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將近代北京置放在近代中國大歷史的框架之下,截取若干典型事件、現象與文本,通過政治、文化與社會的多維視角透視,交織呈現北京從一座傳統帝都到近代城市演進過程中的紛繁畫面。具體內容涵括20世紀初期北京城市化進程的初步啟動、二十年代北京知識群體面對時代更迭時在思想與行動上的選擇、國民黨新政權建立之后對北京的政治與文化改造、三十年代北平發展路徑的新規劃、消費空間與城市文化新秩序的構建、抗戰時期北平的文化生態等。
王建偉 ·地方史志 ·23.6萬字
《中國歷史文摘》為西北大學歷史學院創辦的學術文摘,每年一期,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本文摘從2019年9月—2020年8月國內出版的主要相關史學期刊、高校學報以及綜合類期刊中,精選對中國史各時段、各領域的重大問題研究提出創新見解的精品力作,從整體上反映一年來中國史研究在基本理論與基本問題上取得的新突破,呈現中國史研究的最新走向與前沿趨勢,為推動當前中國史研究的縱深發展及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與中國氣派的歷史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增加推動力。
李軍主編 ·史學理論 ·55.9萬字
《宋史研究論叢》是已故著名歷史學家漆俠先生創辦的教育部省屬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主辦的一份學術論文集刊。本集刊注重學術研究中的“新材料、新方法、新觀點”,主要刊發宋史領域學術論文,兼及遼夏金元史。此為第37輯,收錄35篇學術論文,分為宋代政治制度史研究、宋代軍事史研究、宋代社會經濟史研究、宋代法制史研究、宋代文化史研究、宋代文獻與考證、遼金元史研究、研究綜述與述評等欄目。本輯所刊論文,或研究考證提出新見,或發掘新史料,為學界相關問題的最新研究成果,可供宋遼夏金元史研究者和愛好者參閱。
姜錫東主編 ·中國史 ·50.7萬字
本書通過選取東漢的數位歷史人物,通過史料挖掘與史料分析,以敘事形式講述專業研究者未發現或者關注度不夠的歷史故事,主要內容包括:愛說笑的劉秀、“云臺二十八將”從何而來、彭寵之死、黃憲生平與逸事、梁冀為何怕孫壽、李膺和郭泰的相逢與殊途、“黨錮之禍”中的三位邊將、皇甫嵩為何輸給了董卓、東漢皇帝和他們的生母、東漢宦官的分化與生死內斗、東漢官場的自殺潮、“黃巾”之后的五年等。本書兼具通俗性、學術性、趣味性,內容淺顯、文字簡易,所敘述的故事有一定普遍性,作者扎實的史學素養又保證了歷史知識的準確性。讀者群體定位為歷史愛好者,加之作者在學界、新聞媒體界交往廣泛的優勢,此書會有一定的經濟效益。
黃堅 ·史學理論 ·23.6萬字
當蒙古民族尚未形成,更談不上國家的古老時代,各個分散的蒙古氏族和部族共同聚居于南西伯利亞和中央亞細亞的時候,出現了英雄史詩并逐漸得到發展,反映了蒙古氏族和部落的婚事斗爭和對外爭戰。在那漫長的歲月里,蒙古氏族和部落出現許多勇敢無畏的英雄人物,為保衛家鄉和和民眾,與外來挑釁者入侵者進行長期艱難困苦的斗爭,史詩歌頌了他們堅韌不拔的英雄主義精神,這些史詩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形象性和藝術性。本書基于作者對活態蒙古史詩和演唱藝人的研究,通過系列論文,從多個角度探討原始史詩的產生和發展規律。
仁欽道爾吉 ·民族史 ·18.7萬字
本書聚焦于維多利亞晚期自然主義在英國傳播的文學史實,以法國自然主義作家作品在英國傳播中的批評論爭及其互動機制為研究對象,主要運用發生學、傳播學、接受美學等理論,在探討自然主義“世界性”的基礎上,系統地對自然主義在英國傳播的歷程經脈、形態特征、阻遏緣由、效應意義、歷史演進進行了多維考察和深入探究,勾勒出自然主義在英國傳播的立體景象。
宋虎堂 ·世界史 ·15.9萬字
本書從民族關系的視角出發,動態地研究索倫部與滿洲的關系,遵循民族演進發展的過程,注重民族意識的變化,重點研究民族精英人物對民族決策的影響,展現清朝在統一國家的過程中,滿洲統治者擴大疆域與整合民族的高超智慧。重視清朝實行的民族政策,分析民族聯合的模式方法,總結出索倫部與滿洲關系的性質和特點并作出評價。通過現象,找出特點,總結規律,吸收清朝解決民族問題的歷史經驗,繼承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為當代民族工作提供借鑒。
黃彥震 ·民族史 ·22.8萬字
本書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注重史學理論,著眼于中國歷史的重大學術問題,提倡學術爭鳴,以繁榮和推動歷史科學的健康發展。本書主要刊載史學理論、中國歷史研究、歷史文獻學領域內具有代表性的學術論文。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理論研究所中國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室編 ·史學理論 ·22.7萬字
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對日本天理圖書館所藏漢籍紙背宋代文獻、日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所藏清代傳牌文書等新材料,以及《入唐求法巡禮行記》等材料所見新問題的考索。第二部分則是對新近發現的濱州民間文書的整理。
付春梅 ·史學理論 ·10.9萬字
在前近代東亞世界,“中國”“中華”或“華夏”,更多是一種文明的標簽,與古代中國共享儒家價值體系的鄰國朝鮮、越南有相當的同質性。它們或號稱小中華,或自命“小中國”,所謂“凡禮樂文物,民風士習,悉仿皇朝”云者是也。宦官制度也仿效中國,且常以閹人當貢品。尤其在朝貢體系最為典型的明清時期,與中國接壤的安南和朝鮮進貢最繁,成為明代域外宦官的最大來源國。這批最能接近明朝皇帝的域外人士又常常作為使臣被派遣回原籍,成為前近代東亞區域舞臺上最為活躍的一個群體,甚至影響到中央王朝與周邊屬國的內政外交,可以為解讀東亞區域關系提供新的切入點。
齊暢 ·世界史 ·16.7萬字
本書以海絲文化為主線,以福建地方文獻信息資源整理與開發為研究的切入點,分析了福建海絲文獻整理與開發的內容、機構及研究現狀,揭示了福建海絲文獻整理與開發的概況、特點、方式及主要成果;構建了福建海絲文獻整理與開發研究的信息資源體系,為福建海絲文獻研究者開展研究提供了線索。分析了在整理與開發海絲文獻資源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促進不同區域和機構的合作,拓展海絲文獻整理開發的內容與形式,注重海絲文獻整理開發的細化、規范化及提高整理開發的效率等發展策略,為相關部門制定福建海絲文獻整理開發策略、系統收藏海絲文獻資源和優化相關服務提供參考。
孟雪梅等 ·地方史志 ·30.3萬字
在世界歷史上,絲綢之路是一個著名符號。那它實際上是什么樣子的?人們對它的想象一般是這樣一幅朦朧景象:馱著絲綢的駱駝商隊穿行于塵土飛揚的沙漠中,在中國與羅馬之間絡繹不絕。但本書將要為你揭曉:現實的情況與此大相徑庭,而且比這幅景象有趣得多。作者利用大量最新的考古發現,綜合中、英、法、德、日、俄六種語言的前沿研究成果,并在上一版的基礎上增加了數十種第一手文獻材料。這些文獻材料涉及多種古代語言,有古代中國僧人和現代探險家的回憶錄、古代女性寫的信件、法律契約、宗教贊美詩等。《從敦煌到撒馬爾罕》有更高的學術價值、更膾炙人口的故事,也讓讀者更貼近古代絲路的方方面面,親身感知絲綢之路的真實面貌。
(美)芮樂偉·韓森 ·世界史 ·29.5萬字
本書敘述了從西方殖民主義者入侵非洲到當代非洲的歷史,探索了歷史與文化的關系,著重分析復雜歷史事件中蘊藏的文化內涵和文化發展對歷史的影響。通過在歷史視野下對非洲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諸方面的綜合考察,來反映非洲歷史發展的生動性和文化的豐富與完整性。作者在實地考察基礎上,把實際感悟與對中外文獻發掘相結合,細節性地展現了非洲歷史文化風貌和非洲人的價值觀、審美觀與民族性,以有助于人們更全面了解非洲社會。
程舒寧 ·世界史 ·24.3萬字
本書主要論述了羅馬國家政治體制的變革和羅馬帝國的建立,描述的時間是從優利烏斯·愷撒被暗殺的第二年開始到優利亞—克勞狄王朝最后一位皇帝尼祿自殺身亡的第二年為止。第一章至第六章主要敘述了這一時期的政治史。第七章至第十二章論述和分析了政府體制。第十三章至第十四章主要提供了這一時期羅馬世界各地區的基本概況。第十五章至第二十一章涉及了這一時期關于羅馬社會、文化發展方面最重要的內容(羅馬城;社會結構;藝術、文學和法律)。這一時期最突出的成就莫過于奧古斯都——羅馬歷史上第一位皇帝、政治轉型背后的天才領袖——將羅馬國家的共和體制演變為王朝統治的君主制。奧古斯都統治時期,是羅馬向地中海地區、近東地區和歐洲西北部地區進行領土擴張的頂峰時期,這一時期的全面發展為“羅馬和平”(paxromana)下的“盛世帝國”(HighEmpire)取得的重大成就創立了先決條件。
(英)阿蘭·K.鮑曼 (英)愛德華·錢普林 (英)安德魯·林托特 ·世界史 ·117萬字
《一說春秋之谷雨》為《一說春秋》叢書的第二本,主要講述公元前700年到公元前664年之間的春秋故事。本叢書以《春秋》為基礎,以《史記》和《國語》作為主要補充,同時,參考其他數十部相關書籍撰寫而成。與其他《春秋》白話本不同,《一說春秋》叢書在原有史料的基礎上,補充了歷法、禮法、制度、人物關系等背景信息,將春秋的事件片段前后串聯,并在大量史料基礎上形成觀點及判斷,以方便讀者更為清晰地了解這段歷史。“一說春秋”最初為音頻節目,經過重新整理、修正、補充,最終形成目前的《一說春秋》叢書。書中每章均包含原音頻節目的二維碼,可以相互參照閱讀。《春秋》是中國古代儒家典籍六經之一,也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其文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污,懲惡而勸善,有春秋筆法、微言大義之稱。先秦的六經、漢初的五經、后漢三國的七經、唐代的十二經、南宋以下的十三經,皆有《春秋》的身影。
李明 ·中國史 ·13萬字
中國全面抗戰爆發后,得到國際社會眾多民間援華組織的支持,其中表現最為突出的是有中國人民“在西半球最忠實朋友”之稱的英國援華會。援華會成立于1937年9月,不僅在英國國內掀起援華抗日的高潮,而且搭建起國際合作援華的平臺,使英國一度成為世界援華運動中心。本書基于豐富的史料考察了援華會的成立、發展和退出歷史舞臺的全過程,分析了援華會早期蓬勃發展和后期逐漸衰落的原因。對援華會的歷史貢獻和局限性也有所討論,為理解國際社會民間組織的援華運動提供了新視角。
范秀云 ·中國史 ·24.8萬字
《近代史資料》總146號共收錄近代史原始資料五篇,即《徐廣縉致葉名琛信札輯錄》、《儀若日記(二)》、《歐洲觀戰報告》、《旅行長安日記》、《陸征祥致劉符誠手札(二)》。其中《徐廣縉致葉名琛信札輯錄》為徐廣縉擔任兩廣總督時與廣東巡撫葉名琛的信札,反映了道光末、咸豐初清軍在兩廣鎮壓農民起義的情況。《儀若日記》為清末外務部大臣鄒嘉來的日記,詳細記錄了晚清政局、以及京官的日常生活。《陸征祥致劉符誠手札(二)》收錄陸征祥1936年至1948年間致劉符誠的220余通手札,不僅反映了陸征祥晚年生活狀況,也披露了他與許景澄的交往、北洋政壇舊人的行跡等內容,對全面了解和認識陸征祥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資料》編輯部編 ·中國史 ·16.5萬字
本書以清初福建遺民文人共時性的多元化心態特征與歷時性的心態嬗變為線索,構建雙重遺民群體網絡結構。圍繞遺民士人的著述,聚焦忠孝仁義、愛國英勇等遺民文化品質,對這一群體在歷史記憶與身份認同意識下的遺民氣節與家國情懷,展開不同向度的研究與思考,探討易代之際遺民士人離散書寫的傳播意義。本書有助于進一步拓展遺民文學的研究視角,推動遺民文化思想與文學生產價值的當代化,促進閩臺民族文化交流、融合與發展。
張小琴 ·史學理論 ·18.9萬字
兩漢的農業、農民和農村是中國史學研究的傳統課題。長期以來,學術界對兩漢的農業政策、土地制度、農民起義、婚姻與家庭、宗族與宗法等,做了大量的學術研究,但同時,仍有許多值得深入討論的問題。本書圍繞兩漢農業社會諸問題展開,在農業方面,著重討論國家重農政策制定的時間和貫徹情況;在農民方面,主要就農民的構成與其生產經營特點、農民的權益與負擔、自耕農的經濟收支狀況等問題展開討論;在農村方面,著重就漢代的鄉里聚落、集市貿易、私人借貸、民間的扶貧互助等問題加以展開。
黃今言 ·中國史 ·24.5萬字
墨洛溫王朝時期,隨著法蘭克君主對正統基督教會的倚重程度與日俱增,召開具有“合議精神”的教務會議逐漸從教會傳統上升至國家行為。法蘭克教俗精英在會議過程中針對諸多現實問題制定的教規教令,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法蘭克共同體的權力架構、王權理論、族群意識、內外秩序以及社會風氣,繼而在后羅馬時代的地中海世界打造出一個頗具教會特性的“法蘭克早期國家”。
劉虹男 ·世界史 ·18.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