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以體驗為邏輯起點,運用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探討審美體驗問題。具體來說,由體驗這一概念生發開來,論及體驗概念的發展史、研究審美體驗重要的現實意義,并探討體驗與認識、體驗與經驗、審美體驗與審美經驗、審美體驗與非審美體驗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審美體驗的內在規定性以及審美體驗與藝術創造之間的關系等問題。
王蘇君 ·美學 ·23.5萬字
都市美學、憂郁的棲居、時尚的哲學、社會藝術品、旅行、冒險等這些現代日常生活片段被西美爾以“瑣碎敘事”的方式書寫成“現代生活浮世繪”。仿佛一部社會文本的“現代性診斷書”,呈現“頹廢美學”和“審美悲情”的哲學立場,透露濃郁的“幽雅的倦怠”和“世紀末情調”。這種透徹之后的澄明不僅指明了“現代性困境”的解決之道——審美救贖,也回應了“審美現代性何以可能”的質疑。
趙嵐 ·美學 ·22.4萬字
《中國美學》是由首都師范大學“中國美學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期刊,內容以研究中國美學包括古代和現代兩大部分為主,尤其側重中國古代美學和審美文化的研究,兼及中西美學比較研究。本書為第5輯,設有“中國古代環境美學史研究”“中日韓美學交流”“中國古代詩學研究”“中國古代美學思想家研究”“中國當代美學研究”“北京審美文化研究”六個欄目。
杜道明 鄒華 王旭曉 ·美學 ·21.8萬字
經典原著經過長期的歷史沉積,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在今天仍然有著無窮魅力,是國人修身養性的重要源泉。對于當今的大學生來說,無論畢業后從事什么工作,自身的修養都是必須的。本書選取古典詩文、書畫、樂舞重要代表性文章14篇,每篇分題解、原文、注疏、精解、參考文獻、延伸閱讀六個方面進行全面系統的介紹,便于深刻理解和領會。
羅筠筠 ·美學 ·22.3萬字
閻國忠編著的《朱光潛美學思想及其理論體系(精)》旨在將散見于朱光潛各種著述中的美學思想集中起來,按照其內在的邏輯關聯,進行系統化的表述,同時對朱光潛不同時期對美學對象、美的性質、美感經驗、藝術等幾個重要問題的表述進行了梳理和評論。書中充分肯定了朱光潛轉向馬克思主義之后,以實踐觀點對“美是主客觀統一”命題進行的改造和闡發。
閻國忠 ·美學 ·27.3萬字
作為國內第一部系統研究舒斯特曼身體美學思想的專題性著作,本書力圖以文本細讀的方式對舒斯特曼身體美學的來龍去脈做出細致的梳理和審慎的分析,全面系統地呈現舒斯特曼身體美學的全貌,以彰顯其生成動因、理論內核、面相特征和學術貢獻。在此基礎上,對身體美學在當代跨文化語境中的歷史境遇和發展趨向,以及中西方身體美學的邂逅與交融等現實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思考和探討。
韋拴喜 ·美學 ·17.5萬字
此書與西方同類著作的最大區別是,從基督教神學原著中挖掘其美學理論層面上的東西,而不是從所謂十字架榮耀意義上進行象征性的描述。書中分階段介紹了時代氛圍,代表人物及其觀點,并做了簡要深入的評論。
閻國忠 ·美學 ·32.6萬字
本書從20世紀以來西方美學與非西方美學的互動來看西方當代美學,提出自1900年到今天的西方當代美學除了現代面相和后現代面相之外,還有一個全球化面相。本書梳理了西方當代美學演進過程中全球化因素的出現及其代表性論著,著重呈現了20世紀60年代以來全球化面相成型后具有代表性的四大流派:后殖民美學、生態型美學、生活型美學、形式美話語。為學界認識西方當代美學的全球化面相提供了較為全面的參考。
張法 ·美學 ·19.2萬字
本書把本來意義上的美學稱為“文藝美學”,它有著極其深厚的理論傳統,令人崇敬,正如偉大藝術作品深深感動著每個人。本書對藝術的批判和對文藝美學的批判完全是一種先驗的政治的理論思維的結果。同理,本書以中世紀藝術為范本所揭示的藝術的象征性和創造性,也是運用理論思維對藝術本質所做的一種“先驗演繹”,與對中世紀藝術的歷史性研究不在同一個界面上。早就有人把馬克思學說的根本精神解讀為一種美學,在本書所揭示的政治美學的意義上,馬克思學說本質上必然是一種關于最美政制和最美人性何以可能的先驗政治美學。
張盾 ·美學 ·17.4萬字
大數據時代,現代審美問題變得越來越復雜、多樣和多變,人文精神經過否定之否定后,重新占據人類思想意識的中心位置。在學術界普遍的創新焦慮情緒中,中國經驗和中國學派的呼聲日益高漲。本書立足于馬克思主義元理論,采用人類學視野,直面本土現實,依循新人文學科的建設路徑,在中西當代學術思想的碰撞和融會中,對于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中國范式、民族藝術與文明沖突、美學意識形態、中國當代悲劇問題、人文精神建設、全球化與文化多樣性、地方性審美經驗與認同危機、民族審美經驗等重要理論問題做了深沉的思考。
王杰 ·美學 ·27.9萬字
孔子美學作為儒家美學乃至中國傳統美學的源頭,對它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本著作即為目前所知國內為數不多的系統探討孔子美學思想及其影響的學術專著之一。本著作立足于先秦儒家的經典文獻與出土文獻,以傳統學術中文、史、哲并舉的思路,充分闡述了孔子仁學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美學思想,并深入探討了在這種美學精神觀照下所開拓出來的一種融審美與生存為一體的“詩化生存”的理想境界。最后,又通過史論結合的方式,分別就孔子美學對中國后世美學以及現代社會的影響進行了具體考察,同時也兼顧了對孔子美學思想局限性的反思。
張明 ·美學 ·42.2萬字
《中國美學》是由首都師范大學“中國美學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期刊,內容以研究中國美學包括古代和現代兩大部分為主,尤其側重中國古代美學和審美文化的研究,兼及中西美學比較研究。本書為第6輯,設有“中國古代審美文化研究”“中國古代詩學研究”“中國古代美學思想家研究”“中日美學交流”“中國現代美學研究”“北京審美文化研究”六個欄目。
鄒華 王旭曉 杜道明 ·美學 ·20.2萬字
《中國美學》是由首都師范大學“中國美學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期刊,內容以研究中國美學包括古代和現代兩大部分為主,尤其側重中國古代美學和審美文化的研究,兼及中西美學比較研究。本書為第7輯,設有“中國古代審美意識生成機制研究”“中國古代審美文化研究”“中國古代詩學研究”“中國古代美學思想研究”“中國現代美學研究”“中日韓美學交流”“中西美學比較研究”“北京審美文化研究”八個欄目。
鄒華主編 王旭曉 杜道明副主編 ·美學 ·21萬字
美學研究、文學研究和哲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國內外學術界日益重視。《中國美學研究》旨在立足學術前沿,以現代眼光和方法探討中國美學的各種問題,拓展和豐富美學研究的內容,開展學術討論。《中國美學研究》第六輯主要欄目有“藝術美學”“生活美學”“古典美學”“現代美學”“西方美學”“美學譯文”等。
朱志榮主編 ·美學 ·25.2萬字
本書是以西方美學的歷史進程為中心,研究形而上學的發展變化如何決定著存在論的變化,而存在論的變化又如何影響著美學的形態、方法與主要問題。本書的核心線索是描述“存在”范疇的歷史變化如何改變著美學的基本問題與形態,把形而上學史與美學史進行比較研究,從形而上學發展的角度研究美學的發展進程,進而分析一個時代的形而上學如何影響著時代的審美追求,是對美學之存在淪基礎的探究,也是對審美的形而上學性的探索。本書所給出的是一種徹底哲學化的美學,是一種“形而上美學”。
劉旭光 ·美學 ·27.3萬字
這是國內第一部系統評介朱光潛美學思想的著作。在學界對朱光潛的批判尚未完全止息的情況下,率先正面介紹和肯定了朱光潛在美學上的貢獻。書中將他的美學生涯分作綜合——批判——綜合三個階段,系統地和客觀地評述了他從克羅齊主義轉向一個馬克思主義的歷史過程。
閻國忠 ·美學 ·17.2萬字
本書從整個歷史的角度俯瞰美學發展歷程,以“人”的角度闡述中西美學的發展,從頭至尾貫穿著哲學思想的脈絡。開篇第一卷談西方美學自文藝復興之后人們開始注重以人為本而衍生出的各個繪畫風格與流派;后三卷講中國美學發展,先闡述孔孟、老莊的思想主旨與發展,將哲學里的生命感受與體認貫穿在美學(書法、器物、繪畫)的發展歷程中。不論是書法、器物還是繪畫,均沿著歷史發展的脈絡——從先秦到現代,以及哲學發展情況加以賞析。
辛意云 ·美學 ·7.3萬字
說起美學,人們都會想到“陽春白雪”,覺得自己既需要它卻又觸之不及。人們之所以覺得需要美學是因為“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每個人都崇尚美的事物,都需要美的生活,都想讓自己從內到外都是美的。但是為什么人們又覺得美學是觸不可及的呢?因為人們總是覺得美學本身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它源于哲學范疇,向來都是美術和高校課堂上的一種課程而與實際的生活美化有很大一段距離。從蘇格拉底嘆息著說“美是難的”,到美學國度的“哥德巴赫猜想”,再到眾多美學家對美的親身實踐和探索,無不給人們一種錯覺,那就是美是一種玄妙又深奧的學問,是普通大眾所不能觸及的。難道美學真的就這么遙不可及嗎?
朱珂葦編著 ·美學 ·26.6萬字
本書選取科學性和意識形態性的角度,對中西美學做了鳥瞰式比較。認為,中國馬克思主義者強調美學的科學性,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強調美學的意識形態性,而馬克思主義哲學及美學學科的性質本身決定了必須將這兩者有機地統一起來。
閻國忠 楊道圣 ·美學 ·23.5萬字
哈尼族歷史悠久,其身體審美文化異彩紛呈,尤其是奕車支系女性的身體審美更是獨具特色。從古至今,奕車女性頭戴尖頂白布帽,上身穿靛青色套裝,小臂外露,下著短褲,腰系彩色腰帶,喜歡多層衣服與滿身的銀飾。本書以奕車女性為研究對象,將奕車女性的服飾美和身體美作為切入點,運用文化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美學的相關理論與方法,展現和分析奕車女性身體美的表現形式及建構的過程,同時探討奕車女性身體審美的生成機制,關注文化交融語境中奕車女性身體審美的多重表達。
陳樹峰 ·美學 ·17.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