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英國田園詩歌發展史》以“詩話”的形式全景展現了英國田園詩歌的發生、發展過程。作者突破歐洲田園詩歌的傳統概念和理論疆界,將英國田園詩歌發展史上溯至古典神話,下延至當代文學。全書以文本分析為主,基于豐富的文獻資料對英國田園詩歌的傳承關系展幵考據式梳理;論述翔實,有理有據;語言清新,雅俗共賞。該書可以作為專業文學研究者的參考用書,也可以為文學愛好者拓展文學知識提供幫助,甚或可以成為普通讀者的消遣讀物。
姜士昌 ·專業史 ·17.3萬字
《當代浙江學術文庫》是浙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集中推出學術精品、集中展示學術成果的一個窗口。浙江省社科聯采取“鼓勵申報、專家評審、資助出版、社會館藏”的形式,每年遴選反映浙江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優秀原創學術成果的書稿,以“當代浙江學術文庫”的方式分期分批出版,及時向社會傳播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前沿的新思想、新發現、新進展,努力實現哲學社會科學的大發展、大繁榮,推動浙江“文化強省”建設。組織出版《當代浙江學術文庫》是浙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扶持學術精品,推進學術創新,打造當代浙江學術品牌的重要探索。《當代浙江學術文庫》將堅持學術標準,倡導學術規范,展示浙江特色,不斷推出浙江學術的最新成果。
錢文艷 ·文物考古 ·26.2萬字
北京是一座擁有3000多年建城歷史、800多年建都歷史的城市,而首都博物館作為北京的城市博物館,收藏有大量的與北京歷史相關的、精美的文物,本書正是對這些文物中的精粹進行解讀。書中分別對36件收藏于首都博物館的文物進行深度講解和介紹。這些文物,就時間而言,年代從商至民國時期,就文物門類而言,包括瓷器、玉器、青銅器、佛教造像、金銀器、書法、繪畫、民俗、石刻碑帖等。這些文物大多與北京相關,或出土于北京,或制造于北京,或為皇室制造,或為皇室收藏。
首都博物館編 ·文物考古 ·26.6萬字
大同地處山西高原北部、大同盆地中心,因扼守晉、冀、蒙咽喉要道而有“北方鎖鑰”之稱,自古以來就是北方游牧民族與中原農耕民族爭奪要地。大同城是國務院批準的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清代以前漫長的城市發展史一直在漢民族與少數民族政權交替統治下演進,具有鮮明的民族融合特征。大同城市發展歷史是我國北部內陸邊疆城市的典型,本書通過歷史地理視角對大同城市變遷過程進行系統分析,認為其呈現以北魏平城“外城”為中心的城市空間發展形態,以“軍事重鎮”為主線的功能型城市設定,以“里坊結構”為基礎的城市街道布局,以多元融合為格調的城市居民結構等歷史地理特征。“民族關系”是影響大同城市發展的宏觀政治要素,“一帶一地”是決定大同城市功能定位的中觀地理要素,“邊防重鎮”是鑄就大同城市建設格局的微觀軍事要素。系統總結大同城市歷史地理演變規律,對拓展城市歷史地理研究領域和為城市發展提供理論支撐具有重要意義。
趙淑清 ·歷史地理 ·24.2萬字
本書是日本著名的中國史學者編寫的叢書《中國文明的歷史》中的第七冊,由成吉思汗的誕生開始講起,介紹了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帝國,再到蒙古帝國征服歐亞大陸的整個過程。之后主要講述了蒙古帝國向元朝的轉變、元朝的興亡,以及其經濟、社會和外交情況等,其中對忽必烈兩次東征日本有較詳細介紹。
(日)田村實造 ·中國史 ·14.7萬字
本書從學科本質的角度系統地闡述了“藝術考古”的屬性、方法、呈現、材料以及應用等理論問題,集中地回應了近年來的學術熱點,回顧了考古界、藝術史界對于“藝術考古”的專業性質、方法論等問題的諸種看法,對其中較有爭議的觀點進行剖析,并分析了藝術考古研究近年發展的新趨勢,討論緊扣學術前沿,指出當代文化語境中,圖像的呈現方法與材料的合理利用顯得越來越重要。
練春海 ·文物考古 ·12.5萬字
本期共刊載資料6篇,其中中文文獻4篇,譯稿2篇。《恩澤存札有關甲午戰爭史料選編》,內容為曾任黑龍江將軍的恩澤所存長順、安定、依克唐阿、劉坤一等在甲午戰爭期間來函,內容多與軍務有關,尤詳于各方應對方略,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顧肇新家書》收錄曾任總理衙門總辦章京的顧肇新家書19封,涉及膠州灣交涉、戊戌年張之洞入樞受阻、翁同龢開缺、總署議復康有為《第六書》、政變后張蔭桓被革職、光緒皇帝下詔求醫等內容。《中蘇關系檔案選譯(1924—1932)》,選自俄羅斯檔案館及俄羅斯在蘇聯解體后出版的文件集,內容主要為蘇聯對中東鐵路、九一八事變后的中蘇關系、新疆問題等的態度,對了解這一時期的中蘇關系很有參考價值。《張太雷在青年共產國際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的發言》來自俄羅斯國家社會政治歷史檔案館,系1924年張太雷在青年共產國際大會上的發言記錄。本期將繼續刊載《錫良函稿》及《六二回憶》。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資料》編輯部編 ·中國史 ·15.9萬字
《韓國研究論叢》為復旦大學韓國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集刊,創刊于1995年,一直秉承“前沿、首創、權威”的宗旨,致力于朝鮮半島問題研究,發表文章涉及朝鮮半島問題研究的各個領域。全書設有政治、外交與安全;歷史、哲學與文化;社會、經濟與管理三個專題。
復旦大學韓國研究中心編 ·世界史 ·13.7萬字
本書主要探討以宋代花卉種植與消費、節日市場與官府消費舉措、紙幣發行等幾方面為主的經濟狀況;以節日、紙張、花卉消費,節日文化特點,房產構成及其狀況為主的宋代社會生活,以及宋代環境與災害狀況,力圖從生產、流通、貨幣、消費、環境等方面展現宋代所產生的變化。
魏華仙 ·中國史 ·26.9萬字
本書在全面梳理宋代以來西周金文禮制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西周金文所涉吉禮、兇禮、賓禮、軍禮、嘉禮等五種禮制進行了系統整理。本書以關乎諸種禮制的關鍵字為綱,初步建立西周金文禮制研究體系,并從禮制的視角重新審視西周彝銘,對部分禮制及相關的儀節進行了討論。本書結合文獻記載,歷史地、辯證地分析了商周禘祭、喪服制度、朝聘禮、婚禮等禮制的形成過程。本書提出了商周禘祭本為祭祀上帝而設、不王不褅是商代制度,五等喪服制度和嚴格的宗法繼承制度至少在西周早期已經形成,《儀禮》十七篇所記大部分禮都不早于周穆王時期、所謂周禮可能是穆王禮制改革的結果等一系列新認識。
黃益飛 ·史學理論 ·26.7萬字
本書共分為上、中、下三編,上編“古代民族與早期國家”,既涉及對東北古族歷史地理問題的個案考證,同時也回顧和總結了早期國家起源與形成的相關理論,以及專門梳理了遼西地區早期國家起源研究的現狀。中編“考古文化與歷史遺跡”,著重以玉禮器、墓葬、城址、聚落、古塔等考古學資料為研究對象,將視野聚焦于東北地區的禮制起源、社會形態、古代建筑和人地關系等問題,并以地方歷史遺跡的旅游資源評價為案例對文物的保護與開發途徑予以了嘗試性探索。下編“地域文化與歷史文獻”,分別以地名和古代民族稱號的源流與內涵考據為切入點,對東北的地域文化符號予以了重點討論,并對東北古代民族的有關正史文獻和方志內容予以了爬梳或訂補等。
王文軼 ·地方史志 ·16.5萬字
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轉型。作為五個通商口岸之一的寧波首當其沖,特別是被指定為“外國人通商居留地”的“老外灘”,90年間發生了歷史性的滄桑巨變。西方列強的經濟侵略,兩種文明的碰撞交融,無論主動抑或被迫,雙方都在接受和發展。本書設立了政局態勢、口岸經濟、治安市政、教會活動、名人軼事等五個專題,從大量的史料中精選細編,相當真實地展現了寧波的轉型過程。本書具有歷史和現實的雙重價值。
寧波市江北區史志中心編 ·地方史志 ·32.1萬字
《口述文成歷史》一書是展示文成縣文化的一種特別的表現形式。書中采訪了在本縣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有一定貢獻的人士,利用文字與圖片相結合的方式,再現文成縣歷史演進的發展脈絡,從“政區和人口變遷、交通運輸的改變、水利水電發展、經濟社會建設、農業農村變化、旅游開發利用、文化弘揚傳承、社會事業不斷完善、百工之鄉非遺項目挖掘、僑鄉變遷”10個方面,對文成縣的發展歷史做出了回顧總結,以期打造文成地方文化的新名片。
口述文成歷史編篆小組編著 ·地方史志 ·26.7萬字
敦煌遺書指以莫高窟藏經洞出土文獻為主體,在敦煌全境出土的古代文獻。作為敦煌遺書的重要部分,敦煌敘事文獻講釋了中國傳統的宗教哲學,載錄了特定歷史時期的民間文學和社會文化。20世紀以來,敦煌敘事文獻在西方文化語境中逐漸被譯介,成為傳播中國文化記憶的重要媒介。本書基于活動理論框架,采用描寫翻譯研究方法,系統探究了敦煌敘事文獻英譯活動的產品、過程與功能,重構了制約該活動的翻譯規范,提出了敘事文獻翻譯活動的方法論理據。
桑仲剛 ·文物考古 ·16.1萬字
這是一套有趣的世界歷史百科全書。按照從古到今的時間順序,逐一講述。通過人物、事件、案例展現了世界歷史進程變遷,編織出清晰的世界歷史脈絡。宛如一部濃縮版的紀錄片。
張建華主編 ·世界史 ·2.3萬字
自從20世紀40年代,郭沫若先生提出“儒家八派”的概念之後,由於文獻不足徵,關於孔門後學的研究,雖聚訟紛紜卻並不充分。隨著馬王堆帛書尤其是郭店簡、上博簡等出土簡帛的問世,孔門後學研究才有了新的契機。本書聚焦孔門後學,以出土簡帛與傳世文獻相結合的二重證據法,對孔子之後孔門後學分化的原因,子張之儒、子思之儒、顏氏之儒、漆雕氏之儒及子貢、仲弓的思想貢獻及學派特徵、影響等進行了辨析,力圖廓清重重迷霧,逐漸走近歷史的真相,爲重寫先秦儒學史奠定基礎。
宋立林 ·文物考古 ·23.7萬字
本書主要討論的是在西藏西部地區建立的“古格王國”的早期歷史,全書運用歷史學的方法,結合考古學、宗教學、民族學的相關成果,在考訂出10~13世紀古格王國的準確而豐富的歷史事實的基礎上,從政治文化和政治體制的角度,解析這一時期古格王國的政教關系史的基本問題。以10~13世紀古格王國的政治與宗教生活中,政教兩界共同參與的各種重大事件的互動模式為線索,考察各階段古格王國政教關系的時代特點、具體走勢和關鍵環節,揭示10~13世紀西藏社會的世俗政治力量與宗教教派力量的權力關系的具體演進過程。
黃博 ·中國史 ·21.3萬字
本文講述了日本大倉財閥勢力是如何深入到中國本溪地區,并不顧中方的反對執意建立本溪湖煤鐵公司。但在中方不斷的抗議浪潮中又不得已將公司的所屬權由獨霸轉為“合辦”,并考察了公司最終實現“合辦”的復雜過程。文章細致地分析了公司人事安排和機構組織,以及中日雙方在不停的博弈中,最終制定出了相關制度。且以“九·一八”事變為起點,著重討論日本軍國主義占領東三省之后,煤鐵公司再次淪為日本進行殖民主義的物資來源之一。
周飛 ·中國史 ·11.1萬字
本書內容通俗易懂又不失學術性,力圖從考古學視角探尋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發展。內容涵蓋:考古學視角下的“中國”誕生史,中國文化美好象征符號——“鳳”的考古發現;以考古學實證說明民間傳說“禹會諸侯于涂山,執玉帛者萬國”的真實性;以瑪雅文明著名城邦洪都拉斯科潘遺址的“中國龍”介紹中美洲文明與中華文明的關聯;日本考古簡史;等等。本書不僅包括中國的考古發現,還將中國歷史文化放到世界大背景中進行分析,圖文并茂,生動有趣,讀后能夠更深刻地認識中華文明的起源。
中國社會科學院離退休干部工作局 首都圖書館編 ·文物考古 ·13.6萬字
這是一部收集回憶瞬間的作品,一位資深記者用鏡頭將杭城過去50年間的城市街景與居民生活一一記錄。在那個照相金貴而稀缺的年代,這些畫面不僅是這位記者的人生旅程,更是這座城市、幾代人的征途寫照,定格了一段精彩跌宕的時代變遷與民生大事。經歷過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人們,也許會追憶舊日時光;新生于繁華新世紀的人們,也許想了解父輩的光輝歲月。厘清我們來時的道路,才會更珍惜現在,更堅定未來的方向。七十年代匆忙的晨光、揚塵的集市、挑水的擔子、漏雨的屋頂;八十年代的廣場、新樓、市場與老街;九十年代拆毀的舊屋,最后的手藝鋪子,老虎灶與洋快餐;千禧年按下了加速鍵,熱鬧的商品經濟、人口流動與新興潮流。年華流轉不自知,時光容易把人拋,我們所處的世界發生了太多變化,需要在某一刻駐足,將這些時代與人的記憶細細收起,緩緩珍藏。
吳國方 ·隨筆 ·3.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