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聚焦于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相繼居于主導地位的兩大社會意識形態——福音主義和達爾文主義。通過讀解19世紀英國文學和文藝思潮、考辨英國社會史并在文史之間構筑互證,本書力圖闡明兩種社會意識形態的起源、發展及取得社會認同的過程,揭示它們對維多利亞時代的信仰生活、社會秩序、道德意識、文化結構、民族性格、情感方式、性別觀念的塑形作用,評述兩者對于英帝國造成的即時和長期、正面和負面的歷史效應。
蕭莎 ·政治理論 ·23.9萬字
本書以盧梭政治理論的一致性為前提,從政治共同體建構的主權與治權兩個維度出發,討論盧梭的人民主權與代表制政府理論。依據他對人民主權與代表制的認識,盧梭區分了主權與行政代表制,否定了主權代表而接受了行政代表,從而設計了主權民主制和代表制政府。本書立足人民主權與代表制政府,認為德性與制度共同支撐著盧梭構建的政治共同體。正是在主權與治權兩個維度上,盧梭不僅批判了自由主義民主理論存在的危機,即少數精英統治對人民主權帶來的危害;還指出了與代議制民主理論存在著協調的可能性,如何從制度上保障公民的平等與自由。
劉華云 ·政治理論 ·22.5萬字
本書對制度社會學體系進行了構建,論述了制度社會學體系構建的背景和意義、國內外制度社會學研究的狀況、制度社會學體系框架的內容、制度社會學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以及中國社會制度建設,歸納了社會學三個發展時期和不同理論流派的制度分析范式,對西方社會學發展中二十一位社會學家制度范式進行了研究,為制度社會學分支學科的創立和研究做了一個基礎性的鋪墊。
王勝利 ·政治理論 ·22萬字
王韜作為我國近代著名的早期維新派思想家,對處于“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中國社會如何解決當時的危局,如何處理傳統與現代的關系,如何看待中西方在思想文化、制度、發展路徑等方面的差異及關系問題做了深入且細致的思考,形成了一套頗為系統的政治變革方案。他從對中國道器觀的反思與揚棄出發,給出了“漸變”的思想主張及理由,并以此作為政治變革思想的理論基礎,提出了“民權”、“君民共治”、新型的教育觀、選才觀等內政變革思想,以及認識并尊重華夷異俗、多向度的外交觀和通權達變的馭外主張等外交思想。王韜的這些認知與見解是中國近代變革時期不可忽視的思想資源,其內容具有重要的啟蒙價值。
石蓉蓉 ·政治理論 ·20.6萬字
本書包含中國政治建設的新進展、中國政治學研究的新動態、中國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理論研究與實踐的新亮點、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新發展、中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理論研究與實踐的新拓展、中國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的新進展、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的新突破等十八篇文章。中國政治學者對學理研究和現實關懷并重的熱情和主動性日益高漲,涌現出大量的研究成果,為新時代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
楊海蛟 楊弘 張等文主編 ·政治理論 ·46.8萬字
當前主流的國家治理話語體系是由西方世界創造和主導的,主要包括現代性、自由民主、民族主義及民粹主義等。這些話語體系在當今世界的運行中都表現出了許多難以克服的內在缺陷,因此中國在發展中應審慎地揀選西方理論、借鑒西方的經驗,但不要背負西方的“包袱”,這就需要新時代的中國建立起一套適用自身的國家治理話語體系。本書圍繞“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個核心議題,對國家治理的四個基礎性理論——國家理論、治理理論、現代性理論、民主理論——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和剖析,以期為破除西方國家治理話語體系共同編織的舊藩籬,建立可以闡釋“中國之治”的新概念、新理論、新話語,提供一條基于政治學和行政哲學知識的進路,為學界回應“國家治理話語體系創新”這一時代課題盡可能地掃除理論上的障礙。
柳亦博 ·政治理論 ·21.6萬字
本書圍繞防范和化解社會風險進行研究,基于社會治理共同體理論、協同治理理論、韌性治理理論、風險管理理論和公眾參與理論構建研究的理論分析框架。并在分析新時代防范和化解社會風險面臨困境的基礎上,對社會風險的成因和機理進行了研究。以第三方介入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作為防范和化解社會風險的案例,探討從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強化社會協同治理,完善社會韌性治理,創新社會風險管理和加強公眾參與實效性五個方面提高防范和化解社會風險的效能。
李文姣 ·政治理論 ·20.1萬字
本書堅持問題導向,運用歷史和現實相貫通、國際和國內相關聯、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分析方法,聚焦深入推進新時代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從重大意義、時代背景、國際比較、歷史比較、重大成效、斗爭形勢、基本原則、戰略重點等方面深入研究我們黨反腐敗斗爭的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反腐敗斗爭取得的顯著成效、積累的重要經驗,集中體現了對新時代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規律性認識,為全面打贏反腐敗斗爭攻堅戰、持久戰提供建設性對策與思路。
姜衛平 ·政治理論 ·24.2萬字
為了更好地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我校師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所進行的理論探索與實踐,整合校內外思想政治教育優秀教育與研究素材,歸納探索有益的經驗與啟示,以分享對中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見解,挖掘思政新動力與探索教育新路徑獻計獻策,2019年思想政治教育高等研究院向在校師生進行征稿,編纂出版《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與實踐》,以期從理論層面進行系統總結和歸納,為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建議與參考。全書共分八個部分,按照每部分主題,安排了相應的征稿文章。這八大主題如下:第一部分:思想引領與黨建創新;第二部分:大學治理與立德樹人;第三部分:課程建設和創新實踐;第四部分:思想宣傳與意識形態;第五部分:三全育人與就業創業;第六部分:網絡思政與文化育人;第七部分:疫情防控與思政建設;第八部分:踐悟新語與學思銳評。
張樹輝主編 ·政治理論 ·38.9萬字
本書主要圍繞東晉、劉宋時期,特別是兩晉之際與晉宋之際社會政治局勢演化及其重要政治事件、現象、思潮、重要軍政家族及其代表人物的表現與影響等進行專題性考論。諸如針對東晉門閥政治格局下皇權之表現,專題深入考察東晉立國過程中皇權之伸展及其相關政治沖突;專題考察東晉中期高級門閥式微過程中皇權“振作”之表現,以及隨之而來的寒門勢力的活動,特別是北府武人勢力的興起及未來皇權政治之趨向。針對晉宋變革與皇權政治回歸,專題論述當時高門士族、北府武人、寒門勢力等群體之表現,深入考察晉宋之際與各社會階層、群體之政治關聯,進而揭示劉宋皇權、寒門勛貴軍政勢力崛起過程中的內在分化、斗爭及高門士族社會的境遇與表現等,論述不同社會階層、不同群體、不同政治勢力間的相互關系,揭示劉宋皇權之強化及其對政局演進的主導作用。
王永平 ·政治理論 ·41.9萬字
本書對先秦功利思想進行了系統論析。其中,法家功利思想是先秦功利思想的主流,而墨家功利思想、縱橫家功利思想等則為先秦功利思想的支流。作為一種政治哲學,先秦功利思想有其深刻的世界觀、倫理觀基礎。道家的“道”為先秦功利思想提供了世界觀和工具,“道”的規律性、混沌性、解構性、辯證性等多重面向,為不同功利思想的范式提供了哲學基礎和分析方法。先秦儒家內在的正統思想與事功思想之間的倫理張力,對早期法家思想的誕生有重要的啟發意義。在道家、儒家思想啟發之下,法家功利思想家圍繞法、術、勢的探討,在公共利益和君主利益兩種取向之間進行了不同側重的論述。而墨家、縱橫家功利思想也體現出道家、儒家的印記并具有自身的理論特色。
王浦劬 趙滕 ·政治理論 ·22.8萬字
本書是“中國地方政府創新獎獲獎項目跟蹤研究”大型課題的成果之一,立足東北地區的地方政府創新實踐,對東北地區地方政府創新的典型案例進行了深入研究,通過創新機理分析、創新可持續性判斷和創新實踐展望,全方位描繪東北地區地方政府創新圖景,為理解地方政府創新的動力、助力、阻力、效果、擴散和工具等具體問題提供了多維的理論解釋。
劉雪華主編 ·政治理論 ·21.7萬字
日本政府施政報告是明確國家利益及國家戰略的一種政治演講,是最具代表性、最為典型的政治語篇。為獲得有力支持和順利推行執政措施,日本歷任首相在施政報告中會選擇適切的隱喻架構使政治具體化或概念化,將抽象復雜的政治現象或施政理念簡單明了地傳遞給民眾百姓。戰后日本首相施政報告的經濟類文本中主要出現16種隱喻架構,行政機構改革類文本中出現15類隱喻架構,教育類文本中出現10類隱喻架構,外交類(日美關系)文本中出現7類隱喻架構。隱喻的多重屬性,既反映了歷任首相尋求民眾“理解”與“認同”之情感,以期實現“勸導”與“說服”之目的,也可解讀歷屆政府之價值取向,前瞻日本政治文化之未來發展走向。
劉桂萍 ·政治理論 ·41.7萬字
本書以權力關系在歷史建構中的地位與作用為分析視角,研探了先秦、秦漢時期最高統治者及精英思想家對國家權力頂層設計及其運行方式的思考,揭示了這一時期國家統治思想形成的內在理路和外在表現,對于深化早期中國國家統治思想的認識具有較高參考價值。
李健勝 ·政治理論 ·20.9萬字
本書是由上海師范大學主辦的政治人類學專業集刊,旨在緊扣“權力—權利”互動博弈邏輯,運用田野研究、民族志文本和扎根理論等“三位一體”的扎根理論方法論,展開交叉跨學科綜合性研究。本輯共六篇文章,包括村寨社會國家化進程的人類學視角、鄉村權力與鄉村的秩序的重建、村委會權力運作嬗變下的村莊治理、村寨治理與法秩序變遷、鄉村集市的權力整合、“重建寺廟熱”中的鄉土秩序重構,文章聚焦于基層單位——村莊,對于理解當下中國的基層社會有一定意義。
陶慶主編 ·政治理論 ·27萬字
責任是人類社會的基本價值,也是政治學研究的重要概念。本書以“責任政治”為核心關鍵詞,系統闡述了責任政治的概念內涵,從思想史的角度分析了責任政治的思想傳統,以及從制度史的角度分析了責任政治在現代國家建構過程中的形態演變,并以中國為場景,分析了古代中國與當代中國責任政治的基本形態。最后,全書以“觀念—結構—行動”為分析框架,提出了理想型責任政治的樣貌。全書以政治學為核心學科立場,整合了社會科學諸學科的理論資源,為理解政治生活提供了全方位的責任視角。
張力偉 ·政治理論 ·22.4萬字
采取何種形式的政治發展道路,對一國的國家建構和政治穩定有重大影響。從歷史和現實來看,西方多黨競爭式的政治發展道路與國家建構之間存在著矛盾和沖突。以東南亞四國泰國、菲律賓、緬甸和印度尼西亞為例,一方面,西式政治發展道路對東南亞四國的國家建構造成不利影響,出現族群沖突和分離主義等問題;另一方面,國家建構中出現的問題對東南亞四國的政治現代化也產生了負面影響,出現政治動蕩和民主倒退等問題。對此,本書通過建構“聚居型多民族國家”理論,嘗試對造成上述兩種不利影響的因素進行分析,以探究東南亞四國政治發展與國家建構之間的關系。
郭雷慶 ·政治理論 ·28.2萬字
本書系北京大學中國政治學研究中心主任俞可平教授主持的“中國地方政府創新獎獲獎項目跟蹤研究”大型課題研究成果。該課題通過跟蹤調查,試圖了解中國地方政府創新獎獲獎項目的后續發展情況,并回答以下問題:是什么影響其后續發展;如其得到可持續發展,那么其基本邏輯又是哪些;中國地方政府創新的前景如何。本書基于對我國中部地區安徽、湖北、湖南、河南、江西5省歷年中國地方政府創新獎獲獎項目的調查,對上述問題做了初步解答。
吳理財等 ·政治理論 ·21.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