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莊子》是戰國中期道家學派代表人物莊子及其后學所著道家經文的合集,內容豐富玄奧,思想博大精深。《莊子說什么》是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哲學教授韓鵬杰對《莊子》一書的獨到解讀,帶我們走近莊子其人其文。韓鵬杰從“內篇”“外篇”與“雜篇”中挑選出15篇反映莊子思想精華的代表文章,用“原文+注釋+評析”的形式,逐字逐句地為讀者們精講其中的重點和難點。以平實的語言、豐富的例證和精準的評析,向讀者們介紹了莊子思想的精粹,給予讀者哲學高度的人生啟示。
韓鵬杰 ·中國哲學 ·19.4萬字
王陽明的心學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心即是理”的人生論;“知行合一”的認識論;“致良知”的修養學說。他認為,心,乃是天地萬物的主宰,心外無理,心外無物,這也是其心學說的基本觀點。知行要合一,言行要一致,每個人都要踐行自覺的道德規范。任何外在的行動、事物都是受思想支配的,一切統一于心。善與惡產生的源頭是人們自己的心,從“良知”出發,人人皆是平等的,凡人也可以成為圣人。
弘逸 ·中國哲學 ·17.7萬字
《周易尚氏學》是對《易經》、《易傳》全文的注釋。尚秉和繼承了象數學的傳統,故重在以象釋《易經》。其在“說例”節寫到:“故讀《易經》者,須先知卦爻辭之從何象而生,然后象與辭方相屬。”全書二十卷,均在詮釋《易經》之卦爻辭由何象而來之經過,是近代易經學的經典著作。??上架建議:古代哲學、經典文本普及
尚秉和 張善文點校 ·中國哲學 ·17.2萬字
《鬼谷子》是戰國時期縱橫家的一部代表作,堪稱曠世奇書、智慧禁果。鬼谷子智慧是圍繞“弱者”建構的生存之術,通過情報手段獲知對方的弱點,尤其是對方內心的弱點來制約對手,從而獲得利益;通過聯合弱者來抗衡強者來求得生存,為此必須采取捭闔、揣摩等手段。鬼谷子智慧在國際政治、市場經濟、社會交際等領域有廣泛的參考價值,但其中也有著濃厚的機心,學習它既可以達到個人目的,反過來也可以起到預防上當的效果。本書作者潛心研究鬼谷子多年,功底扎實,視野廣闊,出版了大量相關校注、研究論著。本書薈聚前賢已有豐贍成果,凝萃作者獨到研究心得,精研覃思,索隱探賾,精彩紛呈,引人入勝;每篇分四部分,題解提綱挈領,注釋簡明準確,翻譯通俗易懂,評析例解豐富;適合喜愛哲學,尤其是先秦哲學的讀者閱讀、收藏,亦可作為中學、大學師生的興趣讀物和高校文史哲專業參考書。
許富宏評注 ·中國哲學 ·15.3萬字
本書以歷朝歷代成就大業者的故事為藍本,一一講述賢者用人的智慧:齊桓公重用管仲,成就了一番春秋霸業;秦始皇重用韓非、李斯,橫掃六國,一統天下;劉邦掌控張良、韓信而成為西漢的開國之君;劉備以隆中對識得諸葛亮,而成就“三分天下”之勢;唐太宗采用“慎擇”的用人方式,終有“貞觀之治”的盛景;朱元璋憑借自己的真誠感動了心如死灰的前朝落魄士子劉伯溫,使他終歸自己帳下……舉不勝舉的領導者展示著他們高超的用人藝術。用人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而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只有講方法、講藝術才會有更佳的效果。
郝勇編著 ·中國哲學 ·23萬字
“四書”作為儒家學派的經書,詳實地記載了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發展史上最活躍時期的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實資料,以及影響中國文化幾千年的重要哲學思想。它蘊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是儒學認識論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極高的地位,是人類文明的共同遺產。時至今日,“四書”所承載的內容及哲學思想仍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和極強的參考價值。
孔子 思履 ·中國哲學 ·36.6萬字
《中國哲學史》是馮友蘭在哲學方面的代表著作,同時也是中國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現代意義的中國哲學史,在中國乃至世界哲學史領域影響都頗為深遠。全書分為子學時代和經學時代兩部分,子學時代主要介紹了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公孫及儒家的哲學文化,經學時代主要介紹了董仲舒以降,一直到清代的哲學思想。
馮友蘭 ·中國哲學 ·51.8萬字
道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以春秋末年老子關于“道”的學說作為理論基礎,以“道”說明宇宙萬物的本質、本源、構成和變化。認為天道無為,萬物自然化生,否認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張道法自然,順其自然,提倡清靜無為,守雌守柔,以柔克剛。政治理想是“小國寡民”、“無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內部分化為莊子學派、楊朱學派、宋尹學派和黃老學派。本書首論道家之大要,次揭老子、莊子學術之旨趣,再明天師、全真諸道派之興衰,最后論道術與精神。此次修訂,依“治大國若烹小鮮”“大道至簡”之微旨,以條暢道家學術宗旨為本,以刪繁就簡為要,以因應國人了解道家文化之現實需求。
陸玉林 彭永捷 ·中國哲學 ·23.8萬字
熊逸說經典合集共包括:逍遙游:當《莊子》遭遇現實、紙上臥游記、思辨的禪趣:《壇經》視野下的世界秩序、道可道:《老子》的要義與詰難一共4本書,顛覆經典熊逸帶你走進不一樣的國學世界。
熊逸 ·中國哲學 ·60萬字
牟宗三,中國現代學者、哲學家、哲學史家,海外新儒學的重要代表和集大成者。哲學大家劉述先曾說,牟宗三在當代中國哲學的地位比之于康德在西方哲學的地位。《中國哲學十九講》為牟宗三的代表作之一,全書分為十九講,大體按照時間順序,論述中國哲學的特殊性問題、先秦諸子的起源及系統、魏晉玄理的內容及價值、佛教的哲學問題、宋明儒學等。書中所講,關系到中國哲學的系統格局與義理綜述。書中厘清的問題,對中國哲學的發展具有重大的啟發性。
牟宗三 ·中國哲學 ·26.3萬字
《荀子學院:荀子的人定勝天》主要以荀子的基本思想為出發點,并在荀子對天人的思考范疇上,對做人、做事、處世、言談、交際、識人、用人等方面作了深入細致、又淺顯易懂的探討。希望在重讀這些先哲智慧的同時,給我們的人生以新的啟發荀子,名況,是戰國時著名思想家、文學家。當時人們尊重他,稱他荀卿。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
秦榆 ·中國哲學 ·19.8萬字
《人心與人生》是梁漱溟自認為最重要的一部著作。梁漱溟內心中“自謂負有溝通中外古今學術思想的歷史使命”,而他的這種歷史感與使命感的精神力量,則集中表現在他最后一本《人心與人生》一書中。梁氏一生著述達30余部,但代表他思想轉變與哲學菁華的,卻是這本《人心與人生》。這本書也是作者寫作時間最長,思慮最精深的一部著作,從立意到刊布經歷了半個多世紀之久。此書最吸引人之處,也是存在最大爭議之處是作者預言人類文化的前途是西方文化的沒落,中國文化的崛起。
梁漱溟 ·中國哲學 ·16萬字
理學興于北宋,盛行于南宋與元明清時代,影響一直延續到近代,可以說是唐代以來儒學思想的主流,其影響覆蓋整個東亞。理學與國人之思想關系甚深,故呂思勉在其上海滬江大學《中國哲學史》課程講義的基礎上,綜合著名理學家重要學說,兼及其對社會風俗之影響,寫作了這本書。迄今為止,中外學界關于理學的簡史似乎還沒有超過他的。本書作為剪裁得宜的入門書,對宋明理學進行了全面的梳理,是廣大國學愛好者了解程朱理學到陽明心學思想發展的極佳讀本。
呂思勉 ·中國哲學 ·12.9萬字
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提出了“天人合一”“清靜無為”“有容乃大”“大智若愚”等觀點,寄寓著豐厚的做人哲理,凝結著深邃的處世智慧。心中有“道”,所以氣度非凡,憑借強大的正能量震懾場面、影響他人,左右事態的發展。漫步人生,以道來處事,以氣場來應對各種形形色色的人,那么生活就會變得輕松和愉快,走到哪里都是如魚得水的感覺。人生即是道場,想要活得精彩,活出灑脫,可以修煉道的氣場,從自在中修身、養性、助人、成事。
弘逸 ·中國哲學 ·17.6萬字
孔子編著的《論語全書》是孔子與其弟子的語錄結集,儒家重要經典之一。結集工作是由孔子門人及再傳弟子完成的。《論語全書》名稱的來由,班固《漢書·藝文志》說:“《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
孔子 思履 ·中國哲學 ·34萬字
《大學之道,圣學綱目:史幼波<大學>講記》是史幼波老師對《大學》的精細闡釋,由系列講座的錄音整理而成。《大學》歷來被稱為“大人君子”之學,其提出的三綱、七證、八目,是歷代儒門圣賢內修外用的無上法寶。現代人學修《大學》的目的和意義,首先是要在自己身上找到一個精神的皈依處。我們精神的皈依處在哪里?就在《大學》開篇一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就是說,我們應該把自己的精神,皈依到生而為人的天賦德性之中。“明德”,就是天賦于人的光明德性,這是我們學習一切圣賢學說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上,外示為“親民”,以“至善”為目標,從而開出修身丶齊家、治國、平天下之人生偉業。
史幼波 ·中國哲學 ·13.3萬字
《商君書》是戰國時期法家學派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國家喻戶曉的人物商鞅及其后學的著作匯編。該書解決了在當時條件下實行變法的理論基礎問題,提出了變法的幾大原則,既有宏觀理論闡述,也有具體的法令軍規,其中有些內容比如不能讓利益一致的人相互監督等,至今仍有借鑒意義。
(戰國)商鞅著 東籬子解譯 ·中國哲學 ·8.7萬字
《菜根譚》文字簡練,對仗工整,博大精深,耐人尋味,通俗易懂,雅俗共賞;寥寥幾句道出人生玄機,只言片語指明生存之道。它告誡讀書人“道乃公正無私,學當隨事警惕”;它提醒為官者“為官公廉。居家恕儉”。人生在世,“心善而子孫盛,根固而枝葉榮”,“清濁并包,善惡兼容”,“超然天地之外,不入名利之中”,因為“人生一傀儡”,只有如此,才能“自控便超然”。
洪應明 ·中國哲學 ·13.6萬字
《易經》是中國古代先民的智慧結晶,八卦及其六十四卦是以現實客觀事物為基礎的,是先民們對天地萬物的摹寫,反映了先民們重實際、重現實、重經驗并善于變通與變革等觀念。卦爻辭則反映出《周易》古經是寫給在官長者們看的,主張君子要自強、厚德,要有憂患意識。它奠定了中華民族的天人合一、以人為本、剛毅勇為、貴和尚忠等民族精神的基礎;規定了中國人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審美情趣的大致走向;是認知、認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源頭活水。《易經》中的取象思維方式是獨具特色的一種思維方式,重直接體悟而輕理性思辨,缺乏創造精神,但它對中國古代哲學、文學藝術尤其是詩歌中的比興手法產生了深遠影響。
于春海 ·中國哲學 ·20.4萬字
本書對《論語》中的著名章節進行了分章講解,以最通俗易懂的語言通譯這部國學經典,從而讓國學入門讀者和國學愛好者可以更透徹地理解《論語》中的微言大義。
劉琦 ·中國哲學 ·7.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