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空有之爭”指空宗與有宗的爭論,特指中觀派與唯識派的論爭。從佛教思想的發展來看,其貫穿佛教思想發展的整個過程。近代以來,隨著唯識學研究的盛行、三論宗典籍從日本傳回、藏傳中觀學傳入漢地,中觀與唯識之間的空有論爭被佛學研究者所關注。占據中國佛教傳統主流的如來藏思想對中觀、唯識的融攝已經無法回應當時學者的追問。所以,“空有之爭”通過中觀學、唯識學、如來藏三系之間的理論交涉與學術論爭,成為近現代佛學研究的主題之一。
丁建華 ·佛教 ·28.5萬字
《歷史與現實——中國民間宗教探索》一書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國民間宗教通史”(16AZJ006)、“中國民間宗教思想史”(18ZDA232)的階段性成果。該書共分九個部分:何謂民間宗教,教派考鏡論證,人物分析評介,女性價值、神圣家族、組織體系,寶卷解讀與思想探討,田野調查與對策建議,民間信仰試析,佛教、道教文化探微,地域宗教史、青少年宗教信仰研究。這些文章均公開發表于專業期刊以及有關著作中。本書因涉及宗教問題,屬于需備案審查的重大選題項目。已完成備案流程。(國新出審〔2021〕1518號)
濮文起 ·理論 ·44.5萬字
魏晉南北朝是佛教傳入中國并迅速得到發展的重要時期。本書的重點即是通過對這一時期中國佛教的代表人物——道安、支遁、慧遠、道生、僧肇、蕭衍、法顯、菩提達摩的個案研究,以展現當時佛教的基本面貌與思想風采,展示早期佛教中國化的歷史軌跡與文化特色。書中還專門論述了魏晉南北朝佛教的歷史演變與整體特點,以有助于從整體上把握魏晉南北朝佛教的實質。
方立天 ·理論 ·27.1萬字
本書分七章,全方位地綜合研究唐代佛教思想家圭峰宗密的哲學思想,即依十種史料對宗密的事跡、著述等進行分析和評價;以史學的觀點敘述宗密所處中唐時代的思想背景及其與士大夫交往的情況;以翔實的學術資料闡述宗密哲學思想中“三教會通”和“教禪一致”兩大組成部分;重點從華嚴哲學、荷澤禪以及《圓覺經》、《起信論》等方面對宗密的心性思想的實質和特點進行精辟闡釋,尤其是對《圓覺經道場修證儀》十八卷作了前所未有的細致分析,彌補了中外學術界的研究空白;著重從永明延壽的《宗鏡錄》、宋代禪宗、高麗曹溪宗知訥禪師、日本高山寺明惠上人的思想中,歸納宗密思想對宋明理學(以周敦頤、張載、二程、朱熹、陸九淵、王陽明為代表)所產生的影響等重要內容。本書資料翔實,結構謹嚴,論證縝密。作者能發前人未發之聲,踏前人未到之域,視野之廣、思路之寬、輻射之遠、見解之真,為其導師方立天先生所稱賞。
胡建明 ·佛教 ·29.6萬字
作者有關宗教思想、道德觀念與社會濟活動之的密切聯系和互相作用的論述,可以看作對馬克斯·韋伯關于新教倫理促進資主義發展著名命題的回應、批評和補充。而在當今世界經濟利益和道德思考不再互相隔離,經濟倫理越來越成為各界共矚目的緊迫問題的情況下本書甚至比它初次面世時更為引人注目,也更具啟迪意義。
(英)R.H.托尼 ·理論 ·23.9萬字
“宗教學新論”之十一。“宗教學新論”系列圖書為卓新平教授對自己近四十年研究宗教學科之學術積累進行整理、補充和提煉而形成的叢書。其中,他搜集自己已發表或尚未發表的學術論文、以及已收入相關論文集的論文和相關專著中的文論,加以較為周全的整合,形成相關研究著作出版,包括《經典與實踐——論馬克思主義宗教學》、《唯真與求實》《宗教學史論》、《宗教社會論》、《宗教文明論》、《宗教思想論》、《世界宗教論》、《中國宗教論》、《基督教思想》、《基督教文化》、《中國基督教》、《反思與會通》等;這一系列著作在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指導下,梳理探究宗教學的歷史和宗教學的體系,進而展開對世界宗教的全方位研究。
卓新平 ·基督教 ·32.2萬字
本書主要從經濟來源、經濟規模及經濟管理等方面對吐蕃至歸義軍時期敦煌佛教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如僧務管理機構的經濟、寺院經濟、僧尼私有經濟、石窟經濟、蘭若和佛堂經濟等進行了全面研究,同時對吐蕃和歸義軍政權管制敦煌佛教經濟的不同方式進行了研究。
王祥偉 ·佛教 ·28.5萬字
宗教與社會的關聯,是人們關注宗教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宗教學從一開始就注重研究宗教社會問題、形成宗教社會理論,其熱點和焦點就是厘清宗教與社會的關系,分析宗教在具體社會中的生存與發展、受其社會的決定和制約以及對其社會的影響和反作用。本書集中探討中國社會的宗教問題,包括宗教的社會理解、宗教與社會互動及和諧關系、宗教與社會治理、積極引導宗教適應我國社會之途等。
卓新平 ·理論 ·28.5萬字
本書由中國文化與中國宗教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著重探求中國文化精神,以彰顯中華民族精神,提高國民素質,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文中論述了中華文化三大傳統,并認為人生價值觀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人文精神即是中國國學之魂,自強不息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精神。后一部分論述了宗教與社會、科學、文化的關系,探討中國傳統的宗教觀,尤其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本質觀、價值觀、歷史觀和適應觀,強調遵循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指導,是做好中國宗教工作的關鍵。文中還認為宗教屬于文化范疇,提倡走文化宗教之路,大力發揮宗教在當代文化建設中的積極作用。
方立天 ·理論 ·23.1萬字
中國佛教中的最大宗派凈土宗的核心經典!全本無刪減,無障礙閱讀,原文精校、譯文精準,依據古今高僧大德的論述解讀經義!附完整譯文、《凈土法門五百問答》!凈土宗系中國佛教中的最大宗派,歷史悠久,信徒眾多。“五經一論”是凈土宗的核心經典,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寶貴遺產。自古以來,多有高僧大德予以積極推廣和鼎力弘揚,關于這些經典的注疏可謂汗牛充棟,然而遺憾的是由于時代的久遠,其文言已難以適應當代人閱讀。直到今天,也鮮有綜合前人注疏、完整解讀“五經一論”且適合當代人閱讀的書籍。《凈土五經一論要義通解》填補了這個空白。本書將通過疏理歷史上高僧大德的精辟注疏,闡述凈土法門要義,揭示其簡單中見其思想體系之博大精深。提綱挈領,以窺全豹,幫助我們深入領會凈土法門之理念、主旨和精髓。
曾琦云編著 ·佛教 ·25.1萬字
宗教思想歷史悠久,涉及我們理解宗教所必需的一些根本性問題,如宗教的本質、宗教的價值、宗教思想精神及其在社會倫理道德方面的反映、宗教與科學的關系,以及對宗教自身核心理論探究所必須觸及的宗教神學等方面。本書從三個方面對此展開討論,一為“宗教與思想、精神”,二為“宗教與哲學、神學”,三為“宗教與倫理、科學”,從宗教思想與現實社會關聯層面來討論中外宗教精神,關注宗教倫理道德,探究對宗教與科學的理解。
卓新平 ·理論 ·30.8萬字
胡建明 ·佛教 ·36.5萬字
《中國佛學》是中國佛學院主辦的綜合性佛學研究學術刊物,其宗旨是以展現中國佛學院為主,兼顧與佛教學術研究相關的專家學者最新研究成果,促進教內外學術交流。本刊以漢傳佛教教史、義理研究為主,同時也刊登南傳佛教、藏傳佛教以及與佛教文化相關的研究綜述、動態等。
《中國佛學》編委會 ·理論 ·26.3萬字
漢譯四部《阿含經》:《雜阿含經》、《中阿含經》、《長阿含經》與《增一阿含經》,是由佛陀的圣弟子于佛陀般涅槃的當年夏安居時結集出來的,忠實地匯集了佛陀自成佛以來至般涅槃前所宣講的教法,由此說明了《阿含經》的原始性、根本性與權威性。在漢傳佛教的三藏典籍中,《阿含經》就代表著原始佛教,也是印度部派佛教時期所公認的“根本佛法”。為便于廣大信徒與學者更好地了解、學修原始佛教,本書校注者以高麗藏為底本,盡量保持原本整體風貌,將四部阿含經文轉為簡體字,加上現代標點及分段。并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參考《南傳大藏經》、《磧砂藏》、《大正新修大藏經》、《正倉院圣語藏本》等不同藏經,糾正原經文部分錯漏之處,就經中出現的地名、人名、法相名詞、艱澀文句及其它譯本的不同翻譯作出注釋,方便讀者更為精準地把握根本教義與修行原理。本書有較高的學術、實用、版本和收藏價值,是廣大佛教信徒與佛學研究者難得的學習、研究參考書。
恒強校注 ·佛教 ·33.3萬字
曾琦云編著 ·佛教 ·22.2萬字
本書初版為“中國文化史叢書”之一,出版于1988年,后于2007年經作者修訂再版,此次則為作者的第二次修訂,收入《孫昌武文集》。全書共分四章:“漢譯佛典及其文學價值”、“佛教與中國文人”、“佛教與中國文學創作”、“佛教與中國文學思想”。
孫昌武 ·佛教 ·27.8萬字
本書是安徽師范大學詩學研究中心“中國詩學研究專刊”之一種,以柳宗元眼中的儒、佛、道及其關系為對象,分析柳宗元對儒家之“道”與“統”內涵的獨特理解,對禪宗、天臺宗、凈土宗、律宗等佛教宗派的理解與評價,對道家、道教的批評、改造與吸收,揭示柳宗元的三教融合觀及其在三教關系張力下宇宙論與心性論的獨特內容,重估柳宗元在中國佛教史、三教關系史、及中國哲學史上的獨特地位,并通過這一窗口,透析中唐思想文化的轉型及宋學的源頭情況。基本觀點上,本書認為:柳宗元是唐代三教融合思潮中的儒家代表,他與佛教的宗密、道教的杜光庭并列為三,分別代表了各自立場之上三教融合的方向。文獻資料上,本書從佛教《大藏經》中發掘大量有關柳宗元的資料,這些資料是以往“柳學”界很少使用的。組織架構上,本書以問題為中心,每章節都有明確的問題指向,都在解決具體問題,各章節內容,分讀之皆可獨立成篇,合讀之則環環相扣、渾然一體。
張勇 ·普及讀物 ·24.7萬字
跨越了漫長歷史隧道的藏傳佛教圣跡文化,為我們揭示了宗教觀念(方式)與社會文化完美結合的層面。藏傳佛教圣跡文化不僅僅代表某些特定的地點、物品,以及如何受到信徒的崇拜,更為重要的是,它體現了佛教文化在藏文化中的沉淀與定型。藏傳佛教圣跡文化不僅是橫跨藏民族生活與宗教之間的一座橋梁,也是介于藏地史跡與傳說之間的一座橋梁,還是溝通藏地過去與現在的一座橋梁。辨認這一文化現象,并明確這一文化系統的具體構成和展開方式,是本書的核心理論價值所在。
段晶晶 ·佛教 ·26.8萬字
本書主要勾勒了道教視角下煉丹術與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些重要圖景,涉及古代中國與印度、波斯、阿拉伯、東南亞等地區所發生的文化、科技和醫藥學等方面的相關交流情況。
韓吉紹 ·道教 ·21.3萬字
本書將二人轉意象與史前內蒙古巖畫圖像相比對,認為兩者的造型是一致的。這種一致性標志了二人轉是來源于薩滿跳神的;內蒙古巖畫的“二神轉”是遠古薩滿巫術—宗教表現的創世神話意象;薩滿的“野人舞”造型轉換到東北民族民間舞蹈,又轉換到東北大秧歌,形成東北大秧歌上、下裝“一副架”;“一副架”從大秧歌劈出來單獨演出,就形成了二人轉。二人轉是薩滿跳神宗教經典的世俗化形式。
楊樸 楊旸 ·普及讀物 ·26.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