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民國史研究》是由中國人民大學民國史研究所主辦的專業學術集刊,依托地處北京的區位優勢和本單位現有的學術條件,在全面關注整個民國時期歷史的同時,自覺以北京政府時期的歷史研究為側重點;在兼顧政治史、經濟史和社會史等領域的同時,尤為彰顯思想文化史的研究特色。此外,在推動民國時期北京史的研究方面,也將提供一個專門持續的學術發表平臺。本輯為創刊號,分“專題論文”“學術筆談”“前沿信息”“書評”“珍稀文獻”五個欄目。
郭雙林 ·中國史 ·23萬字
本書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方法,從解讀古代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文獻入手,在剖析各項賦役制度產生的歷史背景的基礎上,考察了亞述各種賦役制度的源頭、發展演變的歷程、賦役的內容、、征發對象和征收方式等,從而探討了賦役制度的特點與規律。亞述的賦稅制度是一個內容廣泛的統一體,高度凝聚了亞述和兩河流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的碩果,因而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本書是從經濟的視角詮釋了古代兩河流域文明。
國洪更 ·世界史 ·21.7萬字
作者充分利用古籍官修史書和時人筆記小說,兼及當代國內外學者的優秀研究成果,梳理了宋朝至清朝歷代后妃的典型經歷與事跡,圍繞一夫多妻制度下的后宮關系和女性統治兩個焦點,考察不同朝代選拔宮廷女性時的不同傾向、她們的生育與受寵情況、她們的品階與晉封、她們與奴婢的關系、她們與娘家的關系等主題,探討了宮廷后妃的生活和她們面臨的各種困難與挑戰,使讀者可以透徹了解古代后妃的真實生活情況。
(美)馬克夢 ·普及讀物 ·22.3萬字
色諾芬是與希羅多德、修昔底德并稱的古希臘三大歷史學家之一,不僅著有《希臘史》《長征記》等后世傳頌的佳作,而且撰寫了很多短篇文章品評其時的城邦制度與人物事件。《古希臘經濟和政治》是色諾芬七篇簡短論著的集合,包括《家政論》《論財源》《斯巴達政制》《阿格西勞斯》《希耶羅》《論騎兵隊長》及托名色諾芬著的《雅典政制》。這些文章雖短,卻在頗具有開創性,是古典時代最早論及家庭生活管理、城邦開源節流、騎兵作戰訓練等話題的作品,為后世了解希臘古典時代主要城邦斯巴達、雅典,以及當時社會生活和政治、經濟、軍事狀況留下了豐富的史料。
(古希臘)色諾芬 ·史學理論 ·21.2萬字
本書是中國知名作家李國文專心于大眾歷史寫作近三十年,在中國人血與火的往事中,找尋我們今天生活智慧的標志作。它以中國歷代各類人物的生存狀況、人生態度、命運遭際、成敗得失為依托,突出了他們人生的一波三折、起落跌宕、苦心經營、艱難成功,是首部中國人反思人生軌跡、吸取生活經驗的傳記體通史。它讓讀者在借鑒古代中國人生存智慧的同時,更多地感悟今天每個人的活法。讀史品人,以古知今,以史為鑒,為現實生活提供幫助。在這里讀懂中國人生活的甘苦、讀懂中國人薪火相傳的方略、讀懂中國傳統文化的深邃,全面認知中國人的生活真諦、生存智慧、生命本質。本書立足大眾的閱讀習慣,內容深入淺出,結構波瀾壯闊,情節催人淚下,語言幽默詼諧,閱讀淋漓酣暢,是一部雅俗共賞極富睿智的暢銷書。評論名家認為“這是當代將學識、性情和見解統一得最好的作品之一”。下冊為宋元至清部分。
李國文 ·中國史 ·28.7萬字
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由13500座島嶼組成,住著360個族群,說著719種語言。它不僅擁有豐富的天然資源,也是一個有著無與倫比的文化多樣性與異質性的國家。印尼長年飽受殖民剝削與沖突戰爭蹂躪,擁有復雜的殖民經驗與艱辛的現代化歷程,加上其地理特征所導致的多種族、多語言、多宗教的特性,要理解它殊為困難。伊麗莎白·皮薩尼曾先后以駐外記者和艾滋病流行病學家的身份周游印尼諸島,深入觀察和理解這個神秘多變、處于現代與傳統的奇妙交匯處的國度,并深入剖析印尼近代史、政治制度、種族、宗教認同、僵化官僚體制,以及傳統的“黏稠”文化,將游歷中所見所聞的零星片段逐漸拼湊成一幅完整的印尼畫像。
(英)伊麗莎白·皮薩尼 ·世界史 ·23.2萬字
本書是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擬訂的“文史資料百部經典”之一種。爆發于1919年的五四運動,作為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分水嶺,揭開中國歷史新的一頁。本書記述了五四運動從醞釀、爆發到各地風起云涌的經過詳情,書中所收文章的作者梁實秋、許德珩、羅家倫、屈武、朱蘊山等均為五四運動的親歷者。
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 ·史料典籍 ·21.8萬字
本書以圖書館特色資源建設為指導,以民族瀕危口述史料征編為切入點,全面、系統地探究并論述了土家族瀕危口述史料征集、整編、保護與開發利用,試圖為其他民族口述史料征編工作提供理論和實踐依據,為社會各界對土家族進行多維度研究提供詳實的口述史料。全書分為土家族歷史與文化研究、口述史料與土家族口述史料、土家族瀕危口述史料征集、土家族瀕危口述史料整編、土家族瀕危口述史料的數字化保護、土家族瀕危口述史料的開發與利用等章節。
彭燕 ·民族史 ·20.5萬字
1081-1797,七百年群雄角逐,威尼斯異軍突起、縱橫東西,成就地中海霸權,改變歐洲和世界歷史進程。麥克尼爾講述“海上帝國”威尼斯的前世浮沉,史詩筆法入木三分,宏大歷史躍然紙上,令人無限神往,無限遐想……麥克尼爾將威尼斯視為中世紀至近代早期的歐洲樞紐,描述了拉丁基督教國家與東歐東正教國家、伊斯蘭教國家之間的交流與沖突。以威尼斯為中轉站的文化融合、文明互動,對近代歐洲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
(美)威廉·麥克尼爾 ·世界史 ·20.5萬字
講述公元221—238年的中國歷史。劉備為奪回荊州給關羽報仇,率傾國之兵東征,卻在猇亭被東吳陸遜打敗。隨后,劉備白帝城托孤,將兒子跟國家都交給諸葛亮。諸葛亮臨危受命,穩住大局。而后南征平叛,北伐中原。諸葛亮為全力北伐,與東吳聯合。孫權稱帝,三國鼎立正式形成。為興復漢室,諸葛亮先戰曹真,再斗司馬懿,鞠躬盡瘁,最后病死在五丈原軍營。
宿巍 ·普及讀物 ·20.4萬字
本書探討了宋代以后潮州窯外銷瓷生產及在日本福岡考古遺址發現的潮州窯產品,近代潮州瓷商與東南亞潮瓷企業,近代“海洋亞洲”重要海港城市的廢婢運動、潮汕地區基督教傳播與信教婦女問題,馬六甲明遺民李為經(1614~1688)與華人社群公共記憶的建構,16世紀至現代中菲貿易的興衰歷程,清代海關史與粵海關、“廣州制度”等問題,拓展了海洋史研究的新領域,對一些新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反映了國際海洋史研究的新趨向與新水平。
李慶新 ·世界史 ·20.5萬字
《全球史評論》《全球史評論》是國內第一份專門為全球史研究提供交流平臺的學術性書籍。我國著名世界史專家齊世榮教授和美國世界史學會前主席、《世界歷史雜志》(JournalofWorldHistory)主編、夏威夷大學歷史系教授、國際著名全球史專家杰里·本特利(JerryH.Bentley)教授擔任學術顧問,總主編是劉新成。為促進國內的全球史研究與教學,并形成品牌效應,全球史研究中心于2008年開始著手編輯出版《全球史評論》,選擇以書代刊的形式專門刊載國內外學者有關全球史方面的學術論文和相關的學術信息。其內容目前包括“全球史理論與方法”“全球史專題研究”“全球史/世界史教學”“學人評介”“書評”“學術動態”等欄目。出版計劃為每年兩本,迄今共出版十二輯。
劉新成 ·世界史 ·22.9萬字
本書原為《劍橋中國史》第10卷和第11卷,敘述自清代道光年間至辛亥革命時期的中國歷史。上卷包括導言舊秩序、清代的疆土、清王朝的衰落與叛亂的根源、鴉片戰爭、不平等條約、太平軍起義、中俄關系、清在蒙古、新疆、西藏的統治、清代中興、自強運動、1900年以前的基督教傳教活動及其影響。下卷包括1870—1911年晚清帝國的經濟趨向、晚清對外關系、中國人對西方關系看法的變化、西北與沿海的軍事挑戰、思想的變化與維新運動、日本與中國的辛亥革命、1901—1911年政治和制度的改革、辛亥革命前的政府、商人和工業、共和革命運動、社會變化的潮流,等等。本書作者皆為西方知名學者,譯者為我院歷史所編譯室專家。本書據1978年本翻譯,于1993年出版,當時將第10、11卷合為《劍橋中國晚清史》上下卷出版,使用一個書號,此次再版仍延用這種做法。
(美)費正清 劉廣京 ·中國史 ·45.6萬字
在世界歷史進程中,多元文明從來都存在互動與共生的關系。本書以文獻研究為基礎,以全球史觀整合文獻學、學術史、思想文化史研究,揭示中西文明之間的碰撞與互動,突出在這種碰撞與互動中達致的共生與和諧,為當今“推動不同文明友好相處、平等對話、發展繁榮,共同構建一個和諧世界”提供歷史與文化依據。其出版具有重要歷史理論和學術研究價值。
陳曉華 ·中國史 ·31.1萬字
本書是關于中國上古(夏商周-秦漢)紋飾的知識性和探索性讀物,主要涉及青銅器紋飾、陶器紋飾、玉器紋飾、漆器紋飾、漢代畫像等,也涉及少數特別的器型、遺跡,上古紋飾與遠古紋飾的淵源關系。力求較系統地介紹并有重點地解讀上古紋飾,注重方法論及與遠古紋飾的貫通性。本書初步揭示,古代天文歷法、易學的基本知識及相關思想觀念、宗教信仰不僅是上古紋飾表達的主題、主要內容(紋飾設計服務、服從于這些主題和主要內容),也是上古社會精神文化的主要來源與構成,“諸子百家”尤其儒、道、易、陰陽五行、天人觀等思想文化的核心、基底與之一脈相承。對龍、太極圖、八卦;并封、饕餮紋、云紋等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圖像或文化現象的起源及其內涵進行了探討。本書主要面向大學文化程度以上的讀者,可供高校相關專業或通識教育、傳統文化教育選做教材或教學參考,也可供專業研究人員和愛好者參考。
王先勝 ·文物考古 ·23.5萬字
本書以從漢代至宋朝有代表性的墓葬壁畫為切入點,來解讀圖像背后的生動歷史。這是一部由線條和色彩繪就的歷史,皇親國戚、豪門貴婦、邊地小吏、異域來客,農夫牧人,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是這部歷史的主人公。從神祇仙境到莊園牧歌,從觥籌交錯的盛宴到鮮衣怒馬的出行,從春播秋收到南來北往,墓室主人的日常生活、生平功業、希冀情感被表現在畫壁上,時代的風尚、社會的變遷和歷史的風云被折射在畫面上。
苗子兮 ·文物考古 ·27.7萬字
1906年2月22日,江西南昌知縣江召棠應法國教士王安之之邀,到天主堂赴宴,其間咽喉為利刃所傷,從而引發了二月初三日民眾焚教堂殺教士之事。該案是晚清最后一個重大教案,亦是清末受人矚目的涉外公共事件之一。案件涉嫌“教士戧官”,真相撲朔迷離,在排外思潮與媚外論說兩種力量的歷史交會點,激發了中外輿論的軒然大波。本書考察和分析了各種相關敘述文本,從事實、認知與言說三個層面完成對這一歷史事件深度和立體的詮釋。
楊雄威 ·中國史 ·26.6萬字
上海是一座光榮的城市,是一個不斷見證奇跡的地方。記錄百年歷程,弘揚光榮傳統,本書按照時間脈絡,用大事記形式,忠實記錄上海百年來發展歷程中的重要工作活動和歷史事件,從歷史的角度,梳理總結了上海百年來的偉大歷程、輝煌成就和寶貴經驗,展示了上海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領導下實現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發展,展現了上海人民的偉大創造精神,以進一步堅定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推進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和信心,為上海續寫新的輝煌成就、創造新奇跡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編 ·中國史 ·22.8萬字
從19世紀90年代前后到20世紀60年代是非洲歷史的殖民時期。非洲殖民統治表現出殘暴性和剝削性,同時也暴露出霸權脆弱性,它無法有效控制殖民地社會變遷,這體現在殖民地社會變遷的各個方面。本書以英屬非洲殖民地為中心展開論述,意在展示殖民時代非洲社會的劇烈變遷,凸顯非洲民眾在殖民地社會變革進程中的能動作用。作者在堅持唯物史觀的前提下,努力拓寬研究領域,不僅關注殖民統治,而且試圖全方位展示非洲社會變遷;將殖民主義與非洲社會變遷相結合,強調非洲人是非洲歷史變遷的主體。
李鵬濤 ·世界史 ·24.6萬字
以歷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視野,解讀15世紀以來9個世界性大國崛起的歷史。《大國崛起》在尊重歷史事實的基礎上以歷史故事的形式,運用富有思辨性的語言,描述了自15世紀以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美國九個國家競相登上世界舞臺中心的歷程。全書站在整個世界文明的高度,以全球的視野和歷史的眼光,從政治、經濟、思想、宗教、藝術、軍事、外交等多個角度全方位深入分析大國興衰的成敗得失。
唐晉 ·普及讀物 ·30.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