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對中國古代社會周期性動蕩的成因做出了解釋,為中國古代史特別是中國思想文化史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切實可用的宏觀闡釋框架,以幫助人們更深刻地理解中華文明的深層邏輯和歷史命運;從理論價值來看,書中分析了天下秩序所內含的現實意義和消極因素,進而探討這一秩序原理作為一種構型之力在民族認同和區域整合中所承擔的角色和所發揮的功能,為祖國統一和大中華文化圈建設,進而為東亞一體化和新型國際秩序的建設提供了有益的文化理論借鑒。
李憲堂 ·中國哲學 ·20.2萬字
邵雍是北宋理學建立時期的重要哲學家、易學家,其思想具有高度的獨創性。然而,與同為北宋五子的周敦頤、張載、二程四子相比,邵雍的哲學因其異質性和復雜性,而鮮有深入的綜括研究。《觀物》一書旨在完成這個頗具難度的課題。全書視野開闊、考辨扎實、分析細密,對邵雍的生平、著作與哲學進行了全方位的探索,是邵雍研究的最新成果,對宋明理學等相關研究也具參考意義。作者認為,邵雍哲學的精神在于“觀物”之理。這一主題內在地開出了兩方面的路向:其一,邵雍以高度形式化的數理原則,空前具體地描述了“物”的條理、結構與規律,突顯了存在的確定性、物理的秩序性與世界的一貫性;其二,邵雍儒道兼綜的思想底色,催生出了獨特的“觀”的心性哲學與人生態度。只有通過對邵雍“觀物”之理的深入抉發,才能明確認識到:邵雍龐大高嚴的物理建構與自在灑脫的人格氣象,既具有鮮明的個人特質,也內在于時代的普遍思潮之中,他用一種極為特殊的思想形態,為即將到來的理學時代作了剛柔兩方面的奠基。
李震 ·中國哲學 ·36.9萬字
本書以先秦人論為研究范圍,同時包括先秦主體論、人性論、兩性論,以及對現實人群常態特性的歸納。相對于其他研究先秦人性論的著作,本書對“人”的觀照更為全面;而與一般以歸納史料或詩文民俗材料為主的人物現象研究相較,本書之論述角度則偏重思想性,更意圖展示人物現象的背后原理。而在選材上,之所以將儒學置于主要地位,則與儒學(包括五經及孔孟荀等儒家文獻)在先秦、乃至中國傳統中向來的顯學地位有關;另一方面,先秦人性論述確實也唯有儒家自覺從事,包括孔、孟、荀或近世出土文獻中的系列專論所達到的理論高度,都較其他諸子、策士的片段見解更為可觀。最后,本書對主體論、人性論等各方面的分析,均已是針對其中至突出之典型為論,這包括在理論上至為完整、深入,或在對「人」的理念上具備啟示性、足以反映文明獨特精神者。其目的在借選材之典型性,將人之存有向度(對人自身而言之真實向度)展示出來,以作為對先秦人道觀的說明。
簡良如 ·中國哲學 ·22.8萬字
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以深厚的文史功底,敏銳的社會洞察力,對《老子》的內涵作了充分的闡解、辨正和引述。具有深入淺出,明白通暢的特點。在普及中國傳統文化,使深奧的古籍通俗化、專門的學術大眾化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南懷瑾 ·中國哲學 ·37.8萬字
本書較為全面地調查了清代圍繞《孟子》的專著,統計了其年代分布和內容分布,探討了所采用的各類著作體式,分別介紹、評價了清代六個時期內《孟子》學著作的概況和重要著作。本書以辯證法在人文學科的最新進展為理論準備,總結清代《孟子》學著作在思想上和學術上的積累、創新以及因襲、重復,分析其與同時期以及前代特別是宋元明種種思想觀念、學術形態的關系,評價了清代考據學的治學方法。本書還對專書詮釋的基礎理論作了有益的探索。
李暢然 ·中國哲學 ·36.8萬字
中西哲學的比較研究自清末開始,至今已延續了百余年。本書從源頭和基本理念入手,以代表人物老子和亞里士多德為主要對象,剖析中西哲學的異同,目的是發揚中國哲學的優良傳統,吸取西方哲學的長處,探討、總結人類理論思維發展的共同規律,推動哲學研究向前發展,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蘇光榮 ·中國哲學 ·20.2萬字
作為道家重要的代表人物,莊子和老子并稱為“老莊”。道家和儒家、墨家形成鼎足之勢,影響了中國文化兩千多年。《莊子》是繼《老子》之后體現道家思想的另一部重要之作,是中國古代精神自由史上的第一名著,在中國古典文學、哲學、藝術、思想史上均具有不可動搖的“絕對經典”地位。全書分內篇、外篇、雜篇三大部分,原有五十二篇,現存三十三篇,包羅萬象,對宇宙大道、人與自然萬物的關系、生命的價值、道德的標準等,都有詳細的論述,以其深邃的思想內容和奇詭的創作手法,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樹一幟。《莊子》一書融合了寓言的生動、哲理的思辨、生活的鮮活。但是,想要真正讀懂它,體悟它,運用它卻并非易事。為了讓讀者能更好地理解《莊子》,讀出真正的“逍遙”,將莊子的智慧應用于日常生活,《莊子全書》將《莊子》的三十三篇全部收錄其中,并參考了大量和《莊子》有關的資料,以確保全書的嚴謹性、權威性。
思履 ·中國哲學 ·39.5萬字
隨著晚清內輕外重局面的形成,督撫集團依托固有學術傳統與行政資源,在學風引導、學制厘定、機構建設、輿論控制等方面作用顯著。清季張之洞任督撫時期,憑借自身的清流背景與學術威望,在其周邊形成了以昔日清流士人為核心的學人圈子。他們雖然未必具備趨新學者的超前意識或專業精神,卻善于將外來新經驗制度化、常識化、普及化,使其更容易為士林社會及政教體制接納,從而開創了近代學術轉型在本土語境下的緩沖模式。本稿強調張之洞作為政治庇護人、學術贊助者和交游組織者的角色,進而討論這種政教合一、官師不分的自我認同,如何作用于學術組織與學制規劃。正是通過以張之洞為中心的學人交游,同光之際清流的學術傳統得以在清季十多年中持續發揮作用;清流所執著的義理、學理才有可能充實到以器物為主的早期近代化進程之中,成為康、梁等趨新人士意見的先聲。
陸胤 ·中國哲學 ·28.4萬字
本書收入作者在“文化大革命”之前所寫的已刊或未刊論文,表現了作者在1949年前對哲學的探索與思考,以及在1949年后至“文化大革命”期間,因受極左思潮影響,一個中國學人從想當“哲學家”而最終只能做一個“哲學工作者”的歷程。
湯一介 ·中國哲學 ·33.9萬字
《中國思想之淵源(第二版)》是美國流傳已久的一本介紹中國早期思想的書,以流暢明晰的筆法、高超的見識和深厚的文化比較的功力,對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的思想和代表人物進行了簡明精妙的介紹。同時又以宏觀的話題,如宇宙論、世界觀、知識論、政治哲學、人性論等貫穿在對這幾大學派的的介紹和分析中,既高屋建瓴,又曲盡其妙,是大家小書的典范。
(美)牟復禮 ·中國哲學 ·9.6萬字
本書探討了先秦至唐孟學的學術演進,分先秦孟學、兩漢孟學、魏晉南北朝隋唐孟學三個階段,對這三個階段的孟學作整體性的研究。既有宏觀的把握與評判,也有微觀的考辨與探析。在梳理孟子思想基礎上,分析孟子弟子對孟子思想的疑惑,探討告子對孟子的駁難,辨析荀子對思孟學派的批判以及王充“刺孟”,考察漢代孟子傳記博士的廢立,剖析以趙岐為代表的漢唐學人對《孟子》的解讀,分析漢唐經學、文學、宗教等對孟子思想的吸納與融通,探尋先秦漢唐孟學升降沉浮的歷史動因。
周淑萍 ·中國哲學 ·34萬字
本書稿選擇皖南、蘇南與浙江的部分鄉村作為考察對象,運用“道德社會學研究、歷史研究、比較研究、道德敘事”等方法,圍繞“道德培育的動因、動力”“道德培育的主體”“道德培育的資源”“道德培育的機制”“道德培育狀況及其對鄉村社會影響研究”等內容,在回顧近代危機前的江南鄉村道德狀況的基礎上,審視近代社會變局中的江南鄉村道德危機,探討國家權力(政府)對鄉村道德培育的努力,揭示新式知識分子在江南鄉村建設中的道德建樹,分析傳統士紳在江南鄉村道德維系與建構中的作為,考察民間團體力量與江南鄉村道德培育,論述近代江南鄉村民眾道德培育與鄉村社會改造等。
吳民祥 ·中國哲學 ·21萬字
《老子》之道為什么“不可說”?如何說“不可說”之道?這是《老子》注疏、詮釋與研究史上的大問題。如何突破主客對立的二元論的認識模式,用現代話語將其描述清楚,提供一個既契合《老子》又能嵌入現代哲學話語體系的詮釋,是本書的問題意識。本書選取了三個古代的詮釋個案、三個當代的詮釋個案,用比較的方法,檢省這些詮釋及其方法論。《老子》中有“常道”與“非常道”之分,前者是非對象化的,后者是對象化的。“非對象化之道”是《老子》的重心,它不是絕對的不可說,而是需要用特殊的方式去說,老子本人提供了這樣的言說典范。非對象化的“常道”具有四個特點:動而無死、生而無名、妙而可觀、虛而可法,這正是其不可對象化地進行言說的原因,其提醒后世在理解與解釋“常道”時既要借助語言又要超越語言。由“非對象化”之道延伸出來的規律之道、處世之道與治國之道構成了《老子》的宇宙論、人生論與治國論。
林光華 ·中國哲學 ·24.3萬字
《王學研究》由貴陽學院陽明學與黔學研究院主辦,圍繞陽明學研究,征集國內外學者的論文,匯集陽明學最新研究成果。本輯有八個欄目:王陽明思想研究、陽明后學研究、陽明學比較研究、陽明學現代性研究、陽明學與時代思想研究、陽明學與文學研究、陽明學應用研究、陽明學文獻考論。《王學研究》具有獨特、鮮明的地方文化特色,是中國陽明學研究的重要陣地。
趙平略 陸永勝主編 ·中國哲學 ·27.1萬字
本書以全新的方式解讀《道德經》,揭示《道德經》中隱含著與《易經》相通的原理,在此基礎上找到可以代替爻圖闡釋《易經》原理的特征數142857,解開了《易經》中震巽爻圖互換等謎題。本書包含如下五個論題:老子的《道德經》,“二合一道德經”,“六行易經”,“反易經”,“九爻經”。
蘇光榮 ·中國哲學 ·19.3萬字
王羲之是眾人皆知的“書圣”,他以飄若浮云、矯若驚龍的書法藝術獨步古今,魏晉玄學則是繼先秦、兩漢之后中國哲學的又一高峰,它不僅整合了秦漢儒道兩家思想,而且融合了西土的佛教義理,中國哲學的儒、釋、道精神內核由此形成,鼎盛的隋唐佛學隨之開啟,宋明理學也濫觴于此。“書圣”王羲之在東晉的出現,是玄學藝術化的體現,《書圣之玄》選取玄學代表人物郭象、嵇康為中心,研究王羲之的玄學思想和背景。全書穿針引線,將哲學思想和書法藝術一點一滴逐步打通。
王云飛 ·中國哲學 ·9.9萬字
讖緯是興盛于漢代、流行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一種學術思潮,它對漢魏六朝時期的社會政治和思想文化等各方面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其中也對文學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孫蓉蓉 ·中國哲學 ·22.8萬字
《中國哲學史》是馮友蘭在哲學方面的代表著作,同時也是中國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現代意義的中國哲學史,在中國乃至世界哲學史領域影響都頗為深遠。全書分為子學時代和經學時代兩部分:上冊是子學時代主要介紹了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公孫及儒家的哲學文化;下冊是經學時代主要介紹了董仲舒以降,一直到清代的哲學思想。本書是下冊。
馮友蘭 ·中國哲學 ·30.3萬字
清代既是儒家學說的總結期,又是儒家文化的衰落期。儒家學說發展到清代,已難以承受歷史重負。清儒漢學與宋學的學術分派,不是學術繁榮的象征。各學派各是其是、各行其道,割裂了儒學原創期的辯證統一和思想活力。學派的分化和爭論,不僅沒有帶來自由學風,推進學術創新,反而標榜門戶,黨同伐異,加劇了內耗和衰落。清中葉以后,各學派創新乏力,只是抱殘守缺、篤守倫常名教。如果沒有外來文化的激發,儒家文化自身不可能擺脫困境,走出低谷。
張昭軍 ·中國哲學 ·16.7萬字
一次偶然的機會,丫丫遇到了一只流浪狗,并在追逐小狗的過程中,撿到了一本書——《莊子》。奇怪的事情不斷發生,丫丫意外進入了一座奇怪的花園,并在花園中遇到了《莊子》這本書的“精魂”——蟲蟲園丁。蟲蟲園丁告訴丫丫這座花園不是別處,正是她自己的“心靈花園”。通過一次次談心和聊天,丫丫從蟲蟲園丁那里知道了很多莊子的小故事和哲學思想,也解決了她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惑。系列介紹:本系列選題是一套適合兒童閱讀,貼近兒童語言,融入日常生活,又遵照國學經典原著精神創作而成的一套兒童小說。小說構思巧妙、想象神奇,講述一位8歲女孩丫丫與國學名著中幻化出來的“精魂”(精魂是一本書的思想精髓)之間發生的對話和故事,通俗地將小讀者帶入《論語》《莊子》《詩經》的博大思想和智慧里。本書特邀畢業于中央美院的青年插畫藝術家子衿配圖,為該書增添了唯美又活潑的中國風韻味。
明霞著 子衿繪 ·中國哲學 ·3.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