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既要立足現代政治發展理念,也要發揮古代治理經驗與智慧的滋養功能。中國古代治理的典型特征是德治主義,優秀思想家和政治家都對治理的道德層面給予深切關注。現代治理也必須符合道德意義上的正當,檢視與反思古代治理的道德基礎,可為新時代國家治理提供借鑒。本書以朱熹政治哲學為核心討論對象,闡釋中國古代治理的倫理道德基礎,梳理古代政治道德的價值及其當下意義,搭建德治傳統與現代善治間的思想橋梁。
李鋒 ·中國哲學 ·14.9萬字
“感知”“理知”“自我認知”是著名哲學家陳嘉映先生長期思考和研究的主題。秉持一貫的論述特點,在本書中,他從精微的概念辨析入手,去分析哲學中此類論理詞背后的理路,進而拆掉概念的圍墻,將其貫穿、打通,讓我們看到它們之間的聯系,以及與我們生活的聯系。不管談感知、理知還是自我認知,他總是連著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在談,連著整個時代、人類經歷過來的一個個時代在談。在今天這個理知落幕的時代,面對技術化、數字化的大形勢,如何認知我們在世界中的位置,如何認知我們自身在人之中的位置,本書提供了一個深入而又有新意的視角,讓我們對這個世界重新產生感覺,更有力量去應對當下的問題。這不是艱澀的哲學論文,也不是一部研究性著作,而是一位始終關注人在世界之中如何生活的哲學家將他的多年思考以易懂的方式聊給我們聽。
陳嘉映 ·中國哲學 ·14.5萬字
北師大名師李山老師傾情打造,帶領孩子一次讀通讀透《論語》,給孩子鋪就受益一生的人文底色。康震傾情推薦。《論語》主要記錄了孔子及其七十二弟子的言行,是中國傳統文化核心儒家極為重要的經典,也可以說是中國經典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宋代朱熹將其與《大學》《中庸》《孟子》并稱“四書”,“四書”是古代文人士子讀書目,對中國人的思想與價值觀念、一言一行有著深遠的影響。《課本里的論語》是北師大教授、《百家講壇》名師李山老師特意為孩子打造的《論語》精讀本。內容覆蓋中小學語文教材涉及的《論語》“學而時習之”“吾日三省吾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舉一反三,因材施教”“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等我們耳熟能詳的字句,李山老師將這些字句摘選出來,還原到所在《論語》的章節,進行句義串講,同時不局限于小學教材,結合《論語》全書以及其他儒家經典,以及《左傳》《史記》等史書故事,對其進行闡發。在閱讀中拓展了孩子知識邊界,提升了孩子古文閱讀力、理解力、邏輯力。
李山 ·中國哲學 ·14.1萬字
"老聃是中國哲學的開山祖,其作品《老子》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老子》(又作《道德經》)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義。流傳兩千多年的《老子》是跨時代作品,在不同的時代,被解釋出不同的含義,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陳鼓應 蔣麗梅 ·中國哲學 ·5萬字
莊子是先秦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與道家始祖老子并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思想體系,被思想學術界尊為“老莊哲學”,然莊子文采更勝老子,代表作《莊子》并被尊崇者演繹出多種版本,名篇有《逍遙游》、《齊物論》等。《莊子》分內、外、雜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戰國中晚期逐步流傳、揉雜、附益,至西漢大致成形,然而《莊子》當時流傳版本,今已失傳。目前所傳三十三篇,已經郭象整理,篇目章節與漢代亦有不同。
陳鼓應 蔣麗梅 ·中國哲學 ·15.5萬字
一本以記錄春秋時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與其弟子及再傳弟子言行為主的匯編,是儒家重要的經典之一。宋朝朱熹將其列入“四書”,是文人士子參加科舉進入仕途的必讀書目。《論語》對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有著無可比擬的重大影響。
陳耀南 張燕嬰 ·中國哲學 ·12.5萬字
"孟子是孔子之后偉大的儒家圣哲,《孟子》一書是孟子與他的學生及同時代人心靈對話的真實記錄,是儒家重要的經典之一,被宋朝朱熹列入“四書”,是文人士子參加科舉進入仕途的必讀書目。臺灣大學黃俊杰教授的導讀與點評,深入挖掘了孟子“王道”思想、“民本”思想、“仁政”思想于二十一世紀及當下社會的現實意義。"
黃俊杰 萬麗華 ·中國哲學 ·13.6萬字
《荀子》一書的核心在于人文精神,即如何根據我們的思想,貫通國家、社會組織和個人觀念,樹立起整幅的人文世界,從而解決中國現在的問題,并使自然世界的天地與自然的人性均得到條理化。“中信國學大典”之《荀子》,學者方世豪在進行導讀和譯注的同時,還加入了現代化的解讀,令古老的經典有了現代化的韻味,別有新意。
饒宗頤 ·中國哲學 ·10.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