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該書致力于弘揚作為宋明理學重要學派之一的關學思想,收錄吳震、林樂昌、丁為祥、朱漢民等知名學者的關于關學研究的學術論文,內容涉及關學學派創始人張載的思想研究、張載后學研究和歷代學者對于關學的詮釋等,研究視角包括經學、哲學、倫理學的多個維度,既有宏大的總體敘事,如探討關學的原型、流變及其研究空間,又有微觀的具體問題研究,如分析張載的心學思想以及心性大小之辨。可以說,該書較為充分地體現了目前國內關學研究的前沿水平。
林樂昌主編 ·中國哲學 ·24.8萬字
本書分為“經學研究”“版本校勘”“專人專書”“儒學新論”“域外漢學”等六部分,收錄了《喪屨形制考》《荀子對孔子正名論的邏輯化發展》《佚詩<貍首>考》《關于<三經義>的幾個基本問題的再認識》《單疏抄本<春秋谷梁疏>流傳考》等文章。
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編 ·中國哲學 ·31.3萬字
本書梳理了前輩學者對于中西文化關系問題的三種處理路徑:西化派、復古派和調和派,分析了其各自的獨到和偏頗之處,嘗試回到傳統思想與現代社會的張力源點,接續前輩學人的自覺探索和批判,重新審視中國走進現代社會的道路。全書對于現代化背后的“知識理論”進行了探討,提出以“知識創新”為中心,基于“知識體系”自覺來回應“知識主義社會”到來的理論方案,對于中國的現代化道路及其相關方案反思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借鑒資源。
胡軍 ·中國哲學 ·21.5萬字
本書以中國易學家兼詩論家為研究對象,依據可資分析的理論文本,探究易學思想與詩學觀念之間的邏輯關系,圍繞本體論、心性論、審美范式、語言論四個維度進行個案研究,作出科學的分析和闡釋;在與現代文學觀念的潛對話中,探賾索隱,揭示觀物取象方式與意、象、言結構的多種可能,重新回望中國詩學傳統,建構“中國易學詩學”話語體系。
李瑞卿 ·中國哲學 ·30.6萬字
本書試圖在文明全景中深度解讀“四書”。文明全景視野包含兩個基本面:一是從世界文明的進程來審視中國歷史文化的變遷,二是從神圣文明與世俗文明的整體來把握每一次時代變遷的特點。據此,本書聚焦于三個時代語境的互動:先秦語境、宋代語境和現代語境之間的差異及其在轉進中可能遇到的問題。作者力圖在文明全景中打通古今語境,與經典對話,實現與古圣先賢的傾心交談,由現代的處境體會他們的選擇的深層用心,并從他們的視角透視我們的處境的深刻意蘊。
趙峰 ·中國哲學 ·55.8萬字
宋明理學是中國傳統儒學的高級形態,本書聚焦“理學的發生”問題,旨在對理學進行哲學探源,并進一步將其轉化為早期理學的范式轉換問題。通過對“北宋五子”進行個案研究,本書從哲學使命、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話語體系四個維度考察了早期理學相較之前主要哲學形態在范式上的轉換,揭示了早期理學之發生的邏輯機制和邏輯進程。理學范式轉換的核心在于思維的轉型,即從傳統經驗性思維向哲學思辨性思維的轉型。處于轉型期的早期理學,往往兩種思維方式并存,故而是模糊的、不成熟的,但恰恰是這種轉型和并存構成了它的貢獻,這種模糊和不成熟構成了它的特色。
張恒 ·中國哲學 ·23萬字
中國古典哲學的當代詮釋已經成為一項“跨文化”的事業,其在西方世界的傳播和詮釋,與西方思想的交融,使得它們獲得了世界性和更為廣闊的當下性。本書全面考察儒家經典《孟子》自近代以來在西方的譯介、研究情況,剖析且“解碼”其詮釋意圖、詮釋策略、正讀與誤讀緣由,討論歐美“西學”與“西方孟子研究”之間的雙向互動,以及“西方孟子研究”與“漢語學界孟子研究”之間的理論互鑒與視域融合,進而為儒家倫理的當代建構提供某種跨文化視野與眼光。
韓振華 ·中國哲學 ·28.4萬字
越中素稱人文淵,明代的越中地區既是陽明心學發端與成熟之地,也是文學發展重鎮。王陽明作為越人,其心學思想獨步當時,詩文兼有道學與文學之本色,成就蔚然可觀。陽明晚年主要在鄉邦傳播心學,越中文士因地域優勢,沾溉甚多,影響至深,由此涌現了以楊珂、陳鶴、沈煉、徐渭、陶望齡、王思任、張俗、祁彪佳等為代表的眾多具有心學背景的文學活動主體,共同鑄就了明代越中文學的繁榮。本書即以此為學術背景,旨在系統探究明代越中地區心學流播與文學發展的內在關聯,試圖以心學與文學的銜接為切入點,通過哲學史和文學史演變的雙重梳理,在“明代越中”這一特定的時空背景下,對心學與文學的互動共進、交相輝映作整體性、全面性的考索,系統觀照陽明心學影響下明代越中文學的具體發展情狀,全面審視陽明心學在明代越中文學發展過程中所起的歷史作用,進而把握越文化的精神特質與風格特征,豐富地域文學、區域文化的研究。
曹詣珍 ·中國哲學 ·19.3萬字
《老子學集刊》由老子學研究會、鄭州大學老子學院、鹿邑老子學院(研究院)共同主辦,面向海內外道家、道教研究者,對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老子學、道家、道教展開多方位、多視角的探討,明道立德,法真貴樸。每年出版兩輯,每輯設一主題。
王中江主編 ·中國哲學 ·22.6萬字
“經”和“權”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中的一對重要范疇。經權觀的研究,不僅可以直接揭示中國傳統倫理思想中處理道德準則的普遍性與道德生活的復雜性之間的矛盾的思路和方式,而且對理解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特質與屬性,不同學派或思想家之間倫理思想的差異,不同時代倫理思想的損益,都是重要的切入點和理論依據。本書通過對中國傳統經權觀的產生背景、主要觀點、歷史演變、倫理意蘊、現代啟示等問題的研究,系統探析其發展邏輯、核心理念、理論特色和現代價值,有助于拓寬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研究的視域,從整體上理解和把握中國傳統倫理文化的價值,以及立足本土文化基因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倫理學體系。
趙清文 ·中國哲學 ·29.3萬字
《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原為中國先秦儒學典籍,唐宋儒者在應對“佛道”挑戰而為儒學構建本體的遇程中,將“學庸語孟”進行了“四書化”,使之成為繼“五經”之後的又一儒學經典結構。然而,當理學及“四害”伴隨著中國文化傳入日本之後,江戶古學派對它們的批判、質疑、否定便紛至遝來,並解構了“四書”經典結構,開放了日本的“去四書化”的歷程,這一思想雎屬“暗流”,但對日本的影響卻不容忽視。這意味著,中日儒者對儒學解典的截然不同的態度,已暗示出“文化認同”在近代之前的束亞世界出現了裂痕,尤其是從束亞史的視域內考察“四害”經典結構的形成與解構,既折射出中日儒者對儒學典籍的不同詮釋,也意味著他們在同一文化範疇內漸行漸遠,而這一不同思想取向甚深地影響了中日兩國的歷史進程。也就是說,對待束亞問題的研究不能將著眼黠僅限於近代柬亞,近代之前的東亞世界更是不容忽視的部分。
董灝智 ·中國哲學 ·27.5萬字
本書在吸收西方有關正義理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先秦儒家的政治正義、道德正義、精神正義等進行分層論述,是借鑒西方政治哲學理論對先秦儒家正義思想進行詮釋的一種嘗試。作者對先秦儒家正義思想進行了系統梳理,指出在精神正義、道德正義、政治正義三者中,精神正義是最活躍的因素,它引領道德正義和政治正義。在先秦時期,以倫理中心主義為特征的禮制統合精神、道德、政治而成了規定人們全部生活的倫理正義。
路振召 ·中國哲學 ·34.6萬字
本書以《論語》自然篇章為序,先列出有誤解的《論語》原文,繼而列出古今誤例,然后做出有理有據的勘正。勘正時,主要采取訓詁法、文獻互證法等,以強有力的訓釋和文獻依據來糾正誤解,確定其正解。
高尚舉主編 ·中國哲學 ·38.3萬字
《唐代中國的國家與學者》是麥大維先生積25年之力撰成的唐代儒學研究的代表作,將唐代儒學的演變與學者群體及學術機構的發展緊密聯系起來,對學校與祭孔、經學、國家禮制、史學、文章觀等問題展開深入探討。每一領域獨立成章,按照高祖及太宗朝、650-755年、安史亂后三個時段,依序梳理學術環境、學術活動和學術觀點發生的變化,總結各領域及其子領域的學術發展軌跡,分析中央政府學術主導地位的漸趨弱化,以及學術與文學獨立性的日益增長,彰顯中央權威的衰落和穩定環境的消逝這一共同趨勢,證實唐代的學術分期符合唐代政治與社會發展的歷史。通過系統而全面、詳實而縝密的研究,有力地扭轉了傳統思想史忽視唐代及其儒學遺產的傾向,特別賦予漢、宋之間的唐代儒學以重要歷史意義。
(英)麥大維 ·中國哲學 ·42.7萬字
朱子是中國思想和文化的核心人物,他集宋代理學和經學之大成。本書是“朱子經學與四書學”專題會議的論文集,內容涉及:朱子的四書學研究,四書學是朱子經學的研討重點。朱子的五經學研究,朱子的易學和禮學得到重點討論;傳統朱子學問題再探,中和和道統問題得到重點討論;朱子學與北宋道學的考察,重點討論了朱子學的來源及其與北宋道學的關系;朱子學周邊及其影響的省思,也包括朱子后學及在東亞地區的傳播與發展等諸內容。
丁四新主編 ·中國哲學 ·24.5萬字
本書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導,基于發展哲學的視角闡述了整體性發展“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等理論和實踐問題。全書遵循著從一般到具體、從理論到現實的邏輯進路,在總述了社會發展和整體性發展的含義、整體性發展的思想淵源的基礎上,分別從歷史合力論、刺激應變原理、社會主要矛盾論、發展機制論、整體文明論、實踐任務論、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等角度論述了整體性發展問題,使整體性發展這一具有理論和實踐意義的范疇獲得了清晰和全面的展現。
邱耕田 ·中國哲學 ·26.9萬字
《中國近三百年哲學史》是蔣維喬教授的力作,該書系統梳理了自清初至民國初年近三百年間中國哲學思想的演變歷程。蔣維喬將這一時期劃分為復演古代學術時期和吸收外來思想時期,深入剖析了各學派、各家的學說著述,并進行了詳盡的比較分析。書中不僅展現了哲學思想的傳承與發展,還揭示了社會變遷對哲學思想的影響。該書是研究中國近現代哲學思想不可或缺的參考資料,對于理解中國哲學史的發展脈絡具有重要意義。
蔣維喬編述 ·中國哲學 ·6.3萬字
本書收錄了鄭開近年來的多場講演和訪談,圍繞“舊邦新命”這一主題展開,旨在追尋中華文明五千年綿延不絕的原因及其在歷史長河中展現出的獨特生命力。書中探討了中國文化在歷經劫難后仍能化險為夷的秘密,特別是古代王朝更迭中的穩定性。鄭開認為,“舊邦新命”的歷史文化意識是中國文化強韌生命力的根源,也是其在近現代中西文明沖突中仍能生生不息的關鍵。
鄭開 ·中國哲學 ·20.7萬字
孔教如何從晚清社會制度的固有部分崩解成為“游魂”,如何一步步被負面化乃至被打倒?晚清和民國初期的孔教論爭聚焦在國家建構是否需要孔教、如何安置孔教。康有為、梁啟超、章太炎、陳煥章、馬相伯及新文化運動諸君,基于對孔教與革命、孔教與中華文明維系、孔教在國家建構中地位和作用的不同認識,公開在媒體上爭論孔教的定位和性質。爭論中,康有為希望通過改革孔教達到強國目標的主張逐漸受到批判,立國不需要孔教、孔教不是宗教、孔子非教主等主張螺旋式上升為執拗的高音并主導了輿論的走向,乃至左右了我們今天對孔教的認知。本書以多維的視野,呈現了晚清民國孔教復雜多變的思想史進程與發展趨勢,孔教與國家建構的多元與復調、喧鬧與緘默、沉默的螺旋與執拗的高音均在書中得以呈現。
李華偉 ·中國哲學 ·25.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