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娜塔莎之舞》通過對18世紀興起的俄羅斯芭蕾、繪畫、詩歌、戲劇和音樂等討論,探索俄羅斯文化中歐洲文明與民間元素之間的分歧,“文明”和“本土”兩個俄羅斯之間的對抗,以及貴族上流社會和底層農村民眾間的分裂。書中更進一步討論“俄羅斯靈魂”和“俄羅斯性”的建構與表現,揭示政治、國族認同、社會觀念、風俗習慣、民間藝術、宗教等對俄羅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所產生的影響,呈現出一幅充滿戲劇性的細節、輝煌炫麗的文化長卷。
(英)奧蘭多·費吉斯 ·世界史 ·44.9萬字
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不管是獨立發展還是被外部勢力統治,埃及一直是世界歷史的重要建設者。古埃及是人類文明的搖籃之一,托勒密王朝是希臘化世界的三大支柱之一,羅馬埃及行省是羅馬帝國的糧倉,亞歷山大城牧首是羅馬基督世界五大牧首之一。法蒂瑪王朝曾與退守西班牙的倭馬亞王朝、定都巴格達的阿拔斯王朝在伊斯蘭世界內形成三足鼎立之勢。薩拉丁的阿尤布王朝是抵抗歐洲十字軍的主力。馬穆魯克王朝打敗了西征的蒙古軍隊。奧斯曼帝國時期,埃及是歐亞香料貿易的中轉站。蘇伊士運河開通后,埃及又成了大英帝國的咽喉。現代民族國家建立后,埃及也一直是阿拉伯世界的重要力量。它曾與敘利亞聯合成為一個國家,將影響擴大到阿拉伯半島。它還是阿拉伯世界最先與以色列達成和解的國家。埃及的歷史,可謂濃縮了世界歷史的關鍵章節。讀罷這本埃及通史,你不僅可以弄清埃及歷史的變化與延續,也可以一窺文明的興衰、帝國的擴張、宗教的傳播、文化的碰撞等世界歷史的基本脈絡。
(美)羅伯特·蒂格諾 ·世界史 ·22萬字
歷史學家艾瑪·羅斯柴爾德,結合教區檔案、稅務記錄、回憶錄等材料,對一個普通法國家族五代人的故事進行了全景式觀察,并圍繞一份婚前協議,復原出一個巨大的地方社會網絡,進而開辟了一片由許多普通人共同構成的、無邊無際的歷史時空。它就像一幅勃魯蓋爾的畫,其間埋藏有無數細密的歷史脈絡,訴說著與羅伯斯庇爾、拿破侖、托克維爾、巴爾扎克同時代的普通人的怕與愛、不安與希望,道盡了法國近三百年的政治、經濟與社會滄桑。
(英)艾瑪·羅斯柴爾德 ·世界史 ·32.7萬字
美國革命為北美贏得了自由與和平,卻給世界帶來了影響深遠的災難性后果,它所引發的革命暴力和帝國鎮壓不僅波及了歐洲,也波及了南美洲、澳大利亞、非洲和亞洲;它不僅為現代早期的卓越帝國埋下了崩潰的種子,也為英國、俄國和美國的全球主宰搭建了舞臺。在這部杰出的史學著作中,馬修·洛克伍德竭力去做的就是要厘清這段復雜的歷史。
(美)馬修·洛克伍德 ·世界史 ·39.5萬字
德國在一戰前曾是歐洲蕞富裕、蕞強大的經濟體,反猶主義在政治中明顯處于邊緣地位。然而,起初只是一群極端分子和惡棍的納粹黨人,在數年之中就把德國變成了一黨獨裁的國家,把一個極有教養的民族引向了道德、物質和文化的廢墟與絕境。本書透過德國的歷史、社會與文化,探究納粹黨徒的心理,還原納粹攫取權力的過程,揭示反對者為何未能阻止他們,生動再現了導致第三帝國到來的混亂失序、經濟災難、暴力行徑,以及社會的兩極分化。
(英)理查德·J.埃文斯 ·世界史 ·34.4萬字
美國參戰,二戰局勢開始逆轉,歐洲戰場節節勝利,盟軍光復法國,在太平洋戰場,日本已經開始潰敗并收縮。羅斯福逝世,杜魯門接任,二戰最終勝利。美國成為世界領袖,而歐洲的重建和亞洲的熱戰,開始讓美國應接不暇。此時,美國文化開始繁榮,并跟隨經濟和軍事邁向全球,瑪麗蓮?夢露成為了美國偶像。
(美)威廉·曼徹斯特 ·世界史 ·27.9萬字
1853年,沙皇尼古拉一世借宗教爭端入侵今屬羅馬尼亞的多瑙河兩公國。隨后……持續18個月的克里米亞戰爭造成了巨大的人員損失,并徹底改寫了歐洲的政治格局,深刻影響了俄羅斯和土耳其的現代化進程。費吉斯大量引用俄羅斯、法國、英國和奧斯曼帝國的文獻資料,全面展現了民族主義情緒、帝國勢力博弈和宗教沖突是如何影響各國介入戰爭的。從國王與大臣、報道戰爭的記者與作家,到戰場上的軍官與士兵、圍城內的婦孺,費吉斯不僅從多個視角還原了戰爭的全景,也為今天理解19、20世紀的“東方問題”,黑海地區基督徒與穆斯林的關系,以及俄羅斯與西方的世界裂痕提供了新的入口。
(英)奧蘭多·費吉斯 ·世界史 ·41.6萬字
1934—1941年,威廉·夏伊勒作為駐德國記者,目睹、報道了初生的納粹德國將整個歐洲乃至全世界一步步拖入戰爭深淵的全過程。他經歷了協和廣場暴亂、德國吞并奧地利、瓜分捷克斯洛伐克等重大歷史事件,并向世界及時傳遞了波蘭戰役、挪威戰役、法國戰役和英國空戰等戰場的大量一手資料。在柏林期間,他得以近距離接觸希特勒、戈林、戈培爾等德國高層和英美等國外交與媒體人員,對于德國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細致入微的觀察。《柏林日記:二戰駐德記者見聞,1934—1941》包含夏伊勒對歐洲局勢和普通人日常生活的記錄與思考,并在日后孕育出《第三帝國的興亡:納粹德國史》這部經典巨著。
(美國)威廉·夏伊勒 ·世界史 ·31.6萬字
在《尼赫魯世界史》中,他為我們展現了一位積極的思考者和卓越的領導者所達到思想高度。相較于尼赫魯作為歷史作家的博學和作為政治領袖的胸懷,他作為散文家的才華也毫不遜色。故事與反思的交織,理智與情感的交融,思想與藝術的精致,戰爭與革命的雄渾,一位偉人胸中廣闊的山河與歲月將在你面前徐徐展開。
(印度)賈瓦哈拉爾·尼赫魯 ·世界史 ·23.3萬字
從公元前15000年前古代先民進入美洲大陸,到公元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人類歷史上發生了一場不為人知的偉大實驗。在此期間,新舊大陸的人類先祖生活在彼此隔絕的時空里,面對著各異的地理、氣候、動植物群落,各自發展出截然不同的人性、思想和社會。《大分離》是英國思想史學者彼得·沃森探究人類歷史和命運的新銳作品。沃森汲取了新近的人類學、考古學、神話學、生物學、倫理學成果,論述了人性在不同環境中所實現的不同潛能,也呈現出新舊大陸人類社會殊途命運的綜合圖景。本書探究了諸多影響人類社會的大歷史變量,綜合出一套關于人類生活、習俗和思想的演進架構。無論是大陸構造和可供馴化的動植物資源,還是氣候模式和致幻劑的異常分布,都給人類的社會形態、生活習俗、宗教信仰和語言結構帶來了深刻的影響,構成了我們當今社會的思想底色。
(英國)彼得·沃森 ·世界史 ·39.9萬字
11世紀之初,從地中海到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農民在不那么肥沃的土地上為領主耕作,羅馬式的圓拱教堂零星矗立在大地上。教會對普通人還沒有什么控制力,許多王國也尚未成形。到了14世紀中期,歐洲人口已然翻番,城鎮涌現,高聳的哥特式教堂遍布各地。教皇與國王爭斗不休。十字軍發起了九次遠征,圣地失而復得、得而復失。通俗騎士文學成為從貴族到平民的消遣,大學建立,古典文化復興,政治結構在各方勢力的消長中悄然改變。為這一切希望、變革、成就、擴張畫上句點的,是突如其來的饑荒、瘟疫與戰禍。在那之后,歐洲再不是從前的那個歐洲了。在王權和教權、王國與王國的纏斗中,限制權力的機構得以創制。為理解信仰,經院哲學家構筑了理性的大廈。在國家與教會的危機中,蘊含著革新和復興的轉機。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歐洲,就在中世紀盛期里孕育醇化。
(美)威廉·喬丹 ·世界史 ·25.2萬字
烏克蘭,地處歐亞大草原西緣文明的斷層線上,誕生于東方和西方相遇之處,許多個世紀以來都是通往歐洲的門戶。當戰爭和沖突到來,關閉的歐洲之門成為阻擋東來或西來侵略者的屏障,而當歐洲之門開啟,烏克蘭就成為連接歐洲與亞洲、東方與西方的樞紐。從希羅多德時代開始,烏克蘭大地見證了兩千年來帝國的起起落落,經歷了世界秩序的多次變更。定居和游牧、東正教與天主教……不同的文明在此接觸,塑造出烏克蘭獨特的邊境身份。它是歐洲的面包籃,也一度成為殺戮的戰場。從羅馬帝國到奧斯曼帝國,從哈布斯堡王朝到羅曼諾夫王朝,甚至希特勒的第三帝國,每個帝國都索求烏克蘭的土地與財富,在這片土地上留下自己的印記。直到今日,烏克蘭仍是東西方力量沖突的焦點。若不理解兩千年以來塑造東歐的復雜力量,就看不清當前牽動世界的動蕩。哈佛大學烏克蘭研究院院長浦洛基以同情的理解,寫下歐洲之門所經歷、所見證的兩千年,為理解東方與西方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補足了拼圖上缺失的一塊。
(美)浦洛基 ·世界史 ·27.7萬字
20世紀20年代出生的“魏瑪一代”德國人,經歷了20世紀幾乎所有重要事件:第三帝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大屠殺、戰后重建、冷戰分裂,以及柏林墻倒塌后的統一與復蘇。私人生活與歷史進程罕見緊密地交織在一起。當他們回顧一生的經歷時,曾經的熱情因看清獨裁政權的真相而幻滅,有人懺悔,有人以無知和被蒙蔽作為開脫的借口,也有人聲稱德國人同樣是受害者以博取同情。基于七十多部自傳和回憶錄的一手敘述,《破碎的生活》描述了普通人視角下的20世紀德國。其中既有參與前線戰爭的士兵,也有在后方挨過蕭條歲月的女性;有種族清洗的加害者,也有納粹暴行的受害者。透過對德國民族身份的重新審視,本書試圖回答:為何如此多人支持了希特勒的戰爭與納粹的殘暴,他們最終又如何與種族主義和獨裁政權切割并重新擁抱人權,從軍事侵略者變為歐洲的民主支柱。
(美)康拉德·H·雅勞施 ·世界史 ·28.8萬字
現實版“權力的游戲”。鹽野七生“中世紀的故事”壓軸之作。亂世精英的生存法則。王石、王巍、俞敏洪、司馬遼太郎推崇。既是成長史,又是亮點與槽點并存的上升攻略。第一所大學、第一部憲章、第一個和平解放耶路撒冷的男人。綁架、暗殺、瘟疫、陰謀、背叛、情人、私生子……伴隨一生。看懂腓特烈,看懂圈子的規則與邊界。神圣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作為歐洲中世紀神權時代的異色領袖,既虔誠篤信,敢愛敢恨,也是富有創造精神的改革者。他精通阿拉伯語、熱愛學問、喜好獵鷹、重視法律、擅長外交、情感生活尤其豐富,是那個時代罕見的個性凸顯的政治家。鹽野七生饒有趣味地講述了腓特烈二世的成長史,從銳氣血性到看懂人情世故,可謂一部歷史上真實發生過的“權力的游戲”。
(日)鹽野七生 ·世界史 ·27.9萬字
“垮掉的一代”走上歷史舞臺,而“麥卡錫主義”在政壇的肆虐,羅莎·帕克斯成為壓到美國種族歧視的“最后一根稻草”。娛樂至上的精神、反共產主義的浪潮和反種族歧視的沖突,共同構成了這這段時間的美國。處在嘈雜與前進中的美國卻未意識到宣揚自己的繁榮富強,或將會被視為一種令人無法忍受的自大。
(美)威廉·曼徹斯特 ·世界史 ·31.3萬字
“地中海海戰三部曲”是日本著名非虛構歷史作家鹽野七生的重要作品,講述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兩個異質文明,以地中海為戰爭舞臺,為了信仰、土地和貿易控制權相互對抗、最終改變世界格局和人類文明走向的三場大戰——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的陷落、1522年的羅得島攻防戰、1571年的勒班陀海戰。《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講述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攻陷拜占庭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衰老的文明被新興崛起的文明擊垮的過程。君士坦丁堡地處東西方交匯處,是那個時代的兵家必爭之地,經此一役,歐亞大陸上的璀璨明珠易主,開啟了時代變革的序曲。《羅得島攻防戰》講述1522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進攻圣約翰騎士團在地中海的據點、抗擊異教徒的前沿陣地羅得島的過程,記錄了走向消亡的歐洲騎士階級最后的榮光,面對土耳其大軍,一個行將沒落的宗教團體英勇奮戰,在歷史上留下壯美的一筆,雖敗猶榮。《勒班陀海戰》講述1571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海軍與由威尼斯、西班牙和羅馬教廷組成的神圣聯盟聯合艦隊在勒班陀海角發生的一場大戰,聯合艦隊大獲全勝,然而勝利的果實很快就因神圣同盟的慘淡解散而灰飛煙滅。這三場“劃分天下之戰”是人類文明發展中的重要轉折,是歷史進程中的關鍵奇點,在血與火中歐洲基督教文明與中亞伊斯蘭文明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從此,基督教勢力日漸衰落,伊斯蘭教文明逐漸掌控地中海世界,在歷史舞臺上開啟霸主的征程。
(日)鹽野七生 ·世界史 ·29.3萬字
幾萬年來,戰爭一直被視作人類的夢魘,它能在頃刻間將富饒的田地夷為不毛之地,也能在轉瞬時顛覆一個盛世帝國。戰爭所經之處,恐慌、貧窮和死亡如影跟隨。而在這本書中,作者以客觀的學術研究和顛覆性的思考方式,向我們展示了令人不快但又無法否認的事實:從長期來看,盡管戰爭帶來了死亡和血腥,卻使人類更安全、更富庶。這本書綜合了歷史學、考古學、人類學、地理學、進化生物學,以及科技和軍事知識,歷數從類人猿到機器人誕生這15000年來的爭斗和暴力。作者犀利地指出,在石器時代,有10%的人可能會死于暴力;而在20世紀,盡管人類爆發了兩次世界大戰,發明出足以摧毀地球生態的核武器,暴力死亡率反而下降了90%。戰爭所打造的利維坦式的大型中央集權國家,讓這個世界有機會在更長時間的和平中發展、繁榮。作者對15000年人類戰爭史的研究更表明,接下來的半個世紀將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危險的時期。如果我們可以渡過這一階段,那么自古以來一直存在的終結戰爭的夢想或許就可以實現。這本書無疑將永遠改變我們看待戰爭的方式,并改變我們在未來應對沖突的選擇。不論是將戰爭看作災難的人,還是正在參與和平事業的人,都應當讀一讀這本書。
(美)伊恩·莫里斯 ·世界史 ·35.7萬字
20世紀末,原來波蘭-立陶宛王國的核心地區已經分裂為四個以民族命名的現代國家:波蘭、烏克蘭、立陶宛和白俄羅斯。早期的一種民族觀念如何演變為四種現代民族觀念?維爾紐斯、維爾尼亞、維爾納,在本書中,這些指涉著同一座城市的區別微妙的名字,以看似不動聲色的方式出現在同一個句子的兩端。它們是本書所述故事的背景音符,指示著一整套有關“我是誰”“我的祖國在哪里”“什么是民族”的記憶、理念和話語。跨越四個世紀,四個國家,通過將目光落在這片有著復雜民族混居背景、經歷過極其多元的政體模式,被幾度撕裂乃至摧毀的土地上,斯奈德試圖為我們揭示民族理念轉變的奧秘,追蹤概念如何被解釋、扭曲、發明和濫用,如何在與更為復雜的外部力量相互衍生的過程中釀成深重苦難,又煥發出嶄新光輝。更為重要的是,作者試圖為有關通往國家的路徑的終極問題尋找回答:我們如何才能避免這條路上的苦痛經驗?
(美)蒂莫西·斯奈德 ·世界史 ·22.7萬字
《歐洲史》是英國歷史學家諾曼·戴維斯的代表作。它為歐洲歷史設計出一種時間和空間的坐標系統,呈現出難得一見的整體史印象。它將傳統敘述方式與特寫結合,容納了經常被嚴肅歷史學家忽略的各種奇特事物和思想,成為近年來深具價值和說服力的歐洲通史作品。始于文藝復興,止于“一戰”。文藝復興粉碎了中世紀文明的精神力量,啟動了歐洲向現代蛻變的過程。宗教改革之后,理性與信仰之間的協調并未出現,政治上進入開明專制時代。但開明專制結果被證明是一場令人沮喪的失敗。作為開明專制君主的代表,法王路易十四創立的“舊制度”以革命而告終,這場革命使得整整一代人陷入混亂、戰爭和令人不安的革新運動之中。隨著革命的平息,現代化開始發揮作用,歐洲進入高歌猛進的19世紀,蒸汽機車、煤氣廠和發電機廣泛普及。到了20世紀,身處迅速變化的世界,人們開始意識到自身的脆弱,渴望回歸虔誠與修行,基督教文化有復蘇之勢,傳教士與工程師一道踏遍世界的各個角落……
(英)諾曼·戴維斯 ·世界史 ·39.3萬字
《英國史Ⅲ:帝國的命運(1776-2000)》從18世紀70年代講起。一個人怎么能讓自己的自由過多地區從與世界。一個對自己軍隊不信任的國家,變成了軍事強國。在野心、奴隸和勇敢地探險者的幫助下,英國建立了一個強大帝國,將它的國旗插遍了全球。通過令人上癮的茶葉、糖和咖啡貿易,它控制了殖民地。大英帝國承諾了和平、穩定和繁榮。但在愛爾蘭和印度卻如此相像的充斥著暴力和饑荒。在書的最后,西蒙·沙瑪陷入了對過去的英國20世紀的歷史的沉思中。探討了英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命運和消沉、不安的戰后和平。
(英)西蒙·沙瑪 ·世界史 ·38.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