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的復盤:百年紛爭人與事
最新章節(jié)
- 第78章 代后記——范泓:尋找歷史的真實
- 第77章 臺灣“憲政”不尋常路(12)
- 第76章 臺灣“憲政”不尋常路(11)
- 第75章 臺灣“憲政”不尋常路(10)
- 第74章 臺灣“憲政”不尋常路(9)
- 第73章 臺灣“憲政”不尋常路(8)
第1章 代序
范泓曾很認真地對我說起過,他從新聞與文學寫作轉向文史研究,是從為《老照片》寫稿開始的。在新著付梓之際,他又舊話重提,想讓我在書前寫一點文字,并囑我“千萬不要推辭”。
范泓一向謙稱,自己在歷史研究方面是一個“邊緣人”。而我更在“邊緣”以外,我對近現代歷史人物的一些認知,有許多還是從他的著述中了解的,我怎么好在他的書前置喙?到底還是盛情難卻,也只好勉為從命了。
說起來,與范泓相識已逾十年。那時我正敦請邵建為《老照片》籌劃一個叫做“多維視焦”的欄目,每次選取一組相關的歷史照片,請幾個人分別進行解讀,一并刊出。這個想法提出不久,便趕上全國書市在南京舉辦,邵建在電話里說,正好你要過來,我介紹一個朋友給你。邵建說,他與范泓也是剛認識不久,稱他讀書很多,文筆又好,除了參與“多維視焦”專欄的寫作,以后還會成為《老照片》的一位長年作者。那天我與邵建如約等候在賓館門前,不一會兒,范泓頭戴護盔,騎了一輛摩托車呼嘯而來。停下車,一手抓著頭盔,放聲招呼著,大步流星迎上來握手,風風火火,快人快語,大有豪俠之風。
隨著范泓的加盟,《老照片》的“多維視焦”專欄便緊鑼密鼓地開張了。他與邵建又相約幾位其他的文友,陸續(xù)就“斗私批修”、“古代酷刑”和國民黨實行“訓政”等相關照片和話題展開專題解讀。這些解讀,為《老照片》注入了理性與思辨的活力,使讀物的面貌為之一新。由于種種原因,這個專欄雖然只存在了一年多,但范泓卻正像邵建所預言的,從此成了《老照片》的一位多產的作者。
從他斷續(xù)發(fā)表的文章里,《老照片》的讀者更多地知道了陳布雷、陶希圣、雷震、殷海光以及林昭等人的行狀與遭際。一個世紀以來,中國知識分子或復雜、或偉岸、或慘烈的人生,經過范泓的娓娓敘說,透過歷史的重重煙云,在一般大眾的眼前漸漸地清晰起來。范泓關注從政知識分子的研究與著述的路徑,也由此見出端倪,并一發(fā)而不可收。范泓從為《老照片》寫稿上路,一如他慣常的大步疾行,很快在歷史研究與著述上拓展出一片屬于自己的領域,不僅可喜可賀,作為朋友,也與有榮焉。
收錄在這本書中的作品,多為范泓近幾年來發(fā)表在國內報刊雜志里的歷史隨筆,與他此前出版的那些專著比起來,其中一些,算是短章。但他一仍“客觀、嚴謹”的治史態(tài)度,所述人物的一鱗一爪、一言一行,也無不是在經過了大量的史料爬梳之后,才條分縷析,從容道出。范泓每每把那些一兩千字的隨筆札記,也寫得左右逢源、跌宕有致,實是得益于他厚積薄發(fā)的功夫。
“以豪俠率爾之性,為縝密徐舒之文”,這大概就是我所認識的范泓了。
馮克力
2012年于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