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以唐代山東士族為研究對象,研究他們的家族特點、思想、婚姻,并著重探討他們與唐代文學的關系。唐代山東士族文學家眾多,文學創作極富特色,對唐代文學發展有重要影響。整個唐代,山東士族作家在山水詩、邊塞詩創作上貢獻很大,并且對律詩的形成居功甚偉。我們以唐德宗建中元年(780)為分界點,發現唐代山東士族自中唐全面復興,對中晚唐文學產生了重要影響。唐代山東士族對中唐古文運動、韓孟詩派、新樂府運動、傳奇小說等文學思潮產生了深遠影響。
李建華 ·中國史 ·36.2萬字
《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系列(全13冊)考察了中國從新石器時代到清王朝結束數千年的歷史軌跡,充分運用近百年歷史學和考古學的豐碩成果,以廣泛的社會結構、社會思潮、文學藝術、百姓生活為切入點,將那些被擱置在學術象牙塔的新知識、新方法一一呈現給普通讀者。在系列第1冊《中國是怎么出現的》中,你會看到:中國歷史,如何從新石器時代開始講起;如果沒有近百年的考古發掘,我們對上古中國的認識就不全面;陶器、墓葬、青銅器、聚落都會說話,那是真實的歷史聲音,有時候比歷史文獻更真實;對甲骨文和金文的解讀,讓我們比古人更加了解先秦;大多數甲骨文字至今不能識別,是因為它們不是記錄語言的符號;夏商周是同時存在、興起于不同地域、先后成為共主的三個強大部族;商朝的特點是愛喝酒和迷信,在后世士大夫心目中一直沒有什么好印象;中國之所為中國,一個重要要素就是文字……
楊照 ·中國史 ·14.4萬字
本書以中國的近代化為線索,認為“中國人能否近代化將關系國家興亡”,論述自鴉片戰爭到抗日戰爭前夕的中國歷史。主要闡述了面對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近代人所做的自強努力及其失敗的原因,進而提出“近代化國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經濟,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國民。”后附錄蔣廷黻相關近代史研究的重要文章,反映他對中國近代化問題的思考路徑與后期對抗戰問題的個人見解,有助于理解他的《中國近代史》。
蔣廷黻 ·中國史 ·12.6萬字
晚清政治內外交困,朝廷屢下詔,誓言振作。御史身在言路,或糾彈不法,或勸諫修省,無論道德譴責,抑或安全防范,輿論一時受其鉗制。本書運用歷史學基本方法,循政治視角,揭示清末御史籌議活動擠迫政府決策空間的情態,或于晚清政治史的補綴,成一有益活動。
鄭翠斌 ·中國史 ·19.4萬字
本書以四篇唐代文獻為中心,兼及唐代其他相關記載,圍繞“唐朝與中亞”這個重大課題,探討唐代絲綢之路的變化,中亞諸城的方位和道里,7—8世紀中亞諸胡的政治發展,中亞諸胡與唐朝政治關系的演變,中亞諸胡、唐朝和大食之間的政治關系,唐朝在中亞支持諸胡抗擊大食斗爭中的作用,唐人對中亞諸胡的了解程度,漢籍記述的可信度。在研究方法上,力求以阿拉伯—伊斯蘭輿地文獻、中亞考古資料與唐代文獻記載相參對,并對前人研究成果加以辨析。
許序雅 ·中國史 ·17.3萬字
湯一介先生說:“我們這個民族的人文精神到底是什么?孔子講:‘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要講道德、講學問,使自己的行為符合道義,勇于改正自己的錯誤,這就是人文精神,一句話,學會‘做人’。”本書圍繞“修身”這一話題,精心挑選數千年來對中國產生過深遠影響,而且今天仍然備受關注的九個主題(仁愛、立志、孝親尊師、謙虛謹慎、知恥、義利之辨、氣節、清廉節儉、惜時),以“經典原文+解讀”的形式呈現給讀者。原文都出自中國重要的文化典籍,如《左傳》《老子》《論語》《孟子》《禮記》《史記》等。這些承載了民族核心價值觀的名句,含義深刻,瑯瑯上口,讓孩子在誦讀之間受到熏陶。為了便于讀者理解,每個主題還以眾多生動的小故事進行講解,體現出古代思想歷久彌新的時代價值以及對今天人們的啟示。本書首版入選新聞出版總署向全國青少年推薦的百種優秀圖書,曾獲CCTV新聞聯播重點報道,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團中央三部委聯合推薦。中文繁體字版權輸出香港地區。
湯一介 ·中國史 ·5.2萬字
云淡心遠 ·中國史 ·23.2萬字
本冊文件集編纂收錄的資料來自于日內瓦的“國聯和聯合國檔案館”,主要選譯了“S”系列中的S30和S31兩個卷宗。S30記錄了李頓調查團在上海停留期間的座談會、中國請求以及各方電文等;S31記錄了李頓調查團對東北地區,包括齊齊哈爾、山海關、沈陽、長春、哈爾濱、大連、錦州等地的調查、拜訪、談話以及情報資料搜集情況。
陳海懿 屈勝飛 吳佳佳 ·中國史 ·33.6萬字
本書以《樊山政書》所反映的清末法制變革中樊增祥任藩、臬兩司的司法公文為研究對象,圍繞轉型時期的“變”與“不變”、“新”與“舊”之間的沖突與溝通,及其在司法中的體現這一主旨,從清末法制變革的觀念與效果、省級司法理念、省級官員對地方詞訟的指導與監控,以及這一時期的司法文體對西方文體的抵制與接受等方面進行了分析。
康建勝 ·中國史 ·20萬字
本書在梳理唐代科舉制度有關文獻的基礎上,考述唐代取士各科,如明經、進士、制舉等的情況,考察了唐代科考的科目設置、內容沿革、貢舉、舉子行卷、放榜宴集等活動,探討了科舉制度對當時文學風氣、社會風尚等的影響。其以史學與文學研究結合的辦法,綜合考察古人在歷史記載、文學描寫中的有關社會史料,研究唐代士人的生活道路、思維方式、心理狀態,著力重現了當時部分的時代風貌和社會習俗,在研究史上開一時風氣之先,影響深遠。
傅璇琮 ·中國史 ·31.3萬字
抗戰期間,為適應當時歷史教學的需要,呂思勉先生創作了本書。因其內容簡明扼要,語言通俗易懂,出版后,成為民國時期發行量的中國通史。直至今天,依然是眾多讀者的歷史入門書。全書概述了中國從上古至現代幾千年來的歷史變遷,對重大史事、社會經濟、政治制度和文化學術的發展都進行了系統地結,并將中國歷史置于全球視野中,無論是史學觀點還是編纂方法,都有很大的創新,突出體現了呂思勉的大歷史觀。全書脈絡清晰,邏輯性極強,不僅可以滿足讀者了解中國歷史興替的需求,更有助于讀者對社會變遷的宏觀把握。
呂思勉 ·中國史 ·23萬字
全書緊緊圍繞怎樣探索中國社會主義道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如何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爭取早日實現中國工業化和現代化這一主線,依據《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深入研究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從1949年成立到今天所走過的60多年的歷程,探討其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理論與實踐、經驗與教訓。全書從新的角度回顧和總結了新中國曲折發展的歷程,力圖對重要的典型事件作盡可能具體的描述,使讀者通過一個個“小窗口”,認識中國共產黨留下的不斷探索,勇于創新的光輝足跡。
何學慧 ·中國史 ·21.6萬字
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從洋務運動到百日維新,從曾國藩到康有為,從李鴻章到孫中山,本書將近百年的演變和人物娓娓道來,沒有枯燥的考據,沒有史料的堆砌,卻盡顯國家前途、民族命運和社會發展趨勢。本書以中國的近代化為線索,認為“中國人能否近代化將關系國家興亡”,主要闡述了面對“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近代人所做的自強努力及其失敗的原因,進而提出“近代化國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經濟,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國民,半新半舊是不中用的。”本書構建的史學框架和斷代史體系,曾引領了近代史研究的風潮,為后來的研究者所推崇,被稱為近代中國史研究的開山之作。
蔣廷黻 ·中國史 ·9.8萬字
《中華二千年史》是鄧之誠久負盛名的最具代表性的著作。該書本來是其在北京大學的授課講義,原名《中國通史講義》。原本只有上、中兩卷,上世紀30年代初,這本尚未全部完成的講義被選為《大學叢書》的一種,更名為《中華二千年史》,公開出版。上世紀50年代初,鄧先生續成下卷,全書告成,歷時二十余年,逾二百萬字。從秦朝統一中國開始,終于辛亥革命清亡之時,縱橫二千余年,可謂是《通鑒》以后第一部通史。全書旨意,重在通觀歷代興亡史實始末,識其成敗得失,臧否人物,檢討謀略,以供后人借鑒,頗有《通鑒》遺風。而書中顯露出來的史家意識、春秋筆法,又深得《通鑒》精神,體現了鄧之誠作為歷史學家的全局意識和史實勾稽能力。
鄧之誠 ·中國史 ·13.3萬字
本書為朱執信著作集,收集了目前所能見到朱執信的全部著述,較為全面地展現了這位民主革命家的歷史功績。該書*初由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所歷史研究室編,是中華書局“中國近代人物文集叢書”之一種。2012年曾出版增訂本,但限于當時條件,僅將新發現的文獻附收書后,并未行統一的時間排序。今據新發現的文獻行增訂,并重新編排,分論著、函電、文藝、雜著及其他四部分,定名為《朱執信文存》,出版單行精裝本以為紀念。
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編 張磊主編 ·中國史 ·25.6萬字
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編 張磊主編 ·中國史 ·31.5萬字
《春秋:五霸迭興》本書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以詼諧、通俗的語言,描述了春秋近三百年間的歷史演變。五霸的起落興衰,諸侯小國的艱難求存,大背景下的百態人生,躍然紙上,為讀者展現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春秋畫卷。《戰國:七雄博弈》全書內容起自三家分晉,終于秦始皇統一六國,在尊重史實的前提下,以生動有趣的語言,描寫了戰國時期七個諸侯國起伏跌宕的命運,再現時代背景下吳起、商鞅、孟子、張儀等曠世之才的耀眼人生,帶你領略一段驚心動魄的華夏歷史。
朱良 ·中國史 ·52.1萬字
這是呂思勉在20世紀30年代為高中學生精心撰寫的一部中國通史。作者用簡潔流暢的文字對遠古至近代中國的政治、地理、社會、文化等作了全面敘述。全書旁征博引,形式活潑,條理清晰,見解獨到,是一部優秀的中國通史普及讀物。
呂思勉 ·中國史 ·28.8萬字
本書是作者近年研究新題,涉及專題十四個。即:經世之學的延伸和中國近代化的歷史起點,中國人的歷史經驗和歷史經驗之外的世界。19世紀后期中國的紳士和紳權,捐納、保舉與晚清的吏治失范,“丁戊奇荒”:19世紀后期中國的天災與賑濟,中西交通和進入了中國歷史的外國人。條約制度:西方世界與晚清中國之間的改造和被改造,中西交沖:晚清中國的傳教與教案,晚清兵工業的起始與困境,甲午乙未之際:清流的重起和劇變。西潮與回瀾:清末民初的一段思想歷史,近代中國的兩個觀念及其通貫百年的歷史因果,歷史中的儒學,科舉制度的歷史思考,附: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國社會與政治---《東方早報》訪談。
楊國強 ·中國史 ·28.7萬字
在問題重重的近代中國,各種紛繁的思想言說的背后往往蘊藏著實實在在的歷史。近代中國的知識人,內心充滿了矛盾、猶豫、困惑、變化、反復和迷惘。思想的威力往往導致時代的速變。然而,這其中又暗含著歷史的悖論:各種“激變”的背后往往潛伏著“不變”。守舊者未必落后,趨新者也并不一定是進步。思想推動著歷史,歷史又在篩選著思想。歷史常常是不講理的,任性的。在許多情況下,不是深邃的思想,而是浮泛的感性或者某種狂熱性在推動著歷史前進。
張太原 ·中國史 ·22.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