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西方科學通史》一書,從天文、數學、物理、化學、地學和生物六個領域,分門別類地將西方科學發展歷程與偉大科學家的精彩人生呈現在讀者眼前。讓人們從天文到地理,從宏觀到微觀全面認識我們的世界。此外,書中還記述了那些偉大的科學家,如阿基米德、歐拉、牛頓、達爾文、居里夫人、愛因斯坦等人的逸聞趣事。作者以豐富的學科經典、有趣的人物傳記、通俗易懂的文字,梳理了西方科學的學科史,使整個社會科學發展的脈絡更加清晰明白。
文聘元 ·專業史 ·34.7萬字
本書是中國政治思想通史之秦漢卷。全書分為6章。主要包括秦朝與西漢時期的政治思想、東漢時期的政治思想等。秦漢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初期階段。在這一時期,中國創造了當時世界上具有領先地位的政治、經濟制度,如國家土地所有制和地主土地私有制相結合的土地制度,地主剝削農民的主要方式——租佃制度,一家一戶為單位的男耕女織的農業經營方式,“重本抑末”、鹽鐵官營的工商政策,城市作為政治、經濟及文化中心的基本模式等,大部分被日后的封建王朝所繼承與延續,對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也正是在這一時期,確立了此后兩千多年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核心內容,即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此后的政治思想家均圍繞著“君臣”“民本”“內圣外王”、德主刑輔、夷夏之防等系列相關問題進行了長期且深刻的思考。
孟祥才 ·專業史 ·47萬字
平安時代,武士是私人的武裝力量和天皇制政權的叛逆者;幕府時代,武士是挾天皇號令天下的統治階級和民族楷模;明治、大正和昭和時代初期,武士是資產階級政權的掌舵人,既塑造了日本舉世矚目的現代化成就,也使日本在軍國主義泥潭中越陷越深。本書以武士為主線,論述“武士的興衰嬗變”、“武士的軍事統治”、“武士的戰爭精神和理想價值”。闡明武士如何從私人性的武裝集團發展成為行使政治權威的封建統治階級和民族楷模,進而又演變成為日本現代化主角的歷史過程,再現武士的真實全貌。闡明武士的軍事統治如何改變了日本的歷史方向和社會制度,使日本走上了重武輕文的軍國主義道路,以及武士治國的政治遺產對現代日本的影響。闡明武士道如何從私人性暴力集團的道德規范和行動準則發展成為幕府時代的理想價值和統治思想,進而又成為現代社會的理想價值和統治思想,如何與日本民族文化相互滲透、相互滋養,并成為日本民族精神的核心內容。
婁貴書 ·專業史 ·38.6萬字
《中國古代情報史論稿》,本書《中國古代情報史論稿》主要收錄儲道立先生從事相關教學科研工作所撰文稿,既研究思想理論,又關注人物事件,是一部完整而成熟的情報史專著。
儲道立 熊劍平 ·專業史 ·21.6萬字
本書凝聚了郭齊勇教授三十多年教學與研究的心得,反映了中國哲學學科創設百多年來數代學者的共業與積累。全書系統地介紹了中國哲學的發展歷史,尤其注重闡釋具有代表性的哲學經典和哲學家的思想,充分揭示了中國哲學智慧之不同于西方哲學的特點及其現代價值。本書對中國哲學史提出了四階段的分期說;刪去了繁瑣考證與時代背景的部分,直奔哲學性的主題,以此來選擇思潮與代表人物,突出其哲學思想的要點與重點,抓大放小,準確把握有關范疇與命題,客觀地評述各家各派的貢獻與局限,講一個問題就力求講透,不東抓一個問題西抓一個問題,以致都談不清楚;集中加強了對最有代表性的原著經典與人物思想的平情的理解與相應的詮釋,努力分析中國哲學自身的內涵與特點,特別是與西方哲字的差別,避免了穿靴戴帽、削足適履。
郭齊勇編著 ·專業史 ·46.1萬字
作為一項獨特的救荒養民策,賑貸一直是數千年荒政實踐的重要面向,一定程度上維系了中國古代小農家庭農業的延續和發展。相比于其他救荒措施一樣,賑貸雖然也內嵌于封建國家的官僚制度和治理體系,因而可以用維護統治、鞏固政權和實現持續剝削等政治話語進行解釋,但它在制度文化、運行邏輯、機制設計等方面,均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一方面,災荒賑貸制度衍生于中國古代國家與農民的道義關系,同時推動著這種道義關系的不斷形塑。它以統治者對農民的道義責任為重要邏輯起點,以“仁”和“義”為核心評判準則。另一方面,在古代應急性救災舉措中,無償的賑給體現的是純粹意義上的救助,它與恩惠性的施舍并無二致,平價的賑糶則借助于市場機制,利用國家調控的價格向難以維持生計的貧民進行有條件的救助。
楊乙丹 ·專業史 ·31.6萬字
《浮動的海岸》是首部關于白令海峽——從俄羅斯到加拿大的北極陸地和海域——的綜合性歷史著作。自19世紀以來,人類在白令陸橋這片極北之地開啟了一場極具現代意識形態的試驗。作者通過講述白令陸橋動物和礦產資源的歷史,揭示了一百五十多年來人類如何將這一偏遠地區的生態財富轉化為經濟增長與國家力量的過程。作為一部講述人類開發與北極生態之間關系的開創性著作,《浮動的海岸》打破了以往人們所熟悉的環境史敘事,而以一種新鮮的視角重新審視了白令陸橋這一被忽視的景觀。在本書中,德穆思根據自己與當地人一起生活的經歷,并利用對當地人的采訪資料及相關檔案,向我們講述了一個深刻而迷人的故事,揭示了人類的巨大需求與野心給這個資源有限的星球帶來的且將繼續帶來的動態變化和無法預見的后果。與許多環境史學者一樣,面對人類對地球系統所造成的影響,德穆思不再認同英國歷史學家柯林伍德在20世紀30年代所提出的觀點,即自然和人類必須擁有不同的歷史。在德穆思的筆下,自然與人類的歷史是相互交織的,人類及其觀念與地域、動植物、礦藏資源等非人類部分彼此互動,相映成趣。
(美)芭絲謝芭·德穆思 ·專業史 ·24.4萬字
《陜西省公路局史》(第二卷),是在陜西省交通運輸廳統一部署下,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事實求是的原則,客觀記述陜西省公路局和公路事業改革發展的歷史與現狀。陜西省公路局1993年編輯出版的《陜西省公路局史》(第一卷),已記述了1949—1985年的發展歷史,本書在第一卷的基礎上,主要記述1986—2015年的發展歷程,真實反映公路局30年改革、發展的建設成果、成就,總結經驗教訓,探索發展規律,以啟示后人更好地為公路事業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出貢獻。精彩片段:
陜西省公路局 ·專業史 ·38.8萬字
《鐵路改變世界》講述了創造鐵路的人物與事件,如1830年利物浦和曼徹斯特的鐵路開通標志著運輸工具的巨大變革。揭示了鐵路的迅猛發展對世界的巨大影響,鐵路不僅聯通了各大城市,還史無前例地促進了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革。從巴拿馬到印度西北部,從塔斯馬尼亞島到意大利都靈市,文中展現了極富遠見和決心的鐵路開拓者,以及鐵路工人的不辭辛勞,才建造出了跨越各大洲的全球網——鐵路。還證明了火車的興起造就了工程學領域的豐功偉績、建筑領域的創新和全球客流和貨物的快速運輸。
(英)克里斯蒂安·沃爾瑪爾 ·專業史 ·25萬字
本書為呂思勉先生名作《呂著中國通史》上冊的整理本,分門別類系統地敘述了中國古代社會婚姻、族制、政體、官制、賦稅、兵制、刑法、衣食住行、教育、宗教和文化學術等許多方面的起源與演變情況。呂思勉先生以史家的眼光,對各個主題予以通貫性的解說,多獨到之見。顧頡剛先生因此這樣評價這部書:“分類專述文化現象,敘述中兼有議論,純從社會科學的立場上,批評中國的文化和制度,極多石破天驚之新理論。”
呂思勉著 徐衛東整理 ·專業史 ·24.6萬字
死刑是人類社會的所有刑罰中最為古老的一種刑罰。《死刑:起源、歷史及其犧牲品》是由德國學者卡爾·布魯諾·萊德撰寫的一部概述死刑歷史的著作,德文版初版于1980年,出版近四十年來被頻繁引用,已產生較大影響。卡爾·布魯諾·萊德在書中通過引用豐富的史料,探究了死刑的不同緣起,論述了從遠古到近現代數千年間死刑的歷史與各種具體行刑方式。通過分析不同的社會學和心理學觀點,他以細致的論述論證了死刑的社會功能。最后將那些支持和反對死刑的論據加以對照,并且提出了一些新觀點,這些觀點明顯地為反對死刑辯護。
(德)卡爾·布魯諾·萊德 ·專業史 ·20.3萬字
本書共分為七章。第一章闡述美國殖民地時期的教育思想;第二章闡述美國獨立建國到19世紀中期的教育思想;第三章闡述南北戰爭到20世紀初的教育思想;第四章闡述美國20世紀上半期的教育思想;第五章闡述二戰后至20世紀70年代的教育思想;第六章闡述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教育思想;第七章闡述在美國有較大影響的教育哲學的演變和發展。
賀國慶等 ·專業史 ·38.6萬字
本集包括綜合研究、日本漢籍研究、朝鮮—韓國漢籍研究、越南漢籍研究、漢籍交流研究、專輯等專題。內容主要爲域外漢籍中有關語言、文學、歷史、宗教、思想研究的學術論文。文章有《日本<世説新語>注釋本敘錄》、《許筠、李廷龜與丘坦的交游》等。
張伯偉 ·專業史 ·33.1萬字
長期以來,漢代一直是中國美學史研究的薄弱環節。本書以身體為切入點,重建了對漢代美學的理解。作者認為,兩漢美學對身體的認知分為五個層面,即以元氣自然論為身體認知確立哲學基礎,以形神骨相論界定身體的本質構成,以天人相副論建構身體與世界的關系,以禮樂服飾再造身體的社會性,以養生與厚葬表達對身體不朽的期許。以此為背景,本書進一步探討了兩漢身體觀對魏晉美學的開啟之功,認為魏晉文學的文氣論、繪畫的形神論、書法的筋骨論等,均是前朝身體理論向藝術領域的引申;漢代察舉取士制度則是魏晉人物品藻之風得以形成的歷史動因。
劉成紀 ·專業史 ·28.9萬字
建文史研究是明代史學界的一門顯學。由于建文歷史的復雜性,明中期以后出現了大量的建文史籍,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建文史學。本書以明代大量的史籍、史料為依據,闡述了明代建文書法、建文史觀、建文歷史建構以及建文遜國傳說的演變過程,揭示了明代建文史學從禁錮走向開放、從歪曲走向真實、從偏見走向客觀、從貧乏走向豐滿的發展歷程。本書取材廣泛,并對重要的史籍、史料進行了深入研究和史實考辨,注重探析明代社會與建文史學發展的密切聯系,這將不僅有利于夯實建文史的研究基礎、推動建文史的研究,而且可以從一個獨特的角度更加深入地把握明代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脈絡。
吳德義 ·專業史 ·26.8萬字
本書是中西學者共同合作撰寫中國基督教史的一次嘗試,旨在借鑒并融合過去30年所涌現之中西研究方式及成果。通過編年史和專題史兩個部分,力圖呈現一部可讀性、準確性、跨學科性兼備的中國基督教史讀本,幫助我們更好地體認基督教中國化的歷史現象。21世紀的今天,當人們在一種跨文化的視野下回顧基督教自西徂東的歷史時,會發現其在中國社會經歷了漫長的調適過程,其間既有文化的碰撞與激蕩,亦有挫敗與不適;既有思想的交鋒與對立,亦有理解與認同。盡管基督教在中國的影響有限,但卻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范例。基督教中國化證明了中國不是一個封閉的國家。即使基督教與本土文化存在很大差異,亦能被吸收并演變為中國的基督教,從而成為中國歷史和文化的一部分。
陶飛亞 (美)魏克利主編 ·專業史 ·37.9萬字
《北洋大學與中國(第1輯)》是一部探討北洋大學歷史的研究文集。本書詳細論述了北洋大學與近代中國的發展歷史,內容豐富,史料詳實。既梳理了北洋大學的興起與發展歷史,探討了北洋大學相關人物及其影響,又涉及了北洋大學與中國近代社會等諸多論題。北洋大學作為中國第一所具有現代公立大學性質的學校,研究其歷史對于了解近代中國大學與社會的互動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書挖掘北洋大學的相關史料,厘清問題,闡發論辯,對于廣大讀者深入了解北洋大學和近代中國大學與社會之間的互動有著較好的幫助。
王杰 張世鐵主編 ·專業史 ·29.3萬字
本書以民國空軍的誕生、發展到最終告別歷史舞臺為主線,以其歷史功能的變遷為輔線,把這支軍隊置于20世紀前期中國大變亂、大變革的歷史大背景下,從軍事現代化和軍隊國家化的角度,全面介紹了民國陸軍的前世今生,講述了它的輝煌與罪惡,同時為讀者展現了那個時代恢弘的歷史畫卷。
姜根金 ·專業史 ·20.8萬字
本書全面梳理了毒品在中國發生、發展到泛濫的歷史過程。作者運用中外大量的資料,描述了鴉片戰爭前鴉片在中國的流傳及其社會影響,敘述了近代中國毒品侵害的事實與后果,并討論毒品為何泛濫的原因,總結新中國初期禁毒成功的歷史經驗。本書資料豐富,脈絡清晰,案例翔實,文字生動;閱讀本書將有助于解決當下的毒品問題。
蘇智良 ·專業史 ·34.9萬字
這是一個儒術不再獨尊、思想多元、崇尚人的個性風神的時代。這又是一個文藝至上、藝術多姿多彩、彰顯獨特文藝精神的時代。世俗與超越,是其文藝精神之兩極。從西晉到東晉,文人(陸機、王羲之、顧愷之……)與文藝攜手穿過一往情深的一百五十多年時光,創造出久享盛譽之“晉人的美”,而品格獨具的陶潛也因其對東晉文藝超越精神的平衡而得以與王羲之、顧愷之等一道成為光耀古今的文藝巨匠!
陳志剛 ·專業史 ·26.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