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是上海市歷史學科德育協同創新中心(金山區)實踐成果集。全書以上海市教委教研室關于中學歷史基礎型課程育人目標內容為基本依據,金山區歷史教師基于歷史學科本體,開展跨學段、跨學科、跨區域學科德育實踐。在實踐研究的基礎上,分理論理解和實踐案例呈現研究成果,期望給一線教師開展歷史學科育人實踐一定啟示。
李亞南 王群主編 ·史學理論 ·22.6萬字
《西中有東》討論了平等公正的社會理想和組織設計在前工業時代的中國和英國的發展演變,并在此過程中,復原了中國的正義傳統在18世紀英國啟蒙運動有關社會公義的政治討論和制度建設中扮演的隱藏角色。全書以結構性分析為框架,創造性采用跨語際、跨視覺的研究方法,從人民的定義、社會身份平等、自然宇宙觀、言論自由四方面著眼,具體分析了唐宋時期中國的政治討論與制度建設,以及后世英國對中國材料的譯介引述和對中國形象的褒貶討論。包華石廣泛征引文獻和視覺材料,以說明不論中國還是英國,當面對愈加放縱的特權和專制權力時,眾多名人志士都采用了相似的策略予以理智回擊。而今天,我們卻只對有所謂“歐洲近代早期”的發明耳熟能詳。事實上,前工業時代中國和英國的歷史發展有著眾多相似的經歷,譬如受過教育的非貴族人士的崛起、印刷技術的普及、大眾識字率的提高、不斷擴張的藝術市場、公共領域的出現等等。正是這些共性經歷,使得兩種不同的文化傳統在18世紀產生了革命性互動。
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主編 (美)包華石主講 劉東評議 ·史學理論 ·22.5萬字
近代中國人雖然從明治新漢語接受了大量新名詞,可是遇到西文概念或是論及所指事物,還是不由自主地會自行重新上溯古代典籍,望文生義、格義附會。而且在解讀新名詞之時,往往不僅是比較西文原詞,將新名詞看作一個整體對應,而是分別從漢字組合各自的字義來理解詞義。如此一來,同一漢語新名詞在東文和中文語境中呈現不同形態,進而產生了許多彼此無法交集的歧義。不以名詞勾勒歷史,而是研究歷史以把握概念,才有望臻于解釋一詞即作一部文化史的境界。
桑兵 關曉紅主編 ·史學理論 ·22.5萬字
何以中國?中華大地,水網縱橫,水是生命之源,水利是農業的命脈,也是文化的根脈。水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導向作用,一如水流,曲曲折折,蜿蜒堅定,可以說,中華民族發源于茲,形成于茲。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博士、新銳作家吳鵬從獨特新穎的角度,帶領讀者溯水而上,探究王朝興衰的秘密、中國歷史的走向,為我們深入理解中華文明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本書的特點是學術性與趣味性完美融合,史料豐富扎實,語言通俗易懂,融現實關懷與歷史之思于一體。我們今日所見水利、水戰的記載是否完全符合事實?中華民族如何將大陸文明與海洋文明融為一體?中華文明史在世界文明史中又處于什么樣的地位?作者層層追問,邏輯清晰、深入淺出地給讀者展示了水運影響下的中華文明史。
吳鵬 ·史學理論 ·22.4萬字
明、清(后金)政權更替之際,中國封建王朝與朝鮮王朝傳統政治秩序的變化,經歷了由最初的政治秩序穩定中蘊含著危機,到受到沖擊產生動搖,直至發生深刻變化導致裂變,再到以清朝為中心的中朝政治新秩序重構這樣一個變遷過程。在此過程中,屬國朝鮮的朝貢對象發生轉變,由長期的對明朝“至誠事大”,一度轉為“兩面外交”于明和后金,乃至“半附屬”于后金,最終正式成為清朝的“臣屬之國”。本書以清朝興起時期的1583—1643年60年間為研究斷限,分四個階段,以政治事件和外交關系為切入點,以封貢關系嬗變為研究主線,運用交叉學科研究法,使用大量中韓原始文獻資料,對清(后金)、晚明與朝鮮王朝政治秩序的嬗變軌跡、發展規律以及地區影響進行探討,闡釋和界定中朝政治秩序演變的特點、規律性和性質等。
王臻 ·史學理論 ·22.4萬字
本書基于制度史視角,對清代黃河管理制度的生命歷程、組織體系與內在邏輯以及其中蘊含的人事權利關系,做了系統深入的探討,既注重呈現其概貌,也重視挖掘制度演進的動力機制,剖析其存在的價值與意義,以努力揭示黃河治理與國家政治之間的密切關系。本書認為,與一般制度相比,這套制度對政局大勢更為敏感,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清代黃河治理的政治使命被進一步強化,不僅凝聚著統治者宏闊的戰略構思,還潛隱著該時期的政治文化傳統。由此,清代的黃河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一條“政治之河”。
賈國靜 ·史學理論 ·22.4萬字
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各個發展階段,都有其獨特的歷史地位,兩宋時期尤其如此。我們這一套“知宋”叢書,旨在為有一定文史基礎并有興趣進一步了解兩宋歷史的讀者,提供一個方便學習的門徑。文萃選編以兩宋為中心,列出了政治制度、君臣、法律、科舉、軍事、城市與鄉村、貨幣、交通、科技、儒學、文學、書畫藝術、建筑等專題。本書重點關注宋代儒學的發展,分上、下兩編。上編依年齒選鄧廣銘、徐規、陳植鍔先生與陳來、王瑞來教授共七篇文章。下編收入編者何俊教授近年分析宋學初興時胡瑗湖學與宋學完型時朱子理學、象山心學、水心事功學等四篇文章。上、下兩編互補,引導讀者對宋代儒學獲得一個兼具宏觀與微觀的認知。
何俊主編 ·史學理論 ·22.4萬字
本書主要按照年代順序梳理日本各個時期的《史記》研究成果,在對資料全面掌握的基礎上,根據不同時期的研究狀況及特點,對日本《史記》學的形成和發展進行了細致深入地研究。本書的研究是以往國內《史記》研究者尚未涉足的領域。通過關注和全面了解《史記》在日本的傳播和接受的過程,我們可以理清日本《史記》學形成和發展的脈絡,比較中日《史記》研究的異同,并推動《史記》研究的進一步深入。
楊海崢 ·史學理論 ·22.4萬字
主要依據清華簡《系年》中戰國部分的記載,對戰國王年問題進行了新的系統探討。首先,就王年問題較為明確的諸國進行討論,其次,結合清華簡《系年》等出土文獻,對一些諸侯國的王年問題進行新探討。附錄部分則在上述討論的基礎上,對《史記·六國年表》中史事的王年系年進行校正,以方便對《六國年表》的使用。
熊賢品 ·史學理論 ·22.3萬字
歷史的客觀性問題不僅是一個歷史哲學界所爭論的核心問題,而且是一個關涉全部人文社會科學合法性的基本問題。馬克思借助于黑格爾“思想的內涵邏輯”在存在論的意義上澄明了人類現實的歷史。一方面,馬克思把對個人的理解訴諸人們所創造的現實歷史,另一方面,他又通過對現實歷史的政治經濟學批判來尋求現實個人的解放道路。重新彰顯馬克思對“現實歷史”的存在論澄明,不僅有利于破解對歷史唯物主義的教條化理解,而且有利于在學理上回擊當前甚囂塵上的歷史虛無主義。
劉雄偉 ·史學理論 ·22.3萬字
本書將北魏前期政治史的研究,以首都平城為中心逐步展開,依時間順序分四章作縱向探索,準確清晰地勾勒出它的變遷軌跡。作者的考察自始至終圍繞著拓跋部落本身的社會文化特征和漢族文化對其產生的曲折作用這兩個影響平城政權發展的重要方面,因此,被考察的雖然是北魏平城政權封建化的歷程,但其意義卻已超越了論題本身,成為探索中華民族形成過程中漢族與游牧民族相互影響與融合規律的重要一例。在考證中,作者既不回避種種重大矛盾現象,又以一絲不茍的態度對細微之處詳加辨察,因而所得結論新穎而令人信服。
李憑 ·史學理論 ·22.3萬字
《法國漢學(第十七輯)》分為三個部分:西歐王國與中華帝國的城市與宮廷社會(12—18世紀)、古希臘與古代中國的占卜和知識的生成以及葛樂耐(FrantzGrenet)教授在法蘭西學院的就職演講:《重新矚目中亞》。
《法國漢學》叢書編輯委員會編 陸康 張巍主編 ·史學理論 ·22.2萬字
弗雷德里克·杰克遜·特納(FrederickJacksonTurner,1861-1932),美國著名歷史學家,美國職業歷史學的重要奠基人。1893年,特納發表了《邊疆在美國歷史上的重要性》,從美國本土視角對美國歷史道路的形成提出了全新的解釋。在隨后的20世紀,特納的思想在美國知識界持續引發熱議,他的學說不但為美國史學貢獻了新的研究領域、方法與理念,而且在象牙塔外產生影響,參與了美國民眾集體歷史記憶的塑造及國家主流價值觀的建構。本書立足特納公開發表的作品及其部分未刊手稿,擇取“邊疆”、“地域”和“西部”等美國史學關鍵詞,試圖再現這位歷史學家完整而本真的思想世界,挖掘這些歷史思想得以孕育形成的歷史語境與史學語境,并從當代中國學者的立場對其史學思想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進行闡釋和評說。
王邵勵 ·史學理論 ·22.2萬字
本書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注重史學理論,著眼于中國歷史的重大學術問題,提倡學術爭鳴,以繁榮和推動歷史科學的健康發展。本書主要刊載史學理論、中國歷史研究、歷史文獻學領域內具有代表性的學術論文。主要欄目(內容)如下:(一)史學理論。包括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歷史學理論方面的學術論文。(二)中國史學史。包括中國傳統史學、中國現代史學的建立與發展,以及對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產生、發展的研究。(三)歷史文獻學研究。(四)中國古代史研究專題。(五)史學評論。在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指導下所進行的有關學術問題的爭鳴,以及中國歷史學領域內相關前沿問題的討論。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理論研究所中國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室 ·史學理論 ·22.2萬字
《敘述事實與歷史事實》為《世界歷史評論》叢書第3輯,主題為“敘述事實與歷史事實”,分為“專論”“評論”“專題論壇”和“文獻與史料”四個欄目,收入意大利著名歷史學家、微觀史家卡羅·金茲堡、世界史學者于沛、美國史學者王旭、王曉德、李劍鳴、王立新等多位學者的精彩文章14篇。卡羅·金茲堡從微觀史學的角度深入分析微觀史學三大代表著作之一的《馬丁·蓋爾歸來》,于沛關于馬克思《歷史學筆記》的研究,美國史四位優秀學者對于目前美國史研究的新方向做了頗富價值的探討,等等,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啟發意義。
陳恒 洪慶明主編 ·史學理論 ·22.2萬字
北大中國古代史教授閻步克力作!本書以察舉選官制度的七八百年變遷歷程,作為研究對象,對這一制度的產生、發展和向科舉制的演變,提供了一個獨具特色的解釋!
閻步克 ·史學理論 ·22.2萬字
《國際漢學研究通訊》是由北京大學國際漢學家研修基地主編的綜合性學術文集,是中外學者溝通交流的學術平臺。側重介紹國際漢學界在中國傳統人文學科領域的研究動態,收錄相關專業的新近研究成果,涵蓋中國文學、文獻、歷史、考古、藝術、中西交流等多個領域。分為漢學論壇、文獻天地、漢學人物、論著評介、研究綜覽、基地紀事等幾部分。編輯委員會主任為北京大學歷史系榮新江教授,委員來自中國、美國、英國、日本等多家高校和學術機構,主編為北京大學中文系劉玉才教授,作者多為國內外一線學者。收錄文章有吉川幸次郎《東方文化研究所經學文學研究室校定資料解說》、馬小鶴《元代鎮江、泉州夷教新考》、《國際漢學系列講座紀要(2018.01-2018.06)》等。
北京大學國際漢學家研修基地 ·史學理論 ·22.1萬字
本書敘述了古代西方人對中國與中國文化的了解和初步知識。在古希臘和古羅馬時代,西方人僅憑傳來的中國絲綢和片段的傳說,對遙遠的中國有一點模糊的印象。在13-14世紀,蒙古帝國實現了東西方的大交通,馬可·波羅等旅行家向西方人報告了他們在中國的親歷和印象。16世紀以后開始的大航海和蓬勃發展的中歐貿易,使中國最終進入到歐洲人的視野,成為他們努力探索的知識領域。
武斌 ·史學理論 ·22.1萬字
文獻的正本清源與史學的開拓創新,有著天然的血脈關聯。每一文獻系統、不同文本層次的源流脈絡都可能牽涉到歷史敘述的復雜衍變,揭示出多元豐富的歷史圖景;文獻學所蘊含的貫通視野與縱深思維,也是史學研究跨越斷代藩籬、實現整體關照的重要依憑。本書作者精研宋元史籍與四庫文獻,從歷史文獻學入手,立足實證,力求新知。此次收錄近作24篇,以扎實的個案研究和宏通的闡釋解讀,一以貫之地探究由文獻入史學的路徑與方法,摸索歷史研究的新范式。本書亦可看作一部青年學者的養成史,《自序》以及本書后五篇(《〈遼史補注〉與史注傳統》至《〈遼史探源〉題外話》),從作者的親身實踐,就“由文獻入史學”的方法做了系統闡述,對于歷史學、文獻學等領域的研習入門,定多啟發與共鳴。
苗潤博 ·史學理論 ·22萬字
宋代文史研究中,黨爭主題頗受關注。有關北宋黨爭的研究成果多以傳世史著與傳世詩文集為參考文獻,較少石刻文獻的運用。本書在黨爭視域大背景之下,從多學科、多視角對石刻文獻的生成、流傳、影響做過程性的、全方位的綜合研究。以此觀照石刻文獻,力圖拓廣、掘深石刻文獻與黨爭的相關研究。同時,由此反觀北宋中晚期黨爭,對這一影響北宋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政治活動行為做更全面的認知。
羅昌繁 ·史學理論 ·2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