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系根據同名通識課程的授課講義整理而成,其主旨不僅在于向學生介紹原汁原味的儒家與道家思想,更希望啟發學生能用所學的儒道兩家思想去思考與回應現代社會生活中遇到的現實問題,展現了作者對儒學的批判性思考。全書分四編,第一編考察儒道對政治義務的看法,第二編討論儒家的孝道傳統與難題,以及道家對此的批評,第三編介紹儒道對于女性的看法,第四編分析儒道對動物的態度。
方旭東 ·中國哲學 ·21.7萬字
本書旨在探討朱熹理學與楚辭學之間關系以及朱熹楚辭學的特點與成就。朱熹理學對楚辭學產生重要影響,具體表現在篇目選擇、注釋特點、比興手法揭示、魂魄巫俗闡釋、屈原精神分析、理學楚辭觀念、格物致知方法論等方面。在楚辭學史上,朱熹成就卓著,與王逸、洪興祖比較,朱熹楚辭學在義理闡釋方面更系統化,他對后來的楚辭注釋名家如汪瑗、黃文煥、林云銘、來欽之、王夫之、曹同春、方苞、蔣驥等人都產生重要影響。在南宋,朱熹與眾不同,其身份是儒家學者兼詩人,與好友如理學家張栻、陸九淵、陸九齡等不同,朱熹對楚辭情有獨鐘。詩人陸游、辛棄疾與晚年朱熹交往密切,但無楚辭學著作,朱熹卻帶病注釋楚辭。呂祖謙、楊萬里、吳仁杰等楚辭著作只是對楚辭中某一方面加以研究,如吳仁杰專門疏證《離騷》草木,楊萬里只是研究《天問》作何解。朱熹楚辭學研究的范圍更廣、分量更重、成就更大。朱熹與楚辭之間關系頗為復雜,亟需厘清。從縱向、橫向考察朱熹楚辭學的特點以及成就,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目標。
徐涓 ·中國哲學 ·21.6萬字
本書收入作者在“文化大革命”之前所寫的已刊或未刊論文,表現了作者在1949年前對哲學的探索與思考,以及在1949年后至“文化大革命”期間,因受極左思潮影響,一個中國學人從想當“哲學家”而最終只能做一個“哲學工作者”的歷程。
湯一介 ·中國哲學 ·33.9萬字
本書致力于深入考察、系統辨正近代以來的《論語》注疏,探究具有代表性注家對“依篇疏解”“就章迻譯”兩大新體例的研究實踐,斟酌他們對《論語》注疏史遺留下來的疑難章句之精義的辯詰,以及對若干學界已有定見章句之新義的詮解,省察其對隱貫于全書的孔子之“道”的闡釋,并力求勾勒出一百多年來《論語》注疏的嬗變過程。最后,本書試圖就新時期《論語》注疏的現代之路略陳管見。
陳洪杏 ·中國哲學 ·33.3萬字
生命倫理學專門研究跟個體生命相關的道德倫理問題。傳統的生命倫理學是以西方哲學為根基的,對人的定義是純粹抽象個體的。而這種定義在當代造成了很多問題,遭遇了很多困難。而該書就是要從儒家倫理的角度探討生命倫理學,以儒家的視角來裨補西方倫理的缺失。作者首先描述了儒家倫理視角的特點,就是以家庭倫理主義為核心,然后依次分析了社會公正、醫療政策、生物技術、禮的當代意義,等新穎重要的問題。該書是作者在多年研究西方倫理學的基礎上,利用傳統哲學資源探索當下問題的可貴嘗試。
范瑞平 ·中國哲學 ·36.5萬字
本書正文部分旨在以一種更具聯系性與整體性的(而非追溯性的)視角,通過研究宋金元時期南北方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中庸》與道統觀念的演變與發展,來考察11至13世紀乃至13世紀以后文化權力與政治文化之間的某種復雜關系。第一部分側重于研究與朱熹觀念不同的思想家的《中庸》與道統觀念,第二部分則集中探討元代郝經對政治權力和文化權力的觀點,其中亦包括郝經的《中庸》與道統觀念。兩部分相互關聯,有機結合,突破了以往中國思想史、哲學史研究上對特定譜系上人物的過度關注,闡明了朱熹逝世之后至13世紀,朱熹的思想遺產在南北方的存續與發展。附錄收錄兩位作者共計八篇文章,俱為從不同角度烘托、補充、拓展正文主旨,與主體內容相得益彰。
(美)田浩 (德)蘇費翔 ·中國哲學 ·22.7萬字
《儒家功夫哲學論》是一部以“功夫”概念為核心來闡述儒家哲學思想,并開辟“功夫哲學”的儒學著作。此書經作者多年積累而成,旨在世界哲學的大視野下,用“功夫”詮釋儒學,展示中國哲學的獨特價值,與西方哲學進行深入的對話,為世界范圍內的哲學注入新的建構資源。本書共分為十五章,在對哲學與功夫論的關系做出一個總體考察以后,將以《大學》的八條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框架來展開。本書的各章可以大致分為三組:除了作為總論的第一章討論哲學與功夫的關系,從第二到第七章討論格物致知,內容涉及功夫認識論、功夫科學哲學、功夫本體論、和功夫宗教哲學;第八到十二章討論誠意正心修身,涉及內容可看作是功夫倫理學;第十三到十五章討論齊家治國平天下,涉及內容大致相應于功夫政治哲學。本書從功夫的視角詮釋儒家哲學,從儒學的角度發掘功夫哲學,從哲學的角度反思儒家功夫,還原與建構儒家的功夫哲學。全書共四十萬九千字。
倪培民 ·中國哲學 ·45.5萬字
“情”和“理”作為人性的重要內容,在人類精神發展史中分別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功能,對二者不同的文化設計形成了中西方迥然不同的文明樣態。中國從情理合一的角度形成了情理主義道德哲學形態,西方則從情理相分的角度形成情感主義、理性主義兩種道德哲學形態。作為具有原典意義的先秦儒家情理主義道德哲學形態,在為傳統中國提供重要精神支撐的同時,又為當代中國由傳統向現代的轉化提供著合法性資源。
郭衛華 ·中國哲學 ·29萬字
關于《莊子》一書,迄今為止,存在著兩種主要的研究路徑。其一為分段注釋其二為系統的解釋。前一種方式往往失于支離,后一種方式則常常失于空疏。本書則力圖找到一種居中的路徑;其主旨是按照作者自己先行確立的解釋框架給予《莊子》一書以一系統的哲學解釋,但是同時又力圖將這種解釋建立在對文本的全面、系統、嚴謹的注釋和分析基礎之上。為此,作者采取了一種全新的寫作方式,即:打破《莊子》原書的形式,將其中的所有相關的部分,并在這樣的系統中解釋《莊子》一書中的人生意義的問題和治世問題。
韓林合 ·中國哲學 ·22.7萬字
本書的主體是2012年6月1日至3日在同濟大學召開的“存在哲學與中國當代思想學術研討會——暨張志揚教授從教五十周年慶祝會”的會議論文,也包括了一部分編者會后特別約請相關同仁撰寫的文章。本文集中的會議論文以及會后特約的相關同仁的論文(共計31篇文章)分為四組,并且分別立了四個題目,依次是:1、哲學與科學的反思;2、政治哲學與現代性批判;3、海德格爾與實存哲學;4、實存哲學與漢語哲學。為反思“存在哲學”對中國當代思想文化的影響,同時也為慶祝張志揚教授從教五十周年,這本會文即主要探討的議題為:1、存在/實存哲學的歷史和問題。2、現代存在/實存哲學思潮與西方文明的危機。3、存在/實存哲學與中國當代文化思潮及其反省。4、張志揚的思言路徑與中國當代思想的開展。
孫周興 賈冬陽 ·中國哲學 ·39.2萬字
本書分為三部分:“專題論文”是著者根據“以問題為中心的思路”,對當代重要學術現象、重要學術爭鳴、重要學術成果等所進行的多種專題研究;“學術評論”主要是著者對近些年學術界出現的不正之風、不端行為乃至學術腐敗等進行的分析和研究,同時也有對學術界正面現象的肯定和評論;“學人訪談”是著者對當代著名學人陳平原、溫儒敏、葉朗、王一川、王岳川、熊元義等的專題訪談,比較系統、全面地總結了上述著名學人近些年來學術研究的新成果、新貢獻。
余三定 ·中國哲學 ·26.7萬字
本書是一部探討中國文明起源的著作,作者潛心研究中國歷史、哲學和文化多年,力求洞悉中國文明的內在脈絡。作者聚焦于中國文明起源過程中的理性要素,通過追溯這個時期理性要素的形態,試圖還原中國文明最初的萌發過程。本書沿著中國古代思想觀念發展的進路,回溯發端,探究這個時期決定歷史走向的觀念是怎樣的,歷史是怎樣被這種觀念所決定的,以及這種觀念的來源和后續發展,以此來逐漸揭開中國文明起源發展的印記和規律。
徐亞 溫平 ·中國哲學 ·34.8萬字
《葛榮晉學術論著自選集(全四卷)(套裝共4冊)》內容有儒家的“為政以德”與孟子的性善論、荀子的性惡論與“寬猛相濟”、“禮法合一”、韓非的“自為”人性論與法家的“循法而治”、“超善惡”的自然人性論與道家的“無為而治”、自我管理、儒家“三達德”思想與管理者的人格塑造等。
葛榮晉 ·中國哲學 ·43.4萬字
本書從全球化與東西方哲學對話角度探究比較哲學的理論形態、研究方法、問題意識與創新思路,開啟中西文化融合、中西馬哲學會通與中國文化的世界化視域,并在宗教學與倫理學語境中比較中西哲學傳統中的若干重要概念。本書立足比較哲學的學術前沿,從破解比較哲學理論難題的實際需要出發,呈現了當前比較哲學與比較文化研究中的重大問題,凸顯了比較哲學的創新價值,力圖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與實現中國哲學的國際認同貢獻綿薄之力。
臧峰宇 ·中國哲學 ·21.2萬字
本書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荊公新學及其興替”(13FZS004)結項成果,作者以王安石的荊公新學的創立、發展、演變、衰退及其社會歷史背景為核心,深入細致地研究了新學的有關論著、學術主旨及其特點,客觀地論述了新學在儒學史上的地位、作用、影響,以及新學與王安石變法的關系,并梳理了新學與洛學、蜀學對意識形態領域主導地位及學術思想主流地位的爭奪,有助于厘清兩宋時期儒學的基本面貌及其在社會生活和政治領域的影響,正確認識這一時期意識形態領域的復雜情勢以及儒家各學派之間的道統與學統之爭。
王書華 ·中國哲學 ·34.1萬字
中國古代哲學的智思之流,可謂源遠流長,千百年來早已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民族傳統和精神風貌,其中包括自己特有的民族風格、社會心理、風俗習慣、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等,構成了自己特有的精神特質。今天我們要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離不開汲取傳統文化資源,應從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相契合的角度全面清理傳統哲學的糟粕,探尋其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方案中的創造性轉化的途徑和模式,深入挖掘其對培育中華民族精神的當代價值。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立場及方向,將其原有的先鋒理念注入中華民族精神的思想精髓中,才能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新的生活背景下,為重塑中華民族的“思想自我”進行積極的精神營造。
朱榮英 ·中國哲學 ·33.1萬字
《朱子學的新研究——近世士大夫思想的展開》一書共收錄日本著名學者吾妻重二先生的論文17篇,以時間為縱軸梳理朱子學的歷史傳承和演變,以朱熹的相關思想和理論為橫軸進行深入剖析。《朱子學的新研究——近世士大夫思想的展開》分為《太極圖》與周惇頤的研究、朱熹的思想以及朱熹以后——附論等三大部分,全面介紹了從周惇頤到朱熹以及朱熹之后的朱子學發展狀況,特別是朱熹對圣人、理、氣、鬼神思想和宇宙觀、學問觀、政治觀看法。在地域和時間上兼及中國、日本、朝鮮、美國等不同國家、不同時期對朱子學的研究。
(日)吾妻重二 ·中國哲學 ·30.4萬字
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五四”運動的策源地,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傳統精神和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學風在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傳。北京大學的通識教育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的一代學者,為他們所創造的成就奠定了深厚的基礎。本書中收錄了胡適、湯用彤、嵇文甫三位先生的經典講義及著作,從先秦諸子到秦漢經學,從魏晉玄學到隋唐佛學,從宋明理學到清代思想,按歷史順序分為七個部分,站在大師的高度讀哲學,為讀者精選中國五千年哲學思想中的代表人物與思想觀念,凝結中國哲學思想的精髓,通過哲學思想來展現各位先生新穎、全面、前沿性十足的學術成果,對當今的中國教育有著積極借鑒意義。
胡適 湯用彤 嵇文甫 ·中國哲學 ·22萬字
本書是作者在專業哲學研究工作中所思所想的片段著作,從詳述自己的治學之路開始,逐步涉及中西哲學之辯、從中西哲學比較到中觀哲學、儒家社群主義研究、傳統哲學智慧的再發現、中國哲學的未來等哲學研究的基礎和終極問題,是一部對青年研究者有啟示意義的著作。全書收入作者寫于不同時期的關于中西哲學比較與中國哲學問題研究的28篇文章,按照內容以及所論述的問題編為中西哲學比較視域下的中國哲學、從中西哲學比較到中觀哲學、儒家社群主義研究、傳統哲學智慧的再發現、中國哲學的未來5個部分。
胡偉希 ·中國哲學 ·35.2萬字
近代以來,中國不斷努力翻譯介紹一種截然不同的、西方的知識文化體系,并試圖把西方的科學文化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結合起來。“西學”的譯介大大豐富了近現代漢語學術詞匯。現代漢語(尤其是科技和學術用語)的很多重要詞匯與概念,均產生于19世紀下半葉和20世紀初。本書將起源于德國學界的“概念史”研究方法介紹到中國,對于西學東漸過程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在中國的產生和流傳歷史,中外學界至今存在“以訛傳訛”的現象極力做了“正本清源”的厘定,通過探究“夷”“洋”“西”“外”及其相關概念;探討近現代中國“文明”“文化”觀;對“民族”及相關核心概念進行通考;對“經濟”譯名進行溯源;對“知識分子”概念進行辨析……試圖用“概念史”方法進行詳實的知識考古,以結構性的目光來理解近代歷史演進的內在脈絡。
方維規 ·中國哲學 ·32.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