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從香港開埠,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本書以最簡潔的文字,闡述近代香港的發(fā)展,讓讀者在最短的時間內、在輕松的氛圍下,掌握香港近代史。從英國殖民統治到日治的黑暗時代,從地市發(fā)展的不同面貌,到重要行業(yè)的介紹、西方宗教的傳播,書中每張圖片,都是一則有關香港的小知識,述說著一個又一個的香港故事。
蕭國健 ·中國史 ·5.5萬字
本書原為《劍橋中國史》第10卷和第11卷,敘述自清代道光年間至辛亥革命時期的中國歷史。上卷包括導言舊秩序、清代的疆土、清王朝的衰落與叛亂的根源、鴉片戰(zhàn)爭、不平等條約、太平軍起義、中俄關系、清在蒙古、新疆、西藏的統治、清代中興、自強運動、1900年以前的基督教傳教活動及其影響。下卷包括1870—1911年晚清帝國的經濟趨向、晚清對外關系、中國人對西方關系看法的變化、西北與沿海的軍事挑戰(zhàn)、思想的變化與維新運動、日本與中國的辛亥革命、1901—1911年政治和制度的改革、辛亥革命前的政府、商人和工業(yè)、共和革命運動、社會變化的潮流,等等。本書作者皆為西方知名學者,譯者為我院歷史所編譯室專家。本書據1978年本翻譯,于1993年出版,當時將第10、11卷合為《劍橋中國晚清史》上下卷出版,使用一個書號,此次再版仍延用這種做法。
(美)費正清 劉廣京 ·中國史 ·45.6萬字
全書以正史和一些筆記小說為主要資料來源,在此基礎上取舍選擇,以其為主料,再以作者多年教學及科研所掌握的成果和大量詩文作品為佐料,增加滋味,以便盡量描繪出隋唐人生活的真實狀態(tài)。這樣,使歷史資料有詩文的印證和解析顯得靈動而不枯燥,也使詩文內容有歷史資料為依托顯得扎實而不浮泛。
畢寶魁 ·中國史 ·16.5萬字
這部書稿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墓志所見唐朝的民族關系與文化認同問題》(批準號:09BZS038;2015年6月結項)的最終成果。本書選取高車·拓跋、吐谷渾和粟特三個族群的個案為樣例,將墓志資料與傳世文獻相結合并在充分參考中外同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分三章對唐朝時期的外來族群在中原漢地的活動情況及其所反映的胡漢關系進行了比較深入的考證,旨在闡釋唐朝多族發(fā)展走向之諸種相貌及其因果關聯,進而映現那個時代社會的主旋律。
李鴻賓 ·中國史 ·16.8萬字
衰敗的歷史總是讓人心痛,但有句話說的好——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細細觀察、琢磨、分析、總結衰敗的過程及原因,才能讓我們吸取經驗和教訓,晚唐時期,皇族和百姓都很悲慘,在之后的幾位皇帝中,絕大多數都是太監(jiān)擁立的,這些皇帝大部分時間都受太監(jiān)的操控,要尊嚴沒尊嚴,要地位沒地位,朝廷昏亂,社會動蕩,百姓生活苦不堪言,黃巢起義之后,吃人成為普遍的社會現象,可以說晚唐的歷史就是一部血淚史。
古月 ·中國史 ·15.8萬字
經過七年多的“抗戰(zhàn)”,“安史之亂”終于平息,但它帶來的影響是空前的,可以說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對后世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均產生巨大影響,“安史之亂”后唐朝社會發(fā)生重大變化,由盛轉衰,并且又出現新的兩大難題——藩鎮(zhèn)割據、外敵入侵。資質平庸的代宗李豫性格懦弱,用人又頻頻失誤,宰相竟然是貪腐的大老虎,家中財物不計其數,僅僅胡椒就藏了八百石之多。
古月 ·中國史 ·15.2萬字
本書以縱橫捭闔的筆法,講述了元王朝短暫而又充滿矛盾與糾結的歷史。內容涵蓋元朝時期政治、經濟、軍事、藝術、科技社會生活等方方面面。
《時刻關注》編委會 ·中國史 ·15.9萬字
從鴉片戰(zhàn)爭到辛亥革命,從洋務運動到百日維新,從曾國藩到康有為,從李鴻章到孫中山,本書將近百年的演變和人物娓娓道來,沒有枯燥的考據,沒有史料的堆砌,卻盡顯國家前途、民族命運和社會發(fā)展趨勢。本書以中國的近代化為線索,認為“中國人能否近代化將關系國家興亡”,主要闡述了面對“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近代人所做的自強努力及其失敗的原因,進而提出“近代化國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經濟,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國民,半新半舊是不中用的。”本書構建的史學框架和斷代史體系,曾引領了近代史研究的風潮,為后來的研究者所推崇,被稱為近代中國史研究的開山之作。
蔣廷黻 ·中國史 ·9.7萬字
《一讀就上癮的宋朝史》是一本關于宋朝歷史的通俗讀物,書中講述了自“陳橋兵變”宋太祖趙匡胤即位至宋仁宗“慶歷新政”失敗這段時期的宋朝歷史。《一讀就上癮的宋朝史》對這段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和事件進行選材,以大量史料為依據,以正史為主、野史為輔,生動有趣地還原了這些對后世產生重要影響的人物和事件。作者通過幽默的語言和獨特的視角,將枯燥的史書講得趣味十足,讓讀者在輕松閱讀的過程中,對宋朝那段歷史有更加深刻、全面的了解。
陳望北 ·中國史 ·14.1萬字
這是一個大變革時代,國家與個人面臨前所未有的變局。有人茍且偷生,有人視死如歸;有人看到黑暗,有人看到光明;有人守護榮譽,有人丟掉節(jié)操。《一讀就上癮的中國史2》總結了歷史中的大變局:張騫出使西域,李世民一統寰宇成為天可汗,鄭和七下南洋,鄭成功收復臺灣……永遠不要故步自封,永遠不要畏難避世,英雄們用一生講述的故事,其實只有三個字:走出去。
溫伯陵 ·中國史 ·16.5萬字
陳岸峰教授藉吳梅村之生平言行,對天崩地裂之經過、對朝廷內外君臣之言行與是非因果,有仔細之論證與描繪。歷史可以訓示后世,人物可以范式中外,吳梅村、錢謙益之師友朋輩,與及瓜藤藕絲之人群,無論賢愚主丑,于時之種種心術動靜,皆能體現國家浮動、社會危困之際,世人如何涌現良心與自性。陳教授著作的特色,一向能夠以翔實材料為基礎,以通達語文為工具,以嚴肅態(tài)度為力量,深入淺出,化出感人肺腑之成果。我一向贊賞他的作品,認為是學術與文藝結合之榜樣,可供大專專家、中學師生,以至業(yè)余人士細心閱覽、精究或參考。——王晉光[香港藝術發(fā)展局評審委員/香港中文大學榮休教授]“甲申之變”的歷史悲劇,崇禎殉國,國家淪喪,天崩地裂,遍地烽煙,震撼了充滿歷史意識的詩人吳梅村(吳偉業(yè),駿公,1609-1671),在忍辱含垢之余,他惟有賦詩書寫社稷傾覆之始末,以盡史官與詩人之責任。其作品,誠如沈德潛(確士,1673-1769)所言:“故國之思,時時流露。”在吳梅村全方位的詩史書寫之下,“甲申之變”翻天覆地的動蕩變革,猶如悲壯的畫卷,慢慢展開,悲恨相續(xù),可歌可泣。——陳岸峰
陳岸峰 ·中國史 ·17.6萬字
鐵與血的征戰(zhàn),游牧與農耕的碰撞,來自草原的沖擊引起了世界的巨變!從中國的長城,到羅馬帝國的大軍,都擋不住這支民族四處征戰(zhàn)的步伐。“上帝之鞭”的鐵騎,讓匈奴成為第一個躍登西方政治舞臺,使白種人膽戰(zhàn)心驚的東方民族!四處遷移的游牧民族,在世界歷史上建立過許多行國,而匈奴,即可謂“行國的始祖”。匈奴南下牧馬的精神,讓戰(zhàn)國趙武靈王發(fā)起“胡服騎射”改革,使中國軍隊從步兵進入騎兵階段;匈奴成就了漢武帝建立雄心萬丈的霸業(yè),成就李廣、衛(wèi)青、霍去病及蘇武等武將的蓋世勛業(yè);也是匈奴,促使張騫鑿通絲路,王昭君遠嫁異鄉(xiāng),班超投筆從戎定遠西域;更是匈奴,掀起魏晉南北朝以后民族大融合的序幕。東漢初年,匈奴分裂。逐漸融入中國的南匈奴在永嘉之亂滅西晉,開始諸胡列國時代;而北匈奴則在竇憲“燕然勒石”后,遠走中亞,日后在阿提拉的帶領下,驅趕日耳曼人,造就今日西歐雛型,直到今日,仍和中歐國家匈牙利有著神祕且耐人尋味的關系。
劉學銚 ·中國史 ·13萬字
科舉中的“官二代”、唐代詩人的仕途夢、唐太宗“釣魚執(zhí)法”、狄仁杰的生祠、司馬光的批評、曾國藩為何憂慮“乏才之患”、唐德宗與康熙的“實話”、崇禎的反腐之困、吏治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史為鏡,以史為鑒,現代政府官員的任用是否能從歷史中汲取營養(yǎng)呢?本書作者從史實出發(fā),剖析了古今共通的吏治問題。既有史實,又有對現實狀況和工作實踐的思考。
張曉政 ·中國史 ·17.1萬字
本書是復旦大學明史研究專家樊樹志先生“重寫晚明史”系列的收官之作,也是樊樹志先生積六十余年研究之功,對晚明歷史高屋建瓴的總論。本書分六章,從明朝對外制度、全球貿易及明代經濟、社會、思想文化等方面,以宏闊的全球史視野進行研究和論述,對中國大歷史的變遷發(fā)展提出了新的見解——晚明大變局是中國歷史發(fā)展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它是晚清以后中國社會發(fā)生顛覆性大變局的思想和文化潛源。“重寫晚明史”系列共五種:《新政與盛世》《朝廷與黨爭》《內憂與外患》《王朝的末路》《晚明大變局》。
樊樹志 ·中國史 ·35.5萬字
香港本地華人學者撰寫的第一本香港史中文著作!了解十九世紀香港社會的百科全書!本書輯錄了《香港雜記》、《勘建九龍寨城全案》兩種珍貴的香港研究史料,堪稱一部了解十九世紀香港社會的百科全書。其中成書于一八九四年的《香港雜記》,陳鏸勛以精練的文字,全面展現了十九世紀香港與南九龍地區(qū)的社會概貌,是香港本地華人學者撰寫的第一本香港史中文著作,開拓了研究香港史之先河,一直影響至今。《勘建九龍寨城全案》則揭示出清政府在鴉片戰(zhàn)爭之后修建九龍寨城、炮臺等防務設施的內情,反映了當時九龍地區(qū)社會發(fā)展的狀況,是幫助后人了解與研究英占九龍之前該地區(qū)社會面貌的重要資料。
陳鏸勛 莫世祥 ·中國史 ·9.1萬字
繁華盛唐,衣冠縉紳,終是狂瀾難挽。“五代十國全史”全套八部,唐末五代通俗說史類作品,以史料為本,用縝密的邏輯分析和生動幽默的筆觸,道盡這一紛爭不斷、波譎云詭的重要歷史時期。重點敘述從唐末黃巢起義,到宋滅北漢的一百多年間(875—979年)發(fā)生的各種重大歷史事件,包括黃巢起義、梁晉爭雄、五代更替、十國興起、趙宋統一等,詳細解析其始末緣由,全景描繪唐宋間五代十國大亂世。全套八部,本書系第三部《朱溫稱霸》。
麥老師 ·中國史 ·21萬字
大明王朝,是一個被刻意抹黑的王朝。被誰抹黑的?答案是:文官。文官集團在明朝極其強大,成為能與皇權博弈的重要力量,這也是明朝政局的一大特色。因此,皇帝不得不重用宦官以與之抗衡。因此,皇帝貪婪懶惰,宦官囂張跋扈,廠衛(wèi)特務統治弄得人人自危……這就是文官筆下的大明王朝。而其后繼者清朝,為了證明自己統治的合法性,更是在史書中強化了這一說法。但這種帶有嚴重偏見的說法豈是歷史的真相?于是,有了我們這樣一本書,力圖以最客觀的視角,從獨特的話題點切入,以去臉譜化的解讀,讓人們更接近真相。如朱元璋剛猛治國的手段中,竟也流淌著縷縷溫情;背負“土木堡之變”恥辱的明英宗,其獨特的個人魅力,讓敵人也為之動容;懶人萬歷帝幾十年不見朝臣,但軍國大事上,其裁奪處理卻不失英明;明朝宦官無論如何權勢熏天,皇帝除掉他們,也只是動動手指的事;被稱作千古忠臣的袁崇煥,事實上卻因其剛愎自用,而貽誤國事。客觀,來源于置身于歷史現實的體察;真實,來源于對人性復雜性的切實理解。這兩點使本書注定成為明朝歷史書寫的重要作品。
張嵚 ·中國史 ·26.3萬字
《三國風云》是一部講述三國歷史的通俗歷史作品。本書涵蓋了從公元184年—公元280年將近100年間發(fā)生的歷史故事,共分為四卷——《群雄逐鹿》《三分天下》《三國鼎立》《三家歸晉》,以史料為基礎,以人物與事件為主線,以時間為順序,運用現代人喜歡閱讀的輕松活潑的語言,以小說的筆法和詼諧幽默的風格書寫一個精彩有料的三國。本書全景式書寫了三國時期的帝王將相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人物,既有力挽狂瀾的英雄人物,也有奸詐狡猾的卑鄙小人,同時也對戰(zhàn)爭謀略、政治斗爭、人物心理等進行了充分的著墨。作者通過對三國這段歷史的分析、梳理與歸納,以人性洞察歷史,深度挖掘歷史人物的真實情感,解開了歷史事件的背后之謎,也體現了個體復雜的人性對歷史發(fā)展或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從而讓我們更深刻地去認識和理解那些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三國風云:三分天下》從赤壁之戰(zhàn)孫劉聯合抗曹寫起,到孫權奪取荊州統一長江中下游止。這一時期是三國形成期,赤壁之戰(zhàn)曹操集團大敗退守北方,孫劉聯軍取勝分治荊州,三分天下的局面開始確立。在此后十幾年的時間里,各方不斷角逐,互相攻伐,逐漸形成了以曹、劉、孫為主的三家大集團——魏、蜀、吳政權雛形初見。同時,三國歷史仍然波譎云詭、戰(zhàn)爭頻仍,英雄人物輪番登場,高妙謀略各顯神通,著名戰(zhàn)役繼續(xù)上演,波瀾壯闊,精彩紛呈。
藍水飛舟 ·中國史 ·20.5萬字
本卷講述的1937年到1941年的相關內容。作者除了全面搜集和利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所藏民國檔案、有關地方檔案館的檔案資料、全國政協和各地政協有關歷史資料,以及國內收藏的大量民國書籍報刊,還廣泛參考了臺灣地區(qū)和國外出版的相關資料、著作、文章,在尊重歷史事實的基礎上,還原民國歷史的本來面目。
李新總主編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 ·中國史 ·31.7萬字
本卷講述的1894年到1912年的相關內容。作者除了全面搜集和利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所藏民國檔案、有關地方檔案館的檔案資料、全國政協和各地政協有關歷史資料,以及國內收藏的大量民國書籍報刊,還廣泛參考了臺灣地區(qū)和國外出版的相關資料、著作、文章,在尊重歷史事實的基礎上,還原民國歷史的本來面目。
李新總主編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 ·中國史 ·31.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yè)執(zhí)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