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林光華
全部作品
“言意之辨”的核心是“言不盡意”的問題,它是魏晉玄學的重要議題。本書從哲學的角度出發,通過概念分析的方法,從思維方式的層面去處理為什么“言不盡意”,在此基礎上揭示詩歌語言的特點。在研究方法論上采取“溯源”與“新詮”的結合。“溯源”是回到先秦對道、無、言、象、意及其相互關系進行分析,然后過渡到對魏晉玄學語境下的言意問題的考察;“新詮”是對“言不盡意”所涉及的詩歌思維方式進行現代哲學話語的表述。
林光華 ·語言文字 ·20.2萬字
《老子》之道為什么“不可說”?如何說“不可說”之道?這是《老子》注疏、詮釋與研究史上的大問題。如何突破主客對立的二元論的認識模式,用現代話語將其描述清楚,提供一個既契合《老子》又能嵌入現代哲學話語體系的詮釋,是本書的問題意識。本書選取了三個古代的詮釋個案、三個當代的詮釋個案,用比較的方法,檢省這些詮釋及其方法論。《老子》中有“常道”與“非常道”之分,前者是非對象化的,后者是對象化的。“非對象化之道”是《老子》的重心,它不是絕對的不可說,而是需要用特殊的方式去說,老子本人提供了這樣的言說典范。非對象化的“常道”具有四個特點:動而無死、生而無名、妙而可觀、虛而可法,這正是其不可對象化地進行言說的原因,其提醒后世在理解與解釋“常道”時既要借助語言又要超越語言。由“非對象化”之道延伸出來的規律之道、處世之道與治國之道構成了《老子》的宇宙論、人生論與治國論。
林光華 ·中國哲學 ·24.3萬字
莊子在思維上很通透,在情感上很灑脫,在生活中很有趣,他解構了世間所有的尺子,生成了一種獨立自由的人格。莊子思想具有極強的自省與批判精神,以語言、卮言、重言的獨特寫法,生成了一種最不容易被概念化與意識形態化的活潑文本。《莊子》這本書為我們打開了很多扇門,道術,生死,天人,美丑,善惡,真假,夢醒,……每一扇門都是通向自由的方便法門。本書立足學術,面對現實,針對工業化與信息化時代的焦慮、困頓、頹喪等實際生活處境與心靈生態,系統講解了《莊子》內七篇,引領我們通過自省與批判,解除外在的尺子;通過修身與功夫,解除內在的尺子,身心合一,萬物一體,合乎大道而能游刃有余。
林光華 ·中國哲學 ·15.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