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生活在都市里的人們是浮澡的,人們常常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本書通過一系列富有哲理的故事,講述了如何讓人歡喜的道理。本書稿是“星云大師人生修煉”系列叢書之一,主題為說話的藝術。“愛語”可以成就無量的好事、好因與好緣;“烏鴉嘴”的無禮之語,勢必毀掉大好前途。大師提倡“說好話”運動,讓每一句話都像芬芳的花香、美妙的音樂讓人歡喜,“說好話,慈悲愛語如冬陽,鼓勵贊美,就像百花處處香”,用善良的語言、慈悲的語言,促進社會的和諧。
星云大師 ·普及讀物 ·5.2萬字
美洲印第安人,西伯利亞土著民族,北歐薩米人,南亞地區的一些族群以及東北亞地區的諸多民族都信仰或曾經信仰薩滿教。最近30年來,中國學者主要致力于中國各個民族薩滿文化的考察和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和成就,但是對于國外薩滿文化的考察與國外薩滿文化研究的歷史和現狀則很少涉獵。本書的目的在于分析北美印第安人薩滿文化,除了要對北美印第安人薩滿文化的一般性特征進行說明外,還論證了該地區薩滿文化特殊性。
李楠 ·理論 ·17.3萬字
中國古代的國家祭祀反映了一個時代對于天、地、鬼神的觀念,是信仰系統中重要的一環。以往對歷史上的國家祭祀問題,主要是圍繞著皇帝所進行的郊廟祭祀活動展開研究,本書則將隋唐國家祭祀與宗教信仰這兩個領域的研究貫通起來,從不同角度探討了國家祭祀與地方祠祀、民間社會的互動關系。尤其在秦漢至宋朝祭祀發展的脈絡中考察隋唐的情況,前瞻后顧,視野開闊,呈現了國家祭祀對于民間社會乃至普通民眾的意義,以及這種意義得以體現的途徑和方式。其研究所描述的歷史畫面,遠較我們看到的單獨詳細考述國家禮制和單獨研究佛、道與民間宗教的論著要豐富多彩,因而更加接近歷史的本來面貌。
雷聞 ·理論 ·32.8萬字
《世界佛教通史》是一部佛教的世界通史,論述佛教從起源到20世紀在世界范圍內興衰演變的主要過程,由十四卷十五冊構成。第一卷和第二卷是對印度佛教的貫通性敘述。第三卷至第八卷是對中國漢傳、藏傳和南傳佛教的全面論述。第九卷至第十一卷依次是日本、韓國和越南的佛教通史。第十二卷闡述斯里蘭卡和東南亞佛教的歷史。第十三卷是對亞洲之外佛教的全景式描述。第十四卷是世界佛教大事年表。
王頌 ·理論 ·41.6萬字
本書屬中古漢語語法研究范疇,選取東漢到隋的一共八部有代表性的漢譯佛經作為考察對象,主要討論了其中由名詞、動詞、形容詞、數量詞、代詞及介詞短語充任定語和由謂詞充任中心語的共七種簡單定中結構,復雜定語的構成及排序,定語從句,涉“所”結構,定中結構的語用變化等內容,發現了一些富含佛經特色的語言現象,更重要的是可以將漢語定語復雜化的時限往前推進。同時,對佛經語法研究的方法論等問題進行了思考。作者簡介:許劍宇,男,安徽宿松人,生于1969年。1987年畢業于安徽省宿松師范學校,隨后在小學、中學任教五年。1995年畢業于黑龍江大學現代漢語專業,獲碩士學位。2006年畢業于浙江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專業,獲博士學位。1995年起任教于杭州師范大學人文學院。主要研究興趣在漢語語法學。在《古漢語研究》《語言研究》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二十余篇。
許劍宇 ·佛教 ·19.6萬字
《薄伽梵歌》是印度古代史詩《摩訶婆羅多》(MahabharaIa)中的一部宗教哲學詩。因此,在閱讀《薄伽梵歌》之前,先要了解一下《摩訶婆羅多》。《摩訶婆羅多》的成書年代約在公元前四世紀至公元四世紀,歷時八百年。它以口頭方式創作和傳誦,不斷擴充內容,層層累積而成,最后定型的篇幅達到“十萬頌”(每頌一般為三十二個音節),譯成漢語約四百萬字。
(古印度)毗耶娑 ·經典著作 ·5.1萬字
《禪宗美學》對中國美學史上從莊、玄到禪的歷史轉換做了別人基本沒有做過的研究。作者從比較美學的角度考察了印度佛教被中國玄學所接納的過程,并試圖在與西方現象學的比較語境中揭示禪宗審美經驗的特質;還運用還原式描述的方法,從最基礎的禪的感性經驗入手,勾畫禪宗現象空觀的哲學史、美學史轉換線索,揭示了禪的感性經驗與其背后的哲學思辨、價值體系和心理特征之關系。
張節末 ·佛教 ·21萬字
本書主要從經濟來源、經濟規模及經濟管理等方面對吐蕃至歸義軍時期敦煌佛教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如僧務管理機構的經濟、寺院經濟、僧尼私有經濟、石窟經濟、蘭若和佛堂經濟等進行了全面研究,同時對吐蕃和歸義軍政權管制敦煌佛教經濟的不同方式進行了研究。
王祥偉 ·佛教 ·28.5萬字
本書為“星云日記”系列的第二十八冊。收錄星云大師1994年3月1日至4月30日期間的日記。日記詳細記載了星云大師每日的弘法行程、心得、計劃,熔佛法、哲學、文學、慈心悲愿于一爐,實為一代高僧之心靈剖白與濟世旅程,為現代佛教歷史的進展保存或提供了至為珍貴的第一手資料,亦為吾人陶冶心性之良方、修養精神之津梁,從中可獲得許多做人做事的啟示與新知。
星云大師 ·普及讀物 ·9.6萬字
本書是世界佛教通史之中國佛教卷,介紹了漢魏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國佛教的發展情況。主要內容如下:一、漢代佛教。漢代社會與佛教、從西域到內地的初傳、漢末佛教快速發展、安世高的傳教與譯經、支婁迦讖的譯經。二、三國時期佛教。魏國佛教、吳國佛教。三、西晉佛教。西晉社會與佛教、西晉譯經概述、竺法護的譯經事業。四、東晉北方佛教。東晉北方社會與佛教、佛圖澄傳教及其成效、道安生平與多方面貢獻、鳩摩羅什及其經典翻譯。五、東晉時期南方佛教。東晉社會與佛教、士族的護佛奉法觀、廬山慧遠及其僧團、佛陀跋陀羅與《華嚴經》、法顯與晉宋時期求法活動。六、北朝佛教。北朝時期佛教的輸入、北朝官方對佛教態度的演變、北朝時期佛教在各階層的傳播、北朝佛教的社會化趨向、北朝佛教與中國固有文化的交涉、北朝時期的佛教文化。七、南朝佛教。域外佛教向南朝的輸入、南朝的政教關系、梁武帝主導下的佛教變革等等。八、佛教的南北交流與廣泛傳播。南北方的政治關系與文化交往、南北方佛教的交往與不同發展趨向、佛教義學的興起及其南北傳播、佛教信仰的興起與傳播。
魏道儒 李利安 ·理論 ·49.2萬字
本書初版為“中國文化史叢書”之一,出版于1988年,后于2007年經作者修訂再版,此次則為作者的第二次修訂,收入《孫昌武文集》。全書共分四章:“漢譯佛典及其文學價值”、“佛教與中國文人”、“佛教與中國文學創作”、“佛教與中國文學思想”。
孫昌武 ·佛教 ·27.8萬字
本書是南懷瑾先生撰寫的一部佛教史著作。全書分為五章,對古代印度的社會與宗教,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生平事跡,漢代至清代佛教的興衰變遷,二十世紀中國佛教的現狀與思考,以及亞洲和歐美各國的佛教概況等,做了簡明扼要的敘述。書末所附的《禪宗叢林制度與中國社會》,乃是研究佛教叢林制度的由來、內容及其社會影響的重要文獻,頗具價值。
南懷瑾著述 ·理論 ·9.7萬字
本書原為作者為南開大學中文系開設《佛學概論》課的授課提綱,后加以修訂,于1990年由南開大學出版社出版,名為《中國佛教文化序說》,2000年,再由南開大學出版社再版。今作者重新修訂,收入《孫昌武文集》。全書共分三個章節:“佛陀與佛教”、“中國佛教”、“佛教與中國文化”。從三大方面數十個小點敘述了佛教的基本要義與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孫昌武 ·佛教 ·13.5萬字
本書精選百余個融合儒釋道三家思想精華的經典故事及公案,在解析諸家思想內涵同時,結合現實人生的種種境遇,使得高深莫測、晦澀難懂的傳統思想如同娓娓道來的家常話語,讓人有所思、有所悟,找到解決生活難題的辦法。
趙凡禹 白小俠 ·普及讀物 ·29.1萬字
人人都身處多個環境,家庭,工作,社會,如何游刃有余的處理這些關系,同時還保持自己寧靜的心性?又有多少人在這些繁瑣和雞毛蒜皮中丟失自己?或許禪修將為我們提供解決之道,賢宗法師認為禪修可讓生活回歸簡單,看透某些問題,獲得智慧,從而把握生活的真諦。
賢宗法師 ·普及讀物 ·7.8萬字
本書引入伽達默爾哲學詮釋學為理論視角,以唐代僧人的傳記史料為研究對象,用新角度審視老問題,把“佛教中國化”還原為“理解如何可能”與“真理如何可能”兩個基本的哲學議題進行討論,以此來嘗試證明佛教中國化過程的必然性以及中國佛教的合法性。本書論述了佛教在中國的樣態是儒家文化“前理解”與佛教本身“出世”特點相融合的“視域融合”的佛教。
戎川 ·佛教 ·13.1萬字
尕藏加 ·理論 ·33.9萬字
作者有關宗教思想、道德觀念與社會濟活動之的密切聯系和互相作用的論述,可以看作對馬克斯·韋伯關于新教倫理促進資主義發展著名命題的回應、批評和補充。而在當今世界經濟利益和道德思考不再互相隔離,經濟倫理越來越成為各界共矚目的緊迫問題的情況下本書甚至比它初次面世時更為引人注目,也更具啟迪意義。
(英)R.H.托尼 ·理論 ·23.9萬字
佛教在中國兩千年左右的歷史發展中,在文學領域發揮了重大影響;而中國文學對于佛教的傳播和發展,也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二者之間的相互交流和推動對于中國佛教史和中國文學史都是十分重要的方面。本書即專門探討中國佛教與中國文學相互影響和交流的諸多現象和問題。本書原為季羨林、湯一介兩位先生主編的《中華佛教史》之《佛教文學卷》,今加以修訂出版,全書分十三個章節,自佛教初傳中土時的佛典翻譯直至近代文人與佛教,基本按照歷史順序,分門別類地對佛教影響于中國文學的現象加以討論。對佛教信仰、佛教思想如何作用于中國文人的文學創作進行了歷史的、概括的描述,堪稱作者關于中國佛教文學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孫昌武 ·佛教 ·39.2萬字
第十二卷是對斯里蘭卡和東南亞佛教分國別闡述。《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庫》分設馬克思主義研究、文學語言研究、歷史考古研究、哲學宗教研究、經濟研究、法學社會學研究、國際問題研究七個系列,選收范圍包括專著、研究報告集、學術資料、古籍整理、譯著、工具書等。
鄭筱筠 ·理論 ·36.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