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禮儀,是人類精神文明長期發展與演變的產物。它既是人們日常交流不可缺少的工具,也是村落、族群、團體、國家之間往來的規則與約定。佛教與儒家在我國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積累了豐富的禮儀規范,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本書共收錄論文10篇,既有對佛教禮儀的專業解讀,也有對儒家禮樂的深入探討;既有推陳出新、關注現實之作,也有重在禮儀傳承意義的論述。資料翔實,論證有據,適合對佛教、儒家及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的讀者閱讀。
夏金華 ·中國哲學 ·8.2萬字
本書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荊公新學及其興替”(13FZS004)結項成果,作者以王安石的荊公新學的創立、發展、演變、衰退及其社會歷史背景為核心,深入細致地研究了新學的有關論著、學術主旨及其特點,客觀地論述了新學在儒學史上的地位、作用、影響,以及新學與王安石變法的關系,并梳理了新學與洛學、蜀學對意識形態領域主導地位及學術思想主流地位的爭奪,有助于厘清兩宋時期儒學的基本面貌及其在社會生活和政治領域的影響,正確認識這一時期意識形態領域的復雜情勢以及儒家各學派之間的道統與學統之爭。
王書華 ·中國哲學 ·34.1萬字
中國古代哲學的智思之流,可謂源遠流長,千百年來早已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民族傳統和精神風貌,其中包括自己特有的民族風格、社會心理、風俗習慣、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等,構成了自己特有的精神特質。今天我們要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離不開汲取傳統文化資源,應從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相契合的角度全面清理傳統哲學的糟粕,探尋其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方案中的創造性轉化的途徑和模式,深入挖掘其對培育中華民族精神的當代價值。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立場及方向,將其原有的先鋒理念注入中華民族精神的思想精髓中,才能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新的生活背景下,為重塑中華民族的“思想自我”進行積極的精神營造。
朱榮英 ·中國哲學 ·33.1萬字
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五四”運動的策源地,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傳統精神和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學風在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傳。北京大學的通識教育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的一代學者,為他們所創造的成就奠定了深厚的基礎。本書中收錄了胡適、湯用彤、嵇文甫三位先生的經典講義及著作,從先秦諸子到秦漢經學,從魏晉玄學到隋唐佛學,從宋明理學到清代思想,按歷史順序分為七個部分,站在大師的高度讀哲學,為讀者精選中國五千年哲學思想中的代表人物與思想觀念,凝結中國哲學思想的精髓,通過哲學思想來展現各位先生新穎、全面、前沿性十足的學術成果,對當今的中國教育有著積極借鑒意義。
胡適 湯用彤 嵇文甫 ·中國哲學 ·22萬字
《朱子學的新研究——近世士大夫思想的展開》一書共收錄日本著名學者吾妻重二先生的論文17篇,以時間為縱軸梳理朱子學的歷史傳承和演變,以朱熹的相關思想和理論為橫軸進行深入剖析。《朱子學的新研究——近世士大夫思想的展開》分為《太極圖》與周惇頤的研究、朱熹的思想以及朱熹以后——附論等三大部分,全面介紹了從周惇頤到朱熹以及朱熹之后的朱子學發展狀況,特別是朱熹對圣人、理、氣、鬼神思想和宇宙觀、學問觀、政治觀看法。在地域和時間上兼及中國、日本、朝鮮、美國等不同國家、不同時期對朱子學的研究。
(日)吾妻重二 ·中國哲學 ·30.4萬字
近代以來,中國不斷努力翻譯介紹一種截然不同的、西方的知識文化體系,并試圖把西方的科學文化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結合起來。“西學”的譯介大大豐富了近現代漢語學術詞匯。現代漢語(尤其是科技和學術用語)的很多重要詞匯與概念,均產生于19世紀下半葉和20世紀初。本書將起源于德國學界的“概念史”研究方法介紹到中國,對于西學東漸過程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在中國的產生和流傳歷史,中外學界至今存在“以訛傳訛”的現象極力做了“正本清源”的厘定,通過探究“夷”“洋”“西”“外”及其相關概念;探討近現代中國“文明”“文化”觀;對“民族”及相關核心概念進行通考;對“經濟”譯名進行溯源;對“知識分子”概念進行辨析……試圖用“概念史”方法進行詳實的知識考古,以結構性的目光來理解近代歷史演進的內在脈絡。
方維規 ·中國哲學 ·32.8萬字
本書是作者在專業哲學研究工作中所思所想的片段著作,從詳述自己的治學之路開始,逐步涉及中西哲學之辯、從中西哲學比較到中觀哲學、儒家社群主義研究、傳統哲學智慧的再發現、中國哲學的未來等哲學研究的基礎和終極問題,是一部對青年研究者有啟示意義的著作。全書收入作者寫于不同時期的關于中西哲學比較與中國哲學問題研究的28篇文章,按照內容以及所論述的問題編為中西哲學比較視域下的中國哲學、從中西哲學比較到中觀哲學、儒家社群主義研究、傳統哲學智慧的再發現、中國哲學的未來5個部分。
胡偉希 ·中國哲學 ·35.2萬字
本書以先秦人論為研究范圍,同時包括先秦主體論、人性論、兩性論,以及對現實人群常態特性的歸納。相對于其他研究先秦人性論的著作,本書對“人”的觀照更為全面;而與一般以歸納史料或詩文民俗材料為主的人物現象研究相較,本書之論述角度則偏重思想性,更意圖展示人物現象的背后原理。而在選材上,之所以將儒學置于主要地位,則與儒學(包括五經及孔孟荀等儒家文獻)在先秦、乃至中國傳統中向來的顯學地位有關;另一方面,先秦人性論述確實也唯有儒家自覺從事,包括孔、孟、荀或近世出土文獻中的系列專論所達到的理論高度,都較其他諸子、策士的片段見解更為可觀。最后,本書對主體論、人性論等各方面的分析,均已是針對其中至突出之典型為論,這包括在理論上至為完整、深入,或在對「人」的理念上具備啟示性、足以反映文明獨特精神者。其目的在借選材之典型性,將人之存有向度(對人自身而言之真實向度)展示出來,以作為對先秦人道觀的說明。
簡良如 ·中國哲學 ·22.8萬字
本書分上下兩篇,“上篇”共七章,通過對儒家經典文本如《大學》、朱熹《近思錄》、王陽明《傳習錄》的分析,勾勒出傳統中國士人的道德觀念,進而將其與清末民初知識分子如梁啟超、劉師培、蔡元培等的倫理學意識相對照,展現出轉型期的中國在面臨西方的挑戰時重新建構一套道德新理論的嘗試。“下篇”收入四篇延伸性論文,主要圍繞孔廟文化,闡釋儒教的宗教、俗世雙重性格。第五篇讀書心得則試圖勾勒出西方思想史研究近百年的發展軌跡。
黃進興 ·中國哲學 ·21.5萬字
《老子永遠不老:〈老子〉研究新解》一書,收入了12篇曹峰近年來發表的《老子》及道家研究論文,約二十萬字。其中有對具體章節如三十六章、三十九章的新解讀;有利用出土文獻對《老子》首章作出的新詮釋;有對老子生成論和幸福觀的新思考;有對老子“道”與“天道”關系的新衡量;有對老子“無名”“有名”論述的新考察;有對黃帝與老子關系的新辨析;有對老子政治哲學的新總結。還有對近代日本老子現象的一些研究。這些論文涉及老子研究的各個方面,發表后大多在學界引起重要反響,被廣泛引用和轉載。這也證明了老子永遠不老,老子思想常談常新。此書的出版相信會對老子及其道家研究產生實質性推動。
曹峰 ·中國哲學 ·20.2萬字
本書探討了先秦至唐孟學的學術演進,分先秦孟學、兩漢孟學、魏晉南北朝隋唐孟學三個階段,對這三個階段的孟學作整體性的研究。既有宏觀的把握與評判,也有微觀的考辨與探析。在梳理孟子思想基礎上,分析孟子弟子對孟子思想的疑惑,探討告子對孟子的駁難,辨析荀子對思孟學派的批判以及王充“刺孟”,考察漢代孟子傳記博士的廢立,剖析以趙岐為代表的漢唐學人對《孟子》的解讀,分析漢唐經學、文學、宗教等對孟子思想的吸納與融通,探尋先秦漢唐孟學升降沉浮的歷史動因。
周淑萍 ·中國哲學 ·34萬字
百家爭鳴是怎樣的一種盛況?誰是中國位無神論者?哥哥“英雄”弟“好漢”是指哪兩個兄弟呢?……我們都該知道點。
汪淼 ·中國哲學 ·14.8萬字
本書用通俗的白話語言,逐段逐句地將古語《道德經》進行了譯說,對相關詞句和典故做了通俗的注解和詮釋,今天看來,仍然是學習國學經典著作較為適當和適于閱讀的讀本。本次出版將其由原版的繁體豎排轉換為簡體橫排,以更為適合普通讀者的閱讀需要。
葉玉麟詮釋 ·中國哲學 ·3.4萬字
《元史·儒學傳》曰:“元興百年,上自朝廷內外名宦之臣,下及山林布藝之士,以通經能文彬彬焉眾矣”。全祖望在《宋元學案》里也認為“有元立國,無可稱者,惟學術尚未替。”元代諸儒相當重視對儒家經典的研讀,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的流傳即是表現之一。陳天祥作《四書辨疑》,被時人認為是質疑朱學之作。至四庫館臣論此書曰“大意主于闕疑而不貴穿鑿”、“實非有意立異規為門戶之爭者”,評價此書無害于《集注》,可并存相參。《四書辨疑》十五卷,其體例為先述原文,然后引朱熹《集注》之文,再做自己之分析辯駁。陳氏此書,所質疑者不惟《集注》一書而已,亦有對經文本身的疑問和對前人注解的指摘。持論公允,摒除門戶之見。雖質疑朱子之失,亦肯定朱子之得。應該說,《四書辨疑》是以朱熹《集注》為依托而延展開去對經文的探究,其目的不是要貶抑朱學,而是力圖匡正朱學,使其更加符合經文旨意而已。《四書辨疑》是一個窗口,通過它,我們可以對儒學經典在元初的傳播情況以及元代儒生對經典的修養有一個切實的了解。
(元)陳天祥著 光潔點校 ·中國哲學 ·13.5萬字
本書可以看作作者此前在具體形上學之域所作思考的延續,就其內容而言,它既與《道論》《倫理與存在——道德哲學引論》《成己與成物——意義世界的生成》在理論上相互關聯,又與《人類行動與實踐智慧》前后相承。當然,在人與世界及其相互作用中,“事”具有本源的意義,以“事”為考察視域,相應地意味著從更本源的維度理解人與現實世界。它的出版,將使作者已在海內外產生重要影響的“具體形上學”更為系統和深入,也將在更廣意義上推進哲學領域的理論創新。
楊國榮 ·中國哲學 ·17.5萬字
本書系洪漢鼎先生以答學生問的形式而寫的學術自述性文字,全書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個人從年少時代至今的種種經歷,包括無錫輔仁中學、北京大學求學、反右斗爭中誤劃為右派、“文化大革命”中發配至大西北、改革開放后重回北京、德國進修深造、臺灣十余年講學等,整個經歷充滿悲歡離合,是幸與不幸、禍與福的交集;第二部分作者透過個人經歷回憶了我國哲學界上世紀90年代之前的情況,其中有師門的作風、師友的關系、文人的特性、國際的交往,以及作者個人的哲學觀點,不乏一些不為人知的哲壇趣事;第三部分是作者過去所寫的回憶馮友蘭、賀麟、洪謙、苗力田諸老師,以及拜訪伽達默爾的文章的匯集。
洪漢鼎 ·中國哲學 ·29萬字
本書在2017年5月“第四屆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設理論研討會”交流論文的基礎上結集成書,分為治國理政與中國話語體系建設、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中國話語體系建構、“走出去”戰略與“中國故事”以及“一帶一路”建設與中國話語權四部分。作者均為全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專家、學者,論文水平大部分較高。
國家行政學院科研部 ·中國哲學 ·44.5萬字
《王邦直與<律呂正聲>》,王守倫、吳明等著。王邦直,山東即墨縣人。明嘉靖年間,以歲貢出任鹽山縣丞,后歸里積二十年著成《律呂正聲》六十卷,是樂類書籍巨著。王邦直的《律呂正聲》涉及到音樂、天文歷法、數學、政治、歷史、文學藝術等諸多內容,在當時被推崇備至,在后世也產生了一定影響,在中國古代音樂史與文化史上都占有較重要的位置。
王守倫 吳明等 ·中國哲學 ·17.1萬字
該書50萬字,是湖南省文史館主編的“湘學研究”叢書之一種。其內容主要是敘述湘學的發展歷程,評騭湘學的名家名作,探索湘學的嬗變規律,揭示湖南學術的未來走向。
陳書良 主編 ·中國哲學 ·44.4萬字
本書精選儒學文化中的杰出人物如孔子、孟子、鄒衍、董仲舒等,經典原著如《論語》、四書五經、《孝經》等,及一些重要事件,透過現代學術的眼光,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簡潔精當的闡釋,向讀者系統介紹儒家思想精華。
滕貞甫 ·中國哲學 ·16.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