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成果通過作者近二十年來參加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中華古文明探源工程”等活動所獲得的系統認識,在深入總結中華文明起源路徑、發展道路與西方文明有鮮明不同的規律基礎之上,斷定中國漢語史詩系統與西方史詩系統產生的背景不同,因而突破了西方史詩理論、概念和術語的束縛,提出了中國自己的漢語史詩概念、術語等,并總結中國漢語史詩理論體系。其中對中國漢語“頌詩”與“史詩”的對應關系還做了專題深入研究,提出了新的認識。
江林昌 ·史學理論 ·28.6萬字
收入了海內外學人研究江南社會的20余篇論文。其中,復旦大學王振忠教授的論文通過考察清代徽商在浙江龍游的活動,進一步深化了他從事多年的徽商研究;安徽師大姜兆強、丁修真的論文通過探查蘇州戲曲家張大復家居生活、著述經歷及交游行程,還原了一位晚明士人的生活世界;復旦大學戴鞍鋼教授的論文深入探討了1900年庚子年這個中國近代史上極重要的年份中,中外各方在上海這座重要城市展開的博弈;上海市社科院葉舟研究員則通過對晚清時江蘇一些地方世家對于新式教育所持的不同態度的研究,探究了近代江南家族教育的轉型;上師大鐘翀教授和張瀚文的論文則對上海老城廂內道教宮觀的類型、分布與沿革等基本狀況作了初步梳理。本期的論文涉及江南社會史、江南經濟史、江南文化史、江南城市史等方面,從多方面展現了江南社會豐富多彩的圖景。
唐力行主編 ·史學理論 ·28.6萬字
漕運是古代社會關系到封建王朝命脈的“軍國大計”。在漕運史上,清代漕運,是一個值得全面、深入研究的課題。本書將政治史、經濟史、水利史等相關內容加以整合,大量運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清官檔案等史料,圍繞“漕運制度”和“治理實踐”兩個核心,以漕運治理透視嘉慶一朝在漕運制度上的治理實踐,以政治史的視角探索清朝進行改革的制度障礙和困境。把漕運治理作為一個具體的歷史和政治過程加以理解,拓展了經濟史、水利史研究的視野,也為政治史研究提供了一種新思路。
袁飛 ·史學理論 ·28.6萬字
本書是一本談歷史學治學方法的著作。作者在總結前賢治學方法的基礎上,根據個人治學所悟,力求為讀者提供一些實用有效的運用材料、研究問題的基本門徑和辦法。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其一,有關近代中國研究的史料與史學的通論及專論;其二,關于各種類型史料的認識及其應用的分說;其三,關于各個具體研究領域、方面的史料與取法的探討。可為初入史學之門的研究者提供參考。
桑兵 ·史學理論 ·28.6萬字
民國時期是中國現代社會科學學科體系構建的關鍵時期。本書以民國時期社會科學著作為考察文本,梳理民國時期社會科學范式的構建、流變與派分,以其中蘊含的科學觀念為主軸,系統反映民國時期社會科學學科體系構建情況。本書主要包括如下內容:民國學界關于社會科學科學性問題的討論;民國學界對美國社會學理論的選擇與融會;民國時期關于政治學研究范式的論爭;民國時期社會科學話語中的馬克思主義思潮;民國時期人文社會科學概論類書籍選目。本書資料翔實,研究問題具體而深入,深化了民國時期學術史研究。
閻書欽 ·史學理論 ·28.6萬字
《中國抗日根據地社會保障研究》研究的核心是中國抗日根據地的社會保障工作,通過梳理其發展的背景、概況、內容,分析其發展過程中呈現的特點,概括抗日根據地社會保障對于社會發展產生的作用,總結經驗、啟示,以期為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社會保障的發展提供借鑒。中國抗日根據地的社會保障植根于抗日戰爭這一特殊歷史時期,與當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以及社會形勢的變化密切相關,體現了明顯的主體性、廣泛性、層次性、針對性以及戰時性特征。抗日根據地社會保障工作良好、有序地運行,有利于穩定社會秩序,動員社會各階級、階層參加戰爭,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必要的社會基礎、物質基礎和群眾基礎。《中國抗日根據地社會保障研究》以馬克思主義社會保障理論為指導,以現代社會保障理論為突破口,將現代社會學理論與抗日根據地發展的史實相結合,微觀和宏觀結合。既考察每塊根據地的社會保障的發展變化,又把抗日根據地作為一個整體概念,從宏觀考察社會保障的發展演變,得出基本的歷史結論。同時對抗日根據地的史料從社會保障的角度進行整理,以期為以后的研究做好積累。
譚忠艷 ·史學理論 ·28.5萬字
《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學刊》是北京師范大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中心主辦的連續性學科出版物。本卷刊發24篇文章,分為八個欄目:“筆談:改革開放40年來的史學史研究”“中國古代史學研究”“中國近現代史學研究”“外國史學研究”“中外史學交流”“歷史文獻學”“當代史學評論”“會議綜述”,反映了當前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的學術關注及前沿成果。
楊共樂主編 ·史學理論 ·28.5萬字
西安事變作為中國近現代史、中華民國史、中國抗日戰爭史上一個特大歷史事件,直接影響著中華民族的命運與中國社會發展進程。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為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政治基礎。為了隆重紀念西安事變八十周年,對西安事變八十年研究進行系統總結,繼承和弘揚西安事變抗日愛國精神,以利開展進一步的深入研究,開創西安事變研究的嶄新局面,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中國近現代史專業師生集體編寫了《西安事變研究備要》一書。該書內容分為西安事變研究綜述、論文索引、論著索引、史料索引四部分。
張華騰 杜海斌編 ·史學理論 ·28.4萬字
本論文集由四個方面的研究論文組成:歷史文獻學術史研究、簡牘帛書研究、考古研究、先秦秦漢兵學文化研究。共選論文39篇。具體研究多偏重于早期中國的先秦秦漢時期。依照王國維先生倡導的“二重證據法”的學術方法,利用近年來出土文獻資料與傳世文獻相結合做研究是這本論文集的特點和努力方向。
田旭東 ·史學理論 ·28.4萬字
“中國禮儀之爭”是發生在明末清初中國,擴展到歐洲,并對此后的西方和中國文化產生影響的大事件。爭論的核心關乎中國人的祭祀儀式,如“敬天”“祭祖”“祀孔”等禮制。徐光啟等儒家天主教徒皈依后保持祭祀,利瑪竇等耶穌會士則以“補儒易佛”的寬容態度加以容納。這種做法后來受到懷疑,終于在康熙年間釀成沖突。萊布尼茲、伏爾泰、孟德斯鳩等啟蒙思想家參與論戰,歐洲“漢學”對此形成一系列看法,深刻地影響了20世紀的中國思想史。本書使用新近公布的“中國禮儀之爭”漢語文獻,首次對這段歷史做出詳細描述,并指出其在明清史、教會史、中西文化交流和比較經學研究中的重要意義。
李天綱 ·史學理論 ·28.3萬字
《史學史研究》作為發表歷史理論、歷史教育、歷史文獻學和歷史編纂學研究成果的專門刊物,是國內研究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的主要理論陣地。《史學史研究》通過刊發高質量的史學理論與史學史論文,已經成為全國高校和科研單位從事史學理論與史學史教學、研究的重要參考資料和發表學術觀點的重要平臺。《人物志卷》上是《史學史研究》文選叢書中的一冊,主要是匯編了史學史研究上發表的人物專訪,力圖完整地還原諸多史學大家對于某類史學史問題的觀點,以及他們的日常研究過程,展現史學史研究者嚴謹的工作態度。其中,上卷主要是對楊向奎、蔡尚思等史學名家的專訪,是濃縮版的新中國史學發展史。
汪高鑫主編 ·史學理論 ·28.2萬字
本書是哈佛出版社東亞研究叢書中的一本。作者從20世紀初外國消費品大量涌入對傳統工業產生巨大沖擊談起,深入剖析了社會各階層為解決“洋貨問題”而發起的“國貨運動”的種種現象和實質,從而闡明了對20世紀影響重大的兩股力量:消費主義和民族主義在中國以前后推動的形式出現并緊密聯系的歷史原因。本書是一部歷史著作,同時關涉經濟及文化研究,提供了一種考察中國近現代史、探討中國現代民族國家之形成的新穎的視角和思路。具體論述脈絡清晰明了、邏輯貫通,并配有50幅相關圖片,兼有學術著作的嚴謹和文化研究讀物的曉暢,適合廣大讀者群的閱讀。2007年在本社出版后獲得好評,此次再版。
(美)葛凱 ·史學理論 ·28.2萬字
傅璇琮(1933—2016),浙江寧波人。著名學者、出版家,第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第八、九、十屆中央委員會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華書局原總編輯。曾任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成員兼秘書長,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成員,中國唐代文學學會會長,中國韻文學會副會長,清華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等。傅璇琮先生逝世后,他的朋友、同事以及學生陸續撰寫了一些懷念文章,敘述其建樹,回憶其風范,今集結成集,以為紀念。
中華書局編輯部 ·史學理論 ·28.1萬字
本書重點關注了清末民初中國的閱讀文化(readingcultures)建構及與之相關的“接受政治”(receptionpolitics)問題,以及來自歐美與日本的新知識在中國如何再生產的問題,如啟蒙、新的性道德與生育理念,一些與西方現代性密切聯系的關鍵概念像黑格爾、古滕堡、世界語等,是如何被“舍舊謀新”的大眾傳媒與知識精英在引介中具體化、在地化乃至符號化的,又是如何被清末民初的讀者閱讀和使用的,這些讀者又如何對此加以接受轉化,最終又產生了何種派生意義與社會效果。
張仲民 ·史學理論 ·27.9萬字
本書是劉浦江教授關于遼金史以及宋代歷史研究的論文集,本書大量運用遼金石刻材料及契丹、女真語文資料,將歷史學與考古學、語言學、文化人類學緊密結合,解決了諸多懸而未決的重大難題。全書具有全局性的問題意識,跨學科的研究視野與深刻的學術關懷,具備代表了宋遼金史研究的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本書所收論文大多散見于各種學術刊物,未曾結集,不便于讀者集中閱讀。本次精選劉浦江教授宋遼金史論文,并按照主題加以排列,可以見其學術格局。
劉浦江 ·史學理論 ·27.9萬字
近代從事西式外交的官員產生于科舉的道路,他們是如何“適應”外交這種全新的“職業”的?如何理解清朝外交機構的運作方式與特點?作者從清代檔案中鉤稽總理衙門、外務部及駐外官員的履歷資料,考察其出身、選任、升遷、去向、群體演進等系列問題,構建并展現出晚清外交人員從起源、發展到所謂“職業化”外交官群體形成的全過程。“外交官”是一個研究薄弱的群體,本書的研究為今后的晚清外交史研究奠立了基礎。
李文杰 ·史學理論 ·27.9萬字
金景芳先生是史學名家,他從研究制度史入手,逐步擴展到社會史、思想史、文化史、史學理論、歷史文獻學等諸多領域。本書以時間為序,清晰地勾畫了金景芳先生的生平事跡和學術活動,并深入揭示這些學術活動的背景,這些學術成果問世所經歷的曲折,以及這些學術成果問世后在學術界產生的巨大影響。為全面地反映金景芳先生學術研究的深度、廣度和在學術界產生的影響,不只注意于學術界對金景芳先生學術觀點、學術成果的贊揚、回應和支持,還注意了學術界對這些學術觀點和學術成果的商榷、批評或反駁,從而全面、真實、立體地反映了金景芳先生的學術人生。
呂文郁 ·史學理論 ·27.9萬字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是古人重要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形態。國家祭祀不僅是理解中國古代歷史及宗教傳統的重要視角,也與政治權力及思想文化的變遷密切相關。本書對秦漢時期的國家祭祀展開了綜合全面的研究,勾勒出統一王朝國家祭祀范式“形成期”的演變進程。秦初“禋祀萬靈”,始皇帝整合戰國傳統、首創統一王朝國家祭祀框架。漢承秦制,經文帝、武帝、宣帝等多次變革重構,西漢王朝通過祭祀建立了“漢家制度”。王莽創制了“元始儀”,改變了原國家祭祀神祠分散而廣布的形態,強調南郊的唯一神圣性,從而使國家的行政中心與祭祀中心得以統一,由此開啟了中國兩千余年的“南郊祭祀時代”。作者對秦漢各階段國家祭祀的具體制度,如祠畤位置、祭祀對象、祭祀方式等進行了細致入微的舉證與考辨。其研究關注祭祀活動的地理特征、詮釋了國家祭祀的空間涵義,同時綜合中央地方權力關系、政治地理格局、儒學思想發展等因素,呈現國家祭祀變革與中國“大一統”歷史進程之間千絲萬縷的關聯。
田天 ·史學理論 ·27.8萬字
拂去歷史的塵埃,解密遺落的檔案。芳香的書頁里,有修身的“青云梯”,有齊家的“規矩”,有治國的“利器”,有平天下的“他山之石“。踵武前賢,敦勉后學,思想在路上……作者從曾國藩傳世的大量日記中挑選出三百來篇,分為“修身”、“悟道”、“讀書”、“國事”、“家事”、“寫字”、“品鑒”、“夢境”八個大類,每大類前以一篇總評開始,對所選日記逐一加以評點。其最大特色是篇幅短小、筆調輕松,由表及里地探索曾氏的內心世界,發表作者的讀史領悟。通過一個個活生生的具體事例,讓讀者體會到曾國藩一生之人生智慧與政治智慧,同時感受到清朝末年政治的跌宕起伏風云變幻。
唐浩明 ·史學理論 ·27.8萬字
王繼光教授從事教學與科研40余年的業績,西北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擬編輯《王繼光教授七十誕辰慶壽紀學術論文自選集》、《王繼光教授七十誕辰慶壽紀念學術論文集》兩種。王繼光教授涉獵廣博,治學嚴謹,勇于探索,勤于著述。自1982年以來,共出版學術論著11部,發表論文100余篇。本書即為其論文自選集,從其從教50余年的學術論文中選取,分篇列目。
朱悅梅 段小強 周松主編 ·史學理論 ·27.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