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湯因比著作集(套裝全七冊)
會員

湯因比著作集(套裝全7冊)含《歷史研究(上、下)》《人類與大地母親:一部敘事體世界歷史》《一個歷史學家的宗教觀》《文明經受考驗》《習俗與變革:我們時代的挑戰》《從東方到西方:環球游記》。<p></p>《人類與大地母親》寫于1973年,為湯因比的最后一部著作,是一部從全球視角對世界歷史進行全景式考察、具有很強可讀性的編年體史學著作。湯因比以抒情詩般的優美筆調,展示了人類與其生存環境的相互關系,描述了人類文明的起源、發展、相互交往和彼此融合的全過程,系統介紹了上自50萬年前下迄20世紀70年代世界各時期、各區域的文明類型。<p></p>在《歷史研究》中,湯因比列舉了世界歷史上的二十余種存活或已經死亡的文明形態,并對它們的各自發展作了綜合比較,湯因比認為,文化是通過對環境的“挑戰”的應戰所遭受的考驗而產生的;文化的生長是由那些“退隱”和“復出”的少數偉大人物的歷史活動所決定的;文化的衰落來自于少數創造者喪失了創造能力,多數人相應地不再支持與模仿,整個社會失去了新的應戰能力;文明的解體在于社會體系和靈魂的分裂。《歷史研究》破除了西方中心論和單一歷史線性發展的史觀,在西方歷史哲學著作中具有崇高的地位。<br/><p></p>1956年2月至1957年8月,湯因比夫婦在退休后進行了為期17個月,針對三大洲、近20個國家和地區的環球旅行,《從東方到西方:湯因比環球游記》即是他這次旅行的游記。與一般的游記不同,本書并非有關這次旅行的連續記述,而是以湯因比獨特的見解和他對世界歷史、地理和宗教生活的深刻理解為基礎而進行的一系列值得重視的掃描式記述。對湯因比其他一系列著作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了引人入勝的補充,不僅處處體現出湯氏獨特的歷史智慧,而且是對20世紀50年代當時一部分世界的珍貴記述。<p></p>在湯因比的歷史觀中,宗教占據著特殊的地位。他認為宗教對于認識人類本性、糾正人類的自我中心是必不可少的。《一個歷史學家的宗教觀》是湯因比論宗教與社會關系的著作,可以說集中囊括了他全部的宗教思想。全書分兩部分,分別是“高級宗教的萌芽”和“宗教在西方化的世界”,從文化的角度揭示了宗教在世界歷史及文明史中的重要作用,探討了宗教的起源、本質及其與其他意識形態的關系,同時著重對西方文化進行了反思,認為可以用“高級宗教”的振興來解決西方社會的危機。<p></p>《變革與習俗:我們時代面臨的挑戰》是湯因比一部極富使命感的著作,寫于20世紀60年代。針對當時世界存在的問題,如軍備競賽造成的人類毀滅威脅、全球人口激增、宗教紛爭以及過度開發造成的環境破壞等,湯因比從人類的習慣是否能改變入手,通過以往歷史的分析和研究,他指出,與天性不同,人類的習慣在面臨無法逃避的選擇時是可以改變的。本書的分析雖然面對的是20世紀60年代的世界,但所提到的問題今天大多仍然存在甚至更緊迫。<p></p>《文明經受考驗》是湯因比在20世紀中期一系列有關文明與現實間關系的文章結集,表現出了他對人類命運一如既往的強烈關懷。如果說湯因比認為在時空間中不可逆轉的運動——人類的歷史作為一個整體在某個限度內可以被理解的話,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現實世界成為他此刻文明史觀的言說背景。在本書中,湯因比的這種現實關懷與歷史哲學在二戰后的相遇,挑戰與應對的結果,就是他一再強調的“世界政府”與“高級宗教”,他寄希望于人類不同文明能夠借此握手,覺悟到人類的前途和命運,必須找到合適的和平相處的方式,保持活力,繼續發展,悲天憫人的情懷躍然紙上。

(英)阿諾德·湯因比 ·世界史 ·191萬字

古埃及興亡史(全三冊)
會員

“美國國家地理全球史”·古埃及興亡史,全景式呈現了古埃及歷史演進線索,并于細處打撈古埃及奇詭的文明碎片。《最初的法老》:梳理了古埃及早王朝時期、古王國時期和中王國時期的歷史,涉及古埃及第零王朝至第十七王朝時期的法老,尼羅河谷文明的發展,王朝的變遷和權力更迭以及外國的國王。以考古發現和學術研究為基礎細致、豐富而清晰地呈現了古埃及歷史的發展脈絡并揭開了諸多謎題。《埃及帝國》:講述了古埃及歷史鼎盛時期——新王國時期(18-20王朝)。涌現出了一批聞名天下的法老——著名的女法老哈特謝普蘇特,偉大的征服者和杰出的政治家阿美諾菲斯三世,發起一神教改革的埃赫納吞,因其陵墓中發掘出震驚世人陪葬品和財富而聞名于世的法老圖坦卡蒙,以及埃及史上的長壽帝王拉美西斯二世,他也成為埃及史上最為著名的法老。《古埃及的終結》:講述了新王朝時期結束后,一直到托勒密王朝的終結這一歷史時期的埃及史。千年古埃及文明因為飽受內亂和外族入侵之苦,傳統文明受到亞述、新巴比倫、猶太、波斯、希臘及羅馬文明的挑戰。古埃及雖已輝煌不再,卻依然擁有無窮的魅力,直到埃及艷后克利奧帕特拉七世香消玉殞。

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編著 ·世界史 ·31.3萬字

海上絲綢之路
會員

15世紀初,中國的巨艦曾航行在東南亞和印度洋,其航程遠達霍爾木茲、亞丁灣和東非海岸。當鄭和于1405年首次發起遠航時,葡萄牙尚未開始探索通往亞洲的新航路,西歐也并未涉足印度洋。在15世紀之前的數個世紀中,東亞與西亞之間的各條航線都掌握在亞洲人手中,本書揭示的便是這段時期被后人稱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各條航線,以及沿線各文明的發展歷史。長期以來,貫穿東南亞與印度洋的“海上絲綢之路”在人們的印象中一直被西方主導的地中海航路和大西洋航路掩蓋。這條航路歷史悠久,對于印度洋與太平洋沿岸各文明的交流和構建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自古至今,從東非到東亞的航海者們都遵循印度洋的季風節律,穿越極其遙遠的距離彼此交流,互通有無,在經濟、政治及文化等層面促使各個文明區域相互聯系。相比于大西洋航路,印度洋與太平洋的“海上絲綢之路”仍舊缺乏相關研究,在很多方面幾乎仍是空白。而且由于記載稀少且混亂,當今人們對于歷史上這條航路沿線的各個國家具體位置等信息知之甚少。盡管如此,對于這條航路的認識與研究仍舊有著深遠的意義。本書聚焦于自遠古到葡萄牙殖民時代的印度洋及太平洋各個海域歷史,嚴謹分析了影響古代航路變遷的各種要素、“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各文明興衰的原因及彼此之間的聯系。此外,本書作者也詳細介紹了印度洋與太平洋沿岸的各種古代航海技術以及商路上流通的各種貿易商品,諸多內容層層相扣,為讀者描繪了一幅條理分明的具體圖景。

(德)羅德里希·普塔克 ·世界史 ·17.8萬字

輝煌與苦難:伊拉克6000年(好望角叢書)
會員

一部人類核心文明的延續史,英國知名歷史學家約翰·羅伯遜代表作,英國《今日歷史》年度十大好書。本書是國內當前全面講述伊拉克歷史的唯一版本,完整地記錄了伊拉克境內各民族起源,發展,鼎盛,衰落的歷史,將一個從公元前4000年就屹立在東方的神秘古國的面紗揭開,各種傳說、各段歷史講得精彩、透徹。如今被稱為伊拉克、位于兩河流域的廣闊土地,曾是古代世界的中心。它見證了王朝的更替——從蘇美爾人的城市國家到古巴比倫王國的輝煌,從亞述帝國的崛起到新巴比倫王國的繁榮。它是東方與西方各種文化的交匯點,孕育了無數偉大的哲學家、詩人和科學家;它是人類的樂土,一個個勇敢善良的民族在這里安居、融合;它更以富饒的石油資源著稱于世,聚集了巨大的財富。近代到現代的幾百年中,它卻經歷了國家的動蕩、戰火的燃燒,國民顛沛流離。進入21世紀,它終于走上了正軌,擺脫蒙昧,邁入現代化進程。這片土地何以會成為人類文明的發源地?在這里繁衍民族憑借什么建立了一個個璀璨的王朝?這里隨處可見的石油究竟是天賜的富貴還是禍根?幾千年的爭端、征服、掠奪和如今的和平背后隱藏著怎樣的歷史邏輯?約翰·羅伯遜經過多年的研究和考證,梳理出一條完整的伊拉克歷史的脈絡,以翔實的史料和細致的敘述,展示了伊拉克古代文明的興起,各個王朝的建立與覆滅,進入近代后遭受戰火荼毒的苦難,現代化改革歷程的艱辛,全面、深入地介紹了伊拉克的過去、現在,并展望了未來,為讀者奉獻出一部充滿趣味又引發思考的歷史巨著。

(英)約翰·羅伯遜 ·世界史 ·27.2萬字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塘县| 浮梁县| 晋中市| 鲜城| 镇雄县| 郴州市| 石棉县| 邵武市| 芮城县| 虎林市| 扶风县| 静海县| 阜宁县| 莱芜市| 天柱县| 铜鼓县| 江川县| 乃东县| 阿拉善盟| 澎湖县| 教育| 梓潼县| 贡觉县| 胶南市| 将乐县| 安溪县| 克山县| 伊宁市| 咸宁市| 聂拉木县| 博兴县| 宁国市| 芜湖县| 汕尾市| 东乡族自治县| 伊川县| 乐亭县| 洞头县| 灵川县| 商丘市| 丽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