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
會員

1971年,受“依附理論”激發,烏拉圭記者、作家兼詩人愛德華多·加萊亞諾出版了這部震撼世界的《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試圖解剖拉美的病體,探討大陸的前途。他用難以辯駁的豐富資料,以澎湃有力的悲情筆法,鋪陳出這片大陸自哥倫布開啟航海新紀元之后的崎嶇命運,寫下一頁頁拉美受難史:金銀、可可、棉花、橡膠、咖啡、水果、石油、鐵、鎳、錳、銅、錫……這些“血管”貫穿了整個拉美大陸,延伸到開闊的盡頭,在那里它們流入歐洲和美國的寶庫。曾經的殖民主義野蠻掠奪這片土地;而自由貿易、經濟援助、合資企業、國際組織等現代文明體制同樣以不文明的手段參與古老的掠奪戰。拉丁美洲是一個血管被切開的地區,是拉丁美洲不發達的歷史構成了世界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本書試圖揭開拉丁美洲孤獨百年的真相,也讓我們聆聽失敗者的聲音:那些追求拉美獨立富強的英雄和他們失敗的革命。這是整個拉丁美洲悲劇的縮影。與書中所揭示的歷史被官方掩蓋和篡改一樣,本書在出版之后不久即遭到拉美右翼政府的禁令,然而它卻以幾十種語言的譯本走遍世界,被一代人長久地當作叛逆拉丁美洲的象征。它的論斷帶著時代的烙印,它的命運卻已經融入歷史。

(烏拉圭)愛德華多·加萊亞諾 ·世界史 ·25.3萬字

最新章節 第12章 注釋 2019-09-11 11:15:39
狼性時代:第三帝國余波中的德國與德國人,1945—1955(理性國譯叢64)

戰后的德國,一個充滿占領者、被釋放者、流離失所者、被疏散者、逃亡者以及背負著戰爭罪行的人。他們掠奪、偷竊、造假身份,為了活下去,一切從零開始。可這么做行嗎?當一個國家秩序蕩然無存之際,社會要如何在這般的混亂中重生?人們要如何在這樣一個“他人即惡狼”的“狼性時代”里重建生活?生活秩序的喪失、家庭的四分五裂、饑餓貧困的威脅、戰爭罪惡感的陰影、對大屠殺的沉默、死里逃生的狂喜——第三帝國的余波持續影響著這個滿目瘡痍的國度。本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的德國日常生活文化史及人民精神史,聚焦二戰后十年間德國人的戰后生活,尤其是其精神心態和情感生活。作者拋棄高屋建瓴的宏大敘事和政治框架,從普通人的日常出發:清理廢墟的動員,物質匱乏與黑市的經驗,及時行樂的追求享受,人口大遷徙的遭遇,女性的自主意識,盟軍的再教育,經濟起飛的奇跡,“重塑思想”的文化政策,藝術和設計風尚的變遷,以及日常生活中德國人如何集體回避戰爭的罪責感。戰后德國大眾生活混亂失序中充滿了多重面向,人們既有對戰爭的悲傷和自憐,又有立刻重新出發的求生欲,有為了生存下來的不擇手段,也有劫后余生、渴望生命的及時行樂。哈拉爾德·耶納對戰后最初的十年做出了一個嶄新的全景描述,通過它能以新視角重新理解戰后德國的復蘇與德國人日常生活的真實面貌,也能了解德國如何以及為何能夠從險惡的法西斯思想徹底轉型為現代民主國家。

(德)哈拉爾德·耶納 ·世界史 ·25.2萬字

阿瑪納時代東地中海世界文明共生現象研究(公元前1600-前1100年)
會員

作為自古以來就存在的普遍歷史現象,人類的跨文化交流雖時顯時隱,時濃時淡,但這一宏大敘事和壯麗畫卷從未間斷,鋪展至今。一部人類跨文化交流史,就是人類在自然所賦予的交流能力的基礎上,在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的推動下,不斷發明和疊加傳播介質,使人類文明不斷延展和完善的歷史。阿瑪納時代東地中海世界的文明共生現象,堪稱迄今為止有確鑿文獻可考的人類歷史上通過大規模跨文化交流,從而推動各文明單元之間和平相處,進而形成區域性文明共生現象的最早范例之一。本書從縱向上考察了阿瑪納時代東地中海世界文明共生現象產生的國際政治生態;從橫向上探討了跨文化交流介質、主體、渠道、內容等要素在阿瑪納時代東地中海世界文明共生現象形成過程中的價值和功能,以及其中所蘊含的經驗和教訓。人類文明的本質屬性是多元一體。埃及、米坦尼、赫梯、巴比倫、亞述等阿瑪納時代東地中海世界各國各地區達成了當時歷史條件所允許的交流交融與互學互鑒,成就了長達五百年的相對和平與繁榮,這與中國提出并倡導的“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具有跨越歷史時空的諸多契合之處。

孫寶國 ·世界史 ·25.1萬字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泗洪县| 墨脱县| 齐齐哈尔市| 伊金霍洛旗| 海南省| 来凤县| 民丰县| 鄂尔多斯市| 河东区| 广宁县| 扶绥县| 武清区| 枣强县| 靖西县| 汶川县| 康定县| 丹寨县| 阳东县| 衡阳市| 苍南县| 太保市| 晋城| 伊宁县| 临澧县| 宝清县| 南漳县| 济阳县| 尉氏县| 陇西县| 民县| 青河县| 南江县| 大埔区| 大新县| 什邡市| 湖南省| 嵊州市| 兰溪市| 北安市| 涪陵区| 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