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明史研究論叢》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主辦,本輯為2023年秋季號,設有專論、研究生習作、書評三個專欄,包含明代京營基層武官選任制度的演變、明代旗役并槍制度考、明代生活水平分層及其衡量標準、明代地方的誣告之風及其司法實踐、明嘉靖時期營建經費籌措與工部財政運作、明代應天鄉試主考官群體的構成及影響、明代貢院記的史料價值探析等十七篇文章。
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編 ·中國史 ·25.3萬字
《東方的文明》是法國著名東方學家勒內·格魯塞的代表作之一。分別為“近東與中東的文明”“印度的文明”“中國的文明”“日本的文明”的四卷本從1929年起陸續問世。由于其線索明晰、資料翔實、插圖豐富、觀明確、文字簡潔,在東西學術界引起很大反響,很快就被譯成英文出版,成為世界東方學的必讀書之一。
(法)勒內·格魯塞 ·世界史 ·26.5萬字
《黎東方講史之續.細說隋唐》以講史形式闡述自隋文帝建立隋朝至宋太祖統一五代十國建立宋朝之間的歷史。涉及的重要人物事件有隋煬帝,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魏征、玄武門之變、安史之亂等。“細說體”在普及歷史的領域獨樹一幟,既有精彩生動的故事,又有精辟深刻的評論,使讀者在輕松的閱讀中獲得豐富的歷史知識。
趙建敏 ·普及讀物 ·31.7萬字
本卷以李唐和武周的這段糾葛紛爭為核心,演繹王室人物的傳奇命運與智慧韜略。斗宰相,逐外戚,廢太子,換皇帝,擊敗叛軍李敬業,任用酷吏來俊臣,武則天在權力斗爭中殺出一條血路,從屈身忍辱的宮女,到二圣臨朝的皇后,終于成為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女皇,開辟了全新的武周時代。然而,李姓王室豈可甘心——武李爭嗣,神龍政變,唐朝國號得以恢復;卻不料李顯暴斃,王室又陷入混亂當中。一直潛藏的李隆基伺機發動先天政變,賜死太平公主,啟用賢相,整頓制度,最終開啟了開元盛世……
士承東林 ·普及讀物 ·32.3萬字
《歐洲文明進程·城市與城市化卷》主要將11世紀以來歐洲城市發展和城市化歷史,置于歐洲文明進程這一大的歷史框架里,重點論述城市發展和城市化與歐洲文明進程及特征的內在聯系,探討城市與城市化的發展規律,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分析其原因,以期對于我國的城市化有所借鑒。在該卷中,作者指出,在歐洲文明的諸多特征和優勢中,城市的發展和社會的城市化進程是其最突出的特征和優勢之一,城市文明是歐洲文明所凝結的最重要表現形態之一。因此,考察城市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是研究歐洲文明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歐洲城市化大體分為三個階段:11—15世紀是城市的“共同體”時代,城市的普遍興起,城市形成共同體并爭取自治,是這一時期的主要特點;15—18世紀是城市的“轉型”時期,即城市從傳統形態脫胎換骨,向近代形態轉變,這是一個舊質的蛻化過程;18世紀中葉英國工業革命開始后,城市無論在地理上還是人口上都出現了大擴張,城市化成為歐洲城市發展的主要趨勢,城市化過程就是城市生活方式普遍化過程,城市品質得到了極大的提升,農村也完成了城鎮化過程。
侯建新主編 ·世界史 ·38.7萬字
本書以統治主體的演變為主線,從歷史和文化的起源、律令國家、武人政權、前近代社會、明治維新、對外侵略與擴張、變革與戰爭、占領與戰后體制、經濟大國、轉折時期的改革等方面,清晰地勾勒出日本的政治演進過程,兼及不同時期的文化成就、經濟發展、大眾心態等內容,清晰、完整地繪制出日本歷史的鳥瞰式全貌。本書曾榮獲“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獎”。新版吸收學界近十年的最新研究成果,增補替換了部分插圖、列表、進一步閱讀書目,以幫助讀者更好地把握日本歷史的線索和脈絡。
王新生 ·世界史 ·26.7萬字
《中華上下五千年大全集》是一部雅俗共賞、老少咸宜的經典歷史讀物,一經問世,便因其獨特的體例、豐富的知識而深受讀者喜愛,成為我國發行量最大的歷史類讀物之一。《中華上下五千年大全集》通過科學的體例、全面的內容,圖文結合,全方位、新視角、多層面地講述了中華五千年歷史,使得這一經典讀物在真實性、趣味性和啟發性等方面達到一個全新的高度。同時,《中華上下五千年大全集》以時間為序,精選了重大事件、風云人物、輝煌成就、燦爛文化等內容,分為華夏起源、中原爭霸、九州一統等7個篇章,使讀者能從中華五千年歷史中汲取睿見卓識,深化并拓展人生閱歷。精練簡潔的文字、多種視覺元素、全新的視角、科學的體例,結合全面豐富的內容,使讀者能深入地了解歷史,從全新的角度和嶄新的層面去感受歷史、思考歷史。
于海娣 黎娜 ·中國史 ·48.6萬字
麥克盧漢是20世紀媒介理論大師,他提出的“地球村”、“媒介即信息”等概念和命題早已達到家喻戶曉的程度,但是常常為人忽略的是他同時還是美學大師。我們認為,不僅存在一個“媒介麥克盧漢”,如萊文森說的“數碼麥克盧漢”,也有一個“美學麥克盧漢”。而且更重要的是,麥克盧漢媒介研究的方法論是美學研究,如他本人所坦承的,其媒介研究是“應用喬伊斯”。因而理解麥克盧漢,美學便是絕佳的入口。不過,編輯本論文的目的并非僅僅要恢復麥克盧漢媒介研究的真容,我們更屬意在媒介研究中開辟出一種美學研究的路向,同時在美學研究中開辟出一條媒介研究的路向,讓媒介研究和美學研究彼此學習、各有增益。論文集的作者均為麥克盧漢研究專家,包括多倫多大學麥克盧漢研究部主任杜南教授、博洛尼亞大學蘭貝特教授等等。
李西建 金惠敏 ·史學理論 ·25.3萬字
本書是戴逸先生多年來清前期史學研究文章的結集,包括了《滿族命名三百六十年》《吳、皖、揚、浙——清代考據學的四大學派》等近四十篇文章,內容涉及清代前期的政治、軍事、文化等領域,是戴逸先生畢生研究清史的代表性文章。
戴逸 ·中國史 ·22.1萬字
本書是作者在阿爾泰山區富蘊縣境內,長達4年多田野調查基礎上完成的民族志報告。全書立足于阿爾泰山哈薩克游牧社會,以草原生態變遷為背景,圍繞著“游牧民、草原、牲畜”系統性地研究了“游牧知識”,主要探討了這套“本土知識”體系在生成、發展與變化過程中與草原生態的互動關系。
陳祥軍 ·民族史 ·25.3萬字
著名明史學者樊樹志教授用五卷兩百余萬字圖文篇幅,以全球史的大視野和生動鮮活的細節刻畫筆法,生動描繪了晚明跌宕起伏的歷史長卷,呈現晚明社會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歷史大變局。本套書圖文雙色排版,是完整版《重寫晚明史》首次與讀者見面。樊樹志先生從嘉靖中期內閣更替落筆,以清初吳梅村“忍死偷生廿余載”的悔恨余音收尾,用翔實的史料和歷史學家的深厚學養見解,向讀者娓娓講述晚明這段令人蕩氣回腸的歷史。
樊樹志 ·中國史 ·41萬字
《鐵路改變世界》講述了創造鐵路的人物與事件,如1830年利物浦和曼徹斯特的鐵路開通標志著運輸工具的巨大變革。揭示了鐵路的迅猛發展對世界的巨大影響,鐵路不僅聯通了各大城市,還史無前例地促進了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革。從巴拿馬到印度西北部,從塔斯馬尼亞島到意大利都靈市,文中展現了極富遠見和決心的鐵路開拓者,以及鐵路工人的不辭辛勞,才建造出了跨越各大洲的全球網——鐵路。還證明了火車的興起造就了工程學領域的豐功偉績、建筑領域的創新和全球客流和貨物的快速運輸。
(英)克里斯蒂安·沃爾瑪爾 ·專業史 ·25萬字
本書是從經學思想的角度展開對公羊學的研究,通過《公羊傳》以及歷代最有影響的公羊學家的思想研究,展現公羊學思想從先秦到晚清的發生、發展過程,探討公羊學思想的核心價值以及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挖掘公羊學中符合時代精神的思想資源。本書以公羊學家的個案研究為支點,以公羊學思想發展的考察梳理為主線,同時結合當時的經濟、政治因素以及社會思潮的影響,揭示公羊學思想變遷的脈絡和時代特點,分析它們的承繼與發展。
鄭任釗 ·史學理論 ·33.2萬字
澳大利亞聯邦政府直接脫胎于英國殖民地政府,天生繼承了英國的殖民主義、種族主義和霸權主義的基因,對內剝奪澳洲原住民的土地和財產;對外視太平洋島嶼地區為“無主”的蠻荒之地,視東南亞地區為未開化的“熱帶叢林”。為了在掠奪澳洲原住民的土地上實現穩固的統治,澳大利亞殖民政府自1901年成立之日起便奉行“與超級大國結盟”的策略,以實現“三維國家利益”:國家安全、地區霸權和經濟繁榮。澳大利亞雖然是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爭霸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遲到者,卻不是缺席者。澳大利亞的地區霸權雄心源于其“白人至上”的偏見,以為自己的血統遠較亞洲和太平洋地區各民族更為高貴,因而不僅在國內推行種族主義政策,要將澳大利亞建為純正的“白人國家”(即“白澳政策”),而且稱南太平洋地區為其“后院”,東南亞地區為其“前院”,意欲借助超級大國之力在“兩院地區”建立澳大利亞的區域霸權體系。
于鐳 隋心 ·世界史 ·22.5萬字
《南唐詩史》一書致力于詩史的鉤沉,以南唐三朝境內不同地域詩壇和詩人群體的興起落為焦點,詳考其發展演變過程,力求恢復作為五代十國詩歌重鎮的南唐詩壇的原貌,從而將南唐詩這一唐宋詩轉型過程中的重要環節縷述清楚。本書不但對南唐重要詩人如李建勵、李中、徐弦、鄭文寶等人的詩歌加以詳盡論列,也著重還原了由南唐入宋的詩人群之創作實績及其詩學典范和觀念的承傳本末,理清了南唐詩對宋初詩壇無可替代的作用和影響。同時,對于南唐詩所賴以生發的南唐文化,也試圖剖析其特質,厘清其淵源,諸如其博學之風和好尚“清貴”的藝術趣味對詩歌的影響、南唐宗室的文藝傳統及宋初文化格局中南唐形象的多歧等現象和問題的發現與解答,都是這一努力的體現。
孫華娟 ·專業史 ·24.7萬字
本書將北魏前期政治史的研究,以首都平城為中心逐步展開,依時間順序分四章作縱向探索,準確清晰地勾勒出它的變遷軌跡。作者的考察自始至終圍繞著拓跋部落本身的社會文化特征和漢族文化對其產生的曲折作用這兩個影響平城政權發展的重要方面,因此,被考察的雖然是北魏平城政權封建化的歷程,但其意義卻已超越了論題本身,成為探索中華民族形成過程中漢族與游牧民族相互影響與融合規律的重要一例。在考證中,作者既不回避種種重大矛盾現象,又以一絲不茍的態度對細微之處詳加辨察,因而所得結論新穎而令人信服。
李憑 ·史學理論 ·22.3萬字
春秋是中國文化的爆發期,是中國歷史上鮮有的一段百家爭鳴、思想活躍的黃金時代,儒家、道家、法家、陰陽家等輪番登場,積淀了中華文明的精華,同時也代表了中華文明的高度。春秋也是一個大變局時代,對欲望的追求導致爾虞我詐、骨肉相殘,伴隨著的是對規則的破壞,是人性惡的一面的爆發。春秋時期,是舊的秩序被打破,新的秩序被建設的過程。這種秩序不僅是國家之間的,也是人與人之間的。這套書用堅實豐富的史料、通俗易懂的語言,還原了這樣一個大變革、大爭鳴的時代。第一冊齊楚崛起:幽王烽火戲諸侯,平王被迫遷都洛邑,春秋大幕從此拉開。齊國乃姜太公封地,因俗簡禮,迅速強大。齊桓公九合諸侯,先成霸業。楚國在南方日漸強大,吞并小國,有地千里。齊、楚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國家,終于正面對壘。王室衰微,禮崩樂壞,諸侯并起,大國角力。大義、私欲、智慧、權謀,無數詭譎的歷史故事就要上演……
賈志剛 ·中國史 ·39.3萬字
1921年,首個持牌大牌檔誕生。首個持牌大牌檔誕生至今幾近一個世紀,險渡多少趟「殺檔」潮,看它差不多給消滅殆盡,卻又有幸獲邀進駐警署,盡是離奇曲折,或許這根本就是歷史的真諦。借助大牌檔的發展,作者帶你細味香港大城小景,品嘗經過發酵及沉淀的歷史,代替一窩蜂擠到大牌檔吃面留念。
莊玉惜 ·中國史 ·20萬字
《民國研究》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專刊,主要刊載關于中華民國時期(1912~1949)相關史實與理論的研究文章。現為CSSCI來源集刊。本輯(第29輯)收錄的論文主要討了企業管理、農民抗稅抗捐、慈善、婚姻、高校內遷、保甲制度、國民兵身份證制度等各個方面的問題,視角獨特,史論結合,極大地豐富和細化了民國史研究。
朱慶葆主編 ·中國史 ·22.8萬字
本書所研究的241件手抄文獻為新發現的第一手資料,來自中國瑤族中遷移路線最遠的人群,屬境內瑤族研究尚未涉及的視角、領域。這批文獻是瑤族百年來漂泊遷徙歷史的見證,也是瑤族人奉獻給世界的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作為境外中國瑤族文獻研究的首個范例,本書建立了一套有別于境外漢籍文獻整理的、專屬瑤族文獻整理的方法與研究體系,其中包括文獻的編目及分類體系的建立、瑤用俗字辨析與特征研究、瑤族手抄文本的寫本學特征研究、年代考釋路徑與考證方法研究、重要文本的考釋與解讀、文獻的價值判斷研究、境外瑤族文獻的搶救與保護研究等,這些將為即將開展的中國境外少數民族文獻、遺珍的搶救性保護與研究提供有價值的借鑒。
何紅一 ·史料典籍 ·26.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