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32章 香港利舞臺戲院:粵劇名伶與電影放映的空間博弈
- 第31章 昆明金馬碧雞坊:抗戰大后方的茶館情報網絡
- 第30章 哈爾濱中央大街:俄式建筑里的猶太銀行興衰錄
- 第29章 《城市記憶:消失的空間敘事》:南京秦淮河改造:貢院改菜場引發的士紳抗議潮
- 第28章 南京糞霸王張氏血洗下關碼頭
- 第27章 廣州沙面罷工中的“十虎堂”暗殺隊
第1章 《教育救國:新學思潮的破冰之路》:張伯苓與南開大學:私立學府的抗倭募捐運動
1919年,正值中國社會風云激蕩、民族救亡圖存之聲愈發激昂之際,張伯苓懷揣教育救國的宏大抱負,于天津創辦了南開大學。初創之時,校園僅占據有限的空間,規模尚小,各類教學與生活設施也遠稱不上完備。然而,這所私立學府雖顯稚嫩,卻如一顆承載著希望的種子,深深扎根于中華大地,寄托著張伯苓對中國未來的無限憧憬。從建校的第一天起,張伯苓便將熾熱的愛國精神融入學校教育理念的核心,為莘莘學子精心營造充滿愛國情懷的學習氛圍,培育出一批又一批懷揣報國之志、心系民族命運的青年才俊,他們從南開園走出,奔赴祖國各地,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新生力量。
時光匆匆,轉眼來到20世紀30年代,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野心極度膨脹,其侵略步伐在中華大地上日益加緊,整個中國大地仿佛被一層厚重的戰爭陰霾所籠罩,壓抑得讓人喘不過氣來。南開大學,這所坐落于北方重要城市天津的知名學府,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難以在這場民族危機中置身事外。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嚴峻的局勢如同一把高懸的利刃,威脅著校園的安寧與師生的安全。張伯苓校長以其果敢堅毅的氣魄,毅然決然地做出決定,帶領全校師生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抗倭募捐運動之中,試圖以教育界的綿薄之力,為國家的抗戰事業添磚加瓦,開辟一條獨特的救國之路。
那是1931年一個寒風刺骨的冬日,凜冽的北風呼嘯著席卷校園,然而,南開大學的校園內氣氛卻截然不同,熱烈得如同燃燒的火焰。學校禮堂前,人頭攢動,全體師生整齊肅立,靜靜等待著一場重要演講的開始。張伯苓校長步伐沉穩地登上講臺,他身著一襲深色長袍,身姿挺拔,神色凝重而又透著令人安心的堅定。臺下師生的目光瞬間匯聚在他身上,現場鴉雀無聲。校長目光炯炯,如同一束束穿透陰霾的強光,他的聲音洪亮而有力,在校園上空回蕩:“同學們,如今國難當頭,山河破碎,我們南開大學雖為私立學府,但愛國之心與天下蒼生別無二致。看那日寇的侵略暴行,致使我們無數同胞流離失所,背井離鄉,大好國土慘遭踐踏,滿目瘡痍。在這生死存亡的關頭,我們絕不能坐視不管,必須即刻行動起來,用我們的實際行動,為抗戰勝利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一字一句,都如同重錘敲擊在師生們的心上,臺下的師生們屏氣斂息,靜靜地聆聽著,他們的眼神中紛紛透露出對日寇暴行的憤慨,以及為國家、為民族挺身而出的堅定決心。
演講結束后,南開大學的抗倭募捐運動正式轟轟烈烈地拉開了帷幕。學校迅速響應,率先成立了募捐委員會,張伯苓校長憑借其卓越的領導才能與崇高威望,親自擔任委員長一職。委員會成員涵蓋了學校各個層面,既有經驗豐富、德高望重的教職員工,也有朝氣蓬勃、積極向上的學生代表。他們深知此次任務艱巨且意義重大,旋即全身心投入工作,迅速制定出一份詳盡周全的募捐計劃,經反復研討,決定從校內和校外兩個方向同時發力,全面開展募捐活動,力求將募捐影響力輻射至更廣泛的范圍。
在校內,熱情高漲的學生們紛紛自發組織起來,迅速組建起各式各樣的募捐小組,如同點點繁星,散布在校園的每一處角落。他們充分利用課余時間,爭分奪秒地在校園各處精心設置募捐點,有的選在教學樓的入口處,人來人往,便于向同學們宣傳;有的則將募捐點設在圖書館附近,方便專注學習的同學了解情況。為了讓更多人深入了解抗戰的嚴峻形勢和募捐的重大意義,各小組各顯神通。有的小組充分發揮繪畫才能,制作出一幅幅精美的宣傳海報,海報上或是日寇暴行的震撼畫面,或是前線戰士英勇奮戰的場景,搭配上醒目的文字標語,張貼在學校宣傳欄、教學樓走廊以及宿舍墻壁等顯眼位置,引得過往同學紛紛駐足觀看,內心深受觸動;有的小組則發揮文學特長,編寫了許多朗朗上口、振奮人心的募捐口號,“抗日救國,匹夫有責”“捐出一分錢,拯救一個同胞”“眾志成城,共御外敵”等口號,被同學們在校園內四處傳唱,激昂的旋律與有力的口號聲交織在一起,仿佛化作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激勵著每一位南開學子投身募捐行動。一時間,整個南開校園都沉浸在濃厚的抗日募捐氛圍之中,愛國熱情如熊熊烈火般燃燒不息。
在眾多積極活躍的募捐小組中,有一個由文學院學生組成的小組格外引人注目。這個小組的組長名叫李華,是一位性格開朗、熱情似火且充滿激情的年輕人。他思維活躍,點子頗多,與小組成員們經過一番熱烈討論與精心策劃,決定舉辦一場別具一格的校園義賣活動。活動籌備期間,他們不辭辛勞,廣泛收集同學們閑置的書籍、文具、衣物等各類物品。為了讓義賣物品更具吸引力,他們還對物品進行了細致分類與整理,有些書籍被重新包裝,貼上精美的標簽;文具被整齊擺放,搭配上小巧的裝飾。在校園的一片空曠場地上,他們精心布置起攤位,攤位設計獨具匠心,擺放著各種色彩鮮艷的旗幟與氣球,還設置了醒目的價格標識。為了吸引更多同學前來購買,李華和小組成員們充分發揮文學院學生的才藝優勢,在攤位前表演了一系列小型文藝節目。他們用激昂的歌聲唱響抗日救亡的旋律,《松花江上》《義勇軍進行曲》等歌曲,唱出了同學們對淪陷國土的深切思念與奮起抗爭的決心;他們以深情的朗誦抒發愛國情懷,一篇篇慷慨激昂的抗戰詩篇,讓在場同學熱血沸騰。活動當天,校園里人頭攢動,熱鬧非凡,同學們紛紛被吸引而來。大家懷著對抗戰的支持與對義賣活動的認可,慷慨解囊,踴躍購買義賣物品,盡自己所能為抗戰募捐貢獻一份力量。經過一整天的不懈努力,這個小組共籌集到了數百元的善款,在全校校內募捐活動中成績斐然,成為大家學習的榜樣,為后續募捐活動注入了一劑強心針。
除了學生們展現出的青春活力與積極熱情,南開大學的教職員工們同樣不甘落后。他們深知自身肩負的責任,紛紛從并不寬裕的薪水中拿出一部分,毫不猶豫地捐獻給抗戰募捐事業,為抵御外敵貢獻自己的力量。學校的教授們更是以身作則,充分利用自己深厚的專業知識,為募捐活動出謀劃策,發揮著獨特的引領作用。例如,歷史系的王教授,憑借其對中國近代歷史的深入研究,專門舉辦了一場關于中國近代抗戰歷史的講座。在講座中,他以詳實的史料、生動的講述,向師生們詳細介紹了中國人民在抗擊外敵侵略過程中的英勇事跡,從鴉片戰爭時期民眾的自發抵抗,到甲午海戰中將士們的浴血奮戰,再到當前抗戰形勢下中國軍民的頑強抗爭,一樁樁、一件件,無不展現出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這場講座如同一場及時雨,極大地激發了大家的愛國熱情和募捐積極性,讓師生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抗戰的意義與自身的使命;經濟系的張教授則運用自己扎實的經濟學知識,從專業角度為募捐委員會提供了一系列關于如何合理管理和使用募捐資金的寶貴建議。他詳細闡述了資金的預算編制、收支管理、監督審計等方面的要點,確保每一分善款都能精準無誤地用在刀刃上,發揮出最大的作用,為募捐活動的順利開展提供了堅實的經濟理論支持。
在校外,南開大學的募捐委員會同樣積極行動,全力開展工作。他們精心組織了多支募捐宣傳隊,隊員們來自不同專業、不同年級,但都懷著一顆熾熱的愛國之心。這些宣傳隊深入到天津市的各個社區、工廠、商店等地,如同火種一般,將抗日募捐的信息傳播開來。每到一處,他們便在顯眼位置設置宣傳點,向社會各界人士耐心宣傳抗戰的重要性。隊員們不辭辛勞,挨家挨戶地走訪,手中拿著宣傳資料,向人們詳細講述日寇在中華大地上犯下的累累暴行,從南京大屠殺的血腥慘案,到各地無辜百姓遭受的殘害,一樁樁慘案令人痛心疾首;同時,他們也講述中國軍隊在前線的英勇抵抗,在平型關大捷、臺兒莊戰役等戰役中,戰士們奮勇殺敵、不畏犧牲的故事,讓人們看到了中國抗戰勝利的希望。他們的宣傳工作充滿真誠與感染力,逐漸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和積極響應。許多市民在了解情況后,深受觸動,紛紛伸出援手,慷慨解囊。
有一次,募捐宣傳隊來到了天津市的一個繁華商業區。隊員們在街頭精心設置了募捐點,周圍張貼著醒目的宣傳海報,擺放著各類宣傳資料。他們向過往的行人熱情發放宣傳資料,耐心細致地進行募捐宣傳。一位穿著樸素的中年婦女路過募捐點,不經意間看到宣傳資料上日寇暴行的照片,照片中那一幕幕慘絕人寰的場景深深刺痛了她的心,她的眼眶瞬間濕潤,淚水奪眶而出。她毫不猶豫地從口袋里掏出自己僅有的幾十元錢,小心翼翼地放進了募捐箱里。她聲音哽咽,帶著濃濃的悲痛與堅定的信念說道:“我雖然沒什么錢,但這是我的一點心意。希望這些錢能幫助到那些在前線打仗的戰士們,讓他們能吃得飽、穿得暖,早日把日寇趕出中國,還我們一個太平日子。”還有一位在工廠工作的年輕工人,他在聽聞南開大學在為抗戰募捐的消息后,內心久久不能平靜。他主動多方打聽,找到募捐宣傳隊,表示愿意將自己這個月的工資全部捐出來。他目光堅定,話語質樸卻充滿力量:“我沒讀過多少書,沒什么文化,但我知道國家有難,我們每個人都得出份力。我在工廠里拼命干活,加班加點,就是為了能多生產一些物資,支援前線。現在,我把工資捐出來,也是想盡我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讓抗戰能早點勝利。”類似這樣感人的場景,在募捐宣傳隊的工作過程中數不勝數,社會各界人士的踴躍捐贈,匯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源源不斷地支持著抗戰事業。
在全力開展募捐活動的同時,南開大學還積極組織師生參與其他豐富多樣的抗日救亡活動,以實際行動踐行愛國精神。學校專門成立了抗日宣傳隊,隊員們深入到周邊的農村地區,那里是廣大農民群眾的聚居地,也是抗戰力量的重要源泉。宣傳隊的隊員們深知農民群眾對國家抗戰事業的重要性,他們通過多種形式向農民群眾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他們在田間地頭、村口集市,演唱一首首激昂的抗日歌曲,《大刀進行曲》《游擊隊之歌》等歌曲的旋律在鄉村上空飄蕩,振奮著農民群眾的精神;他們表演抗日短劇,生動形象地展現日寇的殘暴與中國軍民的英勇抗爭,讓農民群眾更直觀地了解抗戰形勢;他們張貼抗日標語,“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保衛祖國,人人有責”等標語醒目地出現在村莊的墻壁上,時刻提醒著人們的愛國責任。這些宣傳活動如春風化雨,逐漸激發了農民群眾的愛國熱情,許多原本樸實憨厚的農民紛紛覺醒,加入到抗日救亡的隊伍中來,或為前線提供物資支持,或參與地方抗日武裝,為抗戰增添了新的力量。此外,學校還組織了醫療救護隊,隊員們大多是醫學院的學生和教師,他們憑借扎實的醫學知識與救死扶傷的使命感,經過專業的醫療救護培訓后,毅然奔赴抗戰前線。在戰火紛飛、條件艱苦的前線,他們不顧個人安危,日夜堅守在救護崗位上,為挽救受傷戰士們的生命爭分奪秒,精心救治每一位傷員,從傷口包扎、手術治療到術后護理,每一個環節都做到一絲不茍,為抗戰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重要貢獻。
然而,南開大學的抗日募捐活動并非一路坦途,隨著日寇侵略的不斷加劇,天津的局勢愈發緊張,猶如暴風雨來臨前的壓抑寧靜。日軍對南開大學的抗日活動有所察覺,將其視為眼中釘、肉中刺,開始對學校進行明目張膽的打壓和破壞。他們經常派遣特務在學校附近鬼鬼祟祟地進行監視,像幽靈一般游蕩,干擾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試圖打亂募捐活動的節奏。有一次,募捐宣傳隊在街頭進行宣傳時,不幸遭到一群日本特務的突然襲擊。特務們兇神惡煞般沖上前,對宣傳隊員們拳打腳踢,隊員們毫無懼色,奮起反抗,但寡不敵眾,還是有幾名隊員受傷,鮮血染紅了衣衫。面對日軍的這般威脅和破壞,張伯苓校長沒有絲毫退縮之意,他眼神堅定,語氣斬釘截鐵地表示:“我們南開大學絕不向日寇屈服!只要我們全體師生還有一口氣在,就要把抗日募捐活動堅定不移地進行到底,為抗戰勝利的曙光拼盡全力!”
在張伯苓校長的帶領下,南開大學的師生們并未被日軍的暴行嚇倒,反而愈挫愈勇,依然堅持開展抗倭募捐運動。他們深知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下,必須靈活應變,于是不斷調整募捐策略,采取更加隱蔽和靈活的方式進行募捐。他們巧妙利用地下交通線,如同隱秘的信使,將募捐到的物資和資金秘密運往抗戰前線,避開日軍的搜查與攔截;他們積極與其他愛國團體建立緊密合作,攜手共進,通過聯合舉辦活動、資源共享等方式,擴大募捐的范圍和影響力,將更多愛國力量匯聚在一起。在那段艱苦卓絕的歲月里,南開大學的抗倭募捐運動持續了數年之久,如同永不熄滅的火炬,為抗戰事業源源不斷地籌集了大量的物資和資金,這些物資和資金在關鍵時刻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中國人民最終取得抗戰勝利做出了不可估量的重要貢獻。
1937年7月,日軍悍然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中華民族面臨著生死存亡的嚴峻考驗。7月29日,罪惡的戰火無情地燒到了南開大學,日軍對南開大學進行了瘋狂的轟炸和炮擊。剎那間,校園內火光沖天,爆炸聲震耳欲聾,一棟棟教學樓、承載著知識寶庫的圖書館、凝聚著科研心血的實驗室等重要建筑,在日軍的炮火下紛紛遭受嚴重破壞,殘垣斷壁,滿目瘡痍。許多師生的生命財產也在這場災難中遭受了巨大損失,有的師生不幸罹難,有的失去了珍貴的學習和研究資料。然而,南開大學的師生們并沒有被日軍的暴行所嚇倒,他們展現出頑強不屈的精神。在戰火紛飛中,師生們相互扶持,紛紛撤離天津,踏上前往后方的艱難旅程,繼續追逐求學夢想,積極參加抗戰。張伯苓校長在離開天津時,悲憤交加,他堅定地說道:“敵人此次轟炸南開,被毀者不過是南開的物質外殼,而南開的精神,將因這次挫折而愈發振奮激昂,永不磨滅。”
在抗戰期間,南開大學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一起,懷著教育救國的共同信念,南遷組建了西南聯合大學。在西南地區艱苦的環境下,西南聯大克服重重困難,繼續堅持辦學。簡陋的校舍、艱苦的生活條件,都無法阻擋師生們追求知識、報效祖國的腳步。在那片土地上,西南聯大培養出一大批優秀的人才,他們在各個領域發光發熱,為抗戰勝利提供了堅實的智力支持,也為國家未來的建設奠定了重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