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記錄了八位畢業于靜宜女中的優秀學子的人生故事。她們是執著于信念的王佩英、生物化學家王克勤、老魯藝任均、藝術家孫維世、從小投身革命的席佩蘭(李野)、臺灣女作家郭晉秀、電影表演藝術家趙抒音和南丁格爾獎獲得者吳靜芳。作為靜宜人的驕傲,她們身上無時無刻不體現著新女性難能可貴的社會責任和擔當。在靜宜女中所受的教育是她們排除萬難、奮力前行的潛在動力。通過平凡而充實的人生,她們將靜宜精神代代相傳。
徐玲編著 ·隨筆 ·12.2萬字
《拉鐵摩爾與邊疆中國》一書所收文章包括以拉鐵摩爾的生平經歷為縱線的階段性研究,主要集中在20世紀的上半葉其在中國的邊疆考察和其著作在中國的傳播。更為重要而集中的討論則在于跨越歷史學、民族學、地理學等學科的邊疆理論、區域史、比較史、中國學等方面。
唐曉峰 姚大力等 ·隨筆 ·12.1萬字
本書是著名太平天國史研究專家、中國歷史研究院歷史理論研究所研究員夏春濤先生的學術隨筆集,主要內容包括回憶恩師、太平天國研究、海外漢學評論和近期學習感想等幾部分,觀點新穎,態度中正,娓娓道來,引人入勝。本書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和市場價值。
夏春濤 ·隨筆 ·11.9萬字
健民,即張健民,曾任山西省政協副秘書長。張健民留下12本賬本,時間跨度為從1950年代到1990年代的40余年?!督∶竦馁~本——1952~1993,一位老共產黨員的數字人生》對張健民41年生活賬的進行了細致的研究與爬梳。解析出賬本中蘊含的豐富時代信息,既是一部個人生活史,亦有較高的社會史和經濟史的價值。
劉濤 張宏偉 ·隨筆 ·11.9萬字
書中精選了中國歷史上幾十個俠義人物,這些英雄或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或扶危濟困,深得百姓愛戴,或抗擊外敵,保一方平安。他們的事跡或在正史中單獨立傳,或散見于各種野史之中。本書將他們的故事,重新挖掘整理,并做了符合現代人觀點的點評,極富可讀性,讓讀者可以在閱讀的同時,體會到中華民族骨子里的那股英雄氣,在當下馳騁縱橫。
尹劍翔 ·隨筆 ·11.8萬字
《溫故》是歷史文化讀物。它以今天的視角來追懷與審視過去,并為當下的生存與未來的發展提供一種參照。這就是所謂的“溫故而知新”。本書大體上包括以下三方面內容:(1)對人類以往生存狀態的追懷;(2)對歷史的審視與反思;(3)對歷史文化遺跡與遺留文本的重溫。
劉瑞琳主編 ·隨筆 ·11.8萬字
奔書既是山川考察記,也是家鄉考古學。中國人極重視“老家”,尋根問祖也要有從紙上到地上的功夫。
李零 ·隨筆 ·11.8萬字
本書收錄作者近年寫就的學術隨筆和書評十余篇。作者描摹人物,摭拾故事,展現了民國初年歷史舞臺上的新聲與舊響。本書通過民族主義、革命、復辟、新文化、五四運動、讀經爭論、私塾改良等話題來切入與討論,希望能由這些斷面來看待“花落春仍在”的中國近代史,進而體味走入現代后中國人的希望與失望,痛苦與幸福,得到與失去。
瞿駿 ·隨筆 ·11.7萬字
本書是一種陸續出版的歷史文化讀物,它以記述一個小人物生死與檔案的文字,以今天的視角來追懷與審視過去,并為當下的生存與未來的發展提供一種參照。我們需要溫故,是因為我們的健忘,從溫故中而知新則是我們溫故的目的。從《溫故》中,細心的讀者都能感悟到我們到底需要怎樣的溫故。
劉瑞琳主編 ·隨筆 ·11.7萬字
《陳寅恪語錄》從陳寅恪先生的全部著作及旁人對于陳氏講課的記錄、關于陳氏言談的回憶中選錄文字,以編者個人的趣味和眼光做取舍,非敢謂竭澤而漁。選錄內容側重適合“語錄”的通論,更加突出陳寅恪的史識。錄文不避重復,相反特別著重將同類的零散材料匯輯一處,有意做成“語錄長編”,以期起到“材料類編”之用。本編所選錄文字,按“語錄體”根據題材分治學方法、文明與社會、歷史·種族、歷史·階層、歷史·文化、歷史·其他、文學、自述與回憶等八大類六十五個小類編排,并選摘陳寅恪具有思想代表性的詩作,逐一注明出處,簡體橫排,以期更好地提煉陳寅恪的學術精華,還原陳寅恪的精神風貌,方便讀者閱讀、學習,真正領會陳寅恪的學與思、言與行。
胡文輝 ·隨筆 ·11.7萬字
本書是一本歷史隨筆。在唐朝皇宮三清殿旁邊,有一個不起眼的小樓,叫凌煙閣,是唐太宗為紀念他的功臣而建。里面供著二十四名文臣武將的畫像,包括長孫無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齡、高士廉、尉遲敬德、李靖、蕭瑀、段志宏、劉弘基、屈突通、殷開山、柴紹、長孫順德、張亮、侯君集、張公瑾、程咬金、虞世南、劉政會、唐儉、李世勣、秦瓊。一個小小的凌煙閣,住了這么多大男人。每一個大男人的身后,都有一連串的小故事。本書將他們的故事和背后的歷史娓娓道來,亦莊亦諧,趣味橫生又發人深思,是一本絕佳的歷史休閑讀物。
大唐遺少 ·隨筆 ·11.7萬字
祝勇用詩意的語言、散文的筆法、史學的態度,選取兩岸故宮收藏的書法名作,以歐陽修、蘇軾、黃庭堅、米芾、岳飛、辛棄疾、陸游、文天祥等古代書法家為線索,講述了這些藝術品背后不為人知的歷史故事,再現了這些書法家跌宕起伏的個人命運。這是一座“紙上的故宮”,讓我們知道那些比遠朝代更偉大的中國古代藝術品是怎樣出生,又在經歷了怎樣在的坎坷之后抵達我們的面前。面對那些久遠的墨跡,你我都會怦然心動。除了感嘆古代藝術家的驚人技法,心里還會聯想到那些紙頁背后的故事,浮現出那些在紫禁城出現過又消失掉的人與事。
祝勇 ·隨筆 ·11.6萬字
由著名學者孫歌在系列講演基礎上整理修訂而成,集合了作者近幾年在思想史研究中新的工作進展與突破。全書包含三個內在互相關聯的章節,第一章從認識論角度重新討論了“普遍性問題”,認為新的普遍性所對應的知識實踐方式,不是將討論抽象化,而是通過深化對于具體性、特殊性討論,進一步開放差異性,在具體的層次建立連結。第二章處理了日本戰后知識界圍繞馬克思主義史學者書寫的《昭和史》一書展開的論戰,觸及了歷史書寫如何處理人的問題。第三章討論了溝口雄三的中國思想史研究理路,抓住溝口對于“自然”“心”“公私”的討論,指出溝口對于中國歷史動力與眾不同的把握能力。
孫歌 ·隨筆 ·11.6萬字
本書歷史隨筆集。分別對晚清的一些歷史疑雜和有爭議的史論重新提出自己的觀點。
張鳴 ·隨筆 ·11.5萬字
本書初版于1924年,是艾琳·鮑爾著名代表作。書中,艾琳·鮑爾通過賬本、日記、書信、記錄、遺囑及其他一些文獻資料,生動地再現了中世紀時6個普通人的生活。使我們得以一瞥中世紀生活的方方面面:農民生活、修道生活、羊毛交易、威尼斯與東方的貿易活動、中產階級的家庭生活等等。全書以生動、細致和深刻,引人入勝地呈現了中世紀生活方方面面的豐滿和絢爛的畫面。書中生動的插圖和作者幽默的筆觸,使得這部學術著作極具可讀性。無論是歷史學專業的學生或老師,還是對中世紀生活感興趣的普通人,這本書都一定能使之浮想聯翩、受益不淺。
(英)艾琳·鮑爾 ·隨筆 ·11.5萬字
文史大家金性堯在注詩之余熟讀清史,深諳清代掌故。此部作品是其有關于清史的隨筆結集,包含讀史札記、閑談文化掌故、解讀歷史迷思、重大歷史事件背后的故事,以及點評著名歷史人物等諸多方面?!稜t邊話清史:從朝堂到市井》不同于一般歷史類作品,并非編年史、大歷史,而是在史海中擷取一些小掌故,編綴而成。金性堯功力深厚,深入淺出,評史論人議事時,文史結合,常有獨見。
金性堯 ·隨筆 ·11.4萬字
人類始終生活在歷史的投影里。這投影,既非上帝的恩賜,也不是什么神做的手腳,而是源自人類將自己與動物區分開來的那個重要特征——記憶。歷史的投影有過遠有近,遠的如原始祖先邁向文明渺然足跡,所的如昨天剛剛發生的事情。時間之流,不舍晝夜,不僅把已經發生的,而且終將把正在發生的以及行將發生的一切,都裹挾而去,統統融入歷史的投影。最早意識到這投影價值的,不是別人,正是我們的至圣先師孔夫子,他老人家一句“溫故而知新”,雖平白如話,卻如醍醐灌頂。歷史既是人類活動的歸宿,更是面向未來的智慧之源。談到歷史與現實的關系,英國作家奧威爾的表述則更加直截了當,他說:誰掌握了歷史,誰就掌握了現在。
劉瑞琳主編 ·隨筆 ·11.4萬字
一部匯集唐代各類趣聞軼事、風土人情與奇人異事的精彩讀物。本書通過搜集整理豐富的歷史資料與民間傳說,以生動有趣的筆觸,為讀者展現了一個鮮活、多彩而又充滿神秘色彩的唐朝世界。本書涵蓋了廣泛的主題,包括但不限于宮廷秘史、文人雅集、市井百態、民間傳說、科技發明、藝術成就等。書中既有皇帝將相的逸聞趣事,也有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與智慧;既有文人才子的風流韻事,也有武將豪杰的英勇事跡。這些軼事或溫馨感人,或幽默詼諧,或發人深省,共同編織出一幅幅生動逼真的唐代社會生活畫卷。
高廣深 ·隨筆 ·11.4萬字
植物有撫慰人心的功效,從我們的陽臺、城市的人行街道上便可以看出現代公民對這一點均深以為意。如今,綠色生命重新取回了它們的權利,為了滿足一種渴望,也是為了找回失去的情感。很多人贊美過草的神奇力量。從盧克萊修到彼特拉克,從龍沙到喬治·桑,從拉馬丁到勒內·夏爾……在這本書中,作者梳理了文藝巨匠們對各種狀態的草的致敬:從一株到一叢,從瘋長到衰敗。這讓我們得以再次感受到那些熟悉的悸動:孩童在草坪上翻滾的快樂,餐后在草地上小憩的愜意,牧草被切開時的清新氣息,草叢里自然王國的熱鬧,還有那以天為蓋、以草為席的激情,直到最后墓園中綠草所帶來的平靜。作者從歷史學家的角度總結了以“草”為主題的文字片段,帶領我們踏上一次綠意蔥郁、感情豐沛的漫步。這本書詩意而治愈,充滿細膩的感受和思索,為都市中忙碌的讀者帶去自然的呼喚。
(法)阿蘭·科爾班 ·隨筆 ·11.4萬字
祝勇用詩意的語言、散文的筆法、史學的態度,選取兩岸故宮收藏的書法名作,以李斯、王羲之、李白、顏真卿、懷素、張旭、蔡襄、蔡京等古代書法家為線索,講述了這些藝術品背后不為人知的歷史故事,再現了這些書法家跌宕起伏的個人命運。這是一座“紙上的故宮”,讓我們知道那些比遠朝代更偉大的中國古代藝術品是怎樣出生,又在經歷了怎樣在的坎坷之后抵達我們的面前。面對那些久遠的墨跡,你我都會怦然心動。除了感嘆古代藝術家的驚人技法,心里還會聯想到那些紙頁背后的故事,浮現出那些在紫禁城出現過又消失掉的人與事。
祝勇 ·隨筆 ·11.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