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弄清中華文明起源的時間、地點、族群、過程、動力機制和五帝時代的歷史,對于增強中華民族軟實力、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我們要弄清那段歷史卻并非易事。本書運用文化人類學圖騰理論對《山海經》進行解讀,考察了傳世、出土、民族等文獻記載和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成果,首次簡略地勾勒出中華文明起源和五帝史發展的輪廓。
付希亮 ·中國史 ·31.3萬字
《美國政治傳統及其締造者》是美國著名史學家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的代表作,初版于1948年。它通過對“代表美國政治情緒的主流”的十二位著名人物的評析,從思想和政治文化等方面對美國文化傳統尤其是政治傳統作出新的解釋,提出了美國歷史“一致論”的學說。該書是研究美國政治史的必讀之作。
(美)理查德·霍夫施塔特 ·歷史地理 ·31.3萬字
衛國,是先秦時期華夏大地存在時間最長的一個諸侯國,始封于西周初年,至秦二世時滅國,立國八百余年(約公元前11世紀至前209年)。本書展現了兩周時期衛國的興衰歷史,運用大量翔實的史料再現了衛國發達的經濟和文化,并對衛國的歷史名人做了一定的研究。衛國的政治地位、地理人文環境在當時的中原諸侯國相當顯赫,是華夏文明的先進代表,對中原古文化的繼承和發揚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郭霞 ·中國史 ·31.3萬字
《大分流》是加州學派代表人物彭慕蘭的代表作,暢銷20年而不衰。在這本書中,基于大量的材料,彭慕蘭考察了舊世界歐亞兩洲各個主要國家及其核心地區經濟發展,探討了一系列影響現代世界經濟形成的關鍵問題:為什么英格蘭沒有成為江南?為什么中國和歐洲為什么走上了不同道路?在彭慕蘭看來,1750年,英格蘭和中國的經濟核心區,在人均預期壽命、農產品市場、勞動體系、土地利用、資本的積累和技術等方面非常相似。中國和日本核心地區的生態環境也并不比西歐差,整個18世紀舊世界的核心地區都面臨著土地密集型產品的局部短缺。東西方走在大體相近的經濟發展道路上,西方并無明顯優勢。
(美)彭慕蘭 ·世界史 ·31.3萬字
袁同禮(1895—1965),字守和,中國現代圖書館、博物館事業的奠基人,被學界譽為“中國圖書館學的祭酒”、“中國近代目錄學的先驅”。《年譜長編》利用報刊、公文、書籍,以及袁家珍藏書信與眾多海內外檔案,逐日梳理出這位中國現代學術史上“中樞式人物”的一生行跡與學術交往,詳實呈現了中國學術現代化轉型、現代圖書館博物館事業奠基的恢宏歷程。雷強博士竭十數年之力,搜集整理了大量中、英、法文史料,逐條考源辨疑,詳加按語,整齊排比,成此巨制。其中2800多件手札、檔案,為初次整理披露,具有重要的文史資料價值。并編有人名索引,殊便查檢。
雷強撰 ·普及讀物 ·31.2萬字
清末官制變革,將原來“內外相維”格局改為上下貫注,是近代政體轉型的重要內容。改制的總體目標是仿照西方,由君主專制向君主立憲制過渡。清廷試圖通過官制改革奠定立憲的官治基礎,進而刷新吏治,提挈政綱;可是改制反而導致統治秩序嚴重失范,社會矛盾急劇尖銳,清廷速亡。其弊端,主要是君臣上下只顧一己之私,阻撓改革,不能回應社會各方面的利益訴求,結局也與他們的預期相去懸殊。
關曉紅 ·中國史 ·31.2萬字
印度尼西亞地處赤道,擁有17000多個島嶼,被譽為“纏繞赤道兩旁的翡翠”,亦稱為“千島之國”。印度尼西亞為第三大發展中國家,擁有龐大的年輕勞動力人口、豐富的自然資源、多元包容的文化,現已成為新興經濟體中一顆耀眼的新星。本書以最新資料,全新視角,全面介紹和分析印度尼西亞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和外交等,對于廣大讀者將大有裨益。
許利平 劉暢 薛松 ·歷史地理 ·31.2萬字
本書為“蔡東藩說中國史”的清史通俗演義,上下冊共一百回,從后金入關、清朝建立,到康乾盛世、盛極而衰,再到內亂不斷、太平天國,最后洋務運動、清朝滅亡,精彩演繹了清朝由滿洲開國到辛亥革命260多年的興亡歷程,重現了這一時期幾經分合、治亂相雜的歷史畫面。作者博采正史,間取稗官野乘,敘述平實流暢、有條不紊;自評自注,語言風趣,情理兼備。翻閱本書,如同一幅清朝的歷史畫卷緩緩展于眼前,時而金戈鐵馬,時而溫柔繾綣,時而內亂紛爭,時而忠奸博弈……讓人目不暇接,感慨萬千。
蔡東藩 ·中國史 ·31.2萬字
《猶太戰爭》是約瑟福斯的第一部著作,大約成書于公元75—79年,主要是根據他對猶太獨立戰爭(公元66—73)的記憶、羅馬軍隊統帥韋斯帕薌的回憶錄,以及猶太王亞基帕的書信寫成。原書分為七卷,內容包括引發猶太人反抗羅馬政權戰爭的各種原因,加利利等地區的戰爭情形,羅馬軍隊對耶路撒冷的圍困直至攻陷,戰爭結束及其后果。受時代和處境所限,他的書中存在許多謬誤甚至偽造之處,但是整體而言,其學術和史料價值無法取代,為后世研究這一時期的猶太史、羅馬史、基督教歷史等提供了寶貴的參考資料。
(古羅馬)弗拉維斯·約瑟福斯 ·世界史 ·31.2萬字
本書是一部以體例、文例為切入點研究《尚書》及部分《逸周書》、清華簡書篇的文本結構、形成方式、形成時代、相關史實與思想的學術著作,填補了自上世紀四十年代陳夢家先生《尚書通論》以后至今沒有《尚書》體例文例研究專著的空白。全書由七個章節組成:緒論,《康誥》諸篇體例研究,《洪范》諸篇文例研究,《洪范》史實與思想專題研究,《牧誓》諸篇史實與思想研究,《克殷》諸篇史實與禮樂研究,結論。
張懷通 ·史學理論 ·31.2萬字
本書系《狂歡與日常》的續集,通過學術史梳理、區域歷史個案研究,以及辨析小歷史與大歷史的關系,集中反映了作者在區域社會史研究領域的理念、方法和實踐上的成果,是作者在進入21世紀后最初幾年的新思考。本書的所謂“小歷史”,就是那些“局部的”歷史,比如個人的、地方性的歷史,也是那些“常態的”歷史,日常的、生活經歷的歷史,喜怒哀樂的歷史、社會慣制的歷史。這里的所謂“大歷史”,就是那些全局性的歷史,比如改朝換代的歷史、治亂興衰的歷史,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典章制度的歷史。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把以往研究抽去了的“大歷史”之生活基礎還回來。
趙世瑜 ·史學理論 ·31.2萬字
本書為“蔡東藩說中國史”的南北史通俗演義,上下冊共一百回,從劉裕篡晉到元嘉之治,從鐘離之戰到侯景之亂,從孝文帝改革到楊堅稱帝,精彩演繹近二百年南北朝興亡歷程。作者博采正史,間取稗官野乘,敘述平實流暢、有條不紊;自評自注,語言風趣,情理兼備。翻閱本書,如同一幅歷史畫卷緩緩展于眼前,時而金戈鐵馬,時而溫柔繾綣,時而列國紛爭,時而忠奸博弈……讓人目不暇接,感慨萬千。
本卷講述的1894年到1912年的相關內容。作者除了全面搜集和利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所藏民國檔案、有關地方檔案館的檔案資料、全國政協和各地政協有關歷史資料,以及國內收藏的大量民國書籍報刊,還廣泛參考了臺灣地區和國外出版的相關資料、著作、文章,在尊重歷史事實的基礎上,還原民國歷史的本來面目。
李新總主編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 ·中國史 ·31.2萬字
本書收入《一六八九年的〈中俄尼布楚條約〉》《18世紀的中國與世界•導言卷》《北洋海軍》。《一六八九年的〈中俄尼布楚條約〉》寫作于20世紀70年代,對中俄(中蘇)邊疆爭議問題、談判情況、條約文本等展開細致研究,為當時的中蘇邊界談判提供了大量有力證據。《18世紀的中國與世界》共分9卷,本書總領全局,高屋建瓴,對18世紀的中國歷史展開全景式的論述,并開創性地“把中國史放在世界發展的背景中加以考察、比較,改變中國史與世界史分隔和孤立研究的習慣”,具有世界性的學術影響力。《北洋海軍》初版于1963年,為吳晗先生主編的“中國歷史小叢書”之一種,以簡明扼要的文字介紹了北洋海軍的歷史,此次再版,戴逸先生進行了修訂。
戴逸 ·中國史 ·31.2萬字
本書全面展現了從遠古至當前的科索沃歷史變遷的主要線索,并依據該地區歷史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分八章探討相關重大問題。全書以科索沃古代多民族融合與多元文化碰撞為開端,按照時間線索,逐一展示該地區內在矛盾因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統治而加劇;特別是歐美列強爭奪巴爾干半島導致科索沃多種矛盾交織,在巴爾干戰爭和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科索沃地區矛盾進一步積累;鐵托時代南斯拉夫政府施行的科索沃政策逐漸激化了當地的民族矛盾,為后鐵托時代科索沃民族戰爭沖突埋下了伏筆;最后分析了科索沃動蕩不安的局勢。
陳志強 ·世界史 ·31.1萬字
《張靖達公奏議》八卷,首一卷,光緒二十五年刻本,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一輯,內含《吳中稿》10篇、《桂海稿》32篇、《嶺南前稿》37篇、《畿輔稿》31篇、《嶺南后稿》33篇,凡143篇,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民族、民生、地方治安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全書真實地紀錄了張樹聲任江蘇巡撫、兩廣總督以及署理直隸總督兼理北洋大臣期間在穩定海疆、察吏安民、發展生產、興辦實業、獎勵農桑、捐資助賑、關注民生、改革軍事、完善邊備、廢除舊制、出兵朝鮮、抵御外侮等方面所做的貢獻和取得的成就,充分顯示了清王朝與地方官吏對邊疆地區的治理情況,內容廣泛,史料豐富,是研究中國近代史、中國邊疆史可靠而又完備的文本。
杜宏春 ·史料典籍 ·31.1萬字
唐朝是我國封建王朝統治時期中最為強盛輝煌的朝代之一。封建制度高度發展,為后繼王朝所襲用和借鑒。唐代的帝王將相、文人庸吏、僧道術士都不拘一格地為帝國的輝煌,貢獻出其應有的一分力量。本書為讀者展示了這個王朝的300年史事。
李國章 趙昌平主編 ·普及讀物 ·31.1萬字
《崇雅堂書錄》是近代學人甘鵬云為自家藏書所編輯的目錄。甘鵬云于從政之余始終究心于學問,《崇雅堂書錄》即是甘鵬云根據其多年積累的大量藏書編纂而成的目錄。《書錄》共十五卷,大體依照《四庫全書總目》之分類方式對書籍進行著錄,但在若干類目的設置上,又根據所收書籍的實際情況有所調整,反映了甘鵬云對古代典籍及學術思想源流的思考。本書所著錄的圖書多為晚近刻本和叢書本,展示了晚清民國時代古籍刊刻與流傳的一般狀況。同時,本書目也著錄了一定數量的舊抄本、精校本和名人批校本等,具備較高的版本和學術價值。《崇雅堂碑錄》五卷、《補錄》四卷,是甘鵬云為了向初學者介紹歷代碑刻的源流所編。所收起自先秦,終于清代。每條依次著錄碑名、作者、字體、撰寫時間、出土時間及地點,如有前人相關考證,則簡述之。
甘鵬云撰 劉暢 趙嘉點校 ·史料典籍 ·31.1萬字
本書系作者繼《隔代的聲音》之后又一部晚近中國歷史問題探研集,以客觀、冷靜的思考,平實、從容的敘述,對百年來若干歷史事件或人物進行盤點,故謂:歷史的復盤。如革命黨人與洪門會黨(天地會、三合會)的淵源,同盟會“革命的本錢”——武裝起事經費來源,王云五與金圓券風潮,蔣介石日記中的高陶事件,“中研院”近史所的曲折創建,家人眼中的胡適,以及黃遠庸、湯化龍、馮自由、陳炯明、羅家倫、易君左、閻錫山、張季鸞、陳布雷、翁文灝、浦薛鳳、顧頡剛、左舜生、任中敏、盧冀野、林海音等人的紛繁史事或公案。
范泓 ·普及讀物 ·31.1萬字
本書是原國民黨將領關于抗日戰爭閩浙贛三省抗戰之親歷記錄。本書原書名為《閩浙贛抗戰》,叢書名為《正面戰場:原國民黨將領抗日戰爭親歷記》,2013年1月由我社出版,原書號為ISBN978-7-5034-3699-4,現應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的要求,將該書納入《文史資料百部經典文庫》叢書重新出版,只是版式重新設計,內容不作改動。特此說明。閩浙贛抗戰,指抗日戰爭時期內,在福建、浙江、江西三省(區)內所進行的各項戰役。從一九三七年九月初,日本侵略軍炮擊廈門起,至一九四五年八月宣布投降,本書包括了抗日戰爭期間的閩海抗戰、南昌會戰、上高會戰、浙贛會戰及浙江省內諸戰役。
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 ·中國史 ·31.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