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著名明史學者樊樹志教授用五卷兩百余萬字圖文篇幅,以全球史的大視野和生動鮮活的細節刻畫筆法,生動描繪了晚明跌宕起伏的歷史長卷,呈現晚明社會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歷史大變局。本套書圖文雙色排版,是完整版《重寫晚明史》首次與讀者見面。樊樹志先生從嘉靖中期內閣更替落筆,以清初吳梅村“忍死偷生廿余載”的悔恨余音收尾,用翔實的史料和歷史學家的深厚學養見解,向讀者娓娓講述晚明這段令人蕩氣回腸的歷史。
樊樹志 ·中國史 ·29.7萬字
本卷講述的1937年到1941年的相關內容。作者除了全面搜集和利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所藏民國檔案、有關地方檔案館的檔案資料、全國政協和各地政協有關歷史資料,以及國內收藏的大量民國書籍報刊,還廣泛參考了臺灣地區和國外出版的相關資料、著作、文章,在尊重歷史事實的基礎上,還原民國歷史的本來面目。
李新總主編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 ·中國史 ·31.7萬字
該套裝包括:《明朝一哥王陽明》《知行合一五千年:度陰山講中國史》。內容簡介:《明朝一哥王陽明》講的是:《明朝一哥王陽明》用頗具現代感的生動幽默的文筆,將一代圣人王陽明的一生完整勾勒出來,同時又融入了王陽明心學的形成、發展、完善和成熟的過程。《知行合一五千年:度陰山講中國史》講的是:《知行合一五千年》是一套通俗中國史,共五冊,講述從神話時期到清末的五千年歷史。本書為第一冊,主要講從盤古開天到西漢王莽這期間的歷史發展。
呂崢等 ·中國史 ·38.4萬字
本書為“蔡東藩說中國史”的明史通俗演義,上下冊共一百回,從明朝建立、永樂盛世,到仁宣之治、土木之變,再到內亂不斷、北虜南倭,最后萬歷怠政、思宗失國,精彩演繹了朱元璋參加起義軍到明思宗殉國270多年的興亡歷程,重現了這一時期幾經分合、治亂相雜的歷史畫面。作者博采正史,間取稗官野乘,敘述平實流暢、有條不紊;自評自注,語言風趣,情理兼備。翻閱本書,如同一幅明朝的歷史畫卷緩緩展于眼前,時而金戈鐵馬,時而溫柔繾綣,時而內亂紛爭,時而忠奸博弈……讓人目不暇接,感慨萬千。
蔡東藩 ·中國史 ·26.5萬字
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五四”運動的策源地,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傳統精神和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學風在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傳。北京大學的通識教育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的一代學者,為他們所創造的成就奠定了深厚的基礎。本書中收錄了傅斯年、張蔭麟、范文瀾、陳寅恪、王桐齡、孟森六位先生的經典講義及著作,從上古商周到秦漢一統,從六朝更迭到隋唐治世,從宋元變遷到明清鼎盛,按歷史順序分為六個部分,將先秦到清朝期間一些重要的歷史事件,以多個維度探尋中國歷史的發展,通過歷史研究來展現大師們包容、高質量、重基礎的通識教育,以及各位大師學者以通識教育為本、培養博雅之士的教育觀點,對當今的中國教育有著積極借鑒意義。
傅斯年 張蔭麟 陳寅恪等 ·中國史 ·20.5萬字
《清史論叢》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主辦,是一本面向海內外的清史研究學術論文集刊,創辦于1979年。本集刊在海內外有廣泛影響,頗受學術界的重視,潛心研究、學風嚴謹、把握學術前沿是其重要特色。書中所收文章,既有清代考辨歷史的研究文章,也有涉及清代學術史論的研究文章;既收錄有關清代傳統文化的博學鴻詞科研究,也收錄對清代地方中西文化交流研究的文章。
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編 ·中國史 ·23.5萬字
由《錢氏據吳越》《王氏據閩中》《劉氏據廣州》《高氏據荊南》《徐氏篡吳》五篇組成,詳細記述五代十國之吳越、閩、南漢、荊南、南唐的歷史,即唐末五代錢镠祖孫三世五王擁據吳越七十六年、王氏家族占據閩中地區并建立閩國、劉氏家族占據廣州并建立南漢政權、高氏占據荊南、從徐溫開始醞釀到徐知誥篡吳建立南唐的的歷史過程。
袁樞 ·中國史 ·25.9萬字
全書由五篇文章構成,提出清代康熙朝的政治核心問題,即為大清王朝爭正統。從三藩平叛、興廢太子、道學觀念、滿漢關系、出兵準部等具體層面入手,系統批判玄燁提出的“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
姚念慈 ·中國史 ·30萬字
20世紀對于中國近代史研究來說,是開端的世紀,是轉型的世紀,是創新的世紀,也是收獲的世紀。中國近代史研究是20世紀中國歷史學的一個重要分支。20世紀中國歷史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轉變到社會主義社會,發生了翻覆地的變化。20世紀中國近代史研究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它從傳統中國歷史學中分離出來,在3040年代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服務的、代表統治階級利益的資產階級傾向的中國近代史研究占統治地位,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近代史研究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產生,新中國建立以后,馬克思主義的中國近代史研究逐占了主導地位。
馬勇 ·中國史 ·46.4萬字
本書主要圍繞兩漢絲綢之路開拓暢通后,經過漢唐等歷代王朝對絲路的經營,絲路呈現出千年的榮光,中國的威望也由此而提高。本書后半部分,介紹了宋元時期隨著造船業和航海技術的進步,元、明、清各朝對絲綢之路的經營的忽視,陸上絲綢之路的地位衰退,海上絲路的地位上升,進而介紹明清時期國力漸衰,絲路的影響也逐步消退的滄桑史。
《絲路古韻》編委會 ·中國史 ·30.1萬字
本卷講述的1941年到1945年的相關內容。作者除了全面搜集和利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所藏民國檔案、有關地方檔案館的檔案資料、全國政協和各地政協有關歷史資料,以及國內收藏的大量民國書籍報刊,還廣泛參考了臺灣地區和國外出版的相關資料、著作、文章,在尊重歷史事實的基礎上,還原民國歷史的本來面目。
李新總主編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 ·中國史 ·47.2萬字
本書按主題分為上、下兩部分。上編共六章,聚焦于討論蒙古政治制度中的歐亞傳統因素,及其在不同汗國中所發生的地方化進程。下編則試圖在具體的歷史場景下橫向考察蒙古統治下亞洲東西部分之間的人員、物質、知識的接觸與交流。
邱軼皓 ·中國史 ·38.9萬字
在最鼎盛時期,唐朝經濟GDP高達世界總量的六成,領土面積是當今中國的兩倍,300多個國家的人們懷著崇敬之心,涌入長安朝圣,2300多名詩人創造了無法逾越的文化盛世;然而事實上,如此繁榮的景象只持續了不到整個朝代一半的時間,大唐王朝的最后近百年間,連年內戰,四處硝煙,黃河流域尸橫遍野,千里無雞鳴,萬里無狗吠,落日的余輝下,是一望無際的地獄之國。翻開本書,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主角們:李淵、李世民、武則天、楊貴妃、唐明皇、李白、安祿山、黃巢……帝王將相,輪番上陣,詩人草寇,粉墨登場,緊鑼密鼓,不容喘息,連演數場好戲:一場比一場令人血脈賁張!一場比一場起伏跌宕!一場比一場充滿血腥和陰謀!
王覺仁 ·中國史 ·23萬字
1120年代,是中國歷史上風云變幻的時代,同時存在北宋、遼、金、西夏四大王朝。歷史交會在這里,英雄豪杰、昏君佞臣粉墨登場,攪弄風云。宋徽宗趙佶才華橫溢,卻又昏庸無能;遼天祚帝無所作為,一味游畋享樂;完顏阿骨打建金國、破遼國,文治武功;西夏皇帝李乾順夾縫中求生存,在亂世中謀求最大利益。歷史的巨輪裹挾著人物的命運滾滾向前:宋、金約定海上之盟,聯合伐遼;遼滅,遼宗室耶律大石西行建立西遼帝國;阿骨打去世,金國南下攻宋,終致北宋滅亡;西夏趁機擴疆辟土,達到歷史上的鼎盛時期……天下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百年之后,四國最終歸于元朝,中華再次實現大一統。作者以1120年代的歷史事件及關鍵人物為中心,以輕松嚴肅的筆調,縱情潑墨,描寫人物的命運、人性的復雜,書寫解讀戰爭緣由及真相,還原當時的社會風貌,探討歷史巨變的前因后果,并對1120年代的文化、政治、經濟進行了深入剖析。
庸木 ·中國史 ·34.1萬字
《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所著的一本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全書共分為二十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一百三十篇,記載了從黃帝開始到漢武帝年間共3000多年的中國歷史。本書精心挑選了《史記》中本紀12篇,書8篇,世家30篇共計50篇,以當代人的視角對歷史人物以及歷史事件進行解讀,通過講故事的敘述手法講道理,擺事實,在暢聊中學如何做管理、如何與人加強溝通、如何解決生活中以及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困難。文風輕松活潑不枯燥,既學習了歷史知識,熟悉了歷史人物,又獲得了人生哲理感悟。
楊鑠今 ·中國史 ·20萬字
本書是作者近年研究新題,涉及專題十四個。即:經世之學的延伸和中國近代化的歷史起點,中國人的歷史經驗和歷史經驗之外的世界。19世紀后期中國的紳士和紳權,捐納、保舉與晚清的吏治失范,“丁戊奇荒”:19世紀后期中國的天災與賑濟,中西交通和進入了中國歷史的外國人。條約制度:西方世界與晚清中國之間的改造和被改造,中西交沖:晚清中國的傳教與教案,晚清兵工業的起始與困境,甲午乙未之際:清流的重起和劇變。西潮與回瀾:清末民初的一段思想歷史,近代中國的兩個觀念及其通貫百年的歷史因果,歷史中的儒學,科舉制度的歷史思考,附: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國社會與政治---《東方早報》訪談。
楊國強 ·中國史 ·28.7萬字
關于日本投降,我們常常會聽到這樣一些流行觀點:日本投降是“屈原”(美國原子彈)和“蘇武”(蘇聯紅軍)之功;日本敗于美國,并沒有敗于中國;日本投降是“有條件”的,并非“無條件”;日本并沒有投降等。這些說法不僅在當時即已存在,甚至今天仍有流行,不僅為外國人所接受,甚至為我國人所默認。但如果這些觀點成立的話,那么1945年日軍向中國一次次俯首屈膝、呈遞降書的事情就不會發生。
陳占彪 ·中國史 ·31.5萬字
國家的維系,有賴于資源的汲取。資源汲取的方式,對應著不同的國家治理模式。傳統中國國土廣袤遼闊,地域差異千姿百態,在當時落后的交通、簡陋的技術手段與信息能力的制約下,統治者如何在全國范圍內汲取資源呢?本書從重要性、稀缺性、交易費用、社會效果、國家的議價能力與多主體性等若干影響國家資源汲取模式的變量入手,結合開礦成本隨時間遞增的特點,通過豐富翔實的史料討論清王朝的礦產資源汲取情形,在揭示清代礦政之模式及其內在缺陷的同時,論述了彼時國家治理的若干重要原則與面向。以上述經驗事實為基礎,本書進一步聯系明清王朝對食鹽、絲綢、瓷器、馬匹等重要物資的汲取模式,結合15~18世紀國家轉型的大背景,通過對“中央全面決定機制”“猜忌型決策”“行政造‘息’”“事例原則”等概念的闡發,揭示清代國家治理的邏輯與困境。
溫春來 ·中國史 ·31.6萬字
清朝是一個飽受爭議的王朝,它既有“康乾盛世”的輝煌景象,又有“鴉片戰爭”的悲痛記錄;既有收復臺灣、驅逐沙俄的榮耀,又有割地賠款、山河破碎的屈辱;既有開國之君,治世之帝,也有平庸之君,甚至還有墮落之帝。它上承延續千年的封建帝制,下啟民主共和的洪流。
楊麗麗 ·中國史 ·21.2萬字
本書選取南宋從治世轉入衰世的宋光宗、宋寧宗兩位帝王作為研究對象,從內禪鬧劇、慶元黨禁、對外戰事、權相專政等方面深刻揭示了南宋中期的政治社會問題,也剖析了光、寧兩朝的南宋不由自主地走向衰微的歷程和原因。本書認為,南宋歷史走向的逆轉正是定形于光、寧時代,南宋皇權的一蹶不振和權相的遞相專政始于這一時期,嘉定初年爆發的紙幣信用風潮標志著南宋社會經濟自此跌入了全面失衡的困境,開禧北伐的潰敗和嘉定之役的支絀預示了南宋在即將到來的宋蒙戰爭中的敗局,而嘉定時期理學官學化的前兆折射出統治階級在社會危機面前,向新的統治思想求助乞援的迫切性。
虞云國 ·中國史 ·24.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