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博客心語:從心而生的誓愿》收集了五臺山尼眾佛學院院長如瑞法師2008、2009年博客上的文章,共分為上下兩篇。上篇收集了如瑞法師一些零散的文章,包括對母親的思念、生活中的感悟以及對身邊景物的描寫等。下篇收集了如瑞法師對《凈行品》(全名為:大方廣佛華嚴經凈行品)的講解,《凈行品》是生活的祈禱文,通過通俗易懂地解讀,如瑞法師教大家用心體悟其中的勝妙功德,并付之于行,落實到生活的點滴中。
如瑞法師 ·普及讀物 ·13萬字
《中國的宗教:儒教與道教》是韋伯在宗教社會學上的第二本主要著作,與《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同屬于三大卷本的《宗教社會學論文集》首卷。在本書中,韋伯專注于探索中國社會里那些與西歐不同的地方,以此突顯西方基督教文明的特色,并且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么資本主義沒有在中國發展呢?韋伯所著手探討的對象,特別是中國與印度,都是既龐大復雜又源遠流長的文化體。身為西歐近代文明之子的韋伯遂以“理性化”作為其研究世界各大文化的“利器”。
(德)馬克斯·韋伯 ·普及讀物 ·26.5萬字
《心經》在佛學界廣為流傳,是《大般若經》的一部分,并被認為是600卷《大般若經》的心髓。260字的《心經》不但將佛教思想的核心概念完整地呈現了出來,還是療愈心病的經。佛經中說:“佛說種種法,為治種種心。”心就是指我們心中的煩惱。而《心經》就是要治我們的種種心,就叫人找到自心,認識自心,明白自心,打破迷情妄執,沐浴佛化,洗滌我們內心的垢穢,使人心平氣靜,進而擁有超脫的智慧,還我們本來清凈的境界。因此,《心經》可以說是幫助我們找回自心的佛經。書中采用準確簡潔的現代圖解手法,一目了然的圖表和生動有趣的手繪插圖,同娓娓道來的文字相得益彰,讓人們在視覺上的享受中獲得一次心靈的礪煉。
(唐)玄奘法師原譯 施青石編著 ·普及讀物 ·9.7萬字
《中國佛教史》為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近代教育家、佛教家蔣維喬在日本學者境野哲先生《支那佛教史綱》基礎上所撰寫,簡要系統,語言暢達,資料豐富,存厥存疑。對民國以后的中國佛教研究曾起過積極的作用,不失為一本了解中國佛教歷史的基本讀物。
蔣維喬 ·佛教 ·19萬字
本書是一部道教通史,以時間為經,以教派分化為緯,全面系統地介紹了道教產生、發展和流傳的歷史。全書所記時限始于道教產生前的秦漢社會狀況和思想淵源,止于當代道教在世界各地的傳播。所記內容涉及道教及各支派的經籍、教義、人物、教制、教職等等,同時兼及道教的節日、禮俗、圣地、遺跡、建筑、文學、藝術等等。
許地山 ·道教 ·11萬字
本書是國內第一本探討藏傳佛教守護神的著作。佛教自釋迦牟尼佛以后,有2500多年的悠久歷史。這漫長而從無間斷的傳承,離不佛法護佑者的功勞。廣義上的護佑者,包括本尊、護法和空行母及勇父等等。本尊是每一個佛法修行者的守護神,而金剛是藏密無上瑜伽部最高層次的本尊;空行母,特指護持密乘修行者和佛法的女性護法,象征著空性智慧。在修行中,若無空行母相助,無論怎樣勤奮苦行,也很難成就;護法,就是保護佛法的神靈,他們的主要職責是護衛佛法免受妖魔的侵襲和擾,維護佛教教義的完善。
瓊娜·諾布旺典 ·佛教 ·9.2萬字
魏晉南北朝是佛教傳入中國并迅速得到發展的重要時期。本書的重點即是通過對這一時期中國佛教的代表人物——道安、支遁、慧遠、道生、僧肇、蕭衍、法顯、菩提達摩的個案研究,以展現當時佛教的基本面貌與思想風采,展示早期佛教中國化的歷史軌跡與文化特色。書中還專門論述了魏晉南北朝佛教的歷史演變與整體特點,以有助于從整體上把握魏晉南北朝佛教的實質。
方立天 ·理論 ·27.1萬字
妖怪學何以在日本是一門正正經經的大學問?何為物怪?何為心怪?何為理怪?答案盡在《妖怪學講義錄》。《妖怪學講義錄》是日本著名佛教哲學家井上圓了在哲學館教授的講義,發行后銷路看好,曾多次再版,“甚見重于其國人,甚有益于其民俗”。迷信是一種文化的產物.幾千年的歷史繁衍了成千上萬的虔迷者,而要破除這些違反科學的信仰和信念,只有通過科學與哲學。蔡元培試圖通過譯述《妖怪學講義錄(總論迷信與文化四書)》以振興教育啟蒙和推進社會道德,他指出反對迷信、建立健全的道德不可無健全的知識,“欲為國家拂拭迷云妄霧,必兼開智德二光”,必須“祛人心之迷妄”,普及科學知識。《妖怪學講義錄》被列入“影響中國近代社會的一百種譯作”,可見此書對近代中國影響之大。
(日)井上圓了 ·普及讀物 ·9萬字
從大量平凡而瑣碎的生活事例出發,層層深入,以最通俗的語言,最常見的故事,將佛學的做人道理娓娓道出,使佛法智慧與塵世生活緊密融合在一起。佛道,佛道是一種大思想,大藝術、大智慧、大境界。禪,不僅是中華文化之精粹,亦為整個東方文化所推崇。佛,讓我們遠離塵世的煩惱,在喧囂與浮華中筑起一座盛放心靈的舞臺;讓我們在面對挫折時,有一顆豁達的心去承載,讓我們遭遇坎坷時,有一種信心和勇氣去打拼;讓我們在苦難來臨時,用笑容和愛去坦然面對;讓我們無法擁有時,體會到輕松揮手告別的美麗。
陳泰先 ·普及讀物 ·14萬字
本書是一部敘述佛教于漢代傳入中國,并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得到發展的佛教史著作,既于宏觀處系統全面,又于微觀處細致周密。本書貫穿著湯用彤先生的這一思想:從中國佛教的興衰變遷之跡中,展現中國文化發展的承續性和在印度文化影響下的創造性轉化;從漢代佛道思想的結合中,看佛教的傳入和中印文化的沖突與調和;從魏晉南北朝佛玄思想的比較中,看儒釋道三家思想的滲透與調和。全書條理清晰,資料宏富,論述必據事實,具有極高的文獻價值和研究價值。
湯用彤 ·佛教 ·44萬字
宗教與藝術(包括語言藝術,即文學)是兩種獨立的意識形態,都是人類精神創造累積下來的成果。但宗教與文學在現實生活中又很難分開,宗教與文學的歷史關系很值得研究。馬焯榮先生的《中國宗教文學史》全面梳理了中國宗教文學作品及其歷史發展脈絡,是一部獨特的文學史。
馬焯榮 ·理論 ·58萬字
本書內容選自星云大師各地弘法的精彩言論與生平著作,以淺白親切的文字,揭示佛教的哲學內涵,闡述人生處世的智慧,鼓勵人們在平和中進取,在和諧中奮發向上。本卷《當下就是禪》為禪門凈土篇。禪宗凈土為修持的兩大主流,大師為臨濟正宗出身的法脈,對禪有他精辟的見地;從禪是什么?如何參禪?禪者的生活修持等,都有一貫清晰的解說。
星云大師 ·普及讀物 ·5.5萬字
本書為“星云日記”系列中的第三冊。收錄星云大師1990年1月1日至2月28日期間的日記,記錄了星云大師生活、工作、弘法度眾上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等,全書分為“片葉片金”、“不負西來意”、“受得起也給得起”、“萬事如意”四部分。這是一份特別的日記,內容不僅是大師個人生活點滴,也是人生的省思,它來自眾生,屬于眾生,讀“星云日記”,仿佛進入一個開闊的胸懷,一頁內心最深層的省思。
星云大師 ·普及讀物 ·5.9萬字
俱舍論又稱“聰明論”。詮釋了佛陀一轉法輪的經論教義,主要講述一切萬法之總相、別相、性質、類別,詳細闡明流轉與還滅的因果法則,真實開顯四諦真理,為希求解脫的修行人指明一條修行途徑,也可以為深入三藏打下堅實基礎。本書是17世紀的蔣揚洛德旺波尊者為《俱舍論》所造之注釋。蔣揚洛德旺波尊者精通顯密教法,修證境界高深,也是研究藏傳佛教五部大論不可多得的文獻資料。
(清)洛德旺波尊者 ·普及讀物 ·20.5萬字
這不是一本說佛論道的書,這是一本讓你用佛的境界和道的胸懷來點釋人生的書,情感·利益·事業·修身·修為·修性。人生說起來或許真的很沉重,一路生活,一路坎坷。難以設計定局,一個偶然的選擇,便被歸入了另外一種生活,我們要明白人生的短暫以及命運的不可預知,所以只要安于生活,我們就能夠活得精彩。
宋天天 ·普及讀物 ·10.1萬字
作為斷代佛教美學史著,本書以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及其美學思想因素為研究對象,以佛教中國化、本土化及其審美與文學藝術意識理念的深巨影響為研究重點,凸顯了這一歷史時期中國佛教美學的民族人文特性和中國化、本土化程度的時代發展軌跡。縷述了漢魏兩晉南北朝的佛教美學發展歷程,從中國文化形態、智慧和印度佛教傳入等前期準備開始,按照時代分論東漢佛教美學初始、三國佛教美學繼續醞釀、西晉佛教美學初起、東晉佛教美學遞嬗、南北朝佛教美學沉潛與狂熱,勾勒了一幅簡明的佛教美學史圖景。
王振復 ·佛教 ·35萬字
《禪宗與道家》全書分為兩編。上編為“禪宗與佛學”,對佛教產生的歷史背景,大小乘佛教的基本教義,禪宗的傳承,奠定后世禪宗思想基礎的六祖惠能的事跡,禪宗的語錄、公案、機鋒和棒喝,參禪的方法,禪學與理學的關系,禪宗對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的影響,以及聞名遐邇的叢林制度等,作了精湛的論述。下編為“道家與道教”,對隱士和方士的由來,養神、服氣、餌藥、祀禱的派分,老莊之學,齊燕之風,陰陽五行,神仙丹道,道教的形成與演化,以及道家與道教對古代天文、歷算、地理(堪輿)、物理、化學、醫藥等自然科學的貢獻等,作了深有見地的剖析。
南懷瑾 ·普及讀物 ·19.8萬字
佛教在中國兩千年左右的歷史發展中,在文學領域發揮了重大影響;而中國文學對于佛教的傳播和發展,也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二者之間的相互交流和推動對于中國佛教史和中國文學史都是十分重要的方面。本書即專門探討中國佛教與中國文學相互影響和交流的諸多現象和問題。本書原為季羨林、湯一介兩位先生主編的《中華佛教史》之《佛教文學卷》,今加以修訂出版,全書分十三個章節,自佛教初傳中土時的佛典翻譯直至近代文人與佛教,基本按照歷史順序,分門別類地對佛教影響于中國文學的現象加以討論。對佛教信仰、佛教思想如何作用于中國文人的文學創作進行了歷史的、概括的描述,堪稱作者關于中國佛教文學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孫昌武 ·佛教 ·39.2萬字
宗教是古老的,宗教學卻是年輕的。如果說,宗教是人類精神生活中一種特殊的現象:對"無限者"的感知和追尋,那么,宗教學旨在探討宗教這種精神現象的本質,為什人人會產生宗教情感、宗教體驗,并且有組織、有目的地從事各種各樣的宗教活動?人類歷史為何會產生各種不同形態的宗教?它們背后的共同點又是什么?一言以蔽之,宗教學并非"神學",而是"人學"。本書以通俗淺顯的語言介紹了宗教學這門新興的、交叉性或綜合性的人文學科。為了捕捉宗教學這門年輕學科特有的"少年思想氣象",作者沒有面面俱到,而是別有新意地濃筆重書"幾個理論分支"和"一個核心問題"。"幾個理論分支":宗教人類學、宗教社會學、宗教心理學、宗教語言學和宗教文化學;"一個核心問題":宗教的本質是什么?前者彰顯了宗教學海納百川的學科氣象,后者揭示了宗教學精微幽奧的學科深度,可以說,一部宗教思想史就是為了回答這一問題而書寫的。本書理路清晰、層次分明、語言平實曉暢,是宗教學入門的經典讀物,迄今已重印10次。本版精心添加了一定數量的圖片,相信以圖釋文的方式會幫助讀者進一步加強對書中所闡述問題的理解和認識。
張志剛 ·理論 ·17.5萬字
在當今“全球化”的國介內容簡際局勢中,文化意識和文化戰略的地位已越來越突出,而在文化發展、文化建設和文化交流中,宗教研究是其最為重要的領域之一。宗教學與其他學科一樣,受歷史變遷、外部環境的影響,有著不同的發展階段,此外,由于背景復雜、定位困難、領域廣泛以及問題敏感,又有著自身的特殊性。作為仍在形成中的學科,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既是一種學術自覺,也是一種社會責任。《當代中國宗教學研究(1949-2019)》旨在總結、梳理當代中國學人在宗教研究上的所思所想,所取得的成績和不足,以便抓住當代中國宗教學這七十年研究歷程的重點和特點,借此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使宗教學這一學科在未來更加繁榮,更有作為。值得一提的是,本書由宗教學各領域的著名學者和在相關研究上業有專攻的專業人員來撰寫,由于角度不同,問題意識有別,體現出鮮明的百花齊放之特色,附帶造就出了思想交流之效應,增添了作品的可讀性。
卓新平主編 ·理論 ·59.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