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禮儀,是人類精神文明長期發展與演變的產物。它既是人們日常交流不可缺少的工具,也是村落、族群、團體、國家之間往來的規則與約定。佛教與儒家在我國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積累了豐富的禮儀規范,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本書共收錄論文10篇,既有對佛教禮儀的專業解讀,也有對儒家禮樂的深入探討;既有推陳出新、關注現實之作,也有重在禮儀傳承意義的論述。資料翔實,論證有據,適合對佛教、儒家及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的讀者閱讀。
夏金華 ·中國哲學 ·8.2萬字
本書選錄了聞一多先生具有代表性的詩歌研究論文、散文雜論、文學評論、演講稿等,是一本對中國文化史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的杰作合集。
聞一多 ·中國哲學 ·9萬字
中國哲學界少有以味覺思想為進路來解讀中國文化,本書可謂開此先河。作者以“味覺思想”為中國文化之血脈,一則示其乃顯著區別于古希臘以來的視覺思想與古希伯來之聽覺思想,構成中國文化的基本特性。另則,在味覺優先,自覺壓制視覺歷史情境下,中國思想展開為從“形”“體”到“理”的范式轉換,即從“形”到“形而上”,隨即轉至從“體”到“本體”,繼而轉至從“理”到“天理”。這個進程中,味覺思想或明或暗地主導、滲透,并以感通、體道、玩味、理會等主導著中國思想。可謂以形而下之方法闡釋形而上的本體之理的獨辟蹊徑的中國哲學著作。不僅可以給中國哲學界帶來新的理論范式,也使抽象的哲學理論對于普通讀者不再顯得艱澀和枯燥。本書乃《味與味道》姊妹篇。《味與味道》勾勒出中國思想方法之基本面貌,本書側重揭示味覺思想歷史演變脈絡,分別揭示中國思想史中感官選擇的脈絡(從“耳目之爭”,耳的勝出,繼而“耳舌之辯”,舌的勝出),范式轉換的脈絡(從“形”到“形而上”,隨即轉至從“體”到“本體”,繼而轉至從“理”到“天理”),以及方法論演變的脈絡(從感通、體道、玩味至于理會)。這三條脈絡相互交織,彼此貫通,共同構成了中國文化之根本特質。從橫向面看,味覺思想貫徹于中醫藥、數學等自然科學領域,畫論、書論、詩論、文論、道學等人文領域。與此相應,中國思想自覺選擇以陰陽、剛柔、仁義等主客一體的概念來表達道、理,同時以溫、淡、涼為思想者的氣象與思想基調,從而使中國文化各個層面浸染著味覺思想。此血脈從遠古流淌至今,雖歷經千萬劫而健進不息,在當代中國依然隨時隨地觸之可及。當代意欲在中西古今之爭視域下重建中國話語體系,重建中國思想、中國文化,味覺思想亦提供了厚實的資源與深沉的生機。
貢華南 ·中國哲學 ·18萬字
《國學集刊(第8輯)》約20萬字,由三個板塊14篇文章構成。第一個板塊是綜合板塊,包括6篇文章,主題涉及不同文明對話、老子哲學思想研究、中國哲學分期、儒家孝道及韓國陽明學大師鄭齊斗(霞谷)思想研究。《從軸心文明到對話文明》是杜維明先生對“文明對話”這一世界性的重要理念從醞釀到提出過程的記錄,以及作者自己親歷不同文明交流溝通的心路歷程。雖不是典型的學術文章,卻對讀者在治學和思想交流學術交流上具有很大的啟發意義。后5位作者均在學界有較大影響,文章學術性較強,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第二個板塊為“湯一介學術研究”專題,集合了郭齊勇《湯一介先生的學術貢獻》、黃敏浩《湯一介〈郭象與向秀〉讀后》、高瑞泉《新軸心時代的展望》、楊浩《湯一介創建中國解釋學的構想》等4篇文章,從不同方面對湯一介先生的學術思想和學術貢獻做了專題研究。第三個板塊為“現代新儒學研究”,包括李晨陽《比較的時代》、鄭宗義《本體論與知識論》、干春松《從“儒學第三期發展”看儒學史的敘述與建構》、賴賢宗《現代新儒家哲學的“生生之仁”之仁學本體論》等4篇文章,對大陸、港臺、海外新儒家的研究課題、發展現狀、主要觀點及分歧等做了專業系統的研究,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景海峰主編 ·中國哲學 ·19.1萬字
和合是中華文化的核心要義之一,和合學是當代著名哲學家、哲學史家張立文先生基于對中國哲學發展規律和基本問題的深切體知而創構的理論體系。和合學對中國傳統哲學進行辨析、繼承與發展,為新時代中國文化發展路徑的具體落實提供了理論支持和方法資源,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典范。本書以張先生的和合學為研究對象,力圖呈現和合學的形成歷程,通過和合學創新論、和合學方法論、和合學價值論以及文化比較的視角說明和合學是張先生“自己講”“講自己”哲學研究范式的創新成果,為推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了哲學智慧。
張瑞濤 ·中國哲學 ·19.1萬字
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五四”運動的策源地,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傳統精神和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學風在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傳。北京大學的通識教育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的一代學者,為他們所創造的成就奠定了深厚的基礎。本書中收錄了胡適、湯用彤、嵇文甫三位先生的經典講義及著作,從先秦諸子到秦漢經學,從魏晉玄學到隋唐佛學,從宋明理學到清代思想,按歷史順序分為七個部分,站在大師的高度讀哲學,為讀者精選中國五千年哲學思想中的代表人物與思想觀念,凝結中國哲學思想的精髓,通過哲學思想來展現各位先生新穎、全面、前沿性十足的學術成果,對當今的中國教育有著積極借鑒意義。
胡適 湯用彤 嵇文甫 ·中國哲學 ·22萬字
本書的研究在中西比較哲學既有研究的基礎上,對荀子和亞里士多德倫理學的重要概念進行比較研究,將拓展深化比較哲學領域的研究,推進學科建設與發展。本書不僅僅從表面上考察荀子與亞里士多德倫理思想的異同,而是更進一步,探討一方思想如何對另一方思想提供理論上的支持或辯護,借此解決各自理論解讀中的困境和難點問題。這將有助于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之間的對話與交流,促進東西方哲學的相互理解和溝通。不同于已出版的同類著作,本書將不僅對荀子和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思想進行相同或相異的比較,而是要從這種相同或相異中找出內在的哲學根據,并重點研究這種相似或相異之處如何能為對方提供解決理論難題的路徑并成為探索普遍哲學問題的基礎。
孫偉 ·中國哲學 ·18.9萬字
本書通過對相關案例的研究和論證,提出了多元社會中實現民主的具體方案——協和民主,并列出了協和民主的具體設置:大聯盟、區塊自治、比例代表制、少數派的否決。這一結論不僅顛覆了政治學上的一個傳統觀念,即只有在同質性社會才能建立和維持民主,同時他還證明了異質性社會實現民主的可能性和關鍵,即不應執著于多數民主,而是相關區塊的領袖都能以某種合作的方式進入政府或組建政府——即所謂的“大聯盟”,以實現權力分享。
(美)阿倫·利普哈特 ·中國哲學 ·15.9萬字
本書用通俗的白話語言,逐段逐句地將古語《道德經》進行了譯說,對相關詞句和典故做了通俗的注解和詮釋,今天看來,仍然是學習國學經典著作較為適當和適于閱讀的讀本。本次出版將其由原版的繁體豎排轉換為簡體橫排,以更為適合普通讀者的閱讀需要。
葉玉麟詮釋 ·中國哲學 ·3.4萬字
《理解哲學》是作者對自己哲學研究所感所思的總結性著作。主要包括以下內容:一、對哲學本身的界說,主要涉及對哲學內涵的論析;二、對何為中國哲學這一問題的思與辨;三、以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的互動為論題,在世界哲學的視野之下,對中西哲學關系的闡釋;四、關注哲學何為的問題;五、考察如何研究哲學和哲學史。從中既可以看到哲學系統的多樣性,也不難注意到哲學家本身的不同個性特點,是學習和研究哲學者閱讀、思考和借鑒的經驗之作。
楊國榮 ·中國哲學 ·19.6萬字
本書是著名學者張京華教授《莊子哲學辨析》的修訂本。《莊子哲學辨析》獲得著名學者李學勤、張岱年等推薦,出版后好評不斷,在學界有著一定的影響力。是書出版至今逾二十年,市面上已難見到,因此決定推出新版。按照依張京華教授本意,新版書名定作《莊子哲學——邏輯、概念及其思想體系比較研究》,并做修訂。新版中,引文凡古籍均用夾注注明篇卷,主要古籍并列出版本信息;凡近人著作均按出版社統一要求用腳注補注出版項及頁碼;書后并附“莊子研究知見書目”,替代原來的“部分引用和參考書目”;全書主題、結構及最后結論,歸結為“儒道二家‘天←→人’關系坐標體系”,故再依本書原稿草圖,補繪一份示意圖。
張京華 ·中國哲學 ·23.6萬字
《中庸》云:“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教育應造就這樣的境域:“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然而,現代唯科學主義帶來了現代性危機,人活在“他人”的世界之中,一切都依“他人”的邏輯來運行,漠視自身。就德育而言,過于注重外在社會規范的約束,實則應強調道德教化,即人性、人心的教化。這需要遵守“整體性精神養成”的原則,注重人的主體性、生命性、生活性、終身性,使個體自律、自由、自主、自化、自成。而自我教育是他我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等)所不可替代的。自我教育與他我教育相結合,順遂天性,自由而充分地發揮天賦才能。總之,教育要促進人性完成,外塑與內修不可或缺。道德教化,既重外在之“塑”,亦重內在之“修”;自我教育,更要落腳于人的自我修養。外在之“求”與內在之“修”合一,以期實現“致中和”“天人合一”之境。
肖海濤 陽書亮 張西西 ·中國哲學 ·17.1萬字
本書系根據同名通識課程的授課講義整理而成,其主旨不僅在于向學生介紹原汁原味的儒家與道家思想,更希望啟發學生能用所學的儒道兩家思想去思考與回應現代社會生活中遇到的現實問題,展現了作者對儒學的批判性思考。全書分四編,第一編考察儒道對政治義務的看法,第二編討論儒家的孝道傳統與難題,以及道家對此的批評,第三編介紹儒道對于女性的看法,第四編分析儒道對動物的態度。
方旭東 ·中國哲學 ·21.7萬字
宋代朱子、龍川關于王霸義利的辯論乃宋明理學中的一個重要議題,學術界對此問題的研究可謂全面而細致。《朱陳王霸之辨義疏》一書博采眾長,吸納前人研究成果,立足思想史的研究視角,以陳朱書信為研究主體,采用逐段義疏的方式,闡發義理,圍繞朱陳二人關于王霸之辨、道與歷史關系、心性等問題做深入闡發,回應前人研究問題,旁采朱陳其他相關書信文章語錄為論證,并且作案語總結,以期對中國傳統中政治、德性與歷史的一些基本問題再做思考。這種研究方式將古代注疏形式與現代學術研究方法結合,是對中國哲學研究形式的創新嘗試。這也是本書的最大特色所在。
田豐 ·中國哲學 ·16.2萬字
《孔子家語》是中國古代記述孔子思想和生平的著作,其內容是自漢朝以前到漢朝早期不斷編纂而成,后來王肅對其進行整理,凡二十七卷,現存十卷。
東籬子解譯 ·中國哲學 ·18.5萬字
本書以有“東方詩哲”之稱的現代大哲方東美先生為研究對象,以哲學問題為導向,以中西哲學比較、會通之方法,對方氏的中國哲學觀系統地展開探討。具體而言,在把握方氏治學路徑的基礎上,爬梳其對儒家哲學(包括原始儒家及“新儒家”)、老莊哲學及佛家“四大主潮”(三論宗、天臺宗、法相宗、華嚴宗)之論述,并以反思的姿態追問“其論何以如此”“其論有何意義”等問題,從而將問題引向深入。同時,亦將方氏哲學與相關的中、西哲學大家相比較,此既凸顯方氏哲學之宏博,更能體現中國古典哲學之特質。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對方氏治學方法及學術貢獻進行較為客觀的評價。
郭繼民 ·中國哲學 ·18.8萬字
本書主要探討了北宋理學家呂大臨道學理論的闡釋徑路和特點,依次考察了呂大臨思想形成的道學背景、呂大臨經學詮釋中對道學理論的體認和把握特點,以及作為呂大臨理論體系的天道性命論、心性修養論和禮學實踐論的具體內涵,最后簡述了道學的現代哲學意義。本書認為,呂大臨的道學理論,承接《孟子》、《中庸》“盡心知性知天”的心性之學傳統,貫通并重釋了《易傳》的“窮理”、“成性”與《大學》的“正心”、“格物”等道德修養徑路,以天道性命為根源,以本心為基點,以禮教為常道,融合關洛兩派學風,發揚了孔孟儒學上達與下學并重、德性與禮法兼修的精神傳統,表現出關注道德實踐和禮法教化落實的特點;呂大臨典型地反映了初創期的道學理論與儒家傳統經學、禮學的互動、轉化及其自身的生成、演進狀況,也展現出道學內部相近的問題意識和不同的學風傾向之間的相互激蕩過程。
邸利平 ·中國哲學 ·17萬字
《中和論道》第四輯屬于中和集團與西北師范大學哲學學院共同主辦的“中和論道——哲學沙龍”系列叢書。本輯內容涉及到西方哲學家海德格爾、尼采、笛卡爾、休謨、康德和卡西爾的相關思想;同時也涉及到中國哲學語境中關于“中庸”、“儒道關系”以及中醫的相關思想論題。由于本書采取了公開演講、現場互動的方式,職是之故,語言更能貼現實生活場景,具有很強的可讀性。
師庭雄主編 ·中國哲學 ·16.4萬字
徐梵澄先生是中國現當代著名的精神哲學家、翻譯家和印度學專家,被譽為“現代玄奘”,“只留下背影的一代大師”。《孔學古微》通過“以經解經”的方式,全面評述了孔子生平、儒學大義、六藝之學、顏曾思孟等主題,力圖還原孔學之精微、靈活與整全。橫向以多文明比較會通,宣揚中國思想之菁華;縱向提升個體精神維度,汲取生命困苦之救愈。對于“仁”,徐先生提出:“仁”就是“神圣之愛”。作為宇宙原則,“仁”不可能離我們很遠。……只要人覺醒于“仁”,“仁”便就在眼前了。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人在舉手之間,就能覺醒,做到公正,善良,親切。
徐梵澄 ·中國哲學 ·13.3萬字
心性論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論之一,德育思想是中國傳統教育文化的精髓。儒家心性論就是圍繞育德的問題而形成的集倫理學、人性論和修養論為一體的道德哲學體系。這一思想體系,在歷史上為德育提供本體依據和滿足個體內在需要的價值來源,為德育提供遵循心理規律和情感規律的理論基礎,這些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書共分為五部分,分別論述了儒家心性論的歷史演變、儒家心性論的理論特征、儒家心性論與理想人格塑造、儒家心性論與修心育德、儒家心性論的當代德育價值,呈現了儒家心性論具有的德育心理價值、德育本體價值、人格教育價值,有利于構筑人們內在精神生活的根基。
張艷清主編 ·中國哲學 ·16.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