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采用希-英雙語文本分析和歷史語境分析的方法,參照柏拉圖理想主義道德詩學和政治工具論的基本立場,著重闡述柏拉圖晚年的代表作《法禮篇》里所包含的實踐性道德詩學思想,進而揭示詩樂教育、摹仿學說、正確原則、公民素質、法理智慧、劇場政體等理論問題的內在特性及其相關關聯。
王柯平 ·西方哲學 ·36.4萬字
本書是法國著名哲學家,現象學解釋學的創始人保羅?利科繼其《意志哲學》之后的第二部主要著作,是一部論文集。本書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論性的,中心點是歷史和歷史學家的真理;第二部分是事件性的,討論文明和文化的各種主題,如工作、暴力、言語、焦慮等等。作者以現象學的方法為基礎,闡述其關于歷史研究的觀點,并分析了馬克思主義,存在主義等的歷史觀,對一系列政治事件和背景作了深入探討。由于這部論文集,利科獲得了歷史哲學家的稱號。
(法)保羅·利科 ·西方哲學 ·22.7萬字
本輯的主題是“柏拉圖與天人政治”,主要探究柏拉圖的政治思想。柏拉圖在《法義》第十卷談到了所有領域中的理性之合一,哲人認為,這種合一使天地之理的探究與城邦政治的權度有了密切的聯系。本輯論題的五篇文章分別論述了柏拉圖思想的“合一”、柏拉圖的理想城邦及其宇宙論的起源說理據、自然權利理論與政治中的柏拉圖主義、柏拉圖的立法烏托邦以及《蒂邁歐》中的偏執和哲學活動等等。
劉小楓 陳少明 ·西方哲學 ·22.3萬字
彭剛,清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哲學博士。譯林出版社《人文與社會譯叢》副主編。彭剛,清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哲學博士。譯林出版社《人文與社會譯叢》副主編。
彭剛 ·西方哲學 ·22萬字
本書從白璧德所提出的“國際人文主義”的概念出發,在閱讀大量白璧德英文原著、學衡派報刊和相關一手史料基礎上,打破前人對學衡派作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反對派、保守主義、古典主義、人文主義等的論斷,重現挖掘白璧德所倡導的國際人文主義運動與學衡派的聯系。本書以雙重跨文化研究的視角,一方面回到白璧德的西學背景,探討其如何在跨文化語境下形成國際人文主義的構想,并進而澄清了白壁德的宗教信仰問題;另一方面細致考察了學衡派的跨文化實踐,并對梁實秋與學衡派的關系進行了新的定位,勾勒出中國國際人文主義發展的譜系。
李歡 ·西方哲學 ·24.4萬字
本書為著者另一部著作《羅素:所有哲學的哲學家》的姐妹篇。本書在對羅素訪華及其與中國思想界對話的評述中,較全面深入地探討了這位大哲與中國,與當時中華各種精英以及與中華思想文化的互動關系。與同類著作相比,本書有著某些不同的切入點與考證成果:即在在東西方對話歷史語境還原中重溫羅素。著者分析了羅素之所以有濃厚中國情結的前因后果。
丁子江 ·西方哲學 ·30.9萬字
當我們心中充滿如此沉思和凝視寧靜夜晚那遍布繁星的天穹時,我們自然產生一種只有高貴純潔靈魂能夠感受的歡愉。在自然的通常沉默和感覺的冷靜中,不朽精神那潛藏的直觀能力說著一種難以描繪的語言,以那些只能感受不能描述的尚未展開的觀念給我們表現出來。哲學上的迷狂,或者應該說,哲學,只要它不僅僅作為職業來干,而且也不僅是特定“行話”進行言說這種惡習所構成,可能就是對一種值得認真對待的心靈上的問題的表達。
劉小楓 陳少明 ·西方哲學 ·25萬字
《道德與政治》第二卷一種社會世界理論——第二卷側重政治科學,適合研究政治學的讀者閱讀。當《道德與政治》在德國首次出版時,它在學界引發了熱烈的爭論。它甚至促使赫斯勒教授的批評者們出版了一個論文集以回應赫斯勒提出的各種極具啟發性的論證。此次第一次出版它的英文譯本相信會再次引發熱議。赫斯勒的《道德與政治》一書被國外出版社認為是一部“杰出的著作”(brilliantbook)。已被譯成英文和韓文。學術價值非常大。本書被認為是相應領域不得不讀的著作。
(德)維托里奧·赫斯勒 ·西方哲學 ·43.6萬字
在西方哲學史中,本體(substance)是個最常見、很重要的概念。將本體作為一個哲學的概念進行分析,加以論證的,第一個人就亞里士多德。但是,正因為這是一個開始,亞里士多德自己對于究竟什么是本體,也還在探索之中。在他的著作中,除了《范疇篇》外,主要是《形而上學》這本書,幾乎有一半左右的卷章是討論直接和本體有關的問題的。亞里士多德關于本體的論述并不是前后一致的。他在《范疇篇》的“第一本體”和在《形而上學》中所講的,恰恰是相反的;即使在《形而上學》一書的各卷之間,也不是完全一樣的。將他的這些思想加以整理,找出他思想發展變化的線索,這是哲學史工作者的任務。本書企圖在這方面做點粗淺的嘗試,通過分析亞里士多德關于一般和個別的論述,試圖解釋他思想中的這些矛盾情況。
汪子嵩 ·西方哲學 ·23.5萬字
本書選取了與“彌爾主義”形成對照的另一大民主傳統“盧梭主義”的創始人——盧梭,以盧梭的平等觀念在清末民初思想界的引入和詮釋為線索,提出了另一種建構性的分析。由于盧梭思想在清末民初社會傳播的廣泛性和歷史性,本書不局限于某一位特殊的闡釋者或傳譯者,而是組織了一個與《自由的所以然》相比更為豐富的觀察維度,以此為契機,追溯平等觀念的脈絡和過程。
文雅 ·西方哲學 ·20.4萬字
在近代西方思想史上,維柯是一位地位特殊的大家。他的思想為后來許多觀點迥異的思想家及其理論奠定了基礎。19-20世紀許多新的理論都可以從他的著作中找到萌芽和淵源。本輯以“維柯與古今之爭”為主題,論及維柯的“天神意旨”觀與人類知識、自由意志的限度,維柯、塔西佗與國家理性,斯賓諾莎、維柯與宗教想象,維柯的歷史理論與法國革命傳統等方面的問題,同時還解讀了維柯與馬基雅維里、格勞秀斯等思想家在思想理論方面的關聯性。圍繞“古今之爭”從多方位、多角度探討了維柯對西方歷史哲學和整個社會科學產生的深遠影響。
本書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劍橋文學批評史》翻譯與研究”的階段性成果之一,匯集國內外柏拉圖詩學研究的最新成果,由中、英、美、澳、加拿大五國十余位知名學者合作撰寫。全書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討論柏拉圖與詩的關系,內容包括柏拉圖與藝術、希臘悲劇、詩及解釋學問題;第二部分探討詩與哲學的解釋模式,內容包括蘇格拉底與詩的意義游戲,死后生活的詩性與哲理神話;第三部分側重柏拉圖詩學與特定對話,內容包括《伊安篇》中的磁石喻,《法禮篇》中的至真悲劇喻說,《會飲篇》中的批判詩學等。本書是一部采用跨文化方法研究古典、柏拉圖與詩學的標志性論集。對柏拉圖詩學的研究跨越了數門學科,提供了一個真正的比較視野,貫穿于柏拉圖的對話作品、文體樣式、歷史角度、文化語境以及研究者自身的學術視野。
王柯平 (澳大利亞)瑞克·本尼特茲(Rick Benitez) ·西方哲學 ·23.4萬字
“20世紀西方倫理學經典”共4卷,全八冊。作者為清華大學資深教授萬俊人,叢書分別以“倫理學基礎:原理與論理”“倫理學主題:價值與人生”“倫理學限閾:道德與宗教”“倫理學前沿:道德與社會”為主題,精選了20世紀西方著名倫理學家圍繞上述主題的經典性文本,完整呈現了20世紀西方倫理學的流變脈絡、知識狀況和理論前沿,為讀者了解這一非凡時期的西方倫理學的知識提供了較為完整、準確和清晰的知識地圖和理論語脈。
萬俊人主編 ·西方哲學 ·34.7萬字
本輯主要文章通過分析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論理學》等作品,探討了亞里士多德關于政治生活的哲學思想。
劉小楓 陳少明 ·西方哲學 ·22.7萬字
萬俊人主編 ·西方哲學 ·32.5萬字
《法義》是柏拉圖最長的作品,以探討“政制與禮法”為主旨,極具寫作藝術、政治性和虔敬色彩。在西方法哲學史上,柏拉圖首次考察了立法的目的及其哲學基礎、立法與德性等根本問題。但是對這部作的研究歷來不足,國內更是鮮見。本書編者對《法義》有專門深入研究,不僅重新翻譯了《法義》文本,對現有研究文獻掌握也頗為全面。本文集以“立法與德性”入手,所選文章皆為《法義》研究精粹,為推進我國相關研究的深入積累了很好的材料,也是我們借以探索現實問題的理論資源。
林志猛 ·西方哲學 ·22.8萬字
本書的主題是“西塞羅的蘇格拉底”,主要借助這兩位思想者的相遇來接近更大的歷史問題。西塞羅和蘇格拉底有更多共同點而非差異,他們作為羅馬人和希臘人的事實,明顯次于同為人類的事實,他們共同關注人類的問題。西塞羅宣稱自己是蘇格拉底的哲學信徒,并反復標舉蘇格拉底為道德楷模。本輯探討了蘇格拉底式的世界主義、西塞羅如何捍衛羅馬共和國以及西塞羅的悖論和義利觀等等。
劉小楓 陳少明 ·西方哲學 ·21.7萬字
本書以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形而上學導論》、《德國大學的自我主張》為主要文本。關注海德格爾遭遇國家社會主義的歷史,并采取了一種試圖公正和平衡的方式。其援引的歷史,不僅包括海德格爾早期卷入運動的經歷,而且包括他迅速的反省,還有他的辭職聲明。
劉小楓 陳少明 ·西方哲學 ·20.6萬字
當神性的或者自然的法則失效的時候,正義的規范權威從何建立呢?如果“正義女神”身處一個完全不同的政治社會中,她該如何喚起共同而普遍的道德觀念呢?這是福斯特在本書中提出的問題。由此出發,福斯特認為不考慮單個的人格而去追尋一種普遍的正義,以及去追求一種同具體的人的經驗相分離的理性,隱含著某種危險。因此,為了解決上述問題,福斯特對關于“正義”概念所提出的不同語境進行了探討,他認為對“正義的諸語境”的區分,有助于闡明這些規范性條件,只有在確定的條件下,一個公正的社會才能夠被建構。因此,福斯特認為一種正義的理論是與語境聯系在一起但又超越語境的,一個能夠將這些語境統合起來的社會才是公正的社會。
(德)萊納·福斯特 ·西方哲學 ·29.9萬字
漢娜·阿倫特晚期的“心靈生活”研究對康德批判哲學進行了系統的、富有啟發的闡釋和發展,本書就圍繞這一闡釋展開。結合阿倫特前期的政治理論,本書首先分析了阿倫特康德闡釋的問題背景,即艾希曼審判及其思想后果。阿倫特前期的政治理論以行動和公共領域為核心,以此為基礎,《心靈生活》對思考活動、意志活動和判斷活動進行了深入研究,而且對批判哲學也進行了創造性的發揮和改造。本書也重點討論了阿倫特的政治理論工作在當代西方政治哲學領域的意義和反響。通過對康德政治哲學的闡釋,本書將呈現出共同體、思想、道德、生命意義、政治判斷和歷史敘事之間的復雜關系,為當代政治哲學的理論建構提供有益啟發。
陳聯營 ·西方哲學 ·22.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