可以參透過去,預測未來。
(美)約瑟夫·坎貝爾 ·知識讀物 ·9.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