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美國午夜:一戰時期美國的暴力、私刑與恐慌
會員

本書描述的是1917年至1921年的美國社會,那是一個充滿尖銳矛盾的特殊時代。一方面,一戰的陰云擴散到美國,帶來了大量戰爭用品訂單,而同盟國與協約國雙方的間諜和政府勢力都試圖把美國拖入自己的陣營。另一方面,大規模生產帶來了勞資矛盾,工人罷工,左翼力量與和平主義者反對參戰。于是,一場國內“戰爭”首先打響,交戰雙方涇渭分明。一方是美國總統、郵政局長、議員、財閥、工廠臥底,以及受到極端民粹主義煽動的暴力團體;另一方則是和平主義者、平權斗爭者、社會主義者等自發組成的團體。雙方力量懸殊,卻在特殊的時段爆發出令人驚嘆的時代強音,展現出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和之后四年間的美國:一個短暫但令人震驚的時代,被私刑、郵件審查制度、軍事監獄、種族主義、本土主義、紅色恐慌、踐踏法律所籠罩的時代。處在這個時代中的人,卻比這個時代的標簽更加豐富多樣。本書從神秘的總統威爾遜講起,說到野心勃勃的埃德加·胡佛,說到反戰先鋒凱特·理查德·奧海爾,說到勞工斗士尤金·德布斯……這些人中有黑暗時代的助推者,也有如炬火般的抗爭者。這個時段是麥卡錫主義的前奏,“咆哮的二十年代”的序章,也埋藏著大蕭條的隱患。這是一個幾乎被美國人遺忘的時代,而現實帶來的“歷史重現”幻影讓人們重新注意到了它。回顧這一時代的黑暗與丑惡,同時了解那些勇敢抗爭,為修復支離破碎的國家與社會貢獻力量的人群,可以為今日的我們在看待美國社會指引方向,并為更多陷入困頓的人們帶來希望。

(美)亞當·霍赫希爾德 ·世界史 ·22.7萬字

阿瑪納時代東地中海世界文明共生現象研究(公元前1600-前1100年)
會員

作為自古以來就存在的普遍歷史現象,人類的跨文化交流雖時顯時隱,時濃時淡,但這一宏大敘事和壯麗畫卷從未間斷,鋪展至今。一部人類跨文化交流史,就是人類在自然所賦予的交流能力的基礎上,在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的推動下,不斷發明和疊加傳播介質,使人類文明不斷延展和完善的歷史。阿瑪納時代東地中海世界的文明共生現象,堪稱迄今為止有確鑿文獻可考的人類歷史上通過大規模跨文化交流,從而推動各文明單元之間和平相處,進而形成區域性文明共生現象的最早范例之一。本書從縱向上考察了阿瑪納時代東地中海世界文明共生現象產生的國際政治生態;從橫向上探討了跨文化交流介質、主體、渠道、內容等要素在阿瑪納時代東地中海世界文明共生現象形成過程中的價值和功能,以及其中所蘊含的經驗和教訓。人類文明的本質屬性是多元一體。埃及、米坦尼、赫梯、巴比倫、亞述等阿瑪納時代東地中海世界各國各地區達成了當時歷史條件所允許的交流交融與互學互鑒,成就了長達五百年的相對和平與繁榮,這與中國提出并倡導的“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具有跨越歷史時空的諸多契合之處。

孫寶國 ·世界史 ·25.1萬字

實踐烏托邦:新城鎮運動思想史(歷史學堂)
會員

新的城鎮是所有城市弊病的止痛藥。一部從建筑學和社會學角度研究20世紀國際新城鎮運動的歷史著作。典型的城鎮圍繞著河流、海洋、深港等自然資源形成,或者干脆依傍一個大的繁榮城鎮。“新城鎮”卻不是,它是依據法令而非必要性創建的。新城鎮是一個標簽,在特定歷史時刻用來表達有意識的、具有高度象征性的領土控制和定居行為。它是插進土里的一面旗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霸權標志。新城鎮的一切——如何設計與布局,又如何建造,社會在其中如何運作,等等——都是精心策劃的產物。田園城市、法西斯主義新城鎮、工業城鎮、資源城鎮、社會主義鋼鐵城鎮、石油城鎮、衛星城鎮……每個城鎮都是一個品牌,一個未來的形象,一個旨在打破過去的發展趨勢、邁向新時代的臺階。這些烏托邦式的發展在20世紀死灰復燃,20世紀中后期更是全球新城鎮建設的黃金時代。在《實踐烏托邦》一書中,羅斯瑪麗·魏克曼以歐洲、美國以及中東、非洲和亞洲的新城鎮為案例,讓我們有了一個全面的視角來看待作為一種全球性現象的新城鎮運動,也揭示了居民和規劃者是如何想象他們理想的城市未來的,以及新城鎮運動在21世紀和未來對于國際社會的作用。

(美)羅斯瑪麗·魏克曼 ·世界史 ·26.7萬字

圣巴托羅繆大屠殺:16世紀一樁國家罪行的謎團

1572年8月24日,圣巴托羅繆日,在法王查理九世默許下,新教軍事領袖科里尼被天主教一方吉斯公爵亨利一世手下的士兵殺害。很快,天主教徒頭戴飾有十字架的帽子,臂纏白色袖章,穿梭于巴黎的大街小巷,以天主之名追捕“異端”,處決迅速演變為大規模殺戮。然而,就在幾天前,巴黎城中還一片歡樂祥和,一場象征和解的隆重婚禮剛剛在巴黎圣母院舉行。新娘是查理九世之妹瑪格麗特,新郎則是信仰新教的納瓦爾的亨利,即未來的亨利四世。短短幾天,誠心尋求和平的婚禮為何會演變為“血色婚禮”?為什么對少數新教領袖的處決會演變為幾乎波及全法國的大屠殺,它又如何攪動國際局勢?在一系列事件中,查理九世、美第奇王太后、天主教權貴、西班牙國王扮演了何種角色?法國歷史學家阿萊特·茹阿納分析處決與大屠殺突然發生的來龍去脈,考察當時國內外新教徒與天主教徒對此的反應,重新講述了圣巴托羅繆大屠殺的故事。在她看來,這血腥的一天改變了法國歷史的走向:天主教在法國的命運徹底改變;新教徒不再認為法國會成為新教國家,開始形成身份認同;動亂殺戮之后人們對秩序的渴求使君主權威得到強化,絕對專制的大門開啟;對宗教分裂及其導致的創傷的反思,同樣使王權受到質疑,甚至為大革命埋下伏筆。圣巴托羅繆大屠殺無疑是一個悲劇,它因恐懼而將他者視為異端,將差異扭曲為威脅,距今迢遙卻又未曾真正遠去。

(法)阿萊特·茹阿納 ·世界史 ·23.4萬字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唐河县| 德江县| 宜良县| 济阳县| 武威市| 阿图什市| 古田县| 丰宁| 武宣县| 旺苍县| 东源县| 康马县| 手游| 抚顺市| 陈巴尔虎旗| 弋阳县| 陈巴尔虎旗| 靖江市| 侯马市| 六盘水市| 攀枝花市| 新密市| 洛阳市| 静海县| 札达县| 新乡县| 柯坪县| 错那县| 长岛县| 苗栗县| 大新县| 武乡县| 峨眉山市| 肥东县| 曲靖市| 阿拉善盟| 永嘉县| 札达县| 海兴县| 宝丰县| 蓝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