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朱鴻曾出版散文集二十余種,其中,《西部心情》一書榮獲首屆冰心散文獎,并為中國青少年素質發展論壇工作委員會推薦讀物、中國青少年讀寫大賽指定讀本;《夾縫中的歷史》一書為“上海著名中學師生推薦書系——影響我高中時代的一本好書”,曾列上海書城暢銷書排行榜榜首;《關中是中國的院子》一書榮獲首屆陜西圖書獎;《大德之旅》榮獲第二屆老舍散文獎。本書收錄其最新的歷史散文若干篇,有《灰堆》《兵馬俑之氣》《詩人多難》《蘇軾的面紗》等作品面世,值得期待。
朱鴻 ·隨筆 ·11.1萬字
咱們一直聊著古代的那些是是非非、真真假假,不知道您發現沒有,歷史上那些史學家們披肝瀝膽、奮筆疾書、不吃飯不睡覺,熬著夜寫下來的青史圖冊,有時候就是打不過街坊王奶奶、李大爺喝多了酒,跟孩子們聊天兒的那些口口相傳。您比如說楊家將、蘭陵王、鰲拜、耶律洪基,歷史上多少功臣名將都給顛覆了!史學家的筆,它比不了說書人的嘴啊!
郭德綱 ·隨筆 ·6.8萬字
《何談風雅》是著名作家陳歆耕全新歷史文化隨筆集,在作家嚴謹而又靈動搖曳的筆墨下,歷史的血管中翻卷起壯闊的“驚濤駭浪”。書中選用了上海美術學院有名畫家蘇金成的18幅水墨畫,增加了閱讀的趣味性。本書是作者繼《美人如玉劍如虹》之后推出的一組歷史文化隨筆。以北宋元祐年間一場高端的文人雅聚——“西園雅集”為開端,柳永、蘇軾、黃庭堅、宋徽宗、王詵、龔自珍等歷史人物紛紛登場,在作者嚴謹而又靈動搖曳的筆墨下,歷史的血管中翻卷起壯闊的“驚濤駭浪”。其文風一如以往,敏銳鮮活,幽默詼諧,直陳時弊,痛快淋漓;話語雖不離文學和文化現象,但文字后卻蘊藏更為深廣的憂思。史實與史識兼融,反思與吟詠并舉,人物與事件疊現。
陳歆耕 ·隨筆 ·12.7萬字
《希臘城邦制度》是顧準關于希臘歷史的讀書筆記,雖然未及完稿便不幸離世,但其深刻見解仍廣受贊譽。該書以城邦制度為核心,探討了古希臘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方面,揭示了城邦作為獨立主權國家的特性和重要性。顧準通過比較研究和獨立思考,對希臘城邦的興起、發展及其影響進行了深入分析,展現了希臘歷史的多元性和復雜性。該書不僅是對古希臘歷史的一次深度挖掘,也是顧準獨立思考和學術探索精神的體現,對于理解古希臘文明和城邦制度具有重要意義。
顧準 ·隨筆 ·10.5萬字
《溫故》是一種陸續出版的歷史文化讀物。《溫故》以今天的視角來追憶與審視過去,并為當下的生存與未來的發展提供一種參照。所謂“溫故而知新”。《溫故》的內容大體包括以下三方面:1.對人類以往生存狀態的追懷;2.以歷史的審視與反思;3.對歷史文化遺跡與遺留文本的重溫。
劉瑞琳主編 ·隨筆 ·13.6萬字
本書屬于歷史類讀物。《溫故》特稿“絕對孤本:一冊家國滄桑的佐證”作者亮軒為讀者展示了百年來最具影響力的學者之一、甲骨學家董作賓為女兒董敏所作的一本小書“平廬紀念冊”,圖文相得益彰,從抗戰前到1959年,從重慶李莊輾轉到臺灣,附有董府親友大量珍貴的照片、簽名,其中有許多都是百年來學術界、藝術節的名流,比如:芮逸夫、勞榦、李霖燦、羅常培……,這個珍貴的“孤本”不僅見證了兩個小孩子的成長過程,更是一本中國近代史的生動縮影,是“描述近代中國知識分子之風格的最迷人的圖書”。
劉瑞琳主編 ·隨筆 ·14.2萬字
《溫故》是一種陸續出版的歷史文化讀物。以今天的視角來追懷與審視過去,并為當下的生存與未來的發展提供一種參照,所謂“溫故而知新”。內容大體包括以下三方面:對人類以往生存狀態的追懷,對歷史的審視與反思,對歷史文化遺跡與遺留文本的重溫。
劉瑞琳主編 ·隨筆 ·12.9萬字
武則天,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十四歲步入深宮,成為唐太宗的妃嬪。唐太宗去世后她被剃發為尼,遠離宮廷。命運轉折,她憑借才智重返宮中,再次成為高宗妃子,并輔佐高宗處理政務。高宗病重時,她逐漸掌握朝政,臨朝稱制,取代了高宗的權威。直至公元690年,武則天打破性別禁錮,正式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周”,開創了女性執政的先河。她的一生充滿傳奇,憑借非凡的政治才智與決心,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杰出的女皇帝之一。
順衍 ·隨筆 ·9.6萬字
故宮博物院研究員祝勇用七篇文章,講述了故宮博物院所藏的七幅名畫的故事。祝勇的散文獨具一格,兼具學理與敘事,尤其注重對歷史現場的還原。本書還從故宮博物院及海內外其他博物院搜集了數十幅高清畫作,附于書中,全書將采用藝術紙四色印刷,力圖將這本書做成“美物”。
祝勇 ·隨筆 ·10.6萬字
從春秋戰國開始,到明清結束,本書講述了發生在這些時期間的小故事,涵蓋范圍廣,故事類型多樣化,呈現出許多讓人拍案叫絕的歷史瞬間。故事還是那個故事,歷史還是那段歷史,但是通過作者的講述,卻變得有趣起來。
一景之月 ·隨筆 ·13.8萬字
春秋和戰國是大變革下思想空前解放的時代,是英雄輩出的時代。如果說,春秋戰國的霸主都是不世出的大英雄,則幫助這些霸主治理國家的那些杰出的政客便是圣賢,讀懂了這些霸主,尤其是讀懂了這些政客,也就讀懂了整個春秋戰國大時代。本書通過對管仲、商鞅、李斯、百里奚等人物的描述,揭示那一段段反手為云、覆手為雨的英雄故事。
覃仕勇 ·隨筆 ·16.5萬字
本書是熊召政先生的又一本歷史隨筆集,描寫論述了自明朝初年的劉基到末年的葉向高等15位帝王師。本書所選取的15位帝王師,大都是國人耳熟能詳的人物。通過他們的升沉際遇,可以看到整個明朝的發展軌跡與政治走向,亦可看到明朝皇帝們的“眾生相”。他們或親民,或禍國;或勤政事,或荒社稷。對待自己的老師們,或始親終棄、或名倚實疏,或用其術而貶其人、或尊其人而疏其術,不一而是。
熊召政 ·隨筆 ·15.7萬字
在本書中,馬勇老師以十多個重要人物為線索來記述中國近現代的歷史,提出了不少新說。例如,他根據翁同龢在戊戌變法前后的具體行動、言談文章,串聯起變法發起及至失敗的過程;又如康有為在戊戌變法失敗后流亡海外,聲稱自己得到了光緒皇帝的“衣帶詔”,現在學界普遍認為康有為在說謊,但作者通過分析,得出了新的看法;如此等等。本書中,作者向讀者展現歷史中的人是如何影響歷史的事件,從而影響整個歷史的走向。這些文章筆法嚴謹,見微知著,有別于富于情感的歷史隨筆,也有別于宏大、專業的歷史論文,言必有據而好懂易讀。本書匯集了作者在過去十幾年對近代中國主要人物、重要事件的討論。作者認為,大人物創造了歷史。他們做出了決策,要比一般人更有力量。但是,民眾是歷史的最終創造者。歷史中的許多重大突破,讓歷史進程改變方向的,往往是不惹人注意的小人物。小人物撬動大歷史。作者的可貴之處是總能在自己的人物描述中為讀者提供一個討論歷史的思路,力求尋找歷史的邏輯,打通古今文明史。
馬勇 ·隨筆 ·17.6萬字
本書是“日知文叢”之一,本書的主要內容是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學者程念祺在從事史學研究過程中的一些論史學術隨筆,共四十余篇,內容豐富,凝聚了作者多年來研究歷史的心得體會。作者從古代政治制度和經濟狀況出發探討了先秦至宋明時期的諸多歷史問題,材料詳實,時有創見。評述歷史事件之余,作者始終致力于挖掘它們對今人生活的參考意義,力求以史為鑒,看清興替得失。文筆簡練幽默,通俗易懂。是一本兼具學術性與可讀性的作品。
程念祺 ·隨筆 ·9.1萬字
在中國革命和建設時期,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少奇、陳云、鄧小平等領導人在實際工作中積累了寶貴的工作方法,在不同時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這些工作方法的價值并不因時間的流逝和條件的改變而失去作用,今天我們應該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充分地挖掘它、繼承它、使用它、發展它,以加快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事業的進程,學習的同時也是傳承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優良傳統的較好方式,讓它們在我們的實際工作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在當前形勢下對我們國家的干部來說這是國情教育的優質讀本。
金沖及 ·隨筆 ·8.2萬字
論中國大陸落后問題的秦漢根源,當代中國史學的三大主流,海外讀曹雪芹的“文化沖突”,殺一個文明容易建一個文明很難……《史學與紅學》收錄了史家唐德剛在史學理論、研究方法和紅學方面的札記共計十七篇,論及史學與文學的關系、小說與歷史的關系、海外中國作家的本土性、漢字拉丁化等議題。作者認為,“文史不分”是傳統東、西方史學異曲同工之處,優秀的史學著作往往也是卓越的文學精品,主張史以文傳,避免僵硬執拗地治史,并強調社會科學的重要性。書中細述李宗仁回憶錄成書過程的篇章,可見其在口述史學方面用功之深,作者對《紅樓夢》里避諱問題的集中討論和“以經讀經”分析曹雪芹的“文化沖突”的文章也頗有創見。《史學與紅學》談的是重大的歷史事件,由于唐先生的文筆有文學筆底,寫得靈活,因而讓讀者不忍停下來,這就是文學筆法的功勞。后來跟史家唐德剛打過筆仗的夏志清先生十分看重“唐派散文”,稱其為“當代中國別樹一幟的散文家”。
唐德剛 ·隨筆 ·15.4萬字
秦人原本是生活在“西垂”的弱小部落,經過數百年的曲折歷程,逐漸在西部壯大、崛起,成為西方霸主,進而統一六國。秦人曾八次遷都,從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首都秦邑到最后的國都咸陽,進行了獲取空間、東向爭霸、戰略進取的艱苦努力。作者沿著秦人的遷徙軌跡,尋找留存在地面上的秦人線索,發現民間風俗和文化中殘留的秦人蹤跡,在對地理的尋訪、考察、辨析中,發現秦國由小到大、由弱到強,最終統一六國的偶然與必然。
聶作平 ·隨筆 ·15.6萬字
歷史,注定要重啟絲綢之路,這是人類的命運之行。但這條古道已然被風沙掩埋,于是,在今天,重新發現絲綢之路就成為首要之務。著名作家和文化學者徐兆壽帶著他的團隊,率先踏上這條茫茫古道,為人類重新講述一個個古道上的傳奇故事。在本書中,你可以看到張騫如何鑿空西域、蘇武怎樣杖節牧羊、班超何以縱馬天山……在中華民族壯闊的歷史長河中,這些使者用他們的精神和英雄氣魄攻下了一個個歷史的關隘。
徐兆壽 金西源 ·隨筆 ·9.8萬字
《帶一本書去巴黎》的林達又踏上了浪漫花都之旅,然而,背負歷史的所在總是沉重的:“一百年,可以積淀、掙扎、反思而產生雨果。一百年,也足以推陳出新,埋葬一段歷史,因而徹底忘卻,整個民族并不因為經歷了什么而有所長進。巴黎是一個城市,也是一段歷史縮影……你會感受一些他們的歷史觀。”
林達 ·隨筆 ·13.3萬字
中國歷史上的二代權力更替或多或少會發生一些“翻車”事故。它們或導致王朝直接覆滅,或影響了后代的歷史走向和格局。是這些二代統治者太傻或是過于精明,還是他們的一代沒有把后事安排好呢?又或是這背后有著不能說的秘密?本書挑選了幾個二代權力更替的典型,并以故事為主、論述為輔的形式,為你揭開二代權力更替為何總是“翻車”之謎……
沈賢亭 ·隨筆 ·9.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