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系統梳理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2015年間大陸學者探討中國近代社會史的研究成果,并對此前相關的學術源流稍作追述。本書回顧中國近代社會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范式與視角、學術流派與風格等基本問題,分析了該學科不同發展階段的特點與趨勢;對近代中國的人口與家庭、性別與婚姻、社會群體與團體、城鄉與區域社會、社會問題與社會治理、社會生活、大眾休閑娛樂、中國宗教與民間信仰等專題的研究狀況,述其脈絡,析其得失。
李長莉 唐仕春 李俊領 呂文浩 ·中國史 ·59.8萬字
女主政治作為貫穿帝制中國兩千年歷史始終的政治現象,對于理解整個帝制時代的政治文化、政治格局和政治運行都具有顯見的重要價值。然而,基于歷史編纂學的偏見所記載的女主傳記,常滲透著主流意識形態的深刻規訓,而嚴肅研究著作的相對闕如和普通大眾讀物的普遍泛濫,也在不斷營造刻板印象的同時,從文化心理的角度生產著排斥女性參與政治的一般性知識。本書將論述的核心聚焦于女主政治的統治合法性問題,運用政治學的研究方法,結合社會性別理論,對帝制中國的政治體系、政治運行以及政治文化傳統進行了重新解讀,挑戰了女主政治的既有刻板觀念,也推進了對于帝制中國政治史的再理解和再認識。同時,本書摒棄了傳統的男性視角,從女性自身的生命體驗和價值訴求入手展開分析,由此揭示出社會文化規范和社會性別結構的運行規則,并使得以往在政治領域內被普遍蒙蔽的女性聲音,得以公開地言說和聆聽,從而拓展了女性史的研究。
米莉 ·史學理論 ·26萬字
中國東北地區特殊的地貌和多變的地勢,以及復雜的氣候環境,決定了東北地區的歷史文化根脈和走向,本書是《東北流域文明研究》一書的續集,正文分為四章。第一章對牡丹江、拉林河、綏芬河、烏蘇里江、渾江流域的歷史與文化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和研究。深入展開流域文明支系的研究,有助于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東北五大流域文明的歷史內涵。綏芬河流域是中俄兩國共有的單獨入海的河流。第二、三章則對東北三大民族系統(肅慎、穢貊、東胡)中的古代民族進行了系統的學術史爬梳。第四章為專題性研究,對漢代蒼海郡、北室韋吐紇山、遼代木葉山等問題進行了探討。總之,流域是古往今來人地關系中最重要的自然載體之一,從流域文明的空間視野來研究人類的文化遺存并從中發現社會發展的規律,無疑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選擇。
王禹浪 王天姿 吳博 王俊錚 ·地方史志 ·33.6萬字
在清代詩壇,查慎行是一位有著重要影響與地位的作家,無論作品的數量還是質量,俱臻上乘。他是“清詩六大家”之一,亦是清初宋詩派的中堅力量,在神韻之風彌漫的康雍詩壇力倡宋詩。有《敬業堂詩集》《周易玩辭集解》《蘇詩補注》等著作傳世。本書將結合清初康熙、雍正時期的歷史文化視野,承傳前人研究成果,利用掌握的新材料,對查慎行的世系、生平、交游、著述、詩學理論、詩歌藝術等諸多方面進行探討,并以此為切入點,再現康雅時期歷史文化背景下的查慎行詩歌創作,并進一步確立其詩史價值和文化意義。
周燕玲 ·史學理論 ·22.8萬字
《極簡中國通史》是呂思勉先生的史學成名作,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講述的中國通史。本書原名《復興高級中學教科書本國史》,是史學大家呂思勉先生在20世紀30年代為高中學生撰寫的一部中國通史。作者用簡潔流暢的文字對遠古至近代中國的政治、地理、社會、文化等作了全面敘述。全書旁征博引,形式活潑,條理清晰,見解獨到,是一部優秀的中國通史普及讀物。
呂思勉 ·中國史 ·23.3萬字
記錄英語民族歷史的輝煌之作,歷史愛好者人手一部的經典讀物。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英國人”丘吉爾全景式的史學名著。《英語民族史》是一部以英國歷史為中心,從英語民族的起源、發展一直記述到1901年維多利亞女王逝世為止,既概述了英國各個歷史時期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宗教、社會等發展情況;也完整介紹了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英語國家的誕生過程以及與英國的關系的書籍。本書作者溫斯頓·丘吉爾,是世界著名政治家、畫家、演說家、作家以及記者,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政治領袖之一,為195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以深邃的洞察力和史詩般的筆觸,為讀者描繪了一幅全景式的歷史畫卷。
(英)溫斯頓·丘吉爾 ·世界史 ·19.4萬字
本書不求實證歷史事件或編年,而是致力于引導讀者的思考與探索當下歷史學的全新使命——應當如何重新認識歷史以及研究歷史?通過海洋連接在一起的歐洲、非洲、亞洲、美洲,相繼通過宗教、媒體和電子科技重新聯系在一起。作者借助當代攝影、電影、歌劇、音樂甚至漫畫等各種手段,呈現出后殖民世界中交雜文化與歷史遺產的融合現狀,以世界幾個大陸的多樣性為重新書寫歷史的依據,描繪了一個伊斯蘭與基督教之間、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文化精神交錯融通的歷史。讀者將在本書中體會歐洲殖民者、殖民地精英、殖民地土著和混血后代的不同立場、不同心態,往返于墨西哥所在的北美,秘魯、巴西所在的南美,以葡萄牙、西班牙為代表的歐洲,奧斯曼帝國的穆斯林世界以及遠東的中國、馬來西亞。從“時間”到“空間”,從“本土”到“全球”,從“現在”到“過去”,從“割裂”到“重塑”,本書將帶領讀者共同探索一個時間、空間、主體交錯的“全球史”。
(法)塞爾日·格魯金斯基 ·史學理論 ·10.1萬字
本書譯介了以下日文和英文的侵華日軍細菌戰重要歷史資料:一是《井本日記》和《金原摘錄》《大蟓備忘錄》《真田日記》等原日本陸軍中央將校記錄日軍在華實施細菌戰的工作日志;二是731部隊秘密論文《金子順一論文集》中關于在中國實施細菌戰的記錄;三是日本歷史工具書《日本睦海罩穩合事典》對731部隊二百余名“主要干部”的記載;四是日軍“細菌戰理論”歷史資料兩種(增田知貞所著《細菌戰》和神亮平所著《細菌戰爭》);五是戰后(1946-1947)美國對日本細菌戰情報秘密調查的三份報告(《關于日本細菌戰活動的報告》《日本細菌戰活動最新資料概要》《海軍關于日本細菌戰的報告》)。本書譯介的日本細菌戰重要資料,大多數是首次用中文翻譯到國內,尤其本書以中譯文和外文原文影印相對照的方式進行編譯,對于學術界準確參考引用這些重要資料,推進日本侵華細菌戰史的研究將起到積極作用。
李海軍等編譯 ·史料典籍 ·9.6萬字
本書把商人與近代甘寧青地區社會發展史研究有機結合起來,以求盡量客觀、真實地展現甘寧青社會在近代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沖擊背景下的種種變遷景象,強調商人在近代甘寧青社會變遷中所扮演的角色的同時,探討社會變遷對商人自身所帶來的影響。全書分為四個部分:清前中期甘寧青地區的商業發展、商人與近代甘寧青地區主要國內商貿活動、近代甘寧青皮毛出口貿易中的商人群體、商人與社會變遷。在社會變遷視野下,本書運用歷史學方法和多學科研究的綜合方法,考察甘寧青地理空間中商人活動市場具有的諸多獨具特色的區域面相,注重對觀念形態、行為規范、道德準則、宗教信仰在交易過程中所起作用及其影響的分析。
李曉英 ·地方史志 ·21.7萬字
本書系2016年元月天津“元明江南社會學術研討會”的論文集,也是國家社科基金重點研究項目“元、明前期的江南政策與社會發展脈絡”的最終成果之一。研討會論文所聚焦的元、明江南重要問題包括:元至明前期江南政策與社會發展比較、元明戶籍制度演變、衛所軍戶制與江南社會結構、訴訟刑法、江南科舉、地方士大夫政治與文化生活、市鎮起源與空間結構、海商、海禁與海防等。輯入該書時,又將上述問題分為“元明江南政治及軍制”、“元明江南戶籍賦役與經濟史”、“元明江南科舉、士人及宗教文化”、“元明富民、家族及風俗”和“海商、海禁與海防”等五編。該書是元史學者和明史學者聚集一堂,打破王朝界限,首次貫通性考察13世紀后期至16世紀江南問題的成功嘗試。它在中日學界熱切關注“唐宋變革”及部分歐美學者矚目“宋元明過渡”之外,提出了若干富于啟迪意義的見解,堪稱深化中近古歷史發展認識的有益探索。
李治安主編 ·中國史 ·48.9萬字
弗雷德里克·杰克遜·特納(FrederickJacksonTurner,1861-1932),美國著名歷史學家,美國職業歷史學的重要奠基人。1893年,特納發表了《邊疆在美國歷史上的重要性》,從美國本土視角對美國歷史道路的形成提出了全新的解釋。在隨后的20世紀,特納的思想在美國知識界持續引發熱議,他的學說不但為美國史學貢獻了新的研究領域、方法與理念,而且在象牙塔外產生影響,參與了美國民眾集體歷史記憶的塑造及國家主流價值觀的建構。本書立足特納公開發表的作品及其部分未刊手稿,擇取“邊疆”、“地域”和“西部”等美國史學關鍵詞,試圖再現這位歷史學家完整而本真的思想世界,挖掘這些歷史思想得以孕育形成的歷史語境與史學語境,并從當代中國學者的立場對其史學思想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進行闡釋和評說。
王邵勵 ·史學理論 ·22.2萬字
本書書寫的對象是絲綢之路上曾經叱咤風云過的一些民族和王國。有些已經湮滅了,有些還活躍在當代。她們曾經在中國歷史上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今天仍然是歷史、文學、人類學不斷書寫和發現的命題。她們也曾經給歷史留下了太多的謎底,本書就是來揭開這些謎底的。
徐兆壽主編 ·世界史 ·13.5萬字
本書以馬克思唯物主義歷史觀為指導,援用政治學、歷史學的相關理論,采取理論分析與實證分析、歷史的方法與邏輯的方法、宏觀的視角與微觀的視角結合的方式對江戶日本人身份建構的思想根源、形成過程、內容和特點等進行了系統而全面的研究。除“身份建構”“文化民族主義”“他者”等研究身份建構的常用概念外,本書提出了“我們認為”“風土”“文化的故鄉”“風土的故鄉”等分析身份建構的新概念,并用之于實際分析。本書認為,身份建構是被創造或構建的產物,是一種“我在故我在”的作業,也是一種“永遠在路上”的作業;“身份建構”是現在的自我與歷史的自我之間的交往、對話,也是自我與他者之間的交往、對話。
向卿 ·世界史 ·64.8萬字
清華簡中《尚書》類文獻二十余篇,有的是今文《尚書》,如《金縢》;有的是見于孔壁古文或百篇《書序》的篇目,如《尹誥》《傅說之命》;還有一些是今古文都沒有的篇目,如《厚父》《封許之命》。本書以清華簡為主要抓手,綜合運用包括甲骨卜辭、金文、郭店簡、上博簡及馬王堆帛書等在內的出土材料,推進《古文尚書》真偽問題的研究。
劉光勝 ·文物考古 ·20.7萬字
太平軍之興起,根源在于清政府吏治腐敗,屬官逼民反。但曾幾何時,太平天國統治區也民變蜂起,這一現象內含深意。以往有關太平天國的研究,多關注太平天國對清王朝的反抗,少談(或不談)民眾對太平天國的反抗,這就引出了耐人尋味的“反抗反抗者”的問題。對于一個哪怕是“革命”的政權來說,要保持長治久安,民心所向和轉向也是頭等重要的問題。本書通過對170余起典型案例的研判,全景式地展現了太平天國政權與民眾關系的互動情形及影響,在太平天國政治史、軍事史等專門研究基礎上,建構了太平天國社會史(民眾反抗史)的重要一面,客觀地總結了太平天國的歷史經驗與歷史教訓。
劉晨 ·中國史 ·34.1萬字
兼具和超越地球上大多數生物能力的人類,依賴其日益發達的組織、生產、消費和繁衍能力,逐步演進為地球上的主人,這一過程不僅未曾被其他力量所阻擋,而且還在按其本質驅動,向著未來邁進。此種勢頭對于地球環境產生出來的巨大壓力和擾動,自然引起了世界上不同層面人士和民眾的普遍憂慮。“見微以知萌,見端以知末”,歷史地理學和環境史學科在考察解說個體人和群體人類社會此種能力及其演進方向時,因諳識自然科學和歷史科學研究方法,而具有一種特別的角度和闡發優勢,學界有關這樣的研究工作已經做了一些,作者步其后塵,略獻芻蕘,更多的期待則矚目于廣大學人。
侯甬堅 ·歷史地理 ·29萬字
本書是“大航海時代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學術研討會的論文集,全書分為五個專題,包括“鄭和下西洋與一帶一路”“史料鄭和下西洋與考古”“再思鄭和下西洋”,以及”大航海時代與海上絲綢之路”。本書的作者集結了一批歷史、國際貿易、國際金融、考古等專業的知名學者,他們從各個角度研究分析了鄭和下西洋的歷史細節,從宏觀的意義、影響到中觀地考證鄭和航行的路線和范圍,再到微觀地考古其所到之地的中國瓷器,最后從鄭和開創的大航海時代引申出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歷史傳承和現實價值。
李新烽 曹放主編 ·中國史 ·27.9萬字
本書全面展現了當代中國在近代史理論領域的研究狀況和發展歷程,主要論述了近代史理論范式的確立(涉及近代史理論的淵源、基礎和方法等問題),介紹了1966—1976年間的近代史敘事及其理論狀況,評述了新時期的近代史理論研究狀況(包括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道路的反思與重建、中國近代史諸問題的理論再思考、中國近代史研究范式的討論等內容)。
王也揚 趙慶云 ·史學理論 ·31.3萬字
本書通過考察明清時代閩臺地區的鄉族組織與地方政治,探討宋以后的社會變遷以及中國傳統社會結構的轉型。大致可以分為鄉族組織與共有經濟、家庭結構與宗族組織、民間信仰與儀式傳統、地方行政與社會轉型四個專題。“鄉族與國家”這個話題始終值得學界深入探討。作者鄭振滿在研究中的整合視野、問題意識及其作為研究基礎的大量田野調查和地方文獻、民間文書的整理和分析,在歷史人類學、經濟史、區域研究以及基層治理等學術領域,都有著持續的啟發性。本書可稱為所謂“華南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此次新版,作者將全文做了一次修訂。
鄭振滿 ·歷史地理 ·25.3萬字
本書以“空間”作為切入點,以城市變遷的歷程為線索,探討有關臨清的城市性、現代性等問題。這里的“空間”不僅指涉地理空間或有形空間,也包括社會空間或無形空間,或者說是這些空間的統一。通過分析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社會階層、不同城市地景及城市社會之間的關系,在歷史與現實之間搭建起一個“對話”的平臺;通過城市空間的不斷“再生產”過程,探討“空間—權力”的關系問題,揭示具有支配力量的權力如何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與各種社會文化力量相結合,進而以各種各樣的空間載體或形貌影響著人們的觀念與實踐。進一步來講,對城市空間變遷及其生命歷程的探討,也有助于加深對近代以來國家轉型的歷史實踐邏輯的理解。
周嘉 ·地方史志 ·23.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