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概括地敘述了從古希臘開始到一九一七年俄國革命為止的歐洲文學發展的歷史,向廣大讀者,尤其在校大學生,提供一些基本知識。全書分為八章,每章敘述一個時期歐洲文學的輪廓,并緊密聯系當時的歷史與思潮:每章又分別敘述這一時期若干國家的文學發展,著重論述有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從而構成本書作為文學史的特色。
楊周翰 吳達元 趙蘿蕤主編 ·專業史 ·47.2萬字
本書立足于歷史視角,以漢語的基本句類(疑問句、祈使句、致使句、感嘆句、比較句、比擬句等)為考察對象,以句子的語義特征和語用功能為著眼點,旨在通過對基本句類發展進程的描述與歸結,凸顯漢語句類系統的典型性和傳承性,并提取出漢語句類系統的發展動因、演變軌跡和運作機制。
王建軍 湯洪麗 ·專業史 ·22.5萬字
鴉片戰爭以來,土地公有思想勃興。此后,孫中山等革命黨人與梁啟超開展了土地國有論戰。論戰結束后,無政府主義者繼續闡發土地公有的思想;革命黨人的土地國有思想則出現分化,孫中山晚年最終提出“耕者有其田”的思想。國民黨繼承了孫中山土地國有的思想,“第三黨”則在繼承的同時,還提出由土地“農有”向土地國有過渡的方案。1935年,閻錫山提出土地村公有的主張,引起土地公有與土地私有思想的大討論,也出現了以土地農有為過渡、最終實現土地國有的思想。抗戰爆發前后,土地農有思想興起;此后,國民黨的土地問題專家與學者也提出土地農有的主張。這些主張,不僅強調實現土地農有,還包含在土地農有基礎上或開展合作經營或最終向土地國有過渡的內涵。
李學桃 ·專業史 ·27.1萬字
一部豐富、全面的中國藝術通史。著名學者型藝術家陳滯冬先生最新原創作品,以獨特的語言與視角探索中國藝術與思想的歷史變遷。藝術史研究學者、畫家、書法家、收藏家陳滯冬先生有著深厚的中國古典文學修養和豐富的藝術創作經驗。他耗時多年創作的《中國藝術史》系列叢書立足于擺脫西方中心主義下的歷史觀,以中國人的視角重新闡釋中國藝術的漫長發展歷程,并分享最新學術成果及相關考古發現。全書上迄中華先民時期,下至二十世紀初期,涵蓋繪畫、書法、建筑、雕塑等藝術類別,同時重點討論藝術作品背后的社會背景、創作思想和人文價值。可以說《中國藝術史》系列叢書既是一部全面的中國藝術通史,也是一部中國思想史。本卷展現了從史前時期至公元二世紀末期,東亞大陸內部文明是如何融合、震蕩,最終形成中華文化主流。包括:中國新石器時代彩陶文化;商周時代特有的青銅與玉器,以及文字的誕生:契刻、鑄造與手寫;代表書法藝術的形成——秦漢之際的篆隸之變;繪畫與繪畫性的覺醒——漢代造型藝術中的線條,等精彩內容。
陳滯冬 ·專業史 ·20.4萬字
故實畫,是涵蓋歷史、舊聞、典故、傳說、詩意等故實元素并具有情節內容和古意托寄的古典題材繪畫。人物故實畫是傅抱石繪畫藝術中的大宗,按照畫題可分為“東晉六朝”、“明清之際”、文人與畫史故事、屈原與《楚辭》、唐宋詩意與其他等六個系列。這些畫作多取歷代名賢的風雅之事,傳達了篤厚的雅人深致與超邁的逸興襟抱。本書將傅抱石在特定時期創作中寄托的所思所感挖掘出來,并將傅抱石作為一個超越單純畫家身份的學者和文人,置于20世紀中國思想史、學術史脈絡和文人精神譜系上予以討論,以凸顯其精神風貌和思想意義。
張鵬 ·專業史 ·21.2萬字
該書在梳理清民間經濟外交意識產生的背景和發展階段的前提下,對民間經濟外交的概念作出了界定。站在民間經濟外交的角度,以時間為經,重大歷史事件為緯,將商人組織為主體的中日民間經濟外交活動,置身于中日兩國國內外政治、經濟環境的大背景中加以考察。綜合運用歷史學、比較經濟學、政治學等多種學科理論和方法,通過對中日兩國史料的詳細比較和考證,著重構架了中日兩國民間經濟外交發生、發展、演變的歷史過程,及其與兩國政治外交、相互經濟利益的關系。
于文浩 ·專業史 ·30.1萬字
本書精心收集整理了50多篇文章,按照“輝煌歷程”“珍貴回憶”“風流人物”“企業風采”四個專題,系統概述了農藥研發、產業發展、制度建設、標準制訂、安全環保、推廣應用、國際貿易、知識產權等各個方面內容,其中蘊含了農藥行業發展縮影,著名專家的成長經歷和難以忘懷的記憶,企業家的創業故事等;此外,還編輯整理了“中國農藥七十年發展大事記”,其內容基本涵蓋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農藥發展的各個歷史階段以及發生的重要事件。本書具有較高的史料研究和學習交流價值,可供相關政府部門、農藥科研院所、大專院校、農藥生產經營企業、農藥推廣應用部門、圖書館等單位和廣大讀者查閱、參考和收藏。
顧旭東主編 ·專業史 ·33.9萬字
本書討論漢魏南北朝時期官修史體制的發展。官修史體制是指一套由制度保障的資料收集、整理、編纂機制及相關職官建置,它是政務運作與修撰運作的聯結。本書從兩個視角觀察這一問題。一是如何組織史源。官修史體制將特定政務運作與紀傳史某部分對應,以保障史書取材。書中圍繞三個案例進行了討論:四夷列國傳與蕃夷朝貢,孝義類傳與旌表孝節、封贈忠烈,一般的宗王臣僚列傳與賜謚助葬。二是如何加工編纂。官修史體制雖然以修撰紀傳史為最終目標,但其持續運轉需要多種體裁配合。
聶溦萌 ·專業史 ·24.2萬字
該書力圖分析和解釋明代皇帝具有什么樣的類群特征?為什么明中后期皇帝都不稱職?為什么在皇帝出現“角色失范”的情況下,明代政治的運行仍能相對平穩?明代“問題皇帝”與當時社會盛極一時的縱欲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以及追求個性解放的運動、思潮存在什么關聯?“問題皇帝”在明末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與社會變遷(尤其是士人變化)有著怎樣的關系?我們應該怎樣評價學者所謂的“高度發達的文官體制”?如何評價皇帝個人的感性認識與制度規范的理性制約?到底是權力宰制理性,還是理性約束權力等問題。
吳琦 趙秀麗 ·專業史 ·35萬字
華北農村合作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場旨在促進鄉村社會變遷且影響深遠的社會經濟運動。它最早把西方合作思想與中國農村有效“嫁接”,實現了二者的初步結合,開啟了中國農村歷史上大規模合作實踐之先河。合作社成為近代中國農村社會轉型與經濟組織近代化的重要標志。合作理論認為,通過組織合作社,在鄉村社會確立合作經濟制度,可逐步改良傳統的社會經濟結構,從而實現鄉村社會的現代轉化。華北農村合作運動的發生、發展,正是圍繞在“救治鄉村,復興農村”的大前提下,努力改造鄉村社會各種固有的生活方式,似乎朝著我國鄉村社會現代轉化這一大方向發展,為我國鄉村社會變遷作出了積極有益的嘗試和努力。這應該是華北農村合作運動真正的旨歸所在。</p><pclass="content">本書主要運用羅吉斯的鄉村社會變遷理論,通過系統性考察華北農村合作運動的歷史背景、各階段的發展歷程以及合作社內部的組織與經營、合作體系的運行機制等,力圖詳細剖析合作運動與鄉村社會變遷之內在關系。
劉紀榮 ·專業史 ·26萬字
本書收錄一些青年學者有關中國古代交通史的學術論文20余篇,均切近學術前沿,多采用新出土資料,討論學術難點問題,實驗新方法,提出新見解。所論可以推進中國古代交通史研究,也有益于深化對中國古代社會文化的全面認識。
曾磊 孫聞博 徐暢 李蘭芳 ·專業史 ·29.5萬字
《中國藝術史(第二卷)》(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至兩宋)本卷展現公元三世紀至十三世紀,中國藝術在繪畫、書法、雕塑、建筑等領域的發展歷程,同時關注不同時代的社會變遷,探究藝術作品背后的社會思想及人文價值。在這千年之間,中華民族歷經多種文化的交融,不斷煥發新活力:自魏晉時代既有外來佛教藝術與本土文明的融合發展,也有本土宗教——道教的形成及其與書法的共生共舞;隋唐時代人物畫逐漸走向成熟,唐中期又有山水畫的興起,而唐末期花鳥畫與“超級寫實主義”繪畫的勃興,則展現了另一種時代情緒。與此同時,中國知識分子逐漸發展出早期中國藝術史研究,標志著中國藝術的高度成熟;隨后宋代水墨藝術逐漸成熟,書法藝術與繪畫藝術再次分流,影響了后續百年間中國藝術的發展;文人畫標準的確立,則劃時代地開辟出宮廷與民間兩種審美傾向,中國藝術朝著更加多元的方向繼續發展……
陳滯冬 ·專業史 ·36.3萬字
隨著新卜辭材料的公布以及植物考古浮選法的引入,晚商農業史有了重新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這對我們認識整個先秦時期的農業史有著較為重要的意義。本書以甲骨文資料與考古材料為核心,采用多重證據法,主要討論晚商時期農業氣候、農作物、農事活動、農業生產工具、農業卜辭與農業祭祀、農業生產組織等內容。本書所涉主題,既有細節上的考證,也有總體的推進,尤其是對晚商農作物結構、農業生產工具、農業祭祀、農業地名與農業生產組織有了新的認識。
王祁 ·專業史 ·20.9萬字
《民族史》對中國歷史上的漢、匈奴、鮮卑、丁令等十二個主要族系作了系統的敘述,并附有詳盡的考證文字,對其居地、族系、制度及歷史地位等進行了細致的考察;《民族演進史》則從宏觀上概述了中國民族的起源和形成、各民族的交流和融合、近代中國民族所受的創痛、面臨的問題和復興之路等等,文字淺顯易讀,吸收了當時國內外的民族學理論,系供學生閱讀的通俗讀物。
呂思勉 ·專業史 ·28.1萬字
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很早就有學者珍視和研究古代遺跡和遺物。在北宋時期,形成了專門的學問——金石學。而現代考古學的出現,至今已有百年的歷史,尤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經過幾代考古工作者的努力,中國考古學正在經歷黃金時代,逐步建立和完善學科體系,不斷取得閃耀的成就。本書系統梳理中國考古學一百年來的發展與成就,兼及現代考古學誕生前的金石學概況,將中國考古學分為前身金石學時期、孕育時期、誕生時期、初步發展時期、全面發展時期、繼續發展時期、新的發展時期七個階段,對燦若星斗的中國考古學發現與研究史實進行編年,資料詳實,敘述嚴謹,檢索方便。以百年成就,展示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與源遠流長;以碩果累累,見證中國考古學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
王世民編著 ·專業史 ·49.5萬字
本書是李里峰教授諸多研究成果的集成,作者主要從事中國革命與中國政治、政治學理論、概念史研究,此次出版的書稿主要包括“視野與方法”、“知識與制度”、“革命與治理”三部分,收錄了作者多年來發表的研究文章近20篇,展示了作者的研究體系,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李里峰 ·專業史 ·27.9萬字
從觀念的詞源出發,融會中國思想史三千年,發掘其中超越時代的意義本書從觀念史的角度,對中國古代歷史中“政治、天命、心性、國家、君王、臣民、道德、仁義、禮法、忠孝、公私、華夷”等12組觀念的演變歷程做了闡述。這12組觀念24個字,本意各有所指,但在政治、社會的發展脈絡中各自經歷了融合變化。這些詞我們看似熟悉,時常用到,卻很少深入思考,更不知道其在歷史演變中發生的巨大變化。本書立足文獻,細致剖析了這些政治思想史的關鍵文字,揭示了其原初含義及其在歷史進程中不斷變化的特征與脈絡,被譽為思想史研究“由小學入經學”的典范之作。
(韓)張鉉根 ·專業史 ·26萬字
古人如何面對瘟疫?瘴氣是真實存在抑或只是出自人心的幻想?古時候的醫患關系是怎樣的,他們也有醫患矛盾嗎?于賡哲教授長期致力于中國中古時期醫療社會史的研究,認為“疾病比很多因素更能長遠影響人類歷史”,“在摸索人與社會甚至人性的基本規律的時候,醫療與疾病是一個絕佳的窗口”,本書通過對海內外大量史料的爬梳整理,剖析實際案例,探索疾病與人心、醫療與社會、中醫與西醫之間的關系,嘗試發掘文字背后隱藏的史實,并提供一種思路,試圖將傳統醫學從“科學還是迷信”的窠臼中拉回來,還原中國古代醫學本來面貌。其切入點既有醫學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醫者形象的模塑、醫患關系的探討,亦有對古代的衛生體系、瘟疫致與治的思維模式、性病對青樓文化的影響、宋代墓葬壁畫背后的醫藥文化等問題的思考。
于賡哲 ·專業史 ·23.1萬字
宋代費樞從歷代史籍中輯錄出上自春秋、下迄唐末共112位為官清正、有功于社稷、施仁政于百姓者的事跡,合編為《廉吏傳》一書。明朝黃汝亨在費樞的基礎上,增補了五代以前人物133人,續編宋、元兩個朝代計64人。主要記述他們是如何砥礪操守,如何執政為民的。黃汝亨將這些歷史人物評定出上、中、下三等。他還在每位廉吏事跡的末尾加上自己的簡短評語。以幾個字、至多數十字,點出人物為何值得效仿或何處顯得偏狹不足為法。
張仲裁譯注 ·專業史 ·40.9萬字
《遠東東方學:歷史概述》描述了從二十世紀初至二十世紀中葉東方研究在遠東的發展歷史。該書系統梳理了遠東東方學的發展脈絡和歷史演變軌跡,不僅將俄羅斯遠東地區的高等學校、學術團體等納入研究視野,而且也將域外俄國僑民的學術活動納入其研究范疇。該書首次構建了遠東東方學的理論體系、話語體系和學術體系,提出了遠東東方學是俄羅斯東方學不可或缺一部分的論斷。
(俄)阿米爾·亞歷山大羅維奇·西薩穆特迪諾夫 ·專業史 ·24.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