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梁啟超認為“生活的原動力”就來自于趣味,合理而自然的人生狀態就是趣味的狀態。本書精選他關于趣味的人生與藝術思想相關論述,主要集中于20世紀20年代《“知不可而為”主義與“為而不有”主義》、《趣味教育與教育趣味》、《美術與生活》、《美術與科學》、《學問之趣味》、《為學與做人》、《敬業與樂業》、《人生觀與科學》、《知命與努力》、《晚清兩大家詩鈔題辭》等專題論文、演講稿以及給家人的書信,充滿思想的魅力和生活的智慧,讀來令人有通達、愉悅之感。
梁啟超 ·美學 ·16.3萬字
本書是意大利著名哲學家、歷史學家克羅齊的作品。本書是根據意大利1958年拉泰爾查出版社(巴里)的第十版《作為表現的科學和一般語言學的美》中的第二部分《美學的歷史》譯出的。本書梳理了古希臘—羅馬時代的美學觀念、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美學觀念、笛卡爾主義和萊布尼茨學派中的美學觀念、18世紀次要的美學學說、唯心主義的美學、美學的實證論和自然主義、美學的心理主義和其他近代趨勢等內容,并專章對維柯、康德、叔本華等哲學家及其思想進行了論述。
(意)克羅齊 ·美學 ·22萬字
教材從高等職業人才培養目標出發,以“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以“就業為導向”的人才培養目標,根據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定位及職業人士如何設計塑造良好的職業形象需要設置內容,以塑造良好的職業形象為主線,以職場禮儀為宗旨,系統地介紹了職業形象概論、職業禮儀塑形象、職場形象的自我管理與提升三大篇內容,較為全面地介紹了職業形象與職場禮儀的相關知識和運用技巧,可幫助畢業生走入職場展示得體的職業形象和更好的體現一個人的教養、風度、氣質、個人魅力,協調人際關系,修養和形象的養成,有效地掌握職場基本禮儀、塑造良好的職業形象,在日常生活、社會交往和工作中能夠輕松自如的運用。本教材可作為高職高專、成人高校及獨立院校和民辦高校的各類專業學生的用書,職業素質或職業拓展課程用書,也可作為人文素質通識課程教材,還可供企業員工及社會各行業人員的職業能力、職業形象的提升培訓提供使用和參考。
張華 周興中主編 ·美學 ·24.6萬字
本書從美學、文化哲學、神話學、闡釋學等視界對人類精神現象學的最高命題——生與死予以本體論、生存論、價值論的詩意運思,進而進入生存與毀滅的美學探究。在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前提下,結合文化史、藝術史的豐富資料,提出一系列富有審美發現意義的見解。本書分為五個邏輯相承的部分。導論部分,簡述思想文化對于生存與毀滅這一永恒精神主題的沉思。價值論部分,對生死命題予以價值論的沉思,并結合藝術文本加以分析。本體論部分,闡釋東西方富有代表性的生存哲學及其死亡意識,對生與死予以生存論的領會。創造論部分,援引豐富的藝術史現象論述死亡意象及其表現方式。欣賞論部分,從闡釋學、接受美學角度分析欣賞者對于死亡意象的藝術欣賞和審美發現。
顏翔林 ·美學 ·28.8萬字
《意境美學與詮釋學》除了展開禪美學、道家美學的意境說的系統之外,也印證于禪畫、當代書法美學、當代水墨與抽象山水的實作,參照海德格爾的詮釋學與存有思想,來建構意境說的當代藝術理論。
賴賢宗 ·美學 ·15.3萬字
內容涉及中國美學、西方美學、美學原理、藝術理論、文藝評論等幾個主要部分。該雜志的在兼顧中西、兼顧基礎研究和學術前沿的前提下,突出北京大學豐富的美學積淀和優良傳統,接續蔡元培、朱光潛、宗白華的美學創見,尋找中國的美學理論之路。
葉朗 ·美學 ·19.9萬字
本書是撰寫現象學美學史的初次嘗試,評述胡塞爾以來的現象學家的美學思想。現象學美學史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現象學美學”(蓋格爾、英加登、杜夫海納),它關注美學本身的問題,且較為注重美學系統性建構。第二階段“存在主義美學”(海德格爾、薩特、梅洛–龐蒂),它更關注具體的藝術問題,并有著深刻的美學思想。第三階段“詮釋學和接受美學”(伽達默爾、姚斯、伊瑟爾),擴大了美學的領域,不僅把歷史問題置入美學,而且讓美學通向文化問題。
郭勇健 ·美學 ·45.9萬字
《西方美學史》是朱光潛先生最重要的一部美學著作,也是我國學者撰寫的第一部西方美學史專著。全書分為上下兩卷,對公元前6世紀到20世紀初的西方美學思想發展歷史作了全面、系統的論述。具有豐富的史料價值和開創性的學術價值,代表著中國研究西方美學思想的水平。長期作為高等學校文科教材使用,被許多學者認為是迄今國內學者撰寫的同類著作中最好的一部。行文深入淺出,通俗曉暢,廣受讀者歡迎,是一部不朽的美學經典。
朱光潛 ·美學 ·21.1萬字
有幽默感是一種優美、健康的品質,是一個人成熟的表現。現代人在快節奏的生活和繁忙的工作之余,不妨將幽默當成心理的“按摩師”,給自己和他人帶來快樂。本書通過幽默在演講、說服、批評、反擊等不同情境,以及在家庭、戀愛、社交、朋友相處等不同場合的綜合運用,以生活化的案例、通俗易懂的語言闡述幽默的重要性,指導人們如何修煉成為社交高手,即善用幽默。
夏天 ·美學 ·7.1萬字
本書以問題意識為導向,沿著三條線索的發展,從長時段深入考察中國美學思想的歷史建構與文化功能:一、揭示詩教思想的原初含義、生成語境和社會發生機制,考掘其如何從一種“私人話語”逐步演進到成為國家審美意識形態權利話語中的“宏大敘事”,揭示其潛在的顛覆性。二、探索莊子美學思想中自由的審美境界追尋與依據自由原則的隱逸,以及這兩個方面在宋代成為士大夫群體的精神依據過程及其功能與意義。三、通過支遁佛玄美學思想對于莊玄思想的吸收與融合,慧遠佛教美學思想對于外來思想與本土資源的同化與創新,到唐代禪宗“南能北秀”頓漸的分別及其對于唐宋以來中國詩學的影響,揭示佛教特別是禪宗美學對中國美學的豐富與深化的歷史演進與思想建構歷程。
劉方 ·美學 ·17.9萬字
本書收錄了20世紀中期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哲學家、社會學家和音樂學家阿多諾的兩篇重要的音樂美學專著:《試論瓦格納》與《馬勒——一種音樂的面相》。前者是阿多諾寫作的第一部音樂美學專著,而后者則屬于他的晚期作品。《試論瓦格納》作為一部極具爭議和啟發性的美學批評,也是欣賞理解瓦格納作品的必讀書目。它以犀利的筆觸突破了音樂與社會、人性與文化的界限。在阿多諾的筆下,這位19世紀最偉大的作曲家不是圣賢也不是天才,而是一個藝術“案例”:一個革命者、逃亡者、渾身腐朽習氣的市民階級藝術家,“在命運面前卑躬屈膝”。阿多諾借此既要揭露瓦格納,又想救贖瓦格納。他通過瓦格納直指19世紀德國社會的種種弊端,又試圖在其中尋覓現代文化產業的種子。而在《馬勒》中,阿多諾則對他個人最推崇的音樂大師馬勒給予了極高評價。他把復雜龐大的馬勒交響曲用最敏銳的聽覺細細掰碎,一點點講述給他的讀者。而正是這本小冊子,使當時在作曲界尚未揚名的馬勒在去世五十年后,重新贏回了人們的興趣,最終被承認為世界級的大師。阿多諾以其百科全書式的才華、對人性敏銳的洞察力和充滿理性的音樂鑒賞力,為讀者描繪出一幅德國浪漫主義音樂的肖像畫。希望親愛的讀者們在賞析這本書時,能隨手播放起瓦格納和馬勒的音樂,讓阿多諾的優美語句牽引您的思緒,去暢游音樂的奇妙世界。
(德)阿多諾 ·美學 ·24.5萬字
本書由美在品格、美在藝境、美與生活三部分組成,選取引人駐足的13個坐標,圖文并茂地呈現中華大地上鐫刻的文化與大美。中國之美,美在品格:國學、禮樂、辭章是綿延千年的底蘊。國學思想博大精深;“文質彬彬”是中國人所追求的君子修為;天人合一、中道之美是禮樂文化的核心;辭章在韻律、意象和情感上都營造出獨特的審美體驗。中國之美,美在藝境:書法、丹青、紋飾、色彩是中國審美精神的具象呈現。書法是直指人心的藝術,在濃淡疏密的線條中展現出人格襟抱;丹青水墨呈現出形神兼備、平淡天真的意境追求;從故宮紋飾中,可領略文化的延續與承襲;從敦煌壁畫中,可窺見獨特的色彩美學體系。中國之美,美在生活:服飾、戲曲、建筑、器物無不體現出生生不息的創造力。傳統服飾華美精致;戲曲藝術源遠流長;從屹立千年的木構建筑中,可體悟“宛自天開”的工匠精神;青銅器、陶器、漆器、玉器……豐富多彩的巧美器物,是中國人生活巧思和審美趣味的呈現。泱泱中華,文明何其博大。在跨越時空的古今對話中,感受弦歌不絕的傳承,尋索大美中國的精神源流和蘊藏其間的中國智慧。
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美學 ·12.2萬字
本書運用現代性理論,劃定中國現代美學思潮范圍,并且以美學思潮為單位來建構中國現代美學史。本書在對這些思潮的敘述中,選取了有代表性的美學家進行了考察,并且以美學思潮的更替展現了中國現代美學的歷史演變規律。本書導論部分從理論上闡述了現代性與美學思潮的關系,并且進行了中國美學思潮的總體闡釋。正文有七章,分別論述了中國現代美學思潮的各種形態。其敘述歷史跨度從晚清到2010年代,是國內目前最全、最新的中國現代美學史著作之一,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楊春時主編 ·美學 ·40.6萬字
該書稿以胡塞爾的現象學為理論依據,對審美意識的生成進行了探討。認為從審美行為側看,美是一種直觀行為。首先,審美的直觀是一種肯定性的直觀。這種設定性不僅來自于情感愉悅,也往往涉及到一種存在的意義維度。其次,從構造現象學角度,我們把審美直觀看作是一種直觀的綜合過程。從審美對象側看,美是一種現象。審美對象是作為一種層次結構形式而存在的。根據胡塞爾的圖像意識理論,可以分為:介質載體層、再現客體層、觀念客體層三個層次結構。純粹的美是一種直觀現象,而在經驗的生活世界中審美又往往具有一種價值的設定性。這種價值源自于生活意義的肯定性信念。
張志國 ·美學 ·19萬字
朱光潛 ·美學 ·25.1萬字
在縱向地梳理分析美學史的基礎上,本課題試圖從共時性的角度來做出分析美學的導論,聚焦于分析美學的最核心的問題進行深入探討,試圖“以點帶面”地將整個分析美學的基本樣貌呈現出來。我們認為,分析美學與藝術哲學研究的“最核心”問題應該由如下的幾對問題構成的:⑴“藝術本體”——“藝術本質”;⑵“藝術再現”——“藝術表現”;⑶“審美經驗”——“審美屬性”;⑷“藝術評價”——“藝術價值”;⑸“藝術起源”——“藝術終結”。前三對問題相對而言是更加重要的,而對這些問題的反思,也是分析美學貢獻最突出的地方。其中,有兩對問題形成了“相反”的并置關聯,比如,再現與表現分別涉及到藝術與外在世界、內在世界的不同關聯,再如,起源與終結分別言說的是藝術的歷史開端與結束的問題;其余的三對問題則構成了“相聯”的并列關系,比如對藝術的本質的追問與對藝術本體的追問是可以相互深化的,再如審美經驗與審美屬性問題更是內在相關的,而且藝術評價問題最終也會導向藝術的價值論。在本課題當中,我們選取了“本體——本質”、“再現——表現”、“經驗——屬性”、“評價——價值”及“終結”問題進行梳理,因為藝術起源問題更多與考古學和人類學相關,而評價與價值問題也暫時不被列入其中,試圖給出一整套分析美學與藝術哲學的導論。
劉悅笛 ·美學 ·23.1萬字
本書從東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出發,對東西方文化中的美學、哲學、文學、藝術等方面進行比較,勾勒出一條極為清晰的、邏輯和歷史相一致的東西方美學發展脈絡,顯示出東西方美學不同的內在精神特質,并指出東西方美學思想在當代相互靠攏、融合的發展趨勢。就此提出鮮明的美學觀點:美學是人學,解開美學的終極秘密,歸根結底是探索人的本質。
鄧曉芒 易中天 ·美學 ·31.8萬字
我是舊睡袍的絕對主人,而在新睡袍面前,我成了奴隸。“狄德羅效應”的由來,法國杰出啟蒙思想家狄德羅文藝美學名篇。《與舊睡袍離別后的煩惱》是“狄德羅文集”七卷,收錄狄德羅隨筆五篇——《論戲劇詩》《理查遜贊》《繪畫論》《與舊睡袍離別后的煩惱》《演員奇談》——當中既有美學思考,也有人文觀察。其中,《與舊睡袍別離后的煩惱》因其對“消費主義”的反思,被哈佛大學經濟學家朱麗葉·施羅爾賦予一個新的概念:“狄德羅效應”或“配套效應”。《演員奇談》探討了演員的表演技巧,狄德羅認為演員在淋漓盡致展現劇本中人物的同時,又要保持冷靜的心態來應對演出之外的生活,而這恰好就是演員的“矛盾”所在。
(法)德尼·狄德羅 ·美學 ·15.2萬字
2016年7月,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首都師范大學美學研究所在京共同舉辦了第一期“中國美學暑期高級研修班”。與會者聚集在香山腳下,共同聆聽,熱烈討論,相互交流——“香山一期”成為他們共同的名字。本書收錄的27篇論文,選自研修班學員提交的個人成果。它們涉及美學和藝術理論的諸多方面,有著較為開闊的學術視野和扎實的理論基礎,既代表了研修班學員個人的收獲,也記錄了中國美學界一次富有意義的學術集會。
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 ·美學 ·23.8萬字
作為浪漫主義黃金時期的代表人物肖邦,是深入研究浪漫主義音樂的典型個案。肖邦藝術風格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18、19世紀華沙獨特的社會結構以及隸屬于它的藝術群落對他的影響,另一方面則是19世紀20年代歐洲文藝領域中蓬勃發展的浪漫主義思潮、波蘭的浪漫主義文學給予他的創作以更直接的影響,特別是浪漫主義詩人米茨凱維奇的詩歌是肖邦鋼琴音樂詩意的重要源泉。肖邦作為浪漫主義音樂語言的創造者之一,其獨特性必須放到音樂美學史上來認識,它是典型的情感論音樂。情感論美學思想,從古希臘至19世紀有一條清晰的發展線索,到黑格爾至高峰,尤其是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哲學成為最重要的主導精神,核心即“精神內容就是藝術之所在”。在有關音樂的情感內容及其主體性問題上,肖邦可謂幾乎全盤接受了黑格爾的理論主張,他的藝術風格從“感傷悲情性”到“內在戲劇性”的嬗變,無不浸透著肖邦主體性的獨特情感體驗。
劉進清 ·美學 ·8.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