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王爾敏從事研治史學六十余年,虛心自勉。今已至耄耋之年,仍探索不止,新著不斷問世。作者以為,梁啟超創“新史學”之后,后世學界未嘗循行梁氏道路。如三十年代沈兼士之論“新史學”,自指在語言學及史料學,未嘗一字提及梁啟超。于是在“新史學”之外別辟新路,故曰《演史開新別錄》。作者詳舉例證,論定國學中之史學一道。自漢代至民國,甚至當代史學;自史官司職至史料著作等,作者均有自己的見解。本稿收錄專題十五篇,均為最近新作,敘議平實公正,條理分明。
王爾敏 ·史學理論 ·15.6萬字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到今天,當代史學在觀念、方法和研究范圍上出現了一系列顯著的變化。本書從“人物、派別、焦點”三方面入手,描述、分析和討論這些變化,突出了這一時期與20世紀上半葉之間的不同,從而為中國學界提供一部內容新穎、架構獨特的著作。本書的這些史學新潮反映了當代史學所面臨的挑戰,而深入思考和應對這些挑戰將有助我們共同面對人類的未來。
張旭鵬 王晴佳 ·史學理論 ·30.8萬字
民初湖南辛酉旱荒災重,尤以西路湘西為甚。主持賑務的湖南華洋籌賑會,偏據煙苗情事定等湘西災縣;湘西官紳為爭取辛酉賑路資金出力尤多,而首修潭寶段又使待賑希望落空。西路遂于同感不公之中南兩路一道,圍繞勘災定等標準、工賑宗旨與目標等賑務問題,路界爭議不斷的同時,持續質問干事會。湘西整體深度貧困實乃長期糜爛地方的兵匪毒等社會失范所致,非軍閥割據時期的華洋會所能救治。唯有依靠“精準扶貧”戰略的正確引領,國家對地方經濟、文教等各項事業的大力扶持及民眾脫貧內生動力的迸發,湘西整體深度貧困才于當今得以徹底消除。
曹景文 ·史學理論 ·21.1萬字
因大禹傳說而得名的會稽山,是中國五大鎮山之一。本書通過對會稽山有關典籍的整理、摩崖碑刻的考釋以及周邊的田野調查,揭示了大禹傳說在會稽山上的兩處標志性遺跡——北麓的窆石和南麓的飛來石,是如何逐漸演化成儒教的禹廟和道教的陽明洞天,并認為會稽山文化的儒道互補、以道補儒具有“儒顯道隱”的特點。最后討論了會稽山儒道互補神圣意義的創造,是如何對一個地方的精神氣質以及紹興名士文化的形成產生重大影響的。
張炎興 ·史學理論 ·23.5萬字
河西走廊屬于我國西北內陸河干旱區,歷史時期人口增加、土地擴墾、植被破壞、沙漠化加劇等因素的疊合交織,使水資源供需矛盾加劇,用水糾紛層出不窮。本書爬梳地方史志、官方檔案以及民間資料等歷史文獻,全面展示歷史時期河西走廊水利社會的特征及社會控制機制,分析探討國家與社會在應對用水危機時的復雜關系,力求為區域水利社會史研究提供西部干旱區的典型個案。
魏靜 ·史學理論 ·15.8萬字
本成果通過作者近二十年來參加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中華古文明探源工程”等活動所獲得的系統認識,在深入總結中華文明起源路徑、發展道路與西方文明有鮮明不同的規律基礎之上,斷定中國漢語史詩系統與西方史詩系統產生的背景不同,因而突破了西方史詩理論、概念和術語的束縛,提出了中國自己的漢語史詩概念、術語等,并總結中國漢語史詩理論體系。其中對中國漢語“頌詩”與“史詩”的對應關系還做了專題深入研究,提出了新的認識。
江林昌 ·史學理論 ·28.6萬字
本書旨在揭示南北朝時期糾纏在佞佛與廢教中帝制國家宗教文化政策的演變、緣由,以及佛教在適應帝制社會過程中自身的蛻變。全書緊扣佞佛與滅佛兩個看似相反卻實際相成的歷史現象,分別研究了佛教介入帝制國家的兩種模式及其對佛教本身的影響。本書以政治文化史的理論與方法來研究南北朝佛教史,為以佛學的演進為主流的佛教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視野。
蘇小華 ·史學理論 ·20.9萬字
本書遵循馬克思主義關于科學和歷史及其關系的有關思想和理論,以長期以來的地理學思想方法及其歷史研究為基礎,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支持下,在前續有關著作和論文等基礎上,完成《地理學思想史——以中國為中心的地理學大事年表長表》。該書系統研究和闡述了從“公元前25世紀之前”到“公元21世紀以來”,以世界地理學發展為背景、以中國地理學為中心的地理學大事年表長表。本書是地理學學術著作,也可以用于地理學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等有關課程如“地理科學導論”“地理學思想方法”等的教學及其研究。
潘玉君 鄭度 楊勤業等 ·史學理論 ·46.7萬字
陳其泰先生受教陳寅恪弟子劉節先生、師從史學大家白壽彝先生,主要在先秦兩漢史學、清代及近代學術史、20世紀中國史學領域耕耘,《陳其泰史學萃編》是他三十余年勤勤懇懇治學的結晶。《陳其泰史學萃編》全書共九卷,約300萬字,包括《學術史沉思錄》《史學與中國文化傳統》《歷史編纂與民族精神》《史學與民族精神》《清代春秋公羊學通論》《中國近代史學的歷程》《再建豐碑——班固與<;漢書>;》《梁啟超評傳》《范文瀾學術思想評傳》。全書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其中不乏真知灼見和重大創新。《陳其泰史學萃編》是對時代需要的回應。陳其泰先生的著作通過更加準確評價優秀史家、史著的成就,增加了我們對中國優秀文化傳統豐富蘊涵的了解,有助于我們更加深刻認識中華文化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偉大創造力。陳其泰先生滿腔熱忱,對民族和國家的赤子之心字里行間可見,這種家國情懷是中國傳統優秀士人精神的薪火傳承。
陳其泰 ·史學理論 ·32.3萬字
在這個時代,網絡的隱喻日漸重要。我們生活的信息時代(informationage)已被稱為網絡社會(networksociety)。在我們生活的空間中,網絡處處可見。這些網絡千差萬別,從菌絲連接真菌的生物性網絡,到鐵路網絡,再到現代人類賴以交流卻不可見的電磁二進制網絡。在當代社會,網絡的意義已經突破了學術界的邊界。它成了一個動詞,去社交(tonetwork)成為當代職業和私人人際交往的核心觀念。而以其為基本理念的各種社交媒體(socialmedia),在近30年內,極大地改變著大眾的生活。本書是2017年舉行的“寫歷史:實踐中的反思”系列會議之三“結網織史——歷史中的聯系及其再現”的成果結集,展示了歷史學以及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者如何追逐網絡這一古老又新穎的隱喻,而將其變成了講述過去和當下世界的方式。
王文婧 陳昊主編 ·史學理論 ·19.1萬字
該書稿是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史記)文學經典的建構過程及其意義》的階段性研究成果。《史記》是先秦文學的集大成者,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其中涉及了大量的神秘文化。該書稿將以其為研究內容,分三章進行深入探究,第一章《史記》生葬祭祀的神秘文化研究,第二章史記神秘儀式研究,第三章《史記》其他神秘事象研究。神秘文化沿襲前年,至今在民間保留著古老的習俗。對神秘文化的研究核心就是對人的研究,作者的研究將展示出上古時期人類對世界的認識和理解,反映當時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靳希 ·史學理論 ·13.9萬字
本書基于臺灣淡新檔案、清代巴縣檔案、民國龍泉檔案,以及一些地方司法檔案中所記載的大量與租佃相關的訴訟案件當中有關租佃糾紛中的社會背景、當事人具體的心理情緒、理性認知以及互動行為等細致信息,深入研究中國傳統社會的租佃關系。并在此基礎上,梳理了中國傳統基層社會中的法治教化、社會習俗、情理結構、市場原則等治理邏輯相互作用的過程,而其中的”情理結構“將是理解政治治理力量滲入基層社會的關鍵。
凌鵬 ·史學理論 ·21.7萬字
作者將歷史上有影響力的重大事件、歷史人物,以串珠子的方法,重新組織語言,以現代視角講述故事,再加上個人的評注。該書秉承中國傳統史家治史精神,以“獨辟歷史的蹊徑,還原歷史的真相,探微歷史的原力,把握歷史的脈博”為終極目標,以現代軍人的視角,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加以論述。作者在編著過程中,注重通過大量的史料挖掘還原歷史的真相,大力贊美和倡導中華民族的正直、勇敢、血性、尚武的精神,傳遞正能量。
徐兵博 ·史學理論 ·70.1萬字
本書通過研析言官思想的載體——奏折,力圖揭示言官在歷次重大事件中的表現,展現這一群體在近代社會變遷中的影響與作用。以嶄新的研究視角,對清末言官群體與朝政關系進行系統考查,就言官制度的發展變化、言官群體對朝政與社會變局的影響加以論述,同時又在傳統士大夫與社會轉型、晚清監察制度的運行與得失、晚清政派政爭等方面,提出了若干新的見解。總體看來,這一成果展現了社會變遷如何促動社會精英群體的發展變化,彌補了相關研究的虛位和不足。
鄭云波 ·史學理論 ·23.8萬字
《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學刊》是北京師范大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中心主辦的連續性學科出版物。本卷是總第21卷,設立“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中國古代史學研究”“中國近現代史學研究”“外國史學研究”“中外史學交流”“歷史文獻學”“當代史學評論”等欄目,刊發論文22篇,后有附錄2篇,反映了當前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的學術關注及前沿成果。
楊共樂主編 ·史學理論 ·32.8萬字
本書由緒論、方志的起源與發展、方志體例、方志編纂基礎、志書各種體裁編寫、諸志編纂探討、方志的資料工作、方志功用與讀志用志、舊志整理、方志續修、方志評論、地方志與地方年鑒和方志事業管理等13章組成,是一部既可用于方志學課程教學與方志編纂培訓,又可服務于方志事業發展、推進方志學學科建設的論著。
楊軍昌 ·史學理論 ·39.7萬字
口述史學(oralhistory)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興起的為數不多的兼具學術研究意義、社會行動議程與公共歷史價值的研究方法與學科領域。經過60多年的發展,口述史學不僅有助于歷史學研究的不斷深化與革新,同時也被廣泛地應用于人文、社會與自然科學等眾多領域,在推動跨學科應用與交叉研究中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作為現代口述史學的發源地,本書對美國現代口述史學的起源、發展歷程、國際背景、基本特征、理論研究、跨學科應用、口述歷史教育與面臨的主要挑戰等問題做了較為全面而系統的梳理與研究,并希望為方興未艾的中國口述史學的發展與建設提供某些借鑒與參考。
楊祥銀 ·史學理論 ·35.9萬字
在漫長的傳統中國,國家禮制和日常生活中都不乏對天、天道以及無數人格神、鬼魂等神圣存在的信仰和敬畏。但從民國初年起,這些神圣存在基本上從中上層社會的公共生活中銷聲匿跡了,政治權力的最高代表不再自稱受命于天,知識分子的公開言論多半也不再竭力證明天是值得敬畏和信仰的神圣存在,對人格神的信仰、對建基于陰陽五行法則之上的各種信仰形式,在公共言說中變得面目可疑。這一根本性的變化是怎樣發生的?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變化?本書從思想史層面入手,考察晚清基督教自然神學及其中包含的近代科學知識對傳統宇宙觀的挑戰,并考察本土知識分子如何利用以生物進化論為基礎的天演論來回應挑戰,進而解釋傳統宇宙觀的祛魅和信仰傳統的正當性衰弱。
張洪彬 ·史學理論 ·30.4萬字
麥克法蘭以最古老的現代國家英格蘭作例,通過描述英格蘭社會方方面面的獨特性,絲絲入扣地剖解開啟現代性大門的每一把鑰匙及其之間的關系。他希望這幅關于“英格蘭奇跡”的比較性畫面,可以幫助中國讀者理解西方的歷史與中國的現狀,思考如何在個人主義的現代社會解決最棘手的“社會凝聚”問題。
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主編 (英)麥克法蘭主講 劉北成評議 ·史學理論 ·19.5萬字
本書是一本立足“以人為本”的中國近代邊疆學術史著作,圍繞民國時期邊疆學人,分為群體和個人兩種維度,對民國時期學界關于邊疆與邊政問題及中華民族整體性建構問題作了深入地探討,充分展示了學術界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構筑的早期努力。本書首先聚焦學人群體,探討他們的邊疆觀念和邊政主張,梳理他們對中國邊疆研究的學科努力;然后關注學人個體,強調學人所處的時代、人生經歷與學術成就之間的關系,并對以邊疆學人為身份標識被研究較少的顧頡剛、李安宅、于式玉、徐益棠、張廷休的邊疆研究經歷與思想作了初步的論述;最后對當前中國邊疆學構筑的學術努力及其未來的發展路徑予以回顧與前瞻。
汪洪亮 ·史學理論 ·21.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