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為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老師、博士研究生,以及海內外相關領域研究者的論文集。內容涉及古文獻學理論研究、傳世文獻整理與研究、古文字與出土文獻研究、海外漢籍與漢學研究等中國古文獻研究等相關領域。全書根據經、史、子、集分為四個部分,在目錄中以空行體現。論文或為相關領域某個專門問題的最新研究,或為中國古代著名學者的生平、交游考,或為海外漢學的交流探討。本期論文觀點新穎,內容詳實。
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 ·史學理論 ·30.6萬字
華僑或來自中俄邊境地區,或來自內地省份,或經陸路長途跋涉,或經水路一路艱辛,他們選取不同的赴俄線路,采取不同方式,歷盡千辛萬苦,來到地域遙遠風霜寒冷之地,漂泊在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廣袤土地上。旅俄華僑與東南亞和歐美其他國家的華僑不同。在發展歷程中,呈現出人數眾多、處境艱難、經濟活動大起大落、華文教育匱乏、社團組織薄弱等特點。由于一個半世紀以來中俄關系曲曲折折的發展變化,旅俄華僑也經歷曲折的人生歷程。本書通過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李永昌、薛銜天、黃定天、李傳勛、曲曉范、張建華、強曉云、В.Г.達旗生、O.B.扎列斯卡婭等從不同視角,記錄旅俄華工的生活狀況、華農在遠東開發中的作用、旅俄華工與十月革命、旅俄華工與馬克思主義傳播、蘇聯時期的女華僑、旅俄華僑與移民政策,等等,展示不同時期、不同層面的旅俄華僑的生活軌跡、文化活動。
寧艷紅主編 ·史學理論 ·21.6萬字
本書敘述了古代西方人對中國與中國文化的了解和初步知識。在古希臘和古羅馬時代,西方人僅憑傳來的中國絲綢和片段的傳說,對遙遠的中國有一點模糊的印象。在13-14世紀,蒙古帝國實現了東西方的大交通,馬可·波羅等旅行家向西方人報告了他們在中國的親歷和印象。16世紀以后開始的大航海和蓬勃發展的中歐貿易,使中國最終進入到歐洲人的視野,成為他們努力探索的知識領域。
武斌 ·史學理論 ·22.1萬字
本書研究浙江與英國的歷史關系,時間上起清朝中葉,下迄1844年寧波開埠。全書主要內容如下:第一章,研究清朝雍正、乾隆時期英國人在浙江沿海的貿易活動;第二章,研究乾隆末年和道光年間,馬戛爾尼使團與阿美士德勛爵號間諜船對于浙江沿海的探索和影響;第三章,研究鴉片戰爭期間英國人在浙江沿海的侵略活動和浙江民眾的英勇抗爭;第四章,主要討論鴉片戰爭期間英國戰略目標由舟山到香港的更換,通過分析英國戰略目標的這一轉變過程,探討浙江在英國人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第五章,研究中英雙方在浙江的議和交涉,《江寧條約》簽訂后浙江從戰時狀態到恢復和平的過程,以及解決釋俘、漢奸等戰爭遺留問題;第六章,研究浙江寧波作為“五口通商”城市之一,開埠的全過程以及開埠的影響;第七章,結論。
田力 ·史學理論 ·24.5萬字
《西周王室賞賜禮制研究》一書,以傳世文獻為主要依據,結合金文材料和考古成果,分別從封建賞賜、冊命賞賜、祭祀賞賜、戰爭賞賜、朝聘賞賜五個方面入手,對各類賞賜禮的主要內容、主要特征以及在國家政治生活當中發揮的功能進行了的探究,不僅揭示了西周王室賞賜禮制的主要內容和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發揮的作用,各類賞賜禮制之間的政治關系和作用,同時還對西周王室賞賜禮制產生、發展、衰微的歷史軌跡及內在原因進行了探究。
景紅艷 ·史學理論 ·34.2萬字
本書以清代四川巴縣的婚姻檔案為中心,全面系統地展示了婚姻中常例婚、童養婚、退悔婚等多個方面的情況。不僅如此,還針對某些具體的婚姻形式做了仔細的分類、研究與反思,如童養婚,按被夫家虐待、被夫家休退、與夫家不睦幾種討論了女方在夫家的生活狀況,并就興訟的原因與知縣的審斷作了更深層次的討論。婚姻的本質是一種社會關系,進入婚姻市場的擇偶者,根據自身條件和家庭背景,選擇配偶資源,完成婚姻匹配。這批巴縣婚姻檔案,形象生動地反映了夫妻之間、婆媳之間、親家之間、親生父母與養父母之間、出嫁女兒與娘家之間以及鄰里親朋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是研究清代巴縣婚姻家庭關系的第一手史料。
張曉霞 ·史學理論 ·45.3萬字
“中國禮儀之爭”是發生在明末清初中國,擴展到歐洲,并對此后的西方和中國文化產生影響的大事件。爭論的核心關乎中國人的祭祀儀式,如“敬天”“祭祖”“祀孔”等禮制。徐光啟等儒家天主教徒皈依后保持祭祀,利瑪竇等耶穌會士則以“補儒易佛”的寬容態度加以容納。這種做法后來受到懷疑,終于在康熙年間釀成沖突。萊布尼茲、伏爾泰、孟德斯鳩等啟蒙思想家參與論戰,歐洲“漢學”對此形成一系列看法,深刻地影響了20世紀的中國思想史。本書使用新近公布的“中國禮儀之爭”漢語文獻,首次對這段歷史做出詳細描述,并指出其在明清史、教會史、中西文化交流和比較經學研究中的重要意義。
李天綱 ·史學理論 ·28.3萬字
《文化傳播與文化建構》為《世界歷史評論》叢書第2輯,分為“專論”“評論”“專題論壇”和“文獻與史料”四個欄目,收入重要學術研究論文13篇。本輯收入美國史學者李劍鳴、法國史學者郭華榕和洪慶明、羅馬史學者劉津瑜等多位知名學者的精彩文章,力圖從文化的傳播、接受,以及建構的角度,呈現當下世界史研究的新發展、新趨勢和新史料,視角豐富多元,不僅能反映國內外這一研究領域的研究趨勢,也能呈現其最新的研究成果,極具啟發意義。
陳恒 洪慶明主編 ·史學理論 ·20.1萬字
《簡帛學論稿》收錄了作者近三十年來從事簡帛研究所撰寫的有關學術論文、書評及綜述等39篇,主要涉及云夢秦簡、里耶秦簡、張家山漢簡、天長紀莊木牘、尹灣漢簡等諸批重要簡牘的專題研究,以及簡帛學的學科分支、中國簡帛學體系的構建、出土簡帛整理的理論總結與研究、簡帛學史的理論總結與研究等有關簡帛學理論與學科建設的系列前沿思考。該書研究既專注于中國境內出土的簡牘帛書資料,亦涉及中國以外世界其他國家出土簡牘的整理研究與國際合作;既關注東亞范圍內漢文簡牘的出土,亦留意我國古代民族文字簡牘的價值與意義,具體研究實踐與理論凝練提升并重,以我為主與全球視野并舉,基本代表和反映了本人各時期簡帛研究所取得的階段性成果、進展和認識,以及長期以來從事簡帛研究的學術心路歷程和思考努力,對推進當前我國簡帛學的學科建設乃至國際簡帛學體系的構建等,具有一定的理論指導意義和較好的學術價值。
蔡萬進 ·史學理論 ·22.9萬字
文獻的正本清源與史學的開拓創新,有著天然的血脈關聯。每一文獻系統、不同文本層次的源流脈絡都可能牽涉到歷史敘述的復雜衍變,揭示出多元豐富的歷史圖景;文獻學所蘊含的貫通視野與縱深思維,也是史學研究跨越斷代藩籬、實現整體關照的重要依憑。本書作者精研宋元史籍與四庫文獻,從歷史文獻學入手,立足實證,力求新知。此次收錄近作24篇,以扎實的個案研究和宏通的闡釋解讀,一以貫之地探究由文獻入史學的路徑與方法,摸索歷史研究的新范式。本書亦可看作一部青年學者的養成史,《自序》以及本書后五篇(《〈遼史補注〉與史注傳統》至《〈遼史探源〉題外話》),從作者的親身實踐,就“由文獻入史學”的方法做了系統闡述,對于歷史學、文獻學等領域的研習入門,定多啟發與共鳴。
苗潤博 ·史學理論 ·22萬字
近代從事西式外交的官員產生于科舉的道路,他們是如何“適應”外交這種全新的“職業”的?如何理解清朝外交機構的運作方式與特點?作者從清代檔案中鉤稽總理衙門、外務部及駐外官員的履歷資料,考察其出身、選任、升遷、去向、群體演進等系列問題,構建并展現出晚清外交人員從起源、發展到所謂“職業化”外交官群體形成的全過程。“外交官”是一個研究薄弱的群體,本書的研究為今后的晚清外交史研究奠立了基礎。
李文杰 ·史學理論 ·27.9萬字
本期《江南社會歷史評論》收入了20篇左右的論文。其中的“筆談”欄目匯聚了李伯重、趙世瑜、唐力行、鄒振環、陳寶良等研究江南史和社會史的重磅學者和葉康寧、連冕等江南藝術史研究領域的新銳,他們圍繞江南社會史與江南藝術史的跨界對話將會給學界帶來新的思路和新的啟發。明史大家陳寶良先生的論文一直以史料豐富著稱,此次他與劉國敏合作的新作深入挖掘了明朝江南一帶的民間流言和諷刺性詩文,由此透視明代江南士風的變化。
唐力行主編 ·史學理論 ·31萬字
《清代地方政府》是著名歷史學家、社會學家瞿同祖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于學術巔峰時期用英文撰寫的一部經典之作。本書由哈佛大學出版社1962年首版,為瞿同祖在世界范圍內贏得了巨大聲譽,至今仍是西方漢學界相關教學和研究中的必讀書。民間有言“天高皇帝遠”,學術界也有個論題是“皇權不下縣”,作為最小行政單元的清代州縣級地方政府,直接與普通百姓打交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清代地方政府》一書的寫作目的就是描述、分析和詮釋清代州縣級地方政府的結構與運作。瞿同祖先生通過各種手稿和筆記,同時參考大量的官方資料,以極簡潔的文字,介紹了州縣官和他的四個輔助群體,即書吏、衙役、長隨、幕友的職能、地位、收入、貪贓形式和紀律控制等,強調了清代地方政府實際上是以州縣官為中心的“一人政府”。此外還重點討論了士紳階層在地方行政中的角色。《清代地方政府》是經典學術著作,但作者瞿同祖寫作時的預期讀者是對傳統中國缺乏了解的英語世界的學子,故其敘述深入淺出,簡明易懂,即便是無學術背景的普通讀者也能閱讀無礙。
瞿同祖 ·史學理論 ·32.2萬字
本書是作者主要的清史研究成果結集。大體分為“滿洲崛起”“康乾盛世的成就與隱患”“滿漢文化的沖突與融合”幾個方面。既從大處入手梳理脈絡,把握大勢,亦能從細微處透視大問題,有強烈的現實關懷。其中“清初八旗制度”一篇,利用滿文檔案和其他文獻,對入關前滿族的八旗制度做了全面、系統的研究,代表一代學人對清史的思考、總結和評述。
郭成康 ·史學理論 ·48.9萬字
本書是“有學”系列之一,是陳生璽教授《明清易代史獨見》一書的修訂再版,全書為數篇有關明清易代之際的相關論文結集而成,主要討論了明末對后金戰爭、清兵入關、吳三桂投降、陳圓圓史實、毛文龍被殺以及清初剃發令等歷史專題,駁斥了一些流傳至今的史實錯誤,為明末清初歷史研究專題典范之作。
陳生璽 ·史學理論 ·29.1萬字
《中國歷史研究法》是繼梁氏《新史學》后又一杰作,系以傳統史學所積累的方法為基礎,結合當時西方史學最新進展,運用新的學術眼光編纂而成。作者以其宏闊的學術視野,對史料鑒別、史事考訂、史跡論次、史書編纂諸層面都有詳細闡述,建構起獨具一格的史學理論體系。《中國歷史研究法》中散落各處的經驗之談,對于史學初學者頗為親切有味,堪稱培植史學研究趣味的極佳讀本。
梁啟超 ·史學理論 ·20.9萬字
《宗教與歷史(第十二輯)》由著名佛教學者程恭讓教授策劃,集中于佛教歷史文化研究,包括佛教中國化研究、佛教歷史與文化研究、書評三個欄目。本輯所收錄的文章,從不同角度豐富和拓展了佛教中國化這一中國宗教史研究中的古老問題,并對佛教文獻經典、佛教思想義理、佛教宗派發展等領域的學術深度進行了深入挖掘,聚焦當前學術前沿問題與方法,展示了當代中國佛教研究者的學術特質。
陶飛亞主編 ·史學理論 ·20萬字
本書對初唐、盛唐及中唐前期32位詩人的生平事跡及著述情況作了詳密考證,或填補空白,或訂正錯誤,資料翔實,論證嚴密,多發前人所未發。本書還對所考詩人的創作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及影響,以及當時的詩壇和詩歌流派,作了宏觀的考察,力求總結出文學史的發展規律,特別是對大歷時期南北不同詩人群體的分析,開啟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唐代文學研究中群體研究的新風氣。本書初版于1980年,學術界認為這部著作的出版“一下子便把唐文學的研究推進到一個新的層次”。
傅璇琮 ·史學理論 ·37.9萬字
本書是2018年在上海召開的“第七屆中古歐亞草原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的中譯本。因為本文集的作者多數是國際上研究歐亞草原的名家,即便是年輕學者也都是一時之選,他們的文章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權威性,所以將中文版書名定為《歐亞草原歷史讀本》。相對于英文版會議論文集,除了書名之外,對全書的結構做了調整。英文版文集共收27篇文章,直接以作者姓氏的首字母為序編排,中文版多收了1篇,全書分成六大板塊,分別是考古、歷史、文獻、地理、宗教、文化,每一板塊的篇幅在4—5篇文章之間不等。此外,為了體現讀本的規范性,在中文版書末還編制了索引,并對專名標注了原文。
陳浩主編 ·史學理論 ·23.1萬字
清末政治改革與辛亥革命是近年來中國近代史研究取得豐碩成果的一個領域,在革命黨、立憲派的相關研究日趨深入的情況下,對于清廷和滿族權貴的研究,顯得更為重要。本書以當時地位顯赫、權勢亦大的滿族王公與清末政治改革為選題,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是對以往研究的明顯推進和深化。作者圍繞研究主題,著力收集各類資料,包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藏未刊檔案和日本外務省外交史檔案等,利用了如《近代史所藏清代名人稿本抄本》等新刊史料,重點論述了身處清末大動蕩中的滿族王公的政治心態,他們在清末軍政改革、預備立憲等方面的作為,剖析了其與清末滿漢權力格局變遷的關系,及其在辛亥革命后的政治選擇等問題,很有新意,豐富和充實了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
周增光 ·史學理論 ·22.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