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選取貨幣鑄造與發行、貨幣政策、貨幣流通與貨幣思想等四個中觀層面作為研究視角,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貨幣問題展開多角度、全方位的綜合考察。在深入剖析某一時期,甚至某一種貨幣的歷史淵源、形態特點、流通規律等具體問題的同時,又嘗試將其與背后的歷史環境相結合,進而深入揭示魏晉南北朝長達近四個世紀的貨幣發展歷程及其演變規律,*終呈現出一個較為完整的、立體的貨幣發展史。
朱安祥 ·專業史 ·28.2萬字
為迎接中華人民共和國七十華誕的到來,由寧夏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段慶林研究員策劃并組織了“寧夏企業史叢書”的編撰工作。2016年,經寧夏社會科學院立項資助,由筆者承擔了《寧夏市縣企業史略》一書的編寫工作。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自治區黨委政研室、自治區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自治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自治區統計局以及五市統計局和地方志辦公室提供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寧夏大學經管學院副教授、博士石榮,自治區民政廳四級碉研員張懷志等人做了大量的資料整理和相關文字工作。
張耀武 ·專業史 ·25.8萬字
本書為第一個禮制類國家社科重大項目“中國禮制變遷及其現代價值研究”的結項成果,是對先秦至近現代禮制變遷的一次系統梳理和總結。分為先秦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編、唐五代遼宋金編、元明清近現代編四冊。本書首次將1949年之前的中華傳統禮制的變遷劃分為:前禮制時期、王國禮制時期(海岱大汶口——龍山文化時期)、王權禮制時期(夏商周到戰國)和集權禮制時期(亦可稱為皇權禮制時期,秦統一到1949年之前);每時期又劃分為若干階段,并對每個禮制發展時期的基本脈絡、禮儀重大變遷做了系統的歸納和考察。本書在論述各時期禮制變遷的基本線索、情狀的前提下,選擇一些前后有聯系、有著重要研究價值的禮儀形式加以深入研討,以揭示中華傳統禮制變遷的某些規律與特點,同時也顯現出不同時期不同禮制的特點、禮制變遷與權力機構的關系、禮制變遷與社會政治集團的關系、禮制變遷與思想(宗教)的關系、禮制變遷與民族關系、禮制變遷與域外(國外)影響之關系、禮制轉型與社會性質演變關系、中華傳統禮制的內在價值、意義,等等。
湯勤福總主編 ·專業史 ·150萬字
本書以“大一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化轉軌為主線,比較研究了中蘇(俄)銀行體制演變的歷史。書中首先討論了為何蘇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建國之初都選擇了“大一統”的銀行體制,分析了“大一統”銀行體制運行的特征,以及為何“大一統”銀行體制最終難以維系的原因;接著梳理了中國“體制內”的銀行體制改革與“半體制內”銀行興起的歷史進程,比較了中國銀行體制“漸進式”改革與蘇聯(俄羅斯)“激進式”改革的路徑與績效。
肖翔 ·專業史 ·13.6萬字
出版是思想和知識公之于眾的重要媒介,上海則是中國近現代出版的發源地和中心。1949年以前,全國80%以上的出版機構集中在上海,90%以上的近現代學術著作在上海出版,上海出版事業引領了近現代中國新知識傳播與思想進步的潮流。2022年10月29日、30日,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和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共同主辦了“近現代出版與新知識傳播”學術研討會,全國各地近50位學者參加會議,圍繞“出版與新知傳播”“出版與文化交流”“出版與商業互動”“辭書與教科書出版”“出版與新文化”“出版與科技知識”“出版與政治活動”七個專題展開探討。本書選編此次會議論文30余篇,研究涵蓋書籍史、閱讀史、印刷、翻譯、版本和目錄學等多元主題,體現了出版史研究的前沿動態。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等 ·專業史 ·47.9萬字
本書聚焦“什么是環境史”的問題,針對環境史學習者、對環境歷史感興趣的大眾讀者,較為詳細全面地介紹環境史研究的緣起、現狀、問題及未來發展方向,列舉全球范圍內環境史研究領域的代表性學者及其著作,是一部兼具學術性和普及性的讀物。本書從歷史的視野關注人與環境的關系,強調人類與環境之間的作用與反作用,呼吁建立健康綠色的人與自然關系,不僅能夠成為環境史相關課程開展的教學用書與讀物,有助于推廣“環境史”概念,還有利于環境保護理念的傳播與實際運動的開展。
(美)J.唐納德·休斯 ·專業史 ·12.7萬字
本書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蘇聯科學院《俄國文學史》翻譯與研究”的階段性成果,由該項目首席專家汪介之、項目五個子課題負責人和課題組成員分別撰寫的論文共32篇構成,內容主要包括翻譯蘇聯科學院《俄國文學史》的學術意義、俄羅斯一蘇聯學界俄國文學史編撰的學術歷程、編撰俄羅斯文學史的基本思路、關于俄羅斯文學與民族現代化進程之關系的歷史考察、俄羅斯文學經典作家作品研究、俄羅斯文學在中國的接受與闡釋等,在總體上顯示出重新解讀俄羅斯文學與文學史的創新意識。本書對于國內學界文學與文學史研究觀念的更新、研究方法的優化,對于推進外國國別文學研究、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以及整個文學研究領域的話語體系建設,都具有不容忽視的借鑒和參照意義。
汪介之主編 ·專業史 ·31.8萬字
《技術與文明》中匯集了開創性方法和豐富翔實的歷史資料,也因為它闡述了一個在今天仍極具前瞻性的新穎理論:人將外部世界內化,將內心世界外化——我們在物質活動中最偉大的成功,經常是深切的精神需求與最大的理性及非理性激情的投射。因此,弄懂技術不僅是為我們的文明重新定向的第一步,還是懂得社會,進而懂得我們自己的一種手段。芒福德在審視早期現代社會的困境時表現出驚人的樂觀態度。他指出導致經濟、社會和環境崩壞的問題本質,包括社會組織的軍事化,資源的浪費,對自然系統的粗暴破壞,以及把愚蠢的消費主義鼓吹為生活的終極滿足。他相信,古技術時期的不公最終完全有可能被一個人性化的新技術時代所取代。但在目擊了冷戰、核軍備競賽、公共輿論的神秘化等等之后,他原有的信心不復存在,代之以日益強烈的懷疑。也許正是為此,我們才應該重溫芒福德從前的思想。那時,光芒尚未被陰影遮蔽,最好的可能性依然存在。讓我們和年輕的劉易斯·芒福德一起發問:我們希望建成一個什么樣的世界?
(美)劉易斯·芒福德 ·專業史 ·30萬字
作為第一部《中國當代股市小說史》,第一次探尋中國當代股市小說的歷史,第一次確定中國當代股市小說的歷史分期,第一次確立中國當代股市小說歷史分期的標志,第一次明確中國當代股市小說歷史分期的理由。探尋中國當代股市小說發展的歷史線索,探索中國當代股市小說發展的特征和規律,探討中國當代股市小說的思想意義和文化價值及藝術成就。《中國當代股市小說史》牢牢把握中國當代股市小說發展最突出的規律——與中國當代社會市場化轉型有最為密切的聯系,因此它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有中國當代文化嬗變的歷史,是中國當代社會市場化轉型的歷史,是中國當代社會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的歷史,是中國當代百姓心靈欲望變化的歷史,是當代中國人生活方式變化的歷史。
邱紹雄 ·專業史 ·31萬字
《中國近代鐵路事業管理研究——政治層面的分析(1876—1937)》是臺灣學者張瑞德早年的著作,曾由臺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于1991年出版,列入該所專刊(第63號)。本書分為五章,由政治環境入手,從內部管理的角度探討1876年至1937年間鐵路事業的組織運作、人事管理等相關問題。此次出版作者增撰《穿越界限——中國鐵路史研究的現狀及展望》一文。
張瑞德 ·專業史 ·14.6萬字
本書主要收錄了鄧氏關于書法史的文章。其中,《中國書法的來龍去脈》連載于1957年1期、2期及4期《新觀察》,主要梳理了中國書法的演變過程。由于上述文章發表較早,至20世紀80年代己不易為讀者所覓得,故鄧國治又據鄧氏遺稿整理成《談談中國書法的演變》一文,刊發于1985年期《書譜》雜志,其主要觀點與《中國書法的來龍去脈》一致,唯更為簡括凝練。與上述兩篇文章不同,自《王羲之博采眾長》至《趙之謙書法的新評價》乃是鄧氏就歷代有名書法家所撰寫的評述文字,內容涉及各家書法特點、在書法目前的地位以及對當下書法學習的借鑒意義等方面。此部分文章的出版,均以初發表書刊為底本,予以重新標點整理。
鄧散木 ·專業史 ·3.3萬字
佩里·安里森宏大的歐洲史系列,依次為《從古代到封建主義社會的過渡》《絕對主義國家的譜系》《新的舊世界》。《新的舊世界》是一部直擊歐洲一體化核心問題的巨著,也是歐盟及歐洲歷史研究者的必備參考書。本書綜述了歐洲大陸幾大核心國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歐洲一體化進程的緣起、進程和結局;就歐盟三大核心國(德國、法國、意大利)共同市場形成之政治和文化背景作了詳盡分析。還探討了諸多有關土耳其與塞浦路斯之間相互關聯問題的“東方議題”,追溯了自啟蒙運動至今的歐洲一體化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總結,同時展望了歐盟的未來前景。《絕對主義國家的譜系》介紹了東、西歐的絕對主義國家:西班牙、法國、普魯士、波蘭等,試圖通過對歐洲絕對主義國家的性質與發展的比較研究,揭示其在向資本主義轉變過程中的不同角色。在作者看來,絕對主義是一種歐洲特有的現象,從本質上看仍是基于貴族的政權形式,但是西歐和東歐各國的資本主義各有不同的歷史特點和發展軌跡,從而導致不同的發展結果。《從古代到封建主義的過渡》涵蓋了從公元前8世紀古希臘奴隸制國家形成到公元15世紀歐洲封建主義危機這一漫長歷史時期中的歐洲生產方式、社會結構和國家形態的演變過程。
(英)佩里·安德森 ·專業史 ·120萬字
本書著重論述了清代西北地區手工業與手工業產品市場的相關情況。本書以手工行業為線索,分別從紡織、食品加工、礦產加工、木材加工及其他手工業領域闡述陜西、新疆、甘肅等地在1644—1840年間的行業發展水平。另一方面,本書的市場特指交易手工品貨物的市場,是傳統市場的一部分。因此,本書討論的市場范圍要較一般市場更小,在論述的角度上主要從商人與市鎮兩個方面入手。本書是對過去探討清前期西北手工業史的成果總結,并對一些觀點加以補充、修整,為研究清代西北經濟史尤其是手工業史提供一定的幫助。
劉佩 ·專業史 ·28.2萬字
本書突破傳統的歷史寫作方式,以寫實手法全景式講述1981—2020年中國馬拉松四十年演進歷程。全書人物、事件以時間順序呈現,將發展的多個線索收攏于最具象征性的現象:跑族的誕生和興起,落點于中國馬拉松時代的興起和繁盛,著重于人物定位和現象剖析,對歷史所呈現出來的紛繁復雜、眾聲喧嘩進行了理論升華。全書既有深厚的歷史感又有現場般的活色生香。這本書是對馬拉松運動和跑步運動在中國發展的梳理和總結,頗具時代意義。
張路平 ·專業史 ·19.2萬字
從流行病學的古老源頭,到職業健康、母嬰保健、營養學的興起,從人口統計的誕生,到第一次國民健康調查、第一套地方衛生行政體系、第一個國際衛生組織的破土,衛生學泰斗、醫學社會史先驅喬治·羅森細數公共衛生史上的重大里程碑,展現政治、經濟、科學、思想背景下的衛生大歷史,講述一個關于挫折與前進、迷茫與奮戰的故事。《公共衛生史》聯結過去與現在,試圖從歷史中找到公共衛生獲得進步的必要條件,以此指明未來的方向。
(美國)喬治·羅森 ·專業史 ·30萬字
本書依據60年來靠前晚清政治史研究所走過的學術軌跡,對晚清政治史中的十個專題史研究分別做一回顧和總結。這十個專題史依次為:次鴉片戰爭史研究,第二次鴉片戰爭史研究,太平天國史研究,洋務運動史研究,中法戰爭史研究,中日甲午戰爭史研究,戊戌變法史研究,義和團運動史研究,辛亥革命史研究,清末十年新政史研究。本書大體采取了“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科史學術寫作方法,并從縱橫兩個維度對各個專題史的研究進行學術梳理,既縱向揭示各個專題史在過去60多年里走過的歷程,也橫向對各個專題史研究中的重大學術問題和學術觀點做一展示,以期達到“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目的。
崔志海等 ·專業史 ·45.1萬字
后唐明宗李嗣源統治的八年時間被譽為“小康”,在五代亂世中尤為難得。本書作為一部李嗣源的傳記作品,致力于從基本史實出發解讀李嗣源的政治成果。結構上以年代與話題相搭配:第一、二章描繪明宗的成長背景與王者之路,第三、四章以年代為基礎,強調明宗統治的八年時間里政治演變的過程;第五、六章則采用的話題式結構。與以往同類作品主要強調漢族政治文化對沙陀的影響有所不同的是,本書更關注沙陀給后世中國留下的政治遺產。
戴仁柱 ·專業史 ·21.8萬字
今天司空見慣的自行車,在交通史上的地位可能要比大家想象的高得多。這是人類第一次擁有一種不依靠畜力,以最小的代價即可拓展自由交通半徑的工具。它便捷、實用,還很時髦,當年曾經開啟一種時尚男女們最熱衷的運動與社交方式,并且引發了西方社會女性服飾的巨大變革。人們用四百年時間一點點打造出這精美機械,宛如一幅斑斕而迷人的拼圖,每個時代的設計與工藝大神們都為它的完整奉獻一份力量,直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完成了現代化的版本。
上海汽車博物館編著 ·專業史 ·5.4萬字
數學是一種可以以多種方式實踐和理解的基本人類活動;事實上,數學思想本身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在不同的時代和文化中有所適應和改變。在本書中,杰奎琳·斯特多爾從著名的數學家懷爾斯破解費馬大定理這一案例出發,列舉了不同主題下多個深入淺出的例子來梳理數學這門學科的歷史,探討了從遙遠的過去到現在,人類的數學研究在歷史和文化上的豐富多樣性。作者將內容按主題進行排列,以展示人們學習、使用以及傳遞數學的不同背景,還選取包含古代中國、中世紀伊斯蘭世界和19世紀英國在內不同時期的案例用于研究,將數千年來數學的發展濃縮成為一本意趣盎然的小書。
(英)杰奎琳·斯特多爾 ·專業史 ·6.5萬字
《聽歷史講中醫》主要是從史籍中醫藥文獻的整理入手,從醫事制度、醫學教育、著名醫家、中醫文獻四個方面展現古代中醫藥的面貌及中醫學的歷史傳承與發展,而未涉及史學方法與中醫學研究的相關問題,這一點在本書的第一章中有所論述。此外,本書不涉及中醫藥的診斷治療,旨在幫助人們了解中醫學在古代的地位及其發展,從而更好地弘揚中醫藥文化。從寫作角度與內容出發,我們希望借此書以饗愿意或者想要了解中醫學的讀者。
熊益亮 林楠編著 ·專業史 ·16.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